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教学评价设计方法优秀10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基于HAPPY语言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英语教师及学生的青睐,因此,研究HAPPY语言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价中应用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措施,即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置科学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任务;营造“HAPPY”式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等,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英语;Happy语言模式;教学设计
随着大学教育对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且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增多。基于HAPPY语言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英语教师及学生的青睐,在HAPPY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变得“快乐”“积极”。因此,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HAPPY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多数学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也将站在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价中的应用措施,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提供积极的建议。
一、HAPPY语言模式的概念
HAPPY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欢乐的、积极的”教学活动,其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率。HAPPY语言模式下,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其学习过程是“快乐的”“积极的”。比如,在HAPPY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一种欢乐的情境;可以采取分组式教学方式、任务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地位不够明显,课堂教学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采取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过分集中于课堂上的某一点或某一项教学内容,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教学课程,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HAPPY”性,课堂教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所谓教学同质化即对所有的学生要求一致,没有关注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对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不同的学生对语言天生的敏感度不相同,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学生对英语教学中的关注点也不同。而传统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同质化教学模式,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整体效果。
(二)教学设计手段单一,教学模式选择不当
英语教学手段单一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目前,多数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仅仅利用教材与PPT,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这些常态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真正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有效渠道。
(三)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有待加强
首先,传统英语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其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主要以最终成绩为依据,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其二,在评价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发挥作用,共同为学好英语这一潜在的价值目标服务。其次,传统英语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评价,“教”与“学”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被认为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的评价手段上,不仅要针对学生,还要针对教师。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评价主体上过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身评价、学生与教师之间互评也较缺乏。
(四)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缺乏英语文化背景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但目前,多数学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导致学生在英汉互译的学习环节翻译的词语带有明显的中文习惯。此外,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与英语教学配套的文化课程,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使许多大学生处于一种“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的状态。
三、基于HAPPY语言模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置科学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英语教师要对英语教学预期达到的目标进行合理判断,教学目标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要在合理评估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宏观上关注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依据连续年度的成绩,对本年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评估,进而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任务
制定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及不同的预期目标,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以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此外,英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目标与具体办法,并给予不同形式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试与考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个性化教学,尽量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happy”的学习状态。
(三)营造“HAPPY”式教学环境,激励学生英语学习情绪
营造“happy”式教学环境对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HAPPY”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有兴趣的学习环境中。首先,课堂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多为他们提供自主创作、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式教学方式、任务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其次,必须为学生营造“欢快的”英语学习环境,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喜剧性的英语歌曲或英语小视频,使学生在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加深对英语理论课程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最后,开展“鼓励性”“激励性”教学。
(四)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手段
从上述内容可知,英语课堂教学应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诸如分组式教学方式、任务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灵活应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充分体现教学的自由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教师可以将任务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结合起来,将小组教学法穿插运用到任务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能力。此外,也可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大信息传递量,使学生从各种感官获取信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英语教学评价机制
在英语教学评价方面,除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学管理者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在评价内容上,除对教学或学习结果的评价外,还应重视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更全面、更高效。
作者:邓雅倩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1]盛校珍。试谈HAPPY语言模式的应用[J].学校管理,2013,(6):36-37.
