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的技能和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的技能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孩子学会做事是孩子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演习,尤其现在的孩子,他们做事的能力是欠缺的。光教会孩子做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正确做事。今天就一起谈一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二、授课
1、请家长说出你孩子在做事方面有哪些不良习惯?
2、做事方面的不良习惯主要有:
(1)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
(2)孩子不能使用文明语言
(3)孩子不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不能遵守交通秩序
(5)在家里帮倒忙
3、提问:孩子的做事不良习惯你在家里是如何教育的?
三、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
(一)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1、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经常带你的孩子走出家门,让他多和其他人接触,你可以带他去公园的人群中,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积木等。多带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乐趣充满欢快的地方,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慢慢地,害羞就会自动消退。
2、对孩子的害羞不要大惊小怪。一个害羞的孩子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作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执意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个劲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礼貌,你为什么不是这样?”如果父母长期将“害羞”这个词定格在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
3、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做准备。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孩子,让他适应和别人的交往。每次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记得和别人打招呼话”之类的。这样不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临走前孩子不愿意说再见,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说再见,是吗?没关系,我们下次再说。”这样会减缓孩子紧张的心理。
4、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如果家附近有幼儿园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带自己孩子一起加入。这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趣。可能在一开始孩子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你,但慢慢地他就会试着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不过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强他继续呆下去,只有让孩子感觉轻松自然,才有利于缓解他的羞涩。
5、多做社交游戏。父母可以经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做此类游戏。比如,你们可以模拟一次购物,你做店主,孩子做顾客。又或者做警察和行人问路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从而变得大胆。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会与他人相处的,社交经验需要一点点地积累。当孩子不再拒绝和他人交往的时候,父母应该进一步鼓励孩子,点看,我们家长还是非常懂教育的。但送的情况不太好,个别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也许您会认为,这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也许,你觉得这点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那么咱今天就从这点“小事”、这个“细节”谈起。
(1)首先给你的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噢,老师说的话原来可以不听!看,老师说送到……,我妈妈把我送到门口了!妈妈就不听老师的话。原来为了方便,舒服,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啊!”您不经意间就对孩子进行了这样一个误导,影响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现在的孩子,没有什么明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当老师再说什么时,对的,不对的,孩子不去想,只想这事对我是不是有利的!时间长了,孩子不信任老师,不听老师的话,也就成了理所应当,孩子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当您的孩子被送到门口后,如果她是一个上进心强,是非观念明确的孩子,他一上午或一下午都会为这事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担心被小朋友笑话,担心被老师批评。我曾见过有的小朋友被别人检举出来以后,眼泪汪汪地,非常委屈地跟我说:“老师,我不让妈妈(爸爸)送到门口,他非不听!”其实真的是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家长把自己送到门口,都是家长不放心才这样做。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的威信受到伤害,孩子感觉在大家跟前抬不起头,慢慢变得不自信,畏缩,您觉得让孩子少走了几十米是件好事,岂不知这短短的几十米的距离,让你的孩子失去的太多太多! 其实孩子有能力自己从指定的位置走到学校,家长应该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逐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我谈到的只是众多规章制度中的一种,学校类似的规章制度还有很多,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我们家长把握住一条原则:只要在预备铃前的10分钟到校即可,不早到,也不迟到。还有:下课不准追逐打闹,要有秩序地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走,进出公共场合有秩序,不挤不抢等等。这些制度、规则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设立的。不仅学校,社会上这样的公共秩序和规则也很多,比如: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不闯红灯,排队时不插队……生活处处是细节,细节处处见教育,我希望我们家长在每时每刻都能以身示范,做好孩子的楷模,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
(二)引导孩子文明用语
建议一: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材。父母想让孩子文明礼貌,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生活中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同时,要给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让孩子主动接待客人,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明礼貌的含义,孩子做的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以可以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建议二:规范孩子的文明举止
