《泥人张》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泥人张》教学设计【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课《俗世奇人》之《泥人张》教案 篇1

课前思考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泥人张”是生活于市井里巷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们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面对这么一篇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何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培养。同时,其情感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体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编成课本剧,以演戏的方式重新认识文本,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这也是实现本文教学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以亲切的口吻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开化农民做豆腐的故事。这位师傅做的豆腐嫩而鲜美,非常畅销,这主要归根于他做豆腐的巧、绝,由此联系到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艺人,以此为契机,顺畅地过渡到《俗世奇人》的学习。这种情境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面还有好戏看呢!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学生们七嘴八舌交流得非常起劲)这个步骤完成之后,我笑着说:“大家已经熟悉了课本内容,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极具表演性的文章,把它演出来一定很好看。下面请同学们露一手,做一做演员。但请注意:同学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只是思想要与文本的思想一致,表现人物的性格要与文本人物性格一致。”(编演课本剧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能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内涵,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能力)

于是学生们按小组开始准备。场面很热烈,有的默默看着,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则在揣摩如何表演,并不时拿着道具做种种动作……我呢,在教室中转动、听听学生们的讨论,不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讨论结束,学生马上安静下来。各个瞪眼望着我,希望能被选中。看着这些期望的目光,我决定不点名邀请,让学生主动上台。梦想成真小组领先上了讲台。不参加演出的学生充满期待地坐在位子上,聚精会神。我在旁静观其变,将讲台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

只听旁白:天津卫有个艺人泥人张,捏得鸡会叫,捏得蛙会跳,捏得泥人“呱呱叫”。这天,他走进了天庆馆……(随着旁白的叙述,演员进入角色,酝酿感情,观众走入故事)

在旁白的画外音中演员开始表演。

表演的内容是:海张五一行人来到馆里,吃客们都畏而远之,惟独泥人张不放眼里,自个儿捏着泥巴。海张五故意侮辱泥人张,结果羞辱没成反被泥人张羞辱了一番。(演员将表现泥人张镇定自若、应对从容、沉稳老练、不畏强权和海张五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性格的语言、神情动作表演得很逼真,将海张五被羞辱时的恼怒及收购模子时的低声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出色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有的同学不时的发出会心的笑声。)

演出结束,舞台上的同学们向观众点头致谢,台下一片热烈地掌声。(让学生用导演的身份去审视文章,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去创作去排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激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笑盈盈地走上讲台:“刚才的表演怎么样?”学生齐答:“好。”“现在请同学们评一评,好在哪里?”

学生1:“我觉得挺搞笑的。”(同学大笑)

学生2:“同学们演得都很入神,但还不够自然。”

学生3:“我觉得演得很精彩,每个人物形象能够栩栩如生展示出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学生4:“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我喜欢这样上语文课。”

学生5:“在排演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体会到表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把戏演得逼真。生动,是很不容易的,要下大功夫。如果今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回更加努力。”(看来,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同学们很珍惜这次机会)

学生6:“参加了这次课本剧的演出使我受益非浅。通过表演,我真正认识到自己居然还有这方面的潜能,同时也真正感受到一个演员在台上表演成功的那种喜悦、紧张的心情。这一次演泥人张的经历,我是不会忘记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分析人物,我接着说:“是呀,同学们的想像力、表现力非常不错,表演中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老师自叹不如。那么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剧中的人物吗?”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1:“‘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泥团上全找回来了。’这句话既有对海张五的无尽讽刺,又有对泥人张沉着冷静的钦佩。也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把海张五找乐子时的丑态捏进了泥人中,更加说明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学生2:“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道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学生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里可看出泥人张超凡绝伦的技艺及作者对他的由衷的赞叹。”

……

学生4:“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边,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可见张五爷平时肯定仗势欺人,蛮横狂妄。”

学生5:“还是个横行霸道的小人。”

学生6:“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欣赏海张五。看,多‘阔’。再说天津卫是个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这种性格。要想站住脚,就得不择手段。”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个学生所暴露出的不当思想我该如何引导?这时有同学举手,我干脆放手。