资料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评价
一、有效地理教学方法的评价标准
1、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各种方法配合得当。
2、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方面结合自然,并运用启发式完成以上教学目的。
3、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机结合,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
4、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教学原则,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5、教学效率高,效果明显。
6、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是反映教师功底、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特长的方法。
二、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1、钻研教材是设计教法的基础。
——钻研地理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的科学内容和内部联系
——钻研教材中的“双基”构成及重点、难点和关键 ——钻研教材的层次结构
——认真钻研插图、插画、表格、注释、作业
2、分析学生是设计教法的依据。
3、安排教法的实施细则。
4、确定总体的教学方法结构。
三、钻研地理教材的步骤及范围
1、熟悉教材:通读教材,深入掌握章节教材的知识内容,熟知教材体系与组成结构,理解有关地理概念及原理,理清知识系统与层次,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的文字、图象、作业等都认真体会,这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作到一个“懂”字。
2、分析教材:
① 分析概念,掌握其内涵、外延与应用。
② 分析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及层次。③ 分析内部结构,掌握知识系统。
④ 分析知识联系,认识局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⑤ 分析知识的性质,确定教学目的。
3、组织教材:
组织教材要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章节教材内容、学生认识规律等理清教材层次,编好纲目,作到重点突出,把握关键,使教材条理化、系统化。其原则是:依主次决定取舍,依难易定祥略;补充不喧宾夺主,删减不遗漏重点,丰富充实不致臃肿繁杂,简化合并不致干巴空洞;调整顺序要适当,其中叙述或分撒说明处理要慎重,集中不孤立,分散不割裂;对前后顺序安排也要多思考,既不机械重复又不致逻辑混乱,作到一个“活”字。
四、教案的内容
1、教材的章节课题:公开课或研究课的教案还应该注明教科书全名、出版年月、章节页次,授课班级。
2、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方面的具体目的。资料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4、课的类型:即本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如综合课、学习新教材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5、教学方法:本节课在组织方法和认识方法方拟采用的具体方法。
6、地理教具:本节课使用的教具名称,如教学挂图、模型、仪器、电化教学手段等。
7、教学过程:为教案的核心部分,包括本节课师生活动方案和知识内容,一般从引入新课开始,以教学环节为单元,每部分包括讲授提纲,教法运用,承转小节,师生主要活动,最后到巩固新教材环节。
8、作业及要求:所布置作业的主要内容或所在的课本页次及思考练习题号。
9、课后分析:即教案实施后的简单小结。
五、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1、组织教学
2、检查与复习
3、引入新课
4、学习新教材
5、巩固新教材
6、布置作业。
六、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认真备课
2、教学语言要准确
3、充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4、讲授的内容宜具体形象,联系旧知
5、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板书与直观教具
观摩课的评议
(一)听课记录的整理
说明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指出教者的主要优缺点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教者的自我分析
简述备课思路及教学设计 说明执行教案的实际过程 检查教学效果
(三)评议人员发言的基本要求
相互交换意见,提高评议质量 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
与人为善,不强加于人,发言要有根据 要熟悉地理教材,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践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设计由分析、设计和评价三部分构成,教学设计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
一、需求分析
任何教学都应该起于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资源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多元智能分析和语言基础分析。动机、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分析一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最好在教学之始开展,以便为整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学习者信息。语言基础分析一般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鉴于教学设计的特殊要求,应该避免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级测试,采用主观性任务,以便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基础进行诊断。
教学资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分物化资源和非物化资源,物化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课件、挂图、视频、音频等各种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物质化资料,非物化资源主要指教师的理论储备、教学技术和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指把《课程标准》中有关听、说、读、写、译,有关语法、词汇、情感态度、文化策略知识,有关唱、做、画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采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表述,而不是笼统的“理解”、“掌握”。另外,教学目标分析还包括目标层次的分析。根据布卢姆的教育分类学,人的认知表现为知识、理解(领会)、应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就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而言,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说,不管是文化还是策略,都应该体现认知的不同层次。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技术设计以及评价测试设计五部分。A.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指教学设计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如阅读教学设计中,是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情景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项目阅读教学模式还是其他,是采用显性的教学方法、演绎的教学方法还是隐性的、归纳的教学方法等都属于教学策略设计的范畴。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小学与中学不同,中学与大学也不同;分析型学习者与综合型学习者,体验型学习者与视觉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同。小学阶段可以多采用体验型的教学方式,而高中和大学比较适合分析型学习方式;小学阶段可以多设计游戏活动,而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设计游戏就应该特别谨慎。B.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问题。其实,一堂课如何导入,如何呈现任务和知识,如何训练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和评价所学,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习活动错置的现象。第一,活动难度错置,认知要求高的活动反而被安置在认知要求低的活动之前;第二,活动目标错置。比如,阅读和听力之前的词汇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后面的阅读和听力,为阅读和听力等在语言方面做准备,那么如果是听力前的教学,词汇应以语音和语意之间的联结为主;如果是阅读前的教学,那么词汇就应该是文本和语意的联结为主。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在阅读前和听力前讲解单词用法,训练单词,有时还设计了词汇应用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同时了解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提供什么样的支架才能帮助学生发展,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发展到什么水平等。C.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堂课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活动的层次性、系统性、适应性和衔接性。
所谓活动的层次性,第一指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逐步递进,逐步升级的趋势,活动由信息辨认、语音辨认、文化和策略的识别,到信息、知识、策略的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由功能、技能的训练到功能和策略的运用和评价。所谓活动的系统性指所有活动必须指向同一最终目标,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所谓活动的适应性指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生的语言基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活动的衔接性是活动系统性的保证。活动的衔接性指前面的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准备或前序列,后面的活动是前面活动的继续,建立在前面活动目标之上。D.教学技术设计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始走进英语的课堂教学。演示文稿在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媒体的使用必须考虑到媒体与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E.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多为诊断性评价,一是诊断任务的达成与否,二是诊断学生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在开展活动,三是分析造成学习困难和设计难以有效实施的因素。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师生对话、问卷等方式。教学设计中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分析每个活动可能出现的变化,然后根据可能性变化设计各种备用活动,即每个阶段教师都必须设计预案。