孩子的言谈举止可以反应出自身教养问题,孩子拥有文明的举止,是孩子有教养的表现,会对他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举止文明,培养孩子的文明素质。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如解释、亲身示范、引导孩子经常实践、及时提醒、耐心培养习惯等,从小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待人和气,举止大方。家长常常嘱咐孩子们注意自己讲话的语调,不要高声喧哗;倘若别人偶尔心情不好,对你不友好,你就应予谅解;如果有同学发音不对,应该用委婉客气的语气帮助他纠正,而不应该讥笑;如果佣人情绪不佳,愁眉不展,你应该安慰她,使她高兴起来;睡觉前不要忘记向大家问晚安。文明举止包括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父母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文明礼貌用语要求不说粗话、脏话,教孩子学会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穿着朴素大方;遵守交通规则等。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是孩子的一种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孩子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孩子是否具有自尊和是否尊重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尽量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获得他人好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想要获得自尊孩子就必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一个缺乏自尊的孩子很难有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培植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在满足自尊心的时候学会文明礼貌。
建议四:教孩子掌握礼貌用语和常识
礼貌教育是孩子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基础,不懂礼貌的孩子的主要体现是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孩子掌握礼貌用语。但是孩子的礼貌还要靠孩子在生活中的运用。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接受了别人的礼物要感谢,做了错事要和别人道歉等基本的礼貌常识父母也要和孩子讲清楚,当孩子有不礼貌的行为时父母要冷静地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成为文明礼貌的孩子。
建议五:及时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孩子自身的体验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孩子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也不足,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文明的行为,就要立即制止,并告诉孩子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对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父母要保持认真的态度,有时一个眼神就能传达给孩子信息,阻止孩子的行为。及时制止、纠正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才能让孩子逐步学会文明礼貌,才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如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家里的东西要放置的有条理
2、要学会做“懒爸爸”“懒妈妈”
3、孩子的事情要有个固定的模式
4、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5、运用表扬鼓励,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能力
四、引导孩子正确地做事应注意
启发孩子自己抉择是非取舍,贯彻正确地做人处事准则。比如,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孩子教导他谨慎小心,而对于一个本来就胆小怯懦的孩子以同样的方法教育就不对了。
1、正确地做事,意味着能够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去做事。
2、做正确的事,意味着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正确的,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可能是错误的。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3、培养孩子正确地做事而非做正确的事。仅做正确的事是不够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如果认一个死理,抓一个死的方法,就是僵化的,局限的,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是呆板、刻板的,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
4、帮助孩子认识到“变”是常理,不变是相对的。尝试让孩子明白事物的相对性,让孩子知道有时这样做是对的,有时这样做做反而是错的,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变易性、相对性,帮助孩子认识矛盾是世间永恒存在的。
5、当孩子充满困惑不要紧,激发孩子去思考,去参想。道理再多,只有通过孩子的思考而得到的结论才是他自己的。
6、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家长成为一个诠释人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代替者。 启发孩子正确地做事,让孩子独立去思考、去抉择,去决定,去实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贯彻正确的人生准则。正确地做人与处事。能够随时依据条件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而非只是做正确的事,当变化了的情况下,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五、小结:
为了孩子的学 在生活实践中教会孩子正确地做事,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
一、主题:
同忆苦,共思甜。
二、目的:
结合学校的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子女了解祖父辈的辛苦,感受到幸福生活来得不易,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今天更应该珍惜。要好好地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三、内容:
听故事,看电影,看老照片。看古城,逛新区。 形式:由于内容较多我们连续安排了几个星期的活动。
1、故事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育方法,因此在活动中让孩子在故事中受教育是他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我让孩子利用双休日,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还可以让孩子看看以前的生产工具,让孩子体会一下上代人的生活。听完故事可以让孩子写一篇体会文章。然后交给老师让学校的教师利用晨会课读给同学听。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以提高孩子的活动积极性。
2、看电视是孩子们现在的课余活动中最主要的事情,我们做家长的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现代化手段。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我先留心中央台电影频道中的电影利用一段时间陪孩子一起看。并做适当的解释。也可让孩子联系现在的生活说说想法。反而会失去教育作用。
3、照片是记录以前生活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最能反映以前生活。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找过去的老照片,并和她做成一本反映时代变迁的`影集。这样让孩子在照片中体会祖辈们过去的生活。起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做好后还可以带到学校让她的同学一起来看。起到点带动面的作用。
4、最后可能通过带孩子走入常熟的各个区域。先进入老城如河东街,四丈湾等地,了解古城风貌,再通过逛新城让孩子看看家乡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效果:通过以上的活动,我的小孩思想上有了提高。也不挑食了,对学习生活用品也格外珍惜了。
一、家庭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家长重视幼儿园教育多于重视家庭教育
