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是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浩淼()镌刻()
2、解释
年华:依依:邱:淼:
旷: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学习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杰出的文采。
3、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并体会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
学习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不一样,有一些事情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情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或者震憾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三年,有一天,我们语文组的>文组的老师到青少年宫听报告。
报告开始前,我们象往常一样在底下开着小会,不久,主持人宣布报告开始,坐在报告台前的是一位慈眉善目、举止端庄而又气质高雅的长者,她一开口,全场一下静了下来,她的态度亲切、自然,声音柔和、略带磁性,语言清新、质朴而又文采飞扬,她向我们讲述她从教以来的经历、她的教育思想、她对教育的热爱,她的话使我震动,她的话又如醍湖灌顶,使我从此端正了自己的教学态度。这位可敬的长者就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师于漪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
2、解题
哪位同学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明确: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①师生共读课文,读完后教师板出学生读得不准的字词,一起正音释词。(或投影出示生字、生词,学生齐读)
②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读书犹其是读《千家诗》让我享受自然美。
三、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③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
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④于漪>于漪老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培养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实,无论是看画、读诗还是听课,都是在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这会使作者一生受用不尽。
4、品味语言内涵
读文章只粗略了解内容可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我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和引导,尤其是学生谈到第六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谈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类型,并说明这些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5、小结延伸课外
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少年时代从读好书中获益匪浅,也了解了别的同学读过哪些好书还计划读什么样的书,相信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发。回去后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以便自己有更丰厚的收获,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山水画热爱大自然
读《水浒传》
听国文课 读书热爱生活
登北固楼
读中外小说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搜索枯肠、徜徉”等12个生词,正确书写“徜徉、浩淼”等8个重点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品味文中描写特点,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②通过反复朗读,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和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教学难点
1、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2、品位作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并标出课文小节;
2、正确书写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问题;
3、能划出好词好句子。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金色的童年,而童年中总有那么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走进作家作品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浩淼(miǎo)婵(chán)娟绚(xuàn)丽
雕镂(lòu)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谆谆(zhū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
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分组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追忆的呢?
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试用简洁的短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答: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2、读《水浒传》作者又是什么感受?
答:犹如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3、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齐读诗句。答: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4、速读第5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师诵读情状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学生感受的语句。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5、思考:首尾两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依依往事衔接起来的?
首段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直接引出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尾段起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点明了往事对“我”的鼓舞使“我”奋进。用时间顺序将往事衔接起来。
(六)巩固训练
1、读了于老师的《往事依依》,你有哪些启发呢?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了于漪老师童年的回忆,我们感受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以及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愿望。同学们,阅读能开阔人的视野,敞开人们的心扉所以同学们应该向于漪老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课后作业
1、将文中的优美语句、古代诗词摘抄下来,并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画读书依依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品读诗歌美好往事
往事听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听国文课催人奋进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聆听教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回忆的几件事情呢?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答)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堂课我们来共同品味文中更深的表达内容和作者在写作时用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提问: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用词举例:
1、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3、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美句举例: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二、课堂巩固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三、课堂小结
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多读书,读好书,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记得我们这节语文课,依然会热爱语文。
四。课后作业
1、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的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根据《附录》的字词,完成练习出示答案互批。
3、学生讨论:阅读《往事依依》课文的和体会感受。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三、分组讨论理清内容
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第1段,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察图画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动人情景。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6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四、理清脉络联想拓展
少年时代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文学如此多奇妙的感受,“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2、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
恩师教导:“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5、总结归纳:
看——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精彩讲课 听——老师读书教导
6、课堂小结:采用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将文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三、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四、字词正音词语解释
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雕镂(lòu)
镌(juān)谆谆(zhūn)雨晦(huì婵娟(chán)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
五、朗读欣赏归纳主题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组长主持“文学伴我成长”手抄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 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孙国梅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听读、默读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情感体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到“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小时侯: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
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2、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都与读书有关。
三、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尽量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
看画《水浒》:如临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
