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是现代诗人郑文韬创作的一篇诗歌,表达作者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知识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中国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中国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中国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教学课后记】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明确: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禁锢种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滞留游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喑哑调子(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物──大地复苏的景象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教──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人──儿童
注:
⑴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⑵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⑶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⑷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⑸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⑹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⑴白云──自由的象征。
⑵A、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C、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将品析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章内容梳理:
二字雅词:禁锢寒浅留滞喑哑喧嚷知悉洗礼襁褓
四字短语: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修辞佳句:
1、比喻: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反问: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3、拟人:通篇将雨比作人
4、排比: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5、顶真:(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生动语句:
1、复说式扩展句: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2、并列式扩展句: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全篇特色:典雅的语句与活泼的口语相结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情感,体悟诗意。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仿写诗句,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把握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选择意象,进行仿写。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雨”的诗句;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3、赏析诗句,至少3处。
【教学步骤】
一、说雨——积累“雨”的诗句(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和“雨”有关的现代诗。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不胜枚举,写“雨”的诗句随处可见,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和大家共享你积累的写“雨”的诗句。
1、学生说“雨”的古诗句。
2、填空考查积累写“雨”诗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雨一旦进入诗中,便有了新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在你的印象中春雨代表哪些含义?
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生机等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喜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之美、春雨之心。
二、读雨——读出诗歌情感
1、听读——把握节奏和情感
配乐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喜悦的。朗读语调是轻快的。
2、学生展示朗读。可分成几个部分由几个学生朗读。
穿插讨论各节诗的读法和感情。
第一节:急切、企盼之情第二节:轻柔温和、关爱之情
第五节:欢快、喜悦之情第八节:高昂第九节:欣慰
3、全班分小节朗读或全班配乐齐读。
三、品雨——品读雨的形象
活动一:听雨——倾听雨的诉说
在诗中,雨“说”了些什么?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由讨论交流。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请按雨的行踪:“雨前----雨中----雨教----雨息”把诗分成四个部分并归纳段意。
(雨前)—(1)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探访大地。
(雨中)二(2345)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雨教)三(678)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雨息)四(9)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
板书:
探访大地——滋润万物
亲近你们——播撒爱心
来自远方——勇敢地笑
不再回去——无私奉献
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活动二:说雨——诉说对雨的理解
1、在雨的自述中,感受它的浓情厚意。
请用“这是的春雨,……”的句式,在句中填入恰当的词语,感受雨的情意。
例:这是亲切的春雨,……
温柔的、充满爱心的、勇敢的、奉献的……
雨,就像一位爱的使者,悄悄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孩子带来欢乐,带来春天,带来希望,带来欢笑,带来甜蜜。
春雨来了,大地景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比较第一节和第五节诗,看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变化。
第一节:冬景——寒冷、阴暗、毫无生机
第二节:春景——温暖、明媚、生机盎然
这两节诗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前后呼应。
点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在文学意象中,往往被赋予这样的象征意义——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困难挫折。
那么春景象征什么呢?——幸福希望
大地象征什么?大地具体指中国。
儿童——祖国的未来
补充背景资料(投影:齐读)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内乱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这首诗中,雨是爱的使者,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化身。诗人真诚地希望祖国的儿童拥有美好幸福的未来。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诗人说,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么理解“笑”的内涵?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媒体设计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解说:此导语的设计,力求抛砖引玉。一是由学生耳濡目染的古诗句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暗示诗人的创作底蕴;二是明示诗歌的作用,既隐含方法,又指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jìn)锢(gù)
留滞(zhì)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解说:准确识读生字是朗读乃至吟咏课文的前提,学生之间互相指正比教师单纯灌输效果更好。)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解说:此步为学生品读全诗的关键,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才能在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解说: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明确: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解说: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 )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解说:这是在形象思维、感受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对典型意象“雨”的感悟。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也可根据学情,适当加以提示,如参看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也可先找关键句。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3)找出�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解说:诗重在读,只有在吟咏中才能把握诗丰富的内涵。最好能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而不苛求结论。)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说:选取重点段落回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质,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和智能双向发展的绿洲。)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说:欣赏品味与具体研习两部分可视课堂实际穿插进行,教师评析要适时而作,适可而止。)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 以《雨说》为契机,启发激励学生阅读大量诗歌名篇,提高鉴赏能力和欣赏品味,才是最终目的。)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边读,将自己听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三、具体研习、欣赏品味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提问、点拨,学生作答。
