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山居秋暝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 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六、作业(2题选1题)
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2.研究性学习
有 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山、雨秋、晚
自然美远离尘俗
明月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莲动——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创意说明】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1]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 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教师感情引导:皎洁的月谷那个洒落在松林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溪水流过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维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4、配乐吟诵《山居秋暝》。
四、板书设计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创意说明】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 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教师感情引导:皎洁的月谷那个洒落在松林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溪水流过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维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4.配乐吟诵《山居秋暝》。
四、板书设计
郫县一中 李国栋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作者邮箱: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说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这时,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问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今不可久留2”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在此可以远离超龄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解题]
这道题答案是B。所谓“画面”应有景物,有色彩。头两句有“山”与“雨”,第三句有“月”与“松”,第四句“泉”与“石”,第五句“竹”与“浣女”,第六句“莲”与“渔舟”,分别构成五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最后两句显然是议论,不属于画面。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高洁的情怀和理想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但练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2、让学生找出意象
(读诗就是要读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老师可以请一些学生大方地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但� 当我的一个男学生稍带腼腆的说到喜欢浣女这意象的时候,练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3、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你们的练老师,看到山,只能说:啊!山真美啊!如果碰上一个不仅像练老师无才,还无德的人,他就会这样:啊!山真美啊!
昨天傍晚大家看见我带着一个小女孩,在学校里逛逛,很好奇。今天我告诉大家,她其实是我的一个小师妹,她的家就在这个镇,因为近,所以过来看一下你们的老师, ”后她又问:“龙岩呢?”我说:“嗯,我的家乡山很多!”她:“啊!真的吗?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对山的爱瞬时溢于言表,让人着实亲切。
4、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练老师喜欢雨,也不妨说一下,是因为老师喜欢看没带伞的人被雨淋,这时我通常不会忘记高呼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里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是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5、明月
师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也许� 如果对我不客气的话,说不定,色鬼、变态的话也骂得出,但如果我是在月下对他仍然这样说:“哦,你好特别!”结局又会怎么样呢?那足以让他追随我一生一世!
这里的月光我们也不妨好好体会一下:
诚如我刚才讲的: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6、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7、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你们的话说: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8、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9、诗人理想
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三、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注明:由网上一教学设计改编而成)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一、导语 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九、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一、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明确:皎洁的月光通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问:这三联都有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
明确:鱼、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幽、宁静、清新。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宁静。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色。这里就点明了作者的心志,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呢?
联系诗人的生平: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但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王维的创作后期,他写的诗多抒发闲情逸致,幽境禅理。
明确: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追求隐逸生活。
师补充:向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6)师:那好,我们现在来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5.分析艺术技巧
(1)问:颔联运用了一种修辞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
明确:对仗。
(2)问:大家注意到没有,颈联也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呢?
明确:对仗。
(3)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
(4)问:诗的题目以及首联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空山”,“空”就是空寂,但到了这里,我们发现这山有泉水声,也就是我们上边所说的动景,这是否矛盾了呢?
明确:不矛盾。山泉因为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静谧、清幽,这种手法叫做以动衬静,如“蝉造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教室里很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到了”。
小结:我们一起来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
点拨:大家注意,像《山居秋暝》这样,在最后点明自己情志得手法叫做卒章显志。
四、师生齐读,结束讲课。
附板书: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