三、教学设计实施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进行评价。教学设计不能付诸实施,其评价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施是对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具体检验,更是教学设计目标达成的唯一渠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四、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评价指对教学设计科学性的评价。教学设计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收集有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又要收集关于教学设计本身的信息。信息收集可以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请同事或者相关专家听课;信息收集还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最好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了解学生的看法,可以通过专家与授课教师的座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各种信息。
五、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性研究,需要一个迭代的研究循环,教学设计也因此不能是通过一次教学实践就完结的活动。每个学校可以构建一个研究共同体,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行动研究方法,通过不断地设计、实践、完善设计,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
协和双语尚音国际部
2013-12-3
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心的,从英语使用技巧、语法要点、发音规则、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并从考核结果中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而指导老师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改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是依据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其反应的只是学生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能真实的反应英语教学状况,而我们需要的是对英语教学过程的考核,而非单一的终极性期末考核。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 评价 改进
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不同,中职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远不如普通中学的学生;二是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用不到英语,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评鉴也有其特殊性,以往的中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进行评价,而考试内容也大多是课堂上老师让记住的一些单词、语法等内容,这种方法不能完全体现出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因此需要根据中职院校应英语教学的特点设计符合其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中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许多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仅依据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缺少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能更好的对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指导,开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2.评价内容不全面。
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法所评价的内容只是学生的最终英语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动机等,这样产生的评价结果只能代表部分,不能完全反应英语的教学,长期采用这种教学评价的结果是使学生机械的去记忆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点,不能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对现行英语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创造出一套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评价方法,不仅仅只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方法应实现多元化
1.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在进行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教学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激励作用,避免产生对学生的打击,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价方法可以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等多种评价机制。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测试。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学生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2.多进行课堂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中职学生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前预习、课堂回答、讨论参与等,分别对各方面进行评判,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
3.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改变过去单一的老师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是老师评价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式,甚至可以是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意见,也可以参考学生家长对教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一个全方位的评价系统,综合了各方面的评价结果,能够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点,可以激励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而对于优点则继续发扬。
4.利用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评价。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仅仅依靠成绩测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鉴于此老师可以开展多种作样的英语活动。通过使同学们参加到活动来考核学生;根据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做出评判,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质量,通过多元化评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在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及时指导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陆洪波 单位:江苏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绍红。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10分)
1.明确(目标清楚明白,具体,便于师生操作)(3分)2.恰当(符合大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3分)3.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思想等几个方面)(4分)二.教学方法设计(9分)
4.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5分)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软硬件并举)(4分)三.教学程序设计(10分)
6.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结构合理,过渡自然)(4分)
7.教学环节中小步骤设计具体(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环节中有小步骤设计,教学环节或小步骤时间分配合理)(3分)
8.教学程序设计巧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运用上新颖独特,有艺术性)(3分)四.教材处理设计(20分)
9.教学思路清(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4分)
10.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3分)11.突出重点(体现在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之中)(5分)
12.突破难点(体现在教材处理从具体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繁架简等方面)(5分)13.抓住关键(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3分)五.师生活动设计(22分)
14.精讲巧练(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
15.教为学服务(体现在教师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5分)16.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现,总结出规律和体会)(5分)17.学法指导得当(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教师指导有方)(4分)18.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4分)六.板书设计
19.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有启发性(3分)20.言简意赅,图文并用,有美感(3分)21.设计巧妙,有艺术性(3分)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6分)
22.遵循常规(使用统一新教案模式)但不拘泥,根据个人差异和特点,有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八.书写要求(5分)23.详略得当(3分)
24.字迹清楚,文通词达(2分)九.教学思路设计说明(9分)25.教材分析与处理说明(5分)
26.教学方法设计说明(设计依据和策略等)(4分)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
余林主编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涉及一组相关概念,下面逐一介绍。
(一)测量及其要素
测量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认和描述的过程,如用秤或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或者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史蒂文斯(S.S.Stevens)曾说,广而言之,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即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测量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事物及其属性。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所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性,如学业成绩。但这种测量关注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隐含于所测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的潜在特质水平,如学业能力等。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间接测量,因为它关注的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质,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不注重教学行为,相反,我们只有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测量,才能获得对相应的心理品质的推论。
