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枫帮大家找到的14篇牧场之国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1

1、认识“毡、犊”等10个生字,会写“仪、尊”等16个字,会写“运河、仪态”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3、抓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牧场)提问:看到“牧场”这个词,在你们脑海里浮现出什么呢?(草原、牛、羊、马……)

(出示荷兰牧场的图片)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欧洲一个美丽的国家,这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领土都是牧场,这里的牧场辽阔无垠,所以它又被人们称为牧场之国。(板书:牧场之国)

同学们知道这个国家是哪里吗?——荷兰。(介绍荷兰的基本情况,出示有关荷兰美丽风光的图片,加上配乐,让学生感受景色之美。)

2、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重点学习荷兰的牧场风光,这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远眺(tiào)、吆喝(yāohe)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凳、吆、铃、罐”,并在黑板上示范。

(“凳”是上下结构,笔画是:横撇、点、撇、撇、捺、横、竖、横折、横、点、撇、横、撇、横折弯钩。

“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口”,右边是“幺”。

“铃”的部首是“钅”,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罐”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缶”,右下方是“隹”,不要写成“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回答问题:荷兰牧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说说对荷兰牧场的印象。)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4次)

3、朗读课文,试着概括出课文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介绍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1)奶牛的天堂。(2)骏马的世界。(3)牲畜的王国。(4)宁静的夜晚。

四、关注富有情趣的语句。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跟同学交流,说说有趣在哪儿。

(1)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

(2)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五、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牧场之国的美丽风光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课文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讲了牧场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牧场之国》。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齐读第1自然段。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总结句。“之”的意思是“的”。)

这是一个总起句,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中心。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开头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默读第2自然段。

(1)第一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读了此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牛的数量很多。从“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可以看出。)

(3)品读句子。

①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②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当你读到“仪态端庄”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

③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句、③句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想象牧场上的牛有时还会是什么样的。

(5)此刻,如果你站在牧场的中间,你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瞧,牛群这个大家庭多么温暖和睦,其乐融融。极目远眺,多么壮观,色彩多么明丽,于是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安静而和谐。(板书:奶牛的天堂,安静和谐)

3、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1)读了此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草原上飞驰)

(2)观看骏马奔腾的视频。让学生交流感受。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骏马自由驰骋。(板书:骏马的世界,自由驰骋)

4、齐读第4自然段。

真正的荷兰,在白天时,除了奶牛安静和谐,骏马自由驰骋,还有什么呢?

(1)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2)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3)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牲畜陶醉在自己的王国里。(板书:牲畜的王国,悠然自得)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白天,在荷兰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骏马、小鸡、山羊是那里的主人,牧场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夜晚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圈出一个能概括晚上特点的词语。(寂静)

(2)从哪里可以看出荷兰的寂静?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白天辽阔无垠的原野,动物们自由和谐,夜晚寂静无声,动物都进入甜美的梦乡。(板书:宁静的夜晚,祥和寂静)

6、“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4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次说这句话呢?大家再次回顾课文。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是文章的线索。这句话反复出现,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美景发出的赞叹。)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结: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辽阔无垠,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膘肥体壮的骏马,自由驰骋——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上,绵羊、猪群、小鸡、山羊,悠然自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天边的晚霞渐消,动物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祥和寂静——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作者描写牧场之国,有动有静,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表达了对牧场之国的喜爱之情。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荷兰牧场的一头奶牛,一匹骏马,一只小猪或是一朵郁金香,一架风车,一个荷兰小朋友……请拿起你的笔,也来写写你眼中的荷兰吧。(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牧场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荷兰的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感受牧场之国的美好,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牧场之国》教案 篇2

【设计理念】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体验朗读课文,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荷兰)

3、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4、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通过亲切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入阅读的角色。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一边看插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把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5.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设计意图]放手让小学生自主读书,合作讨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诵读体验,进行实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心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也走在荷兰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自己也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朗读时注意语调的变化,要有高低缓急。尤其是第五自然段,写夜晚的荷兰,语调应放轻,语速稍慢,读出“安谧静美”之感。)

2.小组交流。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

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这里指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悠然自得: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指绵羊生活在绿色草原上,快乐无忧舒适满足。