学生7:“我不同意。有钱就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泥人张坐那喝茶,碍谁啦?这叫仗势欺人!你看他那笑,多让人讨厌。这也叫阔!”(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学生8:“‘请看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海张五。’‘横冲直撞往里走。’就这两处把海张五那横行霸道,小人得志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试问,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人值得欣赏吗?”(学生能够说明,我无须做指导)

学生9:“海张五的这种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确令人生厌。但他骨子里并不坏,最起码他没有凭势力当众打人,尤其是泥人张反击他之时更能显现。可见他还留有善心,并非十恶不赦之人。”

这个学生的回答倒有些见地,也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会逆向思维了。(我点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我接道:“如果有人从旁拉他一把,相信海张五会从一名狂妄之徒变成一名友善之人。”

学生10:“老师,我也赞成。就举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吧。许进益同学一开学气焰嚣张,动不动就欺侮人。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他成不了一名文明示范生,大家说对吧?”(同学们纷纷响应。在学语文的同时能让学生的思想有所感悟,有所进化,这是教育者梦寐以求的,教书若此,又有何求?)

我总结:“海张五是位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小人。但他的良知未泯。这从课本及你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出。”

(课堂中出乎意料的讨论,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激起了教学中美丽的浪花。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正是这种生成,使学生深刻挖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了人生,积淀了语言,锻炼了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课上到这里,好像可以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这堂课还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我思考着,原来是欠深化。本单元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民间文化现象已在你我的身边悄无声色的消逝。我们该如何传承两位艺人的手艺,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呢?我急中生智。临时让学生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由于临时运用,学生提的问题欠深度、力度,但我相信仅仅这么个小型招待会,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形成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这难道不正是教育者期望达到的吗?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训练了想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锻炼了胆量。可见,表演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训练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让课堂充满魅力,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案例反思

如何在课堂中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在上课之前,我心中没多少把握。因为学生是灵动的,学习是能动的,学生探索的翅膀是展开的,而语文课又是鲜活的艺术,不是枯燥的说教,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我是无法预计的。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从表演到出乎意料的讨论到记者招待会,学生与文本人物都动了起来。他们能够扮演各种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他们能够踊跃发言,并有一定见地,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们已经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堂公开课,虽有些许缺憾,尤其是课堂的结尾部分——记者招待会这一环节,但这堂课使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首先要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体系。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面对丰富的开放与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将“弱性灵活的成份,始料未及的信息”等开放与生成性资源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中,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课堂中的表演、出乎意料的讨论、记者招待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新课改成长的道路上,开放与生成的东西是今天我们课堂上极富有生命力的火花,也是极其珍贵的闪光,作为执教者,我们一定要珍视它。让课堂因开放与生成而生动有趣,让课堂在动静融合中充满魅力。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营造轻松愉快的范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还学生自主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皮亚杰曾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泥人张读后感 篇2

今日,我和爸爸一齐去书城买书:《俗世奇人》和《百万英镑》,我像小鱼得水般,在《俗世奇人》书海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俗世奇人》的主要过程:本书主要讲了18个奇人的传奇故事,他们是苏七块、刷子李、酒婆、死鸟、张大力、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蔡二少爷、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绝盗、小达子、大回、刘道元好出熙,令我最难忘的是泥人张了!大家看看他的绝活吧!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并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角的戏剧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种主角,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主角。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成立城里城外最冲得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未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叫“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可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以告人胆大的泥人张怎样“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仅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打磨大样坐在那里。并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头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欢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也很惊奇,一大一大片的问题从我的头脑里蹦出:张明山是怎样捏泥人的呢?之后是怎样失传的。总之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很趣味,以后大家也能够看看哦!