二是法则。即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它是测量的关键。如公认的长度单位(卷尺等)和标准化的智力量表等,卷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能够用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法则的好坏能够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不准的卷尺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同样,不好的智力量表得到的智力分数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三是数字或符号。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本身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逻辑运算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数字来表示事物属性的类别、大小、多少等。
(二)测验
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测验本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行为样本。我们知道,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字标定,如智力118,要想得到这个118,就需要测量其智力行为;而智力行为是很多的,作为测量的一种的测验就要选取这一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行为来考察其在智力领域中的特征,如果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为的测验中能够获得有关个体这方面属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代表性行为──行为样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对象。
其次,标准化。它是指测验这种获取事物属性量化特征的方式在编制、实施、计分及分数解释等方面有一套系统的程序。只有这样,测验才有统一的标准,使不同人的测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也才能够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使之更有效。
第三,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属于间接测量,因此标准化是其客观化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我们在测验时测的是行为样本,而行为样本是很多的(如大家熟知的考试时用的复本),通过这些样本所获得的测验数值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测验没有标准化的话,那么这些测验数据将会差别很大,我们就会失去对测验结果的信任。而事实上,仅仅程序上的标准化是不够的,两个人完全按照标准程序来编制某个测验工具,其测验结果也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还需要判断测验工具客观性的一些指标:(1)对题目质量的分析,包括难度和区分度,这是筛选题目以构成一个好测验的基础;(2)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程度;(3)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程度,这是评价测验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三)评价
评价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它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的过程则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评价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对事物或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判。
教育评价。关于教育评价的概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着眼于信息,强调通过评价收集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二是着眼于方法,强调评价是成绩考查或调查的方法;三是着眼于效果,强调通过评价判断教育目标或教育计划的实现程度;四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信息收集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五是强调价值,强调教育评价的关键在于价值判断。(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55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尽管教育评价有很多定义方式,但通常在使用时,国内有关教育评价的定义则将其窄化了,把教育评价更多的看作是对学生(受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在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测量和测验是获取量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通常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内容相生相伴。
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之间相互有所包含,特别是那些测量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通常也会包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并涉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两个维度,因此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比较丰富。
(一)目标理论
包括泰勒(R.W.Tyler)的行为目标模式和其后布卢姆(B.S.Bloom)的目标分类模式。
行为目标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的,故也称为“泰勒模式”。这种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教育方案、计划所达到的目标用可以进行观察、测验的学生的行为来表示,认为评价就是判断教育活动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同时,也就是找出教育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信息、反馈使教育活动尽可能逼近目标。
目标分类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而教育目标从整体上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目标系列。其中最为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该目标理论的提出,实际上解决了在教育和教学评价中测什么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的智力。多元智力本身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开发性等特征。多元智力理论给教育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评价观来说,它认为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及其组合,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同时带动其他智力的同步发展,因而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是什么”;就评价的目的而言,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其发展状况,而传统评价则以预定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选拔和鉴别;就评价的特征而言,评价是多元化的,这不仅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的多元化。
(三)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alternative aement)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评价是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由于多数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故又称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ement)、表现性评价等。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传统学生评价中采用的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测验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而非应用能力,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替代性评价就成为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替代性评价被认为是对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海曼(Herman)等人认为,替代性评价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2)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5)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6)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蔡永红:《当代美国另类评量的改革》,载《比较教育研究》,2000(2)。)
(四)有效教学的理论
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初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由此对教师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