从“学区价值”看,家长幼儿园关注的点大到办园水平、园所发展趋势,小到班级保教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多数家长重视学校教育,且年轻化的家长更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从教师对未入学幼儿进行入学前家访看,行为习惯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等出现比较大的差異,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幼儿行为习惯比较好,生活自理能力强,入园后对班级规则适应比较快,集体活动及游戏中表现的专注力、细心、自信心等良好学习品质比较突出。
(二)“被动式”家园合作现状为日常
虽说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合伙人,但对于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教师没有责任与义务来承担,家长应该告别“只要是教育就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家园合作的口号呼喊多年,还是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学校使劲拉扯,家长被动接受。例如,幼儿园开展丰富的活动指导家庭教育、密切家园合作,有专家讲座培训、亲子游戏、观摩活动等,部分家长不参加或请人替代,甚至参与过程中也表现出不积极的被动状,平时教养幼儿以老人完全替代的不在少数。
(三)“问题”幼儿数量增多,家园教育有断层
从入园现状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利导致的幼儿行为问题呈逐步上升趋势,就拿特殊癖好来说,某一个小班有36个幼儿,开学初要带小被子、玩偶上学且不离手的孩子有4个,吃饭、上课、游戏、睡觉、外出活动都不肯放下,一旦离开便不安且哭闹不止。从家长处了解,几乎都是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家长认为不要紧,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这些“特殊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陪伴的缺失,幼儿对这些物品的依赖取代了对亲情的依赖。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亲子互动不断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时刻,家长却以避免哭闹为目的,用物品加以安抚,久而久之,便形成特殊问题,再想试图切断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则须花上更多时间与精力干预与矫正。
二、家庭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理念固化,受自己童年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家长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均呈现多样化趋势,初生家长与二孩家长年龄相差几岁到十几岁的比较多,甚至有差二十岁以上的,就家庭教育课程的实施推广来说会面临比较大的障碍,年龄偏大的家长思想固化,往往会受自身童年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社会变革、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还沿用祖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这样的权威性亲子关系是常态。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理性对待孩子的犯错,而是使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其次,家长群体中,这些年龄大的家长很多有两个孩子,“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放任式的教育导致的一些弊病显而易见。
(二)代际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家庭教育模式
代际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常见的干扰。这一代孩子的父母自身是独生子女的很多,祖辈对他们的教育比较娇宠。而且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父母的工作原因,完全由祖辈在承担幼儿的家庭教育,虽说有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养祖辈有比较高的觉悟,但绝大多数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隔代教育问题上暴露出比较多的问题:毫无原则地宠溺骄纵;与孩子互动方式简单;关注生活方面远远多于关注个体发展……如此循环往复,难以改变现状。
(三)缺少强制性,模式较模糊,推广有难度
一个家庭中,家庭教育是否发生、是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发生频率及效果无法计算,也无法用某种量化标准来界定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只有当某个孩子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个性问题、习惯问题等时,才考虑到是否因家庭教育问题而产生。社会层面目前也无法通过强制行为,为准家长们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
三、家庭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
学校机构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通过新生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将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方法等进行宣教,更多是将优秀家庭教育案例进行推广。
(二)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
学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团队,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工作骨干教师、家长志愿者等成员组成。明确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和基本分工,通过问卷、量化分析等手段每学期排查各班家庭教育现状,依据排查结果或主动寻求指导的家庭进行家庭定制矫正方案,按计划给予辅导,做好个案跟踪,灵活调整矫正计划。
(三)社会保障家庭教育管理机制
设想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将家庭教育纳入终身学习,须定期进行学习,不同时期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可分为0—1岁新生儿家庭教育课程、1—3岁低幼儿童家庭教育课程、3—6岁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中学)家庭教育课程、青春期家庭教育课程……内容有必修课、选修课,将家长的学分与个人信用、保障机制挂钩。社区开设“家庭教育门诊”,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发放宣教手册、新手家长上路指南等进行宣教,必要时通过入户指导、案例指导等进行干预和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案例出示】
美国纽约州有一个酒鬼兼赌徒马克斯朱克,在他之后七八代的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余人!“人种论”者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然而当时的教育学家作出另一种统计是:美国纽约有一个儿童救护会,它收容和照顾的孩子大多是乞丐、流浪者及贫民窟的孩子,即当时所谓的“低能儿童”。由于救护会付出酬金,把孩子送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教育,结果在50年内总计收容的2.8万儿童中,有87%成为教授、医生、技工等有用之才。最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一个第九代孙,也被该救护会收容,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寄养。截至1917年所作统计为止,他的操作和学习成绩都特别好。他已经20多岁,被舆论认为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案例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二、什么是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必须要重视在一定环境与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1、环境氛围:
这里指家庭周围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居住生活区风气乃至社区的文化层次、居民的职业状况等等)与内部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案例出示】“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信服环境能影响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如同“孟母三迁”一样告诉着人们: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是多么重要!我们虽然没有条件总是搬家,但给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子女稳定的心理因素,还要依靠家庭文化氛围的支持。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有的家庭吃过晚饭,看过新闻联播后,父母子女各自回到自己的房中看书读报,或低声吟诵,或埋头作业,孩子能享受悠闲自由的文化氛围。但是客观事物显示当前在我国各种类型的家庭中文化氛围的差别很大,这是很值得家长们引起关注的。
三、目前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溺爱孩子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视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而“四二一”型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更是加重了这一倾向。甚至在不少家庭中已经由宠爱滑向溺爱,从而使儿童的个人主义观念突出。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作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己为核心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形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一位母亲说:“我40岁才得了这个宝贝女儿,在家里,她要啥就给她啥。”这种爱似乎很无私,实际上是一种畸形,无能的“慈爱”。这种盲目的爱只会造就家庭的小暴君。
2、爱慕虚荣
有些父母片面地要求孩子为自己争光争气,或为炫耀自己的孩子聪明,只强化孩子某种技能的早期训练而急功近利,忽视孩子的全面教养,追求某种表面的、暂时的成功。例如,有些虚荣心强的父母一味要求孩子冒尖、显眼、出人头地、名列前茅,如果孩子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或比不过别的孩子,就斥责、打骂,使孩子疲于奔命,精神痛苦。
3、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考试得高分,取得好成绩。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根本不重视他们的劳动观点,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取得高分,考上重点,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结果分数上去了但却染上很多坏毛病和不良习惯。
4、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有些家长整天为挣钱奔忙而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他们都觉得教育孩子太累。但在心底深处,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于是花钱请保姆、家庭教师,或由文化水平低的'母亲辞职,在家承担对孩子的教育。
5、家长望子成龙,但又不掌握教子成龙的方法。
目前有些家长管教孩子的方式大体分为四种:一是祖传的,爸爸妈妈怎么教育我,我就怎么教孩子,对孩子的过失,不是打就是骂,不但没起到教育效果,还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对比,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应该怎样怎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第二种是随意,张嘴就来,想起一出是一出;第三种是金钱关系渗透家庭教育。有的孩子帮父母干家务劳动要给钱,干前还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不给或钱给少了不干。不仅如此,有的小孩子做作业,考试得高分都要向父母要钱,把钱看成是学习、劳动的唯一动力,而不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使孩子形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有求必应的思想。第四种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在课外报舞蹈、书法、英语、作文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强硬地安排子女的学习时间,挫伤了孩子生动活泼的个性。
6、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有一部分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有的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抚养孩子;有的尚未从阴影中走出,不管孩子或把怨气都出在孩子身上,常常非打则骂。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生理,心理早已出现了消极反应。
四、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心身健康成长,孩子纯洁的心灵中也会逐渐滋生爱的幼苗,从小爱父母、爱家庭,在学校中爱伙伴、爱集体,将来爱人民、爱祖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青年。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校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并非装潢豪华,设备齐全,如: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提供孩子必需的文化学习用品,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为创造清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高雅优美的艺术氛围,可设置家庭图书角,收看内容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传播准确科学的资料信息等等,给孩子以健康的熏陶和影响。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要避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 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还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家长要尊重孩子。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家长和孩子之间就谈不上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家长来说,要尊重孩子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老是本着“你是孩子就要听话”这种僵化的思维来考虑问题,甚至任意打骂、体罚孩子,完全把孩子视作家长的附属品。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诸如面带微笑和孩子谈话,尝试着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都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尊重。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是尊重,他们就会从心理上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就会使得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总是摆出一副“家道尊严”的面孔,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说教。有些孩子逆反心理强,对此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从而造成与家长关系紧张的局面。