读书《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这几件往事的回忆,给我们展现了作者当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的思想情感历程。真是往事依依。“依依”是什么意思?留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往事依依”,难以忘怀?学生找文章首尾部分“记忆犹新”、“铭刻在心”。文章开头紧扣“依依”,结尾回应“依依”,中间叙事围绕“依依”,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四、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
学生读、讲;教师点评。
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
化用古人诗句,对称呼应,韵味十足。
2、齐读诗句春夏秋冬
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
说说、背背[学生齐背]
3、学生如说不出化用古人诗句,就补充。
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还化用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原文如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希望课后能够背诵。
五、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六、想一想,于漪,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想她最想对在座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好,我就用这句话结束这节课,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吧!课后请同学们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作者邮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 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可以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非常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写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
4、两位老师教的内容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的。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了。)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通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起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通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热爱文学,青少年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于老师一样的读书经历呢?想一想,文学与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把它写下来。
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回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理解文章叙事线索,条理清晰。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的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况。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
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著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并根据课文归纳出带给作者的感受。
回忆一:小时侯看画和《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况,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度。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记在心,一生受用。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参考: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都市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丽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明确: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
美在哪里:形美、神美。
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
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有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例如:a、第二段写看画入了神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寥寥数语把一个痴迷于想象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b、文中描写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歌的情况,一个突出描写“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个突出描写“注满情思的眼睛”。写“我”听课的感受也很精彩。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以趣动人
回忆二:以美动人
回忆三:以情动人
回忆四:以理动人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1、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
2、《补充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分析品味。
二、品味欣赏
3、逐一感受四则回忆
①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了什么方法,你会吗?
明确:凭借想象和联想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去联想和想象。
欣赏宋代《清明上河图》,说说你在画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
今后在阅读、写作、鉴赏艺术作品中,要运用这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相信每次同学们都能够在艺术的天堂中得到陶冶,逐渐脱离低级趣味,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②以美动人
全班齐读第四段,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出来。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谣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以情动人
欣赏《南乡子登北固亭有怀》
原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师范读,并简述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模仿跟读。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
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依稀铭刻意境
2、作者简介
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于漪老师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三、【学生活动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是对往事的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四、【学生活动三】总结全文。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分层作业:
A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B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A3.完成导学练知识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一】默写
二、【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件件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
问:文章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1.生动的字词2.特殊的句式
3、恰当的修辞或艺术手法4.丰富的思想内容
5、动人的情感6.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学生活动三】模仿秀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三、【学生活动四】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学生活动五】动感地带。
1.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你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或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向你的朋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五、【学生活动六】总结全文,唤起共鸣。
美的书可以吸引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人,美的情感可以震撼人,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尽情抒发对书的激情吧!
学生齐声朗诵有关读书的一段话:“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到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她使我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使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能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
B2、完成导学练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
↓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前后照应
↓画传诗课楼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教学目标:
1、摘录文章精彩语句,积累语言。
2、使学生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增长知识,陶冶心境,丰富情感,提高修养。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有感而发、由事入理、抒发感悟的写作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 浩淼(miǎo) 阴晴雨晦(huì) 素娥(é) 婵娟(chán)
谆谆教导(zhū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素娥:嫦娥。
婵娟:美好的容态。 芳菲:花草的芳香。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雕镂:雕刻。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谆谆:形容恳切教导。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镌刻:雕刻。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二、 导入
1、同学们每当我们在不经意间翻出故友的礼物,从泛黄的书页中偶然掉落的书签或在珍藏已久的相册中搜索旧梦的时候,我们会在沉思的引导下不由自主地进入回忆的世界,时光匆匆而过,而往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的《往事依依》,看看她所追忆的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着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学谈艺录》、《学海探珠》等10多种。
3、解题:“往事依依”,“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热流。
三、新授: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文中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点拨(纠正读错的音,提示重点词义),学生明确(补充)。
2、作者写了几件少年时代读书的往事?重点写哪件事?