伯利纳(D.C.Berliner)等通过研究阅读和数学教学,总结出了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其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作出公开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教师认真听学生在讲什么,谈什么;教师给学生某种指导或警告,并且说到做到;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迹象预测意外事件;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作业,并对学生课堂作业负责。无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突然改变教学程序,如从教学转向课堂纪律管理;教师当众训斥学生;教师为了打发空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无用的作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要表现自己。(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18~2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盖奇(N.L.Gage)等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师行为:(1)组织,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它与保持学生的注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信息传递的效果有关,其作用在于发出信号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提示某些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线索;(2)提问,它与学生学习的进行和结果直接相关,它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与当前学习有关的内容,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3)探究,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发现性,它有助于保持由组织、提问所引起的学习准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智慧加工,并通过这一加工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智慧活动的技能;(4)奖励,指在课堂教学中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或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给以肯定性的鼓励,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奖励时,其智慧活动进行得比较持久,效率也比较高。(刘要悟:《教学评价基本问题研究》,155~159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美国的多伊尔(K.O.Doyle)在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各个教学行为特征加以整理、分析和归并,提出了一套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表(如表1-1)。
表1-1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一览表(刘志军:《课堂评价论》,4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帮助学生识别学习中的重点与非重点
当前,各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就是评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它以合作学习为方式,把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把个人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有鉴于此,我对“以评促学,以学定教”有如下思考:
一、课堂教学评价意义与作用:
1、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于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
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不断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意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4)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争论;学生的回答或 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误区
1、评价功能的甄别化
在传统的评价中,甄别是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考试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
2、评价目的的功利化
(1)评价是为了考核教师
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行政人事的管理取向,被用于对教师的考核评比,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获奖的重要依据,一堂评优课的成功会给教师带来很多荣誉和实惠。在这种评价中,评价的目的被异化了,本应着重于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人即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做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而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2)评价是为了证明学校
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能不使学校领导花一番工夫。公开课成为“做课”,完全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面目。
(3)评价是为了控制学生
①吹毛求疵。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批评和指责往往要多于表扬。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对学生拟定一个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达不到标准或偏离标准的言行举止常常轻易地提出批评,甚至予以指责、挖苦、讽刺。
②一味说“好”。在当前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不敢负面评价学生。一律用“好”“不错”进行机械地评价。因为这样的表扬太“廉价”了,学生不需什么努力便能获得,以致学生们对此会毫不在乎。
③不置可否。一些教师对学生出色的或不良的表现采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态度,这也不对。不置可否的评价使做过努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也使不辨是非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
④程式化。对谁的表扬都一个样,缺乏针对性,缺乏真情。对稍具感悟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心灵的震撼力是很小的。
⑤单向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是非对错全由老师评判,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在实际的评价中,依然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而不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这种单方面的、直线式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评价往往成为权力人士单方面的活动。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也不利于评价的民主化。
三、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可借鉴之处: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三,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
第四,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
总之,“以评促学,以学论教”正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它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重视反馈、体现合作、注重差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文化。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实践中都要善加体会与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些列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规范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评价方法研究
2.1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发展性等一般原则,另外要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教学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的依据,以便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系统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二层结果,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都有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同级指标之间并不存在复杂的交叉逻辑关系。选择评价指标应满足: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2评价主体的选择
(1)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的主体,全程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应者和接收者。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2)教学督导组。由来自教学或管理一线专业人士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和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另外也熟悉学校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因此能及时发现教师教学授课时的问题现象并及时反映给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学生,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督导管理的作用。(3)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是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了解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师教学质量工作评价,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老师工作的客观情况,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4)教师本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自评,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用自我检查和自我激励的方式,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5)同行专家。同行专家能够较为深刻清晰的了解本专业结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被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指标做出理性分析。
2.3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五项基础分数由五个评价主体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人员根据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以及科研、教材及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总分为一百分。五项基础分数所占百分比:学生评价30%、教学管理人员评价20%、同行评价20%、教学督导评价15%、科研及教材编写15%。
三、需求分析
本系统通过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包括学生、教师自我、同行专家、教学管理员、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以及科研、教材及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1、基础信息管理,该业务模块包括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和评价指标的管理。2、评价管理,包括教师资料填报、资料审核、评价三个功能模块。教师资料填报是指老师根据要求填报5张表:“教学工作”、“科研情况”、“”、“获得奖励”、“编写教材”;教学管理员根据老师的填报的资料进行审核;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教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教学督导人员评价、科研及教材编写。3、评价结果管理,包括“评价分值计算”、“公示与反馈”、“反馈意见处置”三个功能模块。教学管理员通过评价分值计算功能对评价分数进行汇总加权得到最终结果。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管理功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权限设置,同时维护数据库。