吆喝:大声喊叫。这里指人与动物全都低声细语,可见环境的寂静。

4、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①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③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④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⑤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引导学生体会荷兰牧场白日的生动和谐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

生:我从“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中感觉到的。给人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视线能看到的地方,就全都是黑白花牛,整个牛群如同一个大家庭,在没有人的低地上,老牛像一个威严的家长似的,管理着草地上的牛群。整个低地似乎就是它们的天下。

生:我从“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这儿感到的。“赞许”的意思是因为感到好而加以称赞。他肯定是在绿草地上生活的自由、快乐、满足才赞许的吧!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如果猪会说话,它会怎样加以赞许啊?

生:他一定会点着头说:“多么广阔的绿草地啊,你是我们快乐的家。”

生:它也许会说“在这里,没有人类来打扰我们,也没有敌人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我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啊!”

生:它可能没说那么多,只是一个劲儿地像个粗汉子似的嘟囔:“哦,我的家,我的家!”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会这么说?

生:因为书上不是说:“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呼噜”就和我们人喃喃自语差不多吧!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到猪的快乐,也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真是一幅生动和谐的家畜家禽游憩图呦!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要让我们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7、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角色,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大家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体验朗读课文,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四、拓展迁移,发展语言

1、品味积累

①、把收集到的荷兰的有关内容整理到资料袋中。

②、带着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2、运用发展

①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②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通过品味积累,以体会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读”。读,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有兴趣的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就像大树之根所吸收的水分养料,通过“主茎”或“树干”,才能送到分枝、杈丫,使之长叶、开花、结果。一篇文章,要读通、读顺、读懂、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理解布局谋篇的妙处。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小学生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本设计力求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通过传情达意的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

(作者简介:蔡向阳,安徽省特级教师。现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教研室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各级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公开出版《小学生想象作文教与学丛书》等著作10多本。)

牧场之国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教后记: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牧场之国》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3、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并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

2、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指名说)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

(1)出示生词:

专注仪态端庄极目远眺骏马膘肥体壮飞驰辽阔无垠公爵

悠然自得赞许成千上万成群结队安闲镶嵌丝绒寂静吆喝牲畜

(2)每一组让一个学生读,说说每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师引导:积累好词,分类积累也是一种好办法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写的?

(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明确:这是一个总起句,紧扣课题,开门见山。

三、写字指导

1、齐读本课要写的15个生字。

2、写字指导。

(1)教师示范书写。(重点指导“罐”的写法)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为什么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1)语段一: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说说你的感受。(景色迷人草长得茂盛草原辽阔牛多)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花牛的?

(出示: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无比尊严。)

当你读到“仪态端庄”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高贵、典雅的贵妇人。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所谓初生牛犊不拍虎,牛犊跑前跑后,像个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可是在西方人的眼里,牛犊的娇贵模样更像一个贵夫人,仪态端庄。)

(3)想象牧场上的牛有时还会是什么样的?

瞧,牛群这个大家庭多么温暖和睦,其乐融融。极目远眺——(多么壮观,色彩多么明丽,于是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总结学法:读课文——画句子——谈感受——再次读。

2、自学第3—4自然段。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

骏马:真正的荷兰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主人和公爵。)

①公爵:君主国家尊贵的封号。镶嵌: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出示:荷兰的音译为“尼德兰”是低洼之国之意。荷兰总面积41000多平方公里,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实的“尼德兰”。)

②说说你的感受。

(成群的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拘无束驰骋……)

男生齐读第3自然段。

(2)汇报交流学习第4自然段。

①抓词语体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

②女生齐读。

3、认识傍晚的牧场。

相比之下,荷兰牧场的傍晚就另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了。

(1)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夜晚的牧场是怎么样的?(寂静的)

(2)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寂静?学生回答。

严肃沉默的奶牛,默默无言的奶农,舒缓平稳的船只,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光芒微弱的灯塔,组成了真正的荷兰。(和谐,虽然寂静但不冷清。)

4、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次说这句话呢?大家再次回顾课文。

(其实这不仅是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二、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许许多多花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成群的骏马的王国就是真正的荷兰!羊、鸡、猪……的天堂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的静谧、恬美就是真正的荷兰!