写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四件事: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二、读诗歌让我享受自然美。三、听老师讲课,使我热爱文学。四、听老师教导,让我热爱读书。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3、理清文章的结构
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快速地默读一遍,分析一下,全文7段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侯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教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4、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用“年华似流水”作比,又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这里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时间的漫长,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作比,突出经久不忘,记忆犹新的几件事,为引出下文作铺垫,又以“难以忘却”之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悬念。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第二部分若要细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各讲了些什么?分层依据(关键词语)是什么?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2段:小时侯观画,身临其境。
34段: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醉意境。
第5段:初中读书听讲课,感慨万千。
分层依据:时间:小时侯,学生时代。内容:《千家诗》,讲课。
6、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乐在其中”等,作者通过观图之趣,表现出自己的什么能力得到提高?
欣赏能力:入迷→入神→怡情悦性→形象加深记忆
7、第三自然段将回忆过渡到学生时代,强调书的进一步作用,并引出《千家诗》独特的魅力。第四自然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感受美好、浓郁情趣、收益匪浅,表达了作者通过读诗所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诗句,体会一下作者所得到的乐趣。
8、第五自然段中,两位老师入情入理地充满激情的讲读,深深打动作者的心灵,涤荡了她的心胸,令她认知能力与情感水平得到提升,使其怡情明理、兴趣大增。作者强调豪放的爱国主义诗歌对读者的爱国热情有较强的激发与促进作用。
四、巩固
1、教师补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吟诵。
2、第六自然段是所回忆的老师的教导,作者引用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读书明理,尤其明做人之理的重要性,而作者受益不尽,也是来源于此。点明了往事难忘的最主要原因。这句话与第一自然段相互照应。这句话本身也是对青少年读者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是对青少年读者阅读好书的劝勉与鼓励,是对青少年读者努力实现人生价值道路的指引与开导。
3、第七自然段,点明题旨:往事依依催人奋进。(深化主题),言外之意,这篇文章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往事依依。
五、总结:
1、将课文中的《千家诗》名句补充完整,以整首诗的形式呈现。
2、学生读背《千家诗》有关诗句,体会情感。学生背诵、交流,做摘录。
六:作业:课外阅读《千家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千家诗》中的部分诗句的背诵,可让学生谈谈体会。
二、新授:
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因为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依依”之情。青少年读了课文,通过与“我”的对话、交流,定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课内课外结合,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课文第6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刻在心”且“一生受用尽”?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什么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的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导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受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三、 品味语言
1、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请将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生阅读文章,根据自己选择喜欢的语句。
3、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⑴语言优美,文采斐然。⑵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4、总结:
四、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自
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
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五、写作特点(教师指点)
1、课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以第5段而言,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有不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 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如第1和6段、第3和5段中的相互照应。
六、小结
作者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启示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同时也培养人们对文学的兴趣。
七、作业:课后练习三
板书:
往事依依(于漪)
(1)引出回忆,设置悬念(总)
(26)读书生活(分)
(7)点题,首尾呼应,激励作用(总)
往 事 依 依
瓜洲中学
预设目标
1 整体学习,理清思路
2 欣赏优美典雅的语句,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
(师生讨论解决)
2、分组讨论。
(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哪些往事? (一句话概括)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
三。 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
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
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3、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南归>> (教师作指导)
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
3、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教师明确)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2).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4、说说自己课外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学生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2、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拓展资料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等等。
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听读、朗读相结合,自主探究性学习。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1、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老师作适当补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育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著作有《于漪教案选》、《学海探珠》、《于漪文体教案选》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徜徉(cháng)水泊(pō)婵娟(chánjuān)
浩淼(mio)雕镂(lòu)镌刻(juān)
谆谆(zhūnzhūn)慷慨(kāngki)
3、解释下列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年;指时光。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婵娟:(姿态)美好,古代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谆谆教导:十分恳切的教导。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位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对小时侯几件事的回忆。
2、提问:从文中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第一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
3、提问:第一段说“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小时侯:看图画:
(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辛弃疾词《南乡子》
田汉新诗《南归》
听老师教导,让我热爱读书。
提问: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与读书有关。
4、请同学阅读课文中描写作者看画、读《千家诗》的段落,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看画、读《千家诗》真切感受的词句。
明确:(1)看山水画:作者“竟百看不厌”,“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
(2)观《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