四、系统设计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熊熊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促进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 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
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 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不断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意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4)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5)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争论;学生的回答或 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6)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 学习充满了信心。
二、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几个误区
1、评价功能的甄别化
在传统的评价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优秀,而大多数的学生都属一般。为此,甄别就成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考试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各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但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整个社会,在对人做出评价的时候,仍然带有根深蒂固的甄别观,可以说,甄别观不仅仅是一种评价观念,更是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
2、评价目的的功利化(1)评价是为了考核教师
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行政人事的管理取向,被用于对教师的考核评比,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获奖的重要依据,一堂评优课的成功会给教师带来很多荣誉和实惠。在这种评价中,评价的目的被异化了,本应着重于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人即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做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而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2)评价是为了证明学校
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能不使学校领导花一番工夫。首先是选课这一环节。一些难讲的、实打实的、难出彩的课不能挑,那种课一听就可能会感觉讲很沉闷,教师不好掌握;大家都熟悉的正课不能挑,而是挑一些容易讲的,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的课来上。上课前让人一看题目就想:从未听过公开课有这个题目,以便先声夺人;听完课后会使别人感觉到:不是正课能讲得这么好,讲正课相信会更好。
选好课后就得精雕细琢地备课。学校先成立由五六个骨干教师组成的备课小组,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说出设想,写好教案,几乎用上了所有新教法,还对这些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方法精心斟酌,力求达到尽善尽美。
备完课后,为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就进入紧张的试教阶段。上完一个班的课,下来就得评议、修改,汇集大家的意见后职能到第二个班进行第二次试教,如此反复多次,小至教师讲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表情、板书的位置、字体的大小、问哪些学生、提什么问题、每个学生提问时间的长短,都颇费心机,直至学生回答个个到位,时间把握分秒不差,教学环节极为流畅,全堂浑然天成,不显一丝人工雕琢痕迹为止。公开课成为“做课”,完全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面目。
(3)评价是为了控制学生
①吹毛求疵。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批评和指责往往要多于表扬。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对学生拟定一个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达不到标准或偏离标准的言行举止常常轻易地提出批评,甚至予以指责、挖苦、讽刺。总是看不到学生的优点,看不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而是紧紧盯住学生言行中的缺点不放,一点错误和不足也不允许存在。
②一味说“好”。在当前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不敢负面评价学生。一律用“好”“不错”进行机械地评价。学生读课文,即使读得很一般,教师也要称赞一句:“嗯,读得不错!”回答问题时学生答得并不怎么样,一些教师偏要夸上一句“说得真好!”这样的现象在公开课教学中尤为常见。而如此一味说“好”,并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这样的表扬太“廉价”了,学生不需什么努力便能获得,以致学生们对此会毫不在乎。
③不置可否。一些教师对学生出色的或不良的表现采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态度,这也不对。不置可否的评价使做过努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也使不辨是非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就当时来说,也许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长此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上进心或迷失发展的方向。
④程式化。不知从何时起,不少课堂里开始掀起一股运用掌声、口号声进行评价的热潮。掌声是整齐划一的“啪、啪、啪啪啪”。口号声也是整齐响亮的“嘿、嘿、你真棒!”在低年级课堂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堂中经常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这样的评价是程式化的,对谁的表扬都一个样,缺乏针对性,缺乏真情。对稍具感悟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心灵的震撼力是很小的。
⑤单向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是非对错全由老师评判,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不管是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学生学业评价,评价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评价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的评价中,依然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而不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这种单方面的、直线式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评价往往成为权力人士单方面的活动。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也不利于评价的民主化。我们认为,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应该借鉴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评价主体需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应鼓励社会及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确切地说,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政府部门、专业的研究机构等皆是评价的主体。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乃至自我评价,主动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
三、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问题归因
1、评价研究的滞后
我国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队伍及其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督导评价机构、评价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文件中对评价的吸纳运用等基本是空白。只是到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个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近10年来,这些方面尽管有长足进步,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的客观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评价传统的制约
在我们理性地探讨评价理论仅仅有短暂的历史时,我国传统考试评价制度却有了千余年的历史(中国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首开了笔试考试的先河)。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中国的教师和学生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得到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因此,当新的评价理念倡导用内在的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长期发展而不必进行经常性的外在考试评价时,我们惊慌得无所适从。我们为选拔而评价时,标准化考试具有覆盖面广、评分客观、高效率、低投入的优点显现出来。但是为甄别而评价,却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本质特征——主体性。
3、评价指标的物化
在传统评价选拔、甄别过程中产生的功利思想,也对新一轮课改中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教育理论界的躁动,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刚刚兴起,容不得做冷静深入的思考和潜心认真的研究,就一哄而起,各种解读文本“各具神态”。这种理论上“百花齐放”的合理性自不待言,但关键是理论互相“争鸣”,使得实践无所适从、无法选择。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往往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常常为追求自己的业绩,显示推进改革的力度,过分推崇“看得见”的评价。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不在提高内在精神品质上下功夫,而是受评价指标体系驱使,不断追求外在的、物化的、数字化的、虚假的发展。当要检查“多元学生评价”时,教师纷纷忙于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最可怜的还是学生,当教师要以发言次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满堂学生乱作一团地高呼“给我记上,我发言了两次!”