好一幅优美、动人、和谐画卷啊!此时,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看板书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自主设计作业

1、师:课文学完了,请你来设计一个作业。你觉得这节课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作业呢?

预设:

(1)我想把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我想把荷兰的牧场画下来。

(3)我想查找资料,了解荷兰水之国和花之国是什么样的?

2、师:好,就按照你自己的设计来完成作业,完成后,大家可以办一个作业交流展示会,互相分享、欣赏。

《牧场之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学前准备  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句

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写场字,组词牧场,看到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眼前出现了马、牛、羊,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同走进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度----荷兰!

师(介绍)荷兰境内的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的雅称。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有200多种,每年3----9月郁金香开了,水仙花开了,风信子开了……整个荷兰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所以便有了花之国的美誉。荷兰的牧场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预习:检测学生读生字。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敢接受老师检测的请举手。

大家对老师检测的问题有些疑问,放下手。看看老师检测什么呢?课文中有些难读的字和词,如果我们把这些难读的字和词都读准了,我就知道你们回家读课文了。(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镶嵌、骏马、膘肥体壮、辽阔无垠、公爵、悠然自得、牲畜”相机指导。

齐读生字。

还有两个多音字是容易读错的,大家一起看一下。我们书本上应该读成模(   mó  )样还是模 (  mú  )样呢?还是有圈 (  quān  ) 里的牛还是圈 (  juàn  )里的牛呢?

2.预习检测二:同桌一起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读完书后坐好。

大家读得不错,看来大家是把课文读通顺了,可是读通顺还不够,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4次,是哪句话?

◆生答: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出示课件: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4次分别在课文的哪里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到并画出来。画完的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次出现在哪里?

◆生答: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第二次?

◆生: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第三次?

◆生: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师:第四次?

◆生: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三、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并在书上标注。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四、直观感受、表达情感

视频观看荷兰风光,用自己喜欢的话语赞美荷兰。

小结:作者和你们一样对荷兰充满喜爱和赞美,心中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它就像是一条清新柔美的线索,穿起了荷兰牧场四幅美丽的图画,而且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描述,作者的情感愈加深沉,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你从课文中还学到了什么?

五、积累好词佳句

1.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    )的什么

2.出示根据课文填空

荷兰是(  ),(  ),也是(   )。

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也是…”的句式,强调的是后者。也就是课文的总起句,强调本课写的是牧场之国。

六、板书设计

22*牧场之国

第一段  总起句

牛群吃草图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骏马奔驰图             赞美

动物王国图

荷兰月夜图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是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首先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牧场”一词想象画面,接着介绍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小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揭示课题。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短的词语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描绘的四幅美丽的图画取名字,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一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接下来进入自读自悟环节。学生围绕自己描绘的四幅图展开交流讨论。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达到了我预设的目的,但让听课的老师感觉我放的太开。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值得高兴的是自己与学生的结合还算和谐。但遗憾的是在下课铃声想的一瞬间我心慌了,竟然将“赞美”的“赞”上部分写错了。虽然说:“人谁无过。”但在老师这个职业中就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是我犯的最低级的错误,同是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污点。

《牧场之国》教案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知荷兰,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我带大家飞越重洋,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特点)

3、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教师:是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朗读课文,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牧场之国”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读出感受。

3、全班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5自然段(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1)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随机朗读理解相关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2)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3)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以同样的方法,随机教学其它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交流。

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3、指导朗读。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五、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查资料,仿写荷兰,如: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板书设计:

22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欣赏图片,了解荷兰。读课文想画面,体味“牧场之国”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田园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联系前文,激趣导入。

1、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感受到了乡下生活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将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度,请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2、课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助,认读生词。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你知课文中所指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板书:荷兰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绵羊成群)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 学生自由默读,品味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个别的学习指导。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

教学预设

预设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2、师小结: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同的魅力。

3、指导朗读

预设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想象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预设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文中那些地方提到这句话?一共提了几次?画出句子。

2、理解“真正”的含义吗。

3、教师小结: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图文结合,欣赏牧场之美。

1、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辽阔无垠的`草原,碧绿的、宁静的牧场;丝绒般的草原与流淌的运河相伴在一起;牧场上,羊儿在悠闲地享受阳光,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膘肥体壮的马儿飞驰到远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赞美牧场之国。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它特点。

2、赞美荷兰。

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通过对于题目的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为在后面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对于比喻句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别。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有效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实现课内外融合。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学习能力。

《牧场之国》教案 篇8

一、导入

1、师板书:牧场,读了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像这样边读边想象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同走进欧洲一个美丽国度——荷兰吧!

