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钱塘湖春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2)这首诗是写()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 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二、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 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3 背诵诗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还停留在小学要求背诵的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品味语言
2、体会意境
二、难点
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2、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导入课文
苏轼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美丽的神韵,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吧!(多媒体出示西湖照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2>自主学习
A: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停顿等
2、自学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学生通过朗读、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下列各题)
3、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4、了解并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5、给下列加横线的注音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
6、文学常识填空
《钱塘湖春行》选自《 》,作者( ),字( ),晚年又叫( ),( )代著名诗人,著有《 》。
7、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B:细读诗歌,品味鉴赏
8、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是西湖早春景象?
9、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 ) ,对沿途的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了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 )、( )、(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1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两句诗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3【练习】 <3>归纳总结
总结《钱塘湖春行》的中心思想
活动4【测试】<4>自我检测
对这首诗歌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华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 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 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 生齐读;
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 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 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 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 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刘丽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刘丽:首先我们请王斌给我们用葫芦丝表演一曲春声妙韵。(王斌表演)
(同时)刘丽:请大家注意。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由雪飘飘负责;
2、请胡洁同学抬出我们的文学作品展板;
(师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展板)
刘丽:请同学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文。
(学生朗诵诗文)
刘丽:由弓正小提琴伴奏,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在小提琴声中,同学们齐读全诗,下课)。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文本解说] 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含情浅笑的西施美丽的身姿。对于这首写景诗,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妙处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好引导。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设计方案A (赏读)
一、创设情境
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入题。
二、朗读与感悟
1、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试读,注意吐字和感情。
3、指名读,检查效果。
4、让学生说说初读的感受。
三、赏读与品析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吧。那么,请大家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用下列句式说话:
①“在……中我看到了……”
②“在……中我听到了……”
③“在……中我感受到……”
2、学生自由活动,用句式练习说话。
如:从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他正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地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初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四、补写创造。
1、师述: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确: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
2、师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假如说,我们面前有一张大的画布,在画布上,画上高大的绿杨,树下是平坦修长的堤岸。你还会在画布上添上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后交流。如:
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
五、总结全文。
设计方案B
一、解题。
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
明确:“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
2、让在西湖游玩过的同学说说当地的风景。然后背颂学过的吟咏西湖的诗文。
二、朗读。
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效果。
3、示范吟读,读出感情。
三、说读。
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2、在诗中你听到了什么?
3、在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有人说,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作点分析。
明确:①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因为早春,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④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掩没马蹄子。)
四、背读
1、师述:为了更快速地背下来,大家动动脑筋,分析一下该如何背?(旨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明确:先交代游历的路线;再说途中所见的莺燕和花草;然后说湖东白沙堤的景色。)
2、学生背诵。
五、总结。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教学背景在两个月前的《诗歌教学》培训中,听完后,联系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更加确认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像,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当我再次接触熟悉的《钱塘湖春行》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教学理念,以“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教学方法,以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抛锚”为教学手段,以“扬起学生想象的帆”为教学目标,来设计这课堂。
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现摘录其教学片断如下: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师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师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延伸到写作,既给学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没打击学生此时的学习积极性)
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我心目中的好课就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畅所欲言,符合我们爱幻想的个性,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扬起学生想象的帆,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课后反思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 生齐读;正音正字
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 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 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