四、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成功经验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三,实验区很多学校试图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第四,许多学校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有的美术教师将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非学业内容提炼出来,如学生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其创造性怎样,在生活中提取美的愿望和能力的高低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还有很多学校通过将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非学业性培养目标提取出来,并提供给教师作为评价的依据,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有时教师也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实验区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尊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此外,很多学校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一个学校的英语考试,包括词汇、表达和写作等,一个学生由于没有好好复习,第一次词汇考试成绩很差,学生主动要求重考,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这个学生的词汇掌握率达到95%以上。因此,在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是真正体现评价与考试发展性功能的途径,值得提倡。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很多学校都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6、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很多学校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和纪律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五、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做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同观点的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的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①组织艺术;②引导艺术;③合作艺术;④激励艺术;⑤语言艺术;⑥板书艺术;⑦练习设计艺术;⑧“顺应”和“同化”艺术。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六、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当前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我以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应精心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分组要科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综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2、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千万不要使之流于形式。
3、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一位语文教师在《丁丁和牵牛花》第一教时的教学中,当检查完学生生字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完老师的示范朗读后,设置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下面请各学习小组自己学习本课生字,朗诵课文,等一下要请××、××……(即每个小组平时朗读最差的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参加课文的朗读比赛。任务、要求交代得十分明确:①学习本课生字。②朗读课文。③每组被指定的同学要代表本组参加朗读比赛。问题一布置完,各组都忙开了,有的小组采用在读句中学生字的办法,有的小组采用先学生词再读句的办法,……但最后无一例外,大家都把“合作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要代表小组参加朗诵比赛的同学身上,帮他正音,帮他处理朗读中的语气,帮他纠正朗读中的不良姿势,鼓励他要“争气”。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十分钟,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帮自己的“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实在“帮”的过程中,每个 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时间要留足。
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6、良好学习要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①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目标达成度努力。②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③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④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七、警惕:无效参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笔者在近期听语文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的现象,现选择几个典型进行透视,以望引起注意。
[现象1]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后果: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保持沉默;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的重难点遗失或淡化,教学费时多,收效微,与教师意愿相违背;学生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或排斥,对教学改革极为不利;长期下去,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现象2]有一些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疑。
后果: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有悖于语文教育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浮光掠影,只求形式,没有过程,学生能力没有提高,思维没有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养成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现象3]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
后果:学生没有全员参与,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容易挫伤参与的积极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现象4]为了体现参与,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道具,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
后果:挤占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诵读、感悟、积累,对学习语言、形成语感极为不利;容易给下一步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和干扰。
[现象5]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不会补充,不知否定。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都只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的次数不可谓不多,参与的面不可谓不广,惟独忽略了参与的质量和效度。这些参与,要么没有价值,要么空洞肤浅,要么走马观花,这种无效参与必将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少、慢、差、费,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由此想到,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仅仅注意到学生是否参与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参与的有效度和质量,摒弃形式主义。
1、要进一步明确参与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中讨论。
2、要明确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对于合作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几句,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熟读精思、品味感悟形成的。个体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最初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在此时展开讨论,收效是最大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探究犹如空中楼阁,后果不言自明。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下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3、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表演”这种形式在低年级的停课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但一定要明确目的。它只是加深理解,或辅助学生感受情境,达到有感情朗读的一种手段,切不可滥用。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萌发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让个别学生参与表演,不如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品读、背诵。表演与读书相比,后者更经济,更有实效,更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
4、认识到参与作为一种能力需要耐心地培养
教师要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对讨论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有步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小组揣摩学生的认识心理,体察学生的学习困难,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教师不要盲目地在组间巡视,不要笼统提醒学生给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小组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小组的探究活动才能扎实有效,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参与。
课堂教学评价:
1实验、动作示范。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改进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检查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5、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出取舍。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偏离主航道。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