四、评价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鉴赏有重点地评价,应鼓励不同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方案三
一、导语设计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二、朗读全诗,整体把握
概括每小节的大意,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全诗。
三、对比阅读,鉴赏品味
学生把自己改写的散文与原诗对比阅读,说说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四、概括诗歌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善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感,语言精练,语意含蓄等。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像诗人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捕捉自然界细腻生动的一刹那,引发自己艺术的感悟。
【备教资料】
●卡片①郑愁予其人其诗
郑愁予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歌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 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郑愁予语)
●卡片②
北峰上郑愁予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
谷间,虹搁着
风吹动
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
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
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
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
且扶着百合当玉杯
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赏析:此诗的主体意象是“野百合”。第一节一起句,便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将“野百合”人格化。接下来,随着“虹”在山谷间的出现,随着风的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了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这就进一步使“野百合”女性化。到了第二节,作者旁涉笔墨,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第一节写的是“归家的路上”作者的所见,第二节诗的客观空间则易之为“邻舍”,而在这时,“野百合”也变成了顽童们嬉戏的“玉杯”了,诗末一句“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卡片③意象与意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索引
①《台湾新诗鉴赏辞典》北岳文艺出版社
②《新诗鉴赏三部曲》(《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
③《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
教学设想
由于本诗的内容不艰深难懂,可以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 寒浅 禁锢 踪迹 留滞 喑哑 温声细语
喧嚷 知悉 抗拒 洗礼 油膏 襁褓 安息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
1.提出评点要求。
在学习《梅岭三章》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评点的方法,对评点应该不感到陌生。因此,此处教师不必对学生传授关于评点的知识,只需提出评点的相关要求即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
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
五、深入理解,评论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
(1)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2)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3)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4)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5)�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屏幕展示对于郑愁予的简介,学生朗读
教师让学生将“温柔华美、抒情韵味”(郑愁予的诗歌风格)几个字写下来
三、介绍创作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四、学习生字词
(一)PPT展示生字词的音、义,学生集体朗读
(二)展示“洗礼”的几种意思,学生做笔记——(特别的积累)
五、理解品析诗歌
(一)PPT展示学习任务:文意理解、文段品析
(二)文意理解:
读:温声细语、以声传情
1、师要求学生朗读:提示:把握朗读基调:温声细语
2、学生各自朗读
写:描述雨的形象 方法:以诗写诗
1、师出示例子:
我来了,走得很轻
温声细语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
把天地织在一起……
2、生参照例子,自选一节诗来写(约5五分钟)
3、师请生来朗读自己的创作,生读后师用有激情、诗意的语言进行点评。
4、师再次出示例子,生齐读
我来了,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
当孩子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了……
5、师总结:
对雨的解读:春之使者、爱之使者、希望之使者
6、特别积累:代言
屏幕展示:代言:诗中运用了文学作品中用于整体艺术形象塑造的拟人手法,这种巧妙地折射出作者的心声的写法,有人称之为“代言”。
同样的手法:纪伯伦《雨之歌》: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三)文段品析:
话题:诗节美点赏析
(即选取了本诗的其中两节“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来进行赏析)
1、初朗读:要求用温声细语而又亮丽的语调来读
2、再朗读:关注意象,声音要更亮丽一点
3、要求学生动笔写上对此两节诗的赏析,每位同学集中赏析一个点即可。
4、师请生说出自己的赏析,并予以引导明确(师从“反复抒情、多角度意象抒情、象征、拟声词的运用、视觉、听觉”等方面来引导补充)
总结:诗歌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要领会其意境、手法、用词造句的美。
(四)师总结:
线索之美
反复之美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古典:“君不见”、“燕子斜”)
象征之美
情意之美
(五) 特别的积累:象征
诗中的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暗示、寄寓某种特定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法。(做笔记)
六、诗意总结
《雨说》中的雨,是甜甜地叫着孩子乳名的甜雨;是充满“温声细语”、“爱心”满满的暖雨;是滋润大地、让万物欣欣向荣的喜雨,是带来欢乐笑声的春雨……(师PPT展示、生齐读)
一、思想主旨
雨在本文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渐渐沥沥、绵绵密密,殷勤探访大地每一个角落,既滋润万物,又滋润孩子们的心地,让孩子们读出了勇敢,读出了希望,读出了快乐。
二、结构特点
作品以“我来了”作为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雨来的时间,雨来的目的,雨来的去向,雨来的效应……写得眉目分明,结构整齐而富有韵律美。
三、对本诗副标题的理解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透过这个副标题,我们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欢悦、欣喜之情。副标题起了一个揭示主旨的作用,给了读者一把解读这首诗歌深刻含义的钥匙,使人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四、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本文把雨写成了有情有义的,生动形象而又表意丰富的爱的使者。全诗洋溢着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弥漫着轻快、喜悦、清新的气息。
五、朗读教学建议
学好诗歌,首要条件是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的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做到正确的朗读,应当掌握好诗歌的停顿,把握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诗歌的重音及押韵的特点。这首诗,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语调轻松,清新自然,朗读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读成诵,体会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运用生动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春雨所带来的欢乐幸福与甘甜。全诗语言生动、活泼,有如一阵清新的春风拂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三、教学过程
1.由简介台湾诗人郑愁予导入课文。
2.配乐范读全诗,要求:
(1)听准音。
(2)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指导分析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朗读语调是轻快的。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6.指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读成诵。