3、播放视频,师一旁介绍。

(荷兰境内的运河纵横交错,大小船只穿梭来往于是荷兰被墓为谁之国,这是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每年3—9月郁金香开了,水仙开了,整个荷兰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所以便有了花之国的美誉,荷兰的牧场辽阔无垠,占全国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板书补充课题,一起读读。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想想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词语:模样  羊圈  牲畜  镶嵌  骏马

公爵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1、这些词语哪个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多音字“模、卷”

2、齐读(牲畜:像马牛羊猪等家养的动物)

3、读了课文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辽阔美丽,悠远宁静,牛马成群)

4、所以作者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生)

5、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齐读。

6、这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这句话是一个总起句,有总领全文的作用。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荷兰这个牧场之国呢?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二小节

1、请大家快速的默读2—5小节

2、谁来介绍一下课文具体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荷兰这个牧场之国呢

3、 出示:根据你的概括: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绵羊猪群  悠然自得

成群野马  膘肥体壮  晚霞满天  牛羊歇息

4、 这一幅画面多美啊,在这碧绿的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请你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

5、 你看到了牛的颜色,都有哪些颜色,生读,在那片绿色的低地上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啊。请大家齐读这句话,有的牛背上还盖着防潮的毛毡,看过去可不就是有一种美丽的色彩吗!

6、你除了看到牛的颜色,还看到了什么?

1、牛的姿态,还有那几个句子也是写牛的姿态

2、一起读读这3个句子,各种姿态的牛,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着不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草原上多么地 宁静祥和,牛儿们皆可以专心致志的吃草,还可以聚精会神的思考。作者还欣喜的发现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3、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

(是啊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牛的姿态,也罢自己喜爱之情融入了句子。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牛群的样子。

7、这么多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牛,难怪让作者感到

出示句子:极目远眺、两色的牛。

1、你来读读,牛可真多啊,你也来读读,是啊四月“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好美的一幅画啊自己读读这句话齐读

2、在这么美得话中作者深深地被吸引了,他由衷的发出了赞叹之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人我们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四、学习第三小节

1、是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膘肥体壮,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幅骏马成群,膘肥体壮的图画,请你有感情的读一读这小节。

2、理辽阔无垠的原野归他们所有、公爵

作者运用拟人句体现马儿是这场主人是那么的悠然自、无忧无虑,地位的尊贵,自由自在。

3、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动物和自然地和谐生活和美的画面。

4、小结: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牛、马、猪、样在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当成了自己的家,让我们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如此悠然自得,舒畅惬意,怪不得作者会不断地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赞叹怪不得作者会赞叹荷兰式“牧场之国”

牧场之国教案 篇9

牧场之国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5.实物投影仪。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二、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四、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六、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3.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牧场之国》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的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3.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23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牧场之国教案 篇11

指导学生写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若想使作文教学达到此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一学期几次的作文指导课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加强平时的练笔训练,而练笔的最好契机就是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深化课文主题,消化课文中的词句及写作方法。因此我认为,课文才是写作的真正导师。根据课文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进行练笔的方法有很多。迁移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就是阅读教学中作文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今天在《牧场之国》这篇课文中我尝试运用了这一方法,收效颇为满意。

《牧场之国》是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课文第一段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的另一独特的特点──“牧场之国”。接下来第二段详写碧绿的草原上牛多,以此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第三段比较详细的写辽阔无限的原野成群的膘肥体壮的骏马自由生活的景象。第三段略写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二三四段详略分明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家畜家禽安闲游憩图。

这虽是一篇阅读课文,但鉴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地方,所以我又增加了一节课的练笔时间。(以下是我的课堂实录)

……

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思考这四段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自读。

生:我觉得这几段有很多优美的词语,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仪态端庄、膘肥体壮、辽阔无垠、悠然自得等。加了这些词语,让我觉得文章写的很美。