《泥人张》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全面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4、读懂文意,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全面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4、读懂文意,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冯骥才小传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主要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等职。

2、了解泥人张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3、欣赏泥塑艺术

屏幕展示一组图片

4、识记字词

阔绰( chuò ) 撂( liào )高的 怵( chù )

抠( kōu ) 戳( chuō ) 估(gù)衣 模(mú)子

横冲直撞:形容乱冲乱闯。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课内探究】

活动一:讲故事 理情节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象角色置换,穿越回到咸丰年间的天庆馆,当一回“撂高的”,以他的眼光看人物,用他的口吻述说当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要求:

1、突出重点,准确体现原文的中心和重点;

2、条理清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可以不受原文的束缚,有的地方可以详述,有的地方可以扩展,有的地方可以变序、变表达的形式,必要时可加入个人的想象。通过删节、充实、调整,使故事紧凑、生动。

4、人物语言可适当运用拟声造型手段,做到“言如其人”,还要把握好语速、节奏的变化,并适当运用表情、手势、姿态辅助表达。

温馨小提示:尽量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语句表述。

创造性复述方法指导:

第一步,理清原文的六要素。

原文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下雨天

地点:天庆馆

人物:泥人张(中心人物) 海张五 伙计 吃客

起因:泥人张无视海张五

经过: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第一回合:海张五取乐泥人张──泥人张用鞋底的泥捏出了海张五头像。

第二回合:海张五侮辱泥人张的手艺──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结果:海张五贵买了所有的泥人,连同模子。

第二步,摘取原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对六要素进行补充完善,适当加入个人的想象。

活动二:作对比 识人物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对比分析泥人张和海张五两个人物形象。

项目

泥人张

海张五

外貌

语言

动作

本事

计谋

结局

归纳总结:

泥人张:不动声色、沉稳内敛、清高自爱、不畏权贵,利用一手捏泥人的绝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发制人、一招制敌。人品奇、手艺奇、计谋奇,实不愧“奇人”之称谓也!

海张五:飞扬跋扈、狂妄嚣张、色厉内荏、愚蠢可笑。寻衅滋事,而又无计可施。人品俗、无手艺,计谋差,实为一“赖人”也!

活动三:明手法,长知识

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种写作手法的恰当运用。

除去对比手法,本文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归纳总结:

本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 细节描写

场景设置 以小见大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侧面表现 留白艺术

写作手法举例:

伏笔照应

1、下雨天与泥人张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相照应。

2、两处肖像描写相照应。

3、第十段中“贱卖都没人要”与后面他自己花大价钱买泥人相照应。

4、泥人张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饭馆天庆馆,与后面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天庆馆相照应。

悬念设置

1、第一段中“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他的手艺到底有多高超,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2、第五段最后“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不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会有什么后果,设置了悬念。

3、第七段中人们的猜测:“一个泥团砍过去?”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设置了悬念。

4、第十一段中“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下面的故事到底如何,设置了悬念。

侧面表现手法

1、第三段中通过店小二的话侧面表现出海张五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形象。

2、第四段中通过众食客的反应写出了海张五远近闻名,不凡的身份。

3、第十段中,“海张五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从侧面写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绝伦。

留白艺术

1、十一段和十二段之间省去了:泥人张当晚回家怎样刻制泥模,怎样送给工厂,怎样给杂货摊,怎样写“贱卖海张五”等。

2 。十三段和十四段之间省去了海张五看到贱卖海张五的泥人后是如何的愤怒,如何派人去买,如何定价钱等。

3、整篇文章省去了对泥人张的外貌和语言描写。

活动四:悟文心 树意识

文章结尾说:“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这传了一百多年的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师:传承技艺、传承精神,正如冯骥才先生一再强调的:

(屏展)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

师:作者为俗世奇人立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

师:因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它们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是我们和祖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正如冯老所说:(屏幕展示)

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冯骥才

师:为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他不顾年老体衰,奔走呼号,卖画筹资,为抢救民间文化尽心竭力。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天津老城的估衣街才得以保存下来。冯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结束语:(屏展,师生齐读)

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泥人张》读后感 篇4

《泥人张》读后感

爸爸妈妈带我去古文化街游玩。一到那里,我非常兴奋。那里都是古香古色的文化小店,仿佛让我回到了古时候的街市。

其中有一家让我觉得很特别,就是中外闻名的“泥人张”店,店门口“泥人张”三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里面的泥人应有尽有。它们色彩艳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我在里面摸摸这个,拿拿那个,都爱不释手。

听导游讲,天津泥人张创始人名叫张明山,他从小爱好捏泥人,练就一身绝技,18岁便得“泥人张”称号。19,张明山的作品《编织女工》获得了国际大奖,从此名扬天下。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代表。