(3)读《千家诗》:“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5、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热爱读书,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感受是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产生的。
6、那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再发言。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看画、读书还是听课,都是在接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只有从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才能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成为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千家诗》,熟读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诗。
2、摘抄文中精彩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听读、朗读相结合,自主探究性学习。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解释有关字词。
2、检查背诵《千家诗》中的部分诗歌。
二、请学生模仿文中老师的神态和动作给我们朗诵两首诗词。
1、投影打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请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比较与文中老师的朗诵的区别(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评论)
总结: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3、指名读“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段文字。
提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语句回答)
学生交流,回答。
①“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②“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③“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总结: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受老师的影响,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所以作者在回忆老师教导的时候有这样一句类似的话,那就是——(学生一起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品味语言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教者补充。
1、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2、文中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搜索枯肠”“雄伟险峻”“烟波浩淼”“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等。)
3、齐读文中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说一说、背一背(学生背诵)
示例: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晓来谁染霜林醉
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纸;
2、预习《幼时记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具:录音机
四、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往事依依》备课资料
一、《往事依依》课文作者链接—于漪的学术境界
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
二、与课文有关的四时写景名句积累(课内)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三、课外写四季美景名句选萃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从下列写景诗句“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有兴趣的同学可配上一幅画或音乐。(200字左右)
五、迁移训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E、绿树阴浓夏日长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G、春城无处不飞花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1)厉厉在目()
(2)记忆尤新()
(3)走头无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乱()
(7)五采缤纷()
(8)兴高彩烈()
七、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线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阅读训练】
1、请概述这则故事。(不超过25字)
2、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了,可“蚁团却不见缩小”,这是为什么?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认为蚂蚁的什么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
参考答案:
四题、(略)
五题、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题、(1)历(2)犹(3)投(4)胜
(5)铭(6)缭(7)彩(8)采
七。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抱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2、蚂蚁死后仍抱住蚁团,从远处看,蚁团并不见缩小。
3、斗争中表现出的韧性,脱险方式的机警。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
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往事依依》教案
兴化市永丰朱严学校 王宏武
2005.9.20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
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配乐磁带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十分钟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 (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评价,穿插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创建情境,通过刚才的品、朗读,我们可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文学这扇大门真是神奇啊,处处是名言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
问卷调查: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
(五)结束语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 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信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教后记: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辅之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
附:板书设计
看山水画 好读书
读《水浒传》 读好书
往事依依 品《千家诗》 读书好
听老师课
登北固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搜索枯肠、徜徉”等12个生词,正确书写“徜徉、浩淼”等8个重点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品味文中描写特点,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②通过反复朗读,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和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教学难点
1.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2.品位作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并标出课文小节;
2.正确书写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问题;
3.能划出好词好句子。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金色的童年,而童年中总有那么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走进作家作品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浩淼(miǎo)婵(chán)娟绚(xuàn)丽
雕镂(lòu)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谆谆(zhū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
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分组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追忆的呢?
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试用简洁的短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答: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2.读《水浒传》作者又是什么感受?
答:犹如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3.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齐读诗句。答: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4.速读第5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师诵读情状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学生感受的语句。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5.思考:首尾两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依依往事衔接起来的?