家长要理解孩子。陶行知说过:“教育儿童,就要揣摩儿童的心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家长应该注意了解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做家长的如果对孩子有较深的了解,就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容地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与孩子之间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而导致关系紧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情绪起伏、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思维还不够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因此,家长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针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而不是老拿“一岁孩子的衣服去给五岁的孩子穿”,这样做怎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家长应该尝试以孩子的观念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家长要信任孩子。有些家长总是说:“孩子长多大都是孩子。”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却使孩子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应该敢于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勇气,相信他们的智慧。家长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诸如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甚至可以“创设”各种情景“放”孩子去探索,锻炼他们的能力。比如学校开展的郊游等集体活动便是家长“放”孩子的一个好时机,也好似考验家长敢不敢“放”、肯不肯“放”的试金石。只要家长敢于适当的“放”,那么必将发现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而这对于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完善自身人格,对子女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父母应做到乐观进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情趣高尚(如看书、旅游、帮助他人),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首先,家长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要留心国际政治风云、国家大事,言谈举止与国家的命运、前途同喜同悲,培养孩子爱国情感。如台湾的问题成为目前的焦点,可让孩子和你一起看电视、报纸、杂志上关于台湾的话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孩子明白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有人从中作梗,身为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更有义务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每个家长要多学习岳飞母亲的鸿鹄之志、博大胸怀……
生活中要自觉按时上下班,积极工作;为人正直、清廉;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给孩子以榜样进行熏陶。
其次面对文化商品纷沓而来,家长要分情良莠,区别真、善、美、精和假、恶、丑、粗,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多看书看报,知晓一定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体育等知识。家长的博学多才
面对几代人宠爱的独生子女,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家长应努力做到的。教育部门一再重申,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现实中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自杀案件不能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家长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评,正确面对挫折,于失败面前百折不挠。要帮孩子分析挫折,与他一起笑对挫折,战胜挫折,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适当的挫折情境,让孩子提前在逆境中锻炼挫折容忍力,使他们在逆境中经受意志品质的磨炼。可以让孩子隔几天过点“苦日子”,吃几餐粗粮咸菜,对孩子买玩具、制新衣等要求不能有求必应,要求他们进行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在比赛中有意识安排与强手交锋,利用寒暑假送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炼……
五、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
六、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家长能够了解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进行小学家庭教育,增进家长与孩子的良好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小学家庭教育
2. 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3. 如何进行小学家庭教育
4. 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5. 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
1. 阐述小学家庭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
3. 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四、教学难点:
1. 解决家庭教育常见问题
2. 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
本讲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研究、实践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家长能够学以致用。
六、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为什么需要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2.知识讲解(30分钟)
① 什么是小学家庭教育
② 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③ 如何进行小学家庭教育
④ 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⑤ 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案例讨论(20分钟)
以家庭教育常见问题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4.实践环节(30分钟)
家庭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评价:
通过今天的教学,家长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小学家庭教育,了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可以有效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同时,家庭教育实践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
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家庭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教师与父母如何配合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呢?我们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较好地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特举行家庭教育征文活动。
一、征文范围
围绕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育儿体会、读书笔记等,(征文内容建议:指导孩子交往的案例、指导孩子学习的案例、孩子习惯培养的案例、亲子沟通中的案例、读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的体会等等)
二、参加对象:
幼儿园全体家长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5日至5月16日
四、征文方式:
20xx年5月16日前把征文案例的电子文档交到各班班主任处,各班班主任于5月19日前上传到教学处。上交征文时同时一并上交1、2张亲子家庭照。
五、文本要求:
1、在案例文本中运用日常生活中教育细节的。真实故事。
2、案例文本撰写的可以是成功家庭教育细节,也可以是缺失的家庭教育细节。无论哪一类细节,对细节的描述以及生活中的故事一定要阐述详细,不应空发议论。
3、案例文本内容格式
(1)标题:细节名称,字体:宋体三号加黑居中。
(2)正文:生活中的教育细节故事、教育细节的分析、教育细节的效果与反思,字体:宋体小四。
4、案例字数不限。
六、活动要求:
1、各班老师动员幼儿家长踊跃参加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尽量全员参与,每班上交不少于5篇。
2、幼儿园组织园骨干老师进行征文评选,最后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奖仪式在毕业典礼进行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