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0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 ) 娱( ) 僻( ) 怖( ) 宪( )

伐( ) 误( ) 避( ) 布( ) 选( )

胖( ) 刑( ) 押( ) 舅( ) 绞( )

伴( ) 形( ) 胛( ) 臼( ) 较( )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3.我们看,这是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出示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 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 “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 “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 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一次,……(举一典型事例反映他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同学真不愧是助人为乐的标兵,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六、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组词。

阀f2(军阀) 娱y*(娱乐) 剧j)(剧本) 宪xi4n(宪兵)

袍p2o(棉袍) 押y1(关押) 舅ji)(舅爷)

2.形近字组词。

3.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醒”字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    )里。

(1)睡眠状态结束。(2)明显、清楚。

(3)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4)醒悟、觉悟。

①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3)

②柜台前那幅“急顾客之所急”的标语非常醒目。(2)

③ 清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了。(1)

4.练习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一件典型事例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同敌人做斗争的事。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理解;文中还有多处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4、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领会李大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5、学习李大钊的临危不乱、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 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⑶ 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电视出示插图照片,简介李大钊的有关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3、讨论分段:

⑴ 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⑵ 写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⑶ 写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⑷ 写父亲被害后的情形。

4、质疑问难。

三、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⑴ “被难”是什么意思?

⑵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小结: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段:

⑴ 在被捕前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⑵ “含糊”是什么意思?

⑶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李大钊的认真负责。

(结合有关的词谈谈。)

⑷ 小结: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一、二段。

2、指名说出两段段意。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段:

⑴ 指名读第三段。

⑵ 利用电视播放录象,思考:

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⑶ 上一段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你找到原因了吗?这就是前后照应的句子。

⑷ 小结:

在学习这几段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2、学习第四段:

⑴ 提出学习要求。

(用以上的方法。)

⑵ 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学习小组交流。)

⑶ 电视出示重点句子:

理解“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表现出他的坚定信念。)

⑷ 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3、学习第五段:

听磁带朗读,思考:

⑴ 李大钊被害后舅老爷、我、母亲各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指三位同学朗读。

⑵ 找出“妈,昨天是4月28日”的对应句。

⑶ 课文这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 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必做题:

⑴ 写出课后第二、三题的意思。

⑵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做题:

⑴ 阅读《中国革命家故事》。

⑵ 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被害日 1927、4、28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把个生死置之度外

被审时 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教学资源包】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乐亭县人。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 28日英勇就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5

学生视角: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到被害过程中的几件事。文章篇幅较长,离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只有抓住课文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特点,设计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是降低理解难度,深入体悟内容的关键,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课文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因素突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设计特色: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2、写有思考题目的投影片。

3、低沉、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结合收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光辉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认识这种写法的好处。

3、自学本课的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掌握新词。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李大钊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

3、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自然引入。)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合作解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读书,读准读通,理清文章层次,在自读的基础上,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2、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在学生个体充分“自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的,扎实高效。)

4、研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重新调整教学,以“学”定教,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

三、再读感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脚步( )的喊声的态度

的眼光 啧啧的( )出神的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板书:

1、留守北京

十六年前的回忆 2、不幸被捕

3、法庭斗争

4、被害之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 )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qing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十六年前的回忆 3、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4、被害之后:激励后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这样在教学中,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第二课时,则着重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感悟李大钊在法庭上为什么能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为了党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清明节的意义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你们知道清明节有什么意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2、介绍李大钊。

我们先来看看在“民族魂”的网站上,人们对他的评价,给他的留言。(出示课件,链接)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让这许许多多的人如此缅怀呢?(课件出示李大钊的画像)学生简单汇报收集的李大钊的资料。师补充、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情为导线, 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

3、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远,有的近。十六年是那么的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作者的回忆,走进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1)课后习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再想想课文写那段时间里发生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女儿的李星华忘不了的到底是父亲的哪些事?

(2)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给予学生静读课文的时间,深入思考,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读课文,说事件、找时间中逐步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个父亲;对人民来说,李大钊是个革命者。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革命者都具备的优秀品质。想了解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大钊的伟大形象。

1、出示句子:(第7自然段)

3、交流:

(1)找出这段话中体现局势严重程度的词?(越来越)

其实课文前面也有相关的语句告诉我们局势越来越严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指导读好这段话。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我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 )

(2)这是被捕前(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李大钊,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

①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李大钊同志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敌人呢?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面对这不妙的情形,李大钊怎么还是这样不慌不忙,父亲应该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那

看到这样的李大钊,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部分,读出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读出你对他的深深敬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情感与内容的交融。)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读到这儿,你们对于李大钊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回家后把它写在自己的书上。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五、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对革命高度负责

被捕时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李大钊   被捕后

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7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先生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同时,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外,还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借助学生已有情感基础,深刻领会文本内容及思想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教研课题是“感悟,提高表达技巧”。

既是感悟,就一定要有所感才能有所悟。学生只有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而学生只有在感悟之后,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表达技巧的妙处,从而得到启示,在平时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此种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作者的角色,具体的情境中升华,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的同时,感受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这样,既使学生在预设的情感氛围中感知了女儿李星华眼中的李大钊先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使课文的教学在减少说教意味的同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

二、多法并举,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使课堂四十分钟对学生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所以,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动作、语言以体会他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使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人物、对比表现人物、反衬突出中心的妙用,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和挚爱的亲人面前沉着冷静呢?通过联系上文,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朗读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的语句,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其对文本的学习达到思想和内容的和谐,互为映衬。同时,通过学生演课本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表演、朗读、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从而更好地在习作中对这些表达技巧加以恰当运用。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时,我采用“引读法”暗示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而后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习作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以读促悟,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以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时去朗读课文,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通过教师领读,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引读把学生带入情境,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法和朗读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整合和“感悟,提高表达技巧”的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在读书感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

1、课件、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四、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五、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自主阅读,圈点批划。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2、读中指导。

3、小组交流。(此环节根据学生的学情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六、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被捕前”这部分。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 说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将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 ]具体预设如下: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被捕时”这部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

[ 说明:在这个部分中,课文直接涉及李大钊言行的只有第11、17 自然段,其余部分均为对女儿星儿和敌人的描写。其中,对敌人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课文通过将李大钊的言行与女儿的害怕、敌人的残暴进行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师:“不慌不忙”。同学们,“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是听见了,他也看到了女儿充满恐怖的目光。可他“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师:“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生朗读课文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从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qing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 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

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结合李大钊牺牲82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