7.指导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1)整体感知诗歌中塑造的“雨”的形象特点。
明确:文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课文中突出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雨”的形象,这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拓深了“雨”这个形象的深层含义,而且全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情趣。
(3)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明确:“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指导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领悟诗中传递的思想与情感来学习了这首诗。
春雨已经对我们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我们不妨也对春几句话,说几句你心里最
想说的话或写几行诗都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构思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习,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习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探访四月的大地
亲近孩子
来自遥远的地方
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快乐的安息文章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诗人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改写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近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录音(幻灯片展示)。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初读小结,幻灯片展示: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文段分析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
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
5、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
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幻灯片展示):
⑴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⑵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⑶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他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⑸�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3、意象与意境(幻灯片展示):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赏析:此诗的主体意象是野百合。第一节一起句,便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将野百合人格化。接下来,随着虹在山谷间的出现,随着风的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了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这就进一步使野百合女性化。到了第二节,作者旁涉笔墨,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第一节写的是归家的路上作者的所见,第二节诗的客观空间则易之为邻舍。而在这时,野百合也变成了顽童们嬉戏的玉杯了,诗末一句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课后练习第三题。
3、选用课时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正音:
田圃(pǔ)喑(yīn)哑(yǎ)留滞(zhì) 禁锢(jìn gù)襁(qiǎng)褓(bǎo)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⑴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⑵停顿: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请学生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研讨与探究:
⑴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①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②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③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④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⑵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⑶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⑷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⑸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⑹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二课时
研讨与探究:
⑴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⑵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⑶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⑷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⑸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⑹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⑺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⑻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四、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把握教材: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温情的倾诉,是诗人用拳拳之心为我们谱出的一曲爱之歌。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特别适合朗诵。教学时可淡化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感知“雨”的形象,品味诗的语言,体验诗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世界,与诗同歌,与诗共舞。
二、教学要求:
1、反复诵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雨的形象。
3、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三、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词,上课初始全班交流。
2、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体验法。“雨教我们勇敢乐观的生活,� 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续写。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雨”的诗词,并积累3至4句。
3、教师制作多媒体Flash和CAI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雨的诗趣。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是谁呢?同学齐答。
2、屏幕出示课题,并播放Flash课件(观田田的荷叶,赏潇潇的细雨,听雨打荷叶声)。
(二)交流,感受雨的诗味。
1、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将自己积累的有关雨的诗词相互交流一下,哪一位同学先来?同学自由站起来发言。
2、展示一组视频(梧桐雨→暴雨→清明雨→霏霏淫雨)
3、老师小结:我们今天要感受的雨,既没有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愁怨,也没有杜甫“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悲叹;既不是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凄清冷雨, 也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阴风怒号”的霏霏淫雨,而是一场温柔的喜悦的春之雨,是一首甜蜜的奉献的爱之歌。
(三)朗读,感受雨的诗韵。
1、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有画面、音乐和朗诵)。
2、学生自由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师生明确:轻快、喜悦。
3、学生选读喜欢的段落。点名朗读。
(四)品析,感受雨的诗意。
1、出示相关链接: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与发展。诗中的“雨”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和祝福。
2、合作探究。
①屏幕出示问题:雨“说”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 屏幕展示交流成果。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放乐曲《小雨沙沙》,请学生伴乐诵读。
①屏幕显示:
请你把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可以谈谈修辞手法,也可以论论思想感情,还可以看看诗人调动了几种感觉来写,总之,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丝缕”形象描绘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万物,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学生交流后举手,老师指名回答,并适时点拨。
生1:“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表现了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不禁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