师:你说是要多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板书: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

生:老师,我还发现这一段和《乡下人家》那课一样,也有很多的拟人句和比喻句。比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

生:我给李金冰补充:我觉得这里还有一种写作方法,那就是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如果作者不细致观察,他就不会发现有的牛像在思考,有的牛像是贵夫人,有的牛像家长了。

师:你们两个说的都很好。把你们两个的合在一起就是写文章时要细致的观察,发挥想象,然后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进行表达。(板书:细致观察,巧妙的运用修辞方法)

生:我发现第一段运用了开篇点题的写作方法。

生:我发现这四段是总分的写作方法。第一段是总写荷兰是牧场之国。然后就分写牛多,马多,羊多,鸡多,猪多,因为这些家畜家禽多,所以才被称为是牧场之国。

师:你真会发现!(师板书:写作方法:总分)

师:除了黑板上的这些,同学们们还有发现吗?

教室一片沉默。于是我提醒学生从课文讲解的板书上去发现:第二段主要写牛,第三段主要写马,第四段写了羊猪鸡等。在我的提示下,慢慢的有几个学生急切的把手举起来。“老师我发现了”。

生:这几段还运作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第二三段是详写。第四段是略写。

师:作者是怎么样做到详写和略写的?

生:比如第二段作者用整个一段来写牛。而且写了牛的颜色,神态等。第三段整个一段就只写了马。而第四段却一段里面写了羊猪鸡。写的很简单。

师:既然第二三段都写了牛了。第四段为什么还要略写羊猪鸡呢?比如写鸡的就用了半句话,这样还不如不写算了。

生:“老师不是这样的。”因为是一个牧场嘛,不能只有牛马,一定还有羊猪等,但又不能所有的都写的很详细,所以就要略写一下。

生:老师我还知道为什么要详写牛和马,因为牛马是牧场主要的牲畜,所以就详写,其它的不得主要的,所以就略写了。

师:同学说的都很好。但是不是只限于纸上谈兵呢?我现在就来验证一下。请大家进入留言板:(以下是留写言板中教师的打写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了《牧场之国》这篇课文。课文的一二三四段教给了我们很好的写作方法:

1.总分结构,开篇点题。

2.细致的观察,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3.最重要的一点是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请你运作这三点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题目自定。

以下是我节选的几个写作片段:

1.桂林的山

说到桂林,每个人都知道,桂林不仅水清澈见底,山更是奇不可言。

桂林的山,总体的看非常的雄伟,在漓江上抬头望,感觉山就要塌下来一样。

我们坐在游船上欣赏着美丽的山。我看见一个山就像一位古代的宫廷中的太后,拿着铜镜,用精制的梳子,在梳理着自己的头发,虽然是天然的,但是栩栩如生。

我还喜欢九马画山,山形就像人绘山的,上面有许多的马儿,在混乱的奔跑着,若是你看久了又觉得像是公牛,真让人眼花缭乱,但我还是喜欢。

桂林还有好多好多山呢!比如说啤酒山,洋山等等。

桂林让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还是这些山。

2.康乃馨

花有许多种,有牵牛花,乐杜鹃,菊花,喇叭花,还有许多许多。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康乃馨。

从远处望去,就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康乃馨的花粉上,有许许多多的香气:有时候像妈妈那迷人的香水;有时候像一阵阵刚出炉的烤蛋糕的味道;还有时候像沐浴露的香气。

康乃馨有许多颜色的,有紫色、白色、红色、黄色和紫红色,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黄色和紫红色的。每到母亲节,妇女节和教师节的时候,我都会买一朵黄色或者紫红色的康乃馨送给老师和母亲。

3.美丽的桂山

暑假里,我们一家人去过陡峭的黄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但我最喜欢美丽的桂山

到达后,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了山脚。山脚下,有一个高高的大门。门的正中间有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桂山。

沿着曲折的山路,好不容易才到了半山腰。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找到了一个雨棚。这场雨似乎给桂山这为害羞的少女铺了一层面纱。朦胧的景色似乎让人感到仙境的感受……

4.中山公园的游乐场

中山公园有许多好玩的,有钓鱼,有划船还有游乐场可以玩呢!