我最喜欢的就是《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泥塑作品。孙悟空鬼灵精怪;猪八戒憨厚可爱;沙和尚不辞辛苦;唐三藏朴素善良。泥人张把他们塑造得好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使我不由得对泥人张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有意思的是,“泥人张”店里还现场为客人做泥塑。爸爸说让我也切身体验一下。我便坐在了师傅的面前,师傅仔细地端详着我,让我侧脸、俯视、微笑。我很纳闷,为什么还不给我做泥雕呢?师傅笑了,告诉我说:泥人张之所以能够栩栩如生,就是能够抓住人物的细节,特别是眼神的塑造。一旦把眼神抓住了,整个人就活灵活现了。我恍然大悟,按照师傅的要求不断地变化姿势。最终,“我”的作品诞生了。哇,太神奇了,和我一模一样,就连我的发卡、蝴蝶结、鞋子都和真的一样。我手捧着它,就像捧着一个稀世珍宝一样,怎么也看不够。师傅这时候给了我一个水晶盒子,把泥塑的我装到里面。他告诉我说,泥人张雕塑的五十年颜色也不会变的,能够保存一辈子。我真的好喜欢泥人张,不光是因为这个泥塑,更为泥人张这个传统的艺术传到世界各地而感到骄傲!它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时代的穿梭,还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所以,我决定,我要每年给自己做一个泥人,这样就可以把我的人生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一直到老。那将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啊!让我们共同期待吧,到那时,可别忘了到我家来参观啊!

天津卫是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习风强悍。仅百余年来,凡是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有的在显耀上层,有的在市井民间。作者便把这些人物的怪异之处,奇闻妙事,一一记录了下来。《俗世奇人》就这样形成了。

这其中,有治牙的华大夫;有粉刷匠“刷子李”;甚至还有专门靠卖家产,卖出的天津首富:蔡二少爷等等。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者笔下的俗世奇人,就是各行各业都有。这些人虽然都出生于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常常令人匪夷所思。在这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个捏泥人的,大名张明山。

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样,不但要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且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样才会成功。

在《俗世奇人》中,我知道了一位名叫张明山的工艺大师,传说他所捏出的泥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虽然张明山早已不在人世,但对他所带创出来,并流传至今的“泥人张”工艺品,我始终心驰神往。

这天,妈妈从天津回来,真的为我带来了一个“泥人张”。

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古朴而典雅的盒子,上面工整的写着“泥人张”的字样,盒盖用两只象牙签固定着,我仿佛可以体会到里面那件工艺品的做工精美。当我慢慢的打开盒盖,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张“泥人张”收藏证书,而证书背面竟然有着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对“泥人张”的评价题词,我不禁对“泥人张”的作品增添了一层深深的崇敬。

我小心翼翼的捧出盒子里的泥塑,据妈妈讲这是一个反映天津传统风味小吃制作过程的作品,只见一个伙夫模样的人,身着围裙,衣服的褶皱刻画细致,面带笑容的眼神和蔼可亲,连那一颗暴牙也刻画的那样清晰,他左手拿着一碗叫“茶汤”的小吃,右手费力地托倾起一个硕大的铜壶,正往左手的碗里倾倒滚开的`水,这只铜壶是最有特色的,壶嘴是一个做工精致的龙头,龙身蜿蜒连接到壶身,每片龙鳞都塑的清晰可见,壶身足足有半人那么高,妈妈说:这壶的名字就叫“龙嘴大铜壶”。

看着看着,眼前的泥塑仿佛鲜活了,我犹如置身在满是吆喝声的集市里,一个人一边热情招呼着来往的客人,一边熟练的为客人冲出一碗碗美味的茶汤,龙嘴吐纳着缕缕白色的热气,龙头上的两颗艳红的绒球,随着每次的倾倒颤动不已,在这烟雾缭绕的情境里,我感受到由张明山大师开始,穿越流传了百年的泥塑工艺的魅力,我相信“泥人张”的传人们会继续精湛并兴盛这门艺术,并使它永远的传承下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