生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诗句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生3:“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生4:诗歌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等,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亲切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
③师生明确归结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屏幕显示):
采用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借春雨之口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典雅的语句与活泼的口语结合,语言形象,清新自然。
联想丰富,含义深刻。
(五)抒写,感受雨的诗情。
1、仿写句子。
①屏幕出示:请你仿照“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的句式写几句话。
②学生回答:
生1:池塘见了我笑醒了鱼儿啊。
生2:春风见了我笑绿了树叶啊。
生3:黄鹂见了我笑起了早睡的人儿啊。
生4: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蛋啊。
生5:石榴见了我笑裂了双唇啊。
2、课后拓展,续写句子。
屏幕出示:
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勇敢乐观地生活,� 那么你呢?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成诗行,可仿写,也可自由创作。
课后你将“对雨说的话”制成网页,用E-mail发给老师链接到本课教学站点上。
(六)小结,感受雨的诗理。
再次播放乐曲《小雨沙沙》,教师做课堂小结:
感谢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甘于奉献的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雨如朋友、如母亲、如师长、如天使般的形象,更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的诗歌之旅。
我希望,今天的这节课,大家不仅享受到了春雨的沐浴,而且还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但愿同学们能够常常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走出数理化的公式,不要让自己的心灵之花日渐枯萎,不要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变成荒漠。最后祝愿大家永远能够做诗的朋友,在清风朗月的天空下诗意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释各语言的凝练性。
2.了解诗歌思想的丰富性。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带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在对本诗及其作者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作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能准确流利地朗诵全诗。第二课时分析诗的结构层次,重点对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找出雨所代表的象征含义,最后对全诗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圃 锢 喑哑 蓑笠 膏 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 :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中国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中国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学习过程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 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
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予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锢 崮 痼 鲴 蓑 衰 膏 搞
(二)给下词注音、组词并解词。
1.耸 2.矗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想一想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导入
“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中国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
1.提问: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5、6、7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8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雨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运用的恰当,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表情达意上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这也提醒了我们同学,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妨开拓眼界,不仅要读课文,要读报刊上我们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眼光还要放远一些,有机会也可以读一读中国香港、澳门的作家作品,读一读中国台湾的作家作品,读一读在美国,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广泛涉猎之后,你便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你的语文知识也会更多、更扎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3题,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课后练习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唤
爱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为下列字注音。
絮( )跫( )扉( )帷( )
2.解释下列词语。
寂寞:
春帷:
窗扉:
3.说说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一、二例说明)
4.试归纳这一短诗的大意。
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略
(二)1.sŏng 耸立 2.chù 矗立。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1.xù qióng fēi wéi
2.略
3.比喻如容颜如莲花开落,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4.这短诗江南风情意象表达了诗人豪放旷达的胸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2、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情感与德育: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4
教学难点:
目标2、4
(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MTV)
一、导入:
从古至今,雨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都是那么生动可爱。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整体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心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即可。)
学习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通过学习诗作,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整体感知:
出示第一教学阶段教学目标:
读一读
请自由朗读诗歌,两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随机挑选学生读书(每人一小节),请其它同学注意听,发现问题。
3、初步细读:
四月,是四季当中的春季,四月的雨就是春天的雨。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性,那么春雨将给大地带来什么呢?(背景播放轻音乐《雨》和雨中新芽图片。)
出示第二阶段教学目标:
读一读品一品
选择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三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那节(句)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悟,你准备怎样朗读来表现?并请为我们示范。
(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多媒体轻播《雨》)
注:此环节意在带领学生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之意。
学生可能会重点关注第一、五两小节,能在对比中感受到春雨降临,万物复苏。
细读:
①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踩”可见对大地解冻的兴奋,“润如油膏”的比喻写出土地的松软、肥沃,蕴藏无限生机和力量。
②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就要”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心,“抽发”中体现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力量。
③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绕着”可见塘中到处都是跳跃的鱼儿,到处都是生意盎然。而“雨”在“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欢快与兴奋。
④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新编”可见雨水注入,溪水涨高,小溪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练习、新编、洗衣谣”和从前的“喑哑的歌不成调子”相比,可见小溪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4、深入细读:
这首诗不但写在一年中的春天,更是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春天。1979年,刚刚经历了寒冬的中国萧条滞固,百废待兴。在党中央推出“改革开放”政策后,沉寂的中国,终于开始显露出生机。诗人虽然身在海外,却始终殷切关注着大陆,关注着新生的中国。这首诗的副题为: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而歌,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颗热切的心。(背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配文革后改革前的中国照片,最后定格为一张欢快的孩子们。)
出示第三阶段学习目标:
读又读品又品
选择你感悟到的能表达此种背景下作者情意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五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你的感悟。
(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多媒体轻播《春天的故事》)
注:此环节意在带领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
细读:
①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从“四月”和“等待久了”中读出关切、长久的期待和强烈的盼望。
②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读出殷切的爱和希望。
③第二节从“轻”、“温声细语”中读出春雨的细腻、轻柔;从“爱心”、“丝缕”、“织”中读出雨的广博与深浓,想滋润万物;从“呼唤”、“每一个”“乳名”“甜”“准”中读出雨的`亲切,似一个老朋友般熟悉、挂念着大地。
④第三节用急切、祈求的语气读出雨的热切。
⑤第四节从“亲近”“亲一亲”中读出亲切的关爱。后两个反问句,在嗔怪中更显殷切与诚挚。
⑥第六节讲自己的来历,突出“笑”字,为下文铺垫。
⑦第七节中的“笑弯了腰”“笑出了泪”“笑斜了翅膀”既是写实,又是写出了自然万物对生活的热爱,焕发着勃勃生机和希望。
⑧第八节中的“哗啦啦地响”写出了旗子在风中迎风招展的昂扬与朝气,预示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告诉我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要他们对生活满怀信心,乐观勇敢,祖国就有了新生的希望。这也是为什么诗歌的副题为“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而歌”的原因。
⑨第九节中,从“不再回去”“自由地笑”“快乐地安息”“祝福的心意”中感受雨的热爱与奉献。
小结:雨是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充满爱心,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全诗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5、整体升华:
出示第四阶段学习目标:
配乐美读
带着感情大声朗读全诗,三分钟后准备配乐朗诵。能背的同学尝试将自己喜欢的诗句背下来。
6、拓展延伸:
“雨”是这般地热爱着祖国的大地,热爱着大陆的儿童。今天,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们的国家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当我们“吃着苹果品着甜”的时候,也对那“安息”的“雨”说点什么吧。请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写作一段话。
一、复习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诗中“雨”的形象,及其内涵。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教学内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再齐读:
田圃(pǔ) 禁锢(jìn ɡù)
留滞(zhì) 喑哑(yīn yǎ)
襁褓(qiǎnɡ bǎo)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诗歌的题目是《雨说》,你能根据题目提出什么问题?
2、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3、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⑴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而自然,切合儿童心理。
⑵ 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5、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赏析优美词句。 四、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总结学习方法。
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1、积累五句以上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
2、练习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雨说(郑愁予)
1、诗的结构:
第一部分:雨的到来(1~3节)
第二部分:雨的邀请(4~5节)
第三部分:雨的`来意(6~8节)
第四部分:雨的祝福(9节)
2、笑的内涵: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3、这首诗的特色:
⑴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而自然,切合儿童心理。
⑵ 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3)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4)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
a、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b、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c、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d、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2、整体感知
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词,说说诗中“雨”的形象,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再齐读:
田圃(pǔ)禁锢(jìn ɡù)
留滞(zhì)喑哑(yīn yǎ)
襁褓(qiǎnɡ bǎo)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
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
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
田圃( ) 喧嚷( ) 洗礼( )
温声细雨:
润如油膏:
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
(1) ,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2) ,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出西》
(3)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
(4)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 ,吹风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 , ——杜甫《春夜喜雨》
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
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朗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
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诗上段押 韵,下一段押 韵。
(2)诗人把许多话语,凝练在短短的诗篇中,体现在形象上,诗人描绘的“老马”是一个比喻,它比喻 。
(3)诗中未出现“马”,而用四个“它”代替,在第一节中描绘它的 ,第二节写出它的 。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写法,揭示 主题。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请注意这一句是放在括号里的,它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然而,就在此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打开油伞、关起门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这里连用三个“别”,是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雨发出两�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柳条儿弯了腰,石狮子流了泪,小燕子在雨丝中“斜”着翅膀飞翔,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都是因为雨给他们带来了欢笑。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内乱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三、问题研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象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四、再读课文,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课文内容理解,作业练习)
一、导入新课。
二、背诵课文。
三、练习说明。
1、这首诗通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这两节诗都强调“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注意让学生体会两种文学体裁的不同,并练习写作小散文。
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
四、复述课文内容,复习巩固。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见课本p-9页)。
2、见课后练习题三,可以抓住某个侧面来改写,不限定字数。
熟读这首诗歌,并思考研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构思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习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习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