游乐园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有金龙华车,有鬼屋,有青蛙跳等等。但我最喜欢玩的还是彩虹飞车。彩虹飞车是一款由自己控制的机器,如果踩大力就会甩得很高。我每次和别人玩都踩地非常大力,这样才显得比较刺激。上次,我跟弟弟一起玩,我一踩高,他的泪水就像一盆水泼下来一样。他的叫声就像老虎的吼声,那时我的耳朵真是震耳欲聋。所以,以后我再也不跟弟弟玩这个游戏了。

游乐场还有许多,我喜欢玩的,如:碰碰车、海盗船等等。碰碰车可以随意控制方向,碰撞对方的碰碰车。海盗船,上面那辆船,在电力的引导下,大幅度的摆动,也还不错。

我喜欢中山公园的游乐场。

5.桂林山水

我去过肇庆、长沙、珠海……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桂林。

桂林的山不同高矮,不同形状。有的像笨重的乌龟在爬山,有的像灵巧的老鼠在摇尾,形态各异。瞧!这座是“青蛙跳江”。这只巨蛙好似要跳到江的对面去觅食。它伸出了自己的四肢,极力的跳动。为了去觅食,它好似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我。

桂林的水非常静,静的让你看不到它在流动。桂林的树非常的茂盛,树叶叠在树叶上。桂林的米粉香香的,咸中带甜。桂林的楼样式各异。

……

6.游鼎湖山之鼎湖

前不久,我去了鼎湖山,印象最深的是鼎湖。鼎湖有很多条小溪,中心就是鼎湖。鼎湖很大,湖水绿得令人惊奇。远远望去,鼎湖如同一块无瑕的翡翠,镶嵌在重重山峦中。用手轻轻一捧水,这才发现鼎湖的水是那么凉丝丝,那么清澈见底。抬头一望,这才发现周围的山是那么的高,那么庞大,那么油绿。我喜欢鼎湖,因为鼎湖碧绿,因为鼎湖冰凉,更因为鼎湖美丽。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选择好的课文范本,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往往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课文,真是写作的好导师。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毡、犊、眺”等10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仪、眺”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专注、飞驰、公爵、镶嵌、牲畜、极目远眺、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

4、领会作者描写事物特点时使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真正的荷兰”的含义;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领会作者描写事物特点时使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课。

1、图片激趣:课件出示反映世界多个国家特色的图片,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引导交流,字幕相机出示:牧场之国——荷兰;中欧花园——奥地利;佛教之国——泰国;孔雀之国——印度;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绿色花园之国——新西兰;沙漠之国——利比亚;海上仙境——格林纳达;仙人掌之国——墨西哥;枫叶之国——加拿大……

2、总结导题: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的景色美丽风景如画,有的风情独特让人难忘,有的历史悠久引人入胜。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出国门,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家。(板书课题:牧场之国,学生齐读课题。)

3、快速浏览课文,你能发现课文中的牧场之国指的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简介荷兰:荷兰,本称尼德兰王国,因其荷兰省最为出名,故尼德兰多被世界称为荷兰。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在17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海堤、风车、郁金香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到我国北京大约7900千米,中国最西部到荷兰大约5000千米。

5、借题交流:读了“牧场之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展开想象进行交流,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2)学生联系自己在影视节目中对荷兰的了解,交流自己印象中“牧场之国”的景象。

(3)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继续交流。

6、激趣导入: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有的同学对荷兰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的想象力是那么丰富;有的同学的语言表达是那么的流利有趣……让我们带着对牧场之国的好奇,让我们带着对牧场之国的向往,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看课文会把一个怎样的牧场之国展现在你的眼前。

3、交流读书:

(1)自由交流:读完课文,谁能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交流:试着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白天,牛犊_________,老牛_________,骏马_________,绵羊_________。(仪表端庄、无比威严、膘肥体壮、悠然自得)

②傍晚,人们给_________的奶牛_________,这里一片________,挤奶的人更是_______。装满奶桶的船只在_________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严肃沉默、挤奶、寂静、默默无言、舒缓平稳)

③夜晚,狗_________,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_________,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_________的牲畜,_________的低地,_________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_________的光芒。(不叫了、哞哞声、沉睡、无声、漆黑、微弱)

(3)教师小结:仪表端庄的牛犊、无比威严的老牛、严肃沉默的奶牛、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4、学生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1、谈话过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课文中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标注出来,多读几遍,细细品味,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进行个别指导。)

2、引导交流读书感受。

语段一: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颜色美:牛儿的颜色与草原的绿色相映衬的色彩美。

(2)情景美:牛群吃草的专注,牛犊端庄的仪态,老牛的无比威严。一切都流露出草原上的和谐。

(3)教师小结:这段描写了牧场上各种牛儿悠闲生活的场景,描绘出了和谐静美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荷兰”充满着宁静的美。

(4)教师引读: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5)指导朗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牛儿的颜色与草原的绿色相映衬的色彩美,表现出牛儿的优雅和尊严,表现出荷兰宁静的美。

语段二: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剽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1)生机勃勃的美: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剽肥体壮。

(2)粗狂的美: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

(3)自有的美: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4)教师小结:这是牧场上难得感受到的奔涌飞腾的粗犷之美,骏马成群,飞驰而去,和以上描写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份无拘无束的奔腾之中,让我们品味到“自由王国”的意蕴。

(5)指导朗读:朗读中抓住“成群”“膘肥体壮”“飞驰”“归它们所有”等重点词句,体现草原上自由的乐趣,感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语段三: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安闲的美: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的悠闲、自由、安闲。小结过渡:通过阅读和交流,我们了解到,白天,在荷兰辽阔的绿色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这儿的主人,它们在自己的王国里自由自在,悠闲自得。那么随着夜幕降临和晚上的到来,荷兰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

语段一: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1)和谐的美:在这样如天堂般祥和安静的画面中,谁都不愿破坏这宁静,所以奶牛是“严肃沉默”的,铃铛是“没有响声”的,挤奶的人也是“默默无言”的,行船是“舒缓平稳”的。一切都在默默地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的情怀。

(2)以动衬静: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车船的到来与离去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荷兰的和谐与安静,享受这悠闲的生活。

语段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静态的美: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指导朗读:带着对荷兰美景的憧憬与向往,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和交流,我们了解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

四、深入交流,感情升华。

1、引导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课文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1)“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通过一再出现强化读者心目中的印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2、强化情感:此刻,你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吧!(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外拓展,增添感悟。

1、风车之国: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从此风车成为荷兰民族文化的象征。荷兰人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的风车一齐转动,举国欢庆。因为风车已不多见,因此荷兰人也常常像世界各地的游客一样,要到风车村保护区或风车博物馆去,才能一饱眼福。

2、郁金香之国:荷兰,美丽的郁金香花海,它的国花是郁金香,荷兰人也非常爱郁金香,在他们的生活中郁金香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每逢集市、花展,他似乎总是可以充当主角。荷兰的郁金香都是成片成片的,很多。

3、运河之国:因为荷兰地势低,河流多,修建的水利工程多,运河交错,所以有这个称呼。

4、低洼之国:低平是荷兰地形最突出的特点。全境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除南部和东部有一些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势都很低。南部由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连接而成。“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因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部分地区甚至是由围海造地形成的,比如弗莱沃兰省的大部分地区。

《牧场之国》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读通课文,初步学会用关键词概括自然段的内容。

2、通过重点语段的自学品读,感受荷兰自由、和谐的田园风光。

3、通过优美语句的品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能有效地积累。

教学重点: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品味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初识荷兰

1、欣赏风车、郁金香图片,师解说:这里是风车的故乡,这里是郁金香的王国,也是花的王国,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这里,碧绿草原上,蓝天白云下,生活着快乐的牛羊,飞奔着自由的骏马。你们知道这是那个国家吗?(荷兰)课前,同学们预习过今天要学的课文,谁来说说荷兰牧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

2、出示总起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捷克作家卡尔。恰彼克走进位于欧洲西北部的荷兰,一起去欣赏那里独特的牧场风光吧!请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一起来书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制定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05页,先去读一读学习提示,想想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请生回答。

三、勾勒异国风光

1、师:明确了学习目标,咱们就开始今天的荷兰牧场之旅了。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的哪几幅画面,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一说。(出示学习要求)同学们明白了吗?

2、从学生回答中提取关键词板书

(预设板书:花牛吃草、骏马飞驰、牲畜同乐、夜晚宁静)

3、整体印象:同学们读了课文,留下了四幅画面,老师读了课文,留下了两个词语,草原的(板书:辽阔无垠),动物的(板书:悠然自得)我们也来读读吧。(不够辽阔,不够悠然,再读一次)。指板书,引导学生说:瞧,在牧场之国荷兰,牛群悠然自得地在辽阔无垠的草地上吃草,骏马悠然自得地在辽阔无垠的草地上飞驰,动物们悠然自得地在辽阔无垠的草地上同乐,夜晚,悠然自得的动物归圈了,辽阔无垠的草原宁静了。难怪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作者的笔下,一段段文字化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很想给大家把这幅画画下来,好吗?

四、品读“牛群吃草图”

听老师的朗读,每个人在头脑当中用想象画了一幅画,世上最美的画在哪里?(心里)因为这幅画是用你的想象画出来的(板书:想象),(生读:想象),你想它多美它就有多美,读这样美的文章就需要丰富的想象。

这么美的画,光看还不行,咱们得走进字里行间去好好感受、细细体会。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牛”点拨设计]

1、分句指导朗读

句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感悟“专注”

a、专注是什么意思?换个词?

b、它们可能会在思考什么呢?

c、这老师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它们能这么专注地吃草呢?难道就不怕人来打扰他们吗?

(2)体会拟人、比喻的表达效果

(3)好一幅牛儿吃草图啊,咱们一起来合作读好这个句子。引读

师读实写部分,生读想象部分。

句二: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补充资料(出示)“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000多平方公里,有三分之一是牧场,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共饲养奶牛450万头。”

引导:你能读得更远一些?更多一些吗?

你的视线还不够远呢?请你读得再远一点!

100米了,1000米了,我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和成群结队的牛羊了。

句三: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这里的牛——真多啊,色彩——真丰富啊!

我们来叫叫牛的名字读一读

2、如此美丽的画卷,让我们用朗读把它定格在脑海中。齐读

3、引读:好一个牧场之国!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五、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抓关键词,美读。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选择最喜欢的画面,先自己把它读好,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你的朗读和感受。

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1)你感受到什么?抓“主人、公爵”体会马的自由自在。

理解“公爵”:上文提到贵夫人,这里又说马儿是公爵,你知道公爵是什么意思吗?(公爵是外国的一种爵位,是仅次于国王的最高级的贵族。)

师小结:在这样一个动物王国里,它们是主人,是公爵,是何等的尊贵啊,它们无拘无束,任意的驰骋在这无边的草原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骏马飞驰的英姿,读一读。

(2)想读吗?男女生分读。

难怪作者又一次发出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4自然段]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1)“成群结队”、“成千上万”感受动物多

(2)感受“安闲“

(评:真是一幅生动和谐的家畜家禽游憩图!)

引:这么多的动物,真不愧为牧场之国!在这里,动物与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作者再一次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5自然段]

夜晚的荷兰那么宁静,太美了,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你们通过朗读把感受带给大家。

此时此刻,你又读到了怎样的荷兰?引读:面对这样的荷兰,作者再一次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引读三次,声音越来越轻。

4、让我们代表作者,用发自肺腑的语言,告诉全世界的人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小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这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

五、存储异国风光

摘抄语句,积累语言。

课文写得如此之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深深的赞叹之情,很多词句都很值得我们去积累,请同学们把最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划一划,背一背,抄下来。

摘录卡:

在这里,

——————

————————————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请四名学生配乐读四个不同的画面,串连成小诗。

真正的荷兰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读也读不够,读也读不完。

四、推荐作品,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新加坡作家尤今写的《荷兰散记》,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国度。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积累喜欢的词句。

预设板书:

22*牧场之国

花牛吃草

辽阔无垠骏马飞驰悠然自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牲畜同乐

夜晚宁静

《牧场之国》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5、实物投影仪。

A案

第一课时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3、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B案

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荷兰)

2、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把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3、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诵读体验,进行实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2、小组交流。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以解说员的角色,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大家相互评议)

拓展迁移,发展语言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荷兰是“牧场之国”。

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