首段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直接引出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尾段起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点明了往事对“我”的鼓舞使“我”奋进。用时间顺序将往事衔接起来。
(六)巩固训练
1.读了于老师的《往事依依》,你有哪些启发呢?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了于漪老师童年的回忆,我们感受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以及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愿望。同学们,阅读能开阔人的视野,敞开人们的心扉所以同学们应该向于漪老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课后作业
将文中的优美语句、古代诗词摘抄下来,并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画读书依依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品读诗歌美好往事
往事听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听国文课催人奋进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聆听教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回忆的几件事情呢?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答)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堂课我们来共同品味文中更深的表达内容和作者在写作时用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提问: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用词举例:
1、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3、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美句举例: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三、课堂巩固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四、课堂小结
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多读书,读好书,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记得我们这节语文课,依然会热爱语文。
五、课后作业
1、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成三块进行。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档案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是希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第二块是研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的热情。第三块是感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达到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象于漪老师一样爱文学。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新课:出示作者照片 观看
2 出示作者照片:请同学介绍一下所知道的于漪老师的情况。 介绍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用什么方法呢?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组活动: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怎么样?谈到小档案,有同学平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一些明星的小档案吗?回想一下都有些什么内容?谁来说说。(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下面以小小组为单位,不看书来设计一份“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看哪个组设计的小档案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哪个组先设计好就先来投影展示。
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 请第一个设计好的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小档案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展示中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
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
3 请同学评价展示的小档案。 学生评价,展示其他组设计
(三)、研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要求:通过设计小档案,我们知道了作者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的哪几件往事,但这只是对文章有了粗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静下心来,打开课本,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来进一步品味文章。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出示范例
围绕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并在书上圈点批注。
2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自由发言
3 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穿插播放:水泊梁山美景 祖国四季风光图片 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各取所需,自由朗读,再次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句。 自由朗读
(四)、感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
独立思考
2 教师评价 自由发言听讲
(五)、结束语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设想一下:于漪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思考发言
2 结束语我想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也正是于漪老师所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 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 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郏鍪就队八模?br>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杰出的文采。
3、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并体会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能赏析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四 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五 教学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她是谁呢?在于漪的少年时代,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以至于对于漪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熟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
徜徉(cháng)(yáng) 浩淼(miǎo) 雕镂(lòu)
镌(juān) 谆谆(zhūn) 雨晦(huì)
婵娟(chán)
(三)词语解释:(同学们思考片刻,由老师读出)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
万端:极多而纷繁。
(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师分析:从题目《往事依依》来看,作者文章的主体是回忆往事,听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往事在于漪心中的地位。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答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五)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
1、 看图画
内容: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
2、 读诗歌
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 听讲课:(两位老师)
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 聆教诲:
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六)总结往事及带给于漪的影响。同学们做短暂思考,由教师总结。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七)联想拓展:
当合上书本,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了她的少年时代,一起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涌起了许多感想,的确,文学带给人们如此多奇妙的感受,文学带给人们如此重要的影响。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第一课,赵丽宏老师在《为你打开一扇门》里深情地召唤我们每个人去亲近文学,去真切地感受文学,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在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走进了《往事依依》,感受了于老师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赵丽宏写下的自己对文学的感受,相信同学们此时会有更多的共鸣。
教师有感情的诵读,同学们用心聆听: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 ) 浩淼( ) 镌刻( )
2、解释
年华:依依:邱:淼:
旷: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 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
2.用浪线画出�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板书于漪)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板书《往事依依》)
二、解题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文章一开始就将这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第1小节,看看于老师是用何种方法来强调对某些往事的“依依”之情。
对比不少事情已经模糊
有的搜索枯肠....
不可得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三、整体感知
1、这几件究竟是什么事呢?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既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又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吗?力求精练、准确。(如若学生概括太简洁,可引导他们要在概括中突出事件的性质,才能与“依依”相呼应)①我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
②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③我在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④老师入情入理地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⑤老师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细读理解
1、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疑问:第一件看山水画怎能说与读书有关呢?
小组讨论:看山水画事件与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事件有无联系?与作
者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关系?
写看山水画是为了引出看《水浒传》。由于平日对看画的入迷,所以当作者打开《水浒传》时,首先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的(一????就????)。同时,作者看画的习惯也影响到她读书的习惯——形象思维。(“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乐在其中”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正是这种形象思维的作用,使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
2、到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影响?(找原句)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
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
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有哪些美的享受呢?
可在诗篇中领略祖国山山水水四季风物,诗中丰富的颜色也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
四季之景分别是哪几句?(秋冬之句需解释)
补充介绍文中引用的诗句
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高骈《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宋苏轼《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些诗句作者信口拈来,说明她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我们也读了不少古诗,你能和作者一样,当堂背诵一些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山川四季吗?
3、第三件读书往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她的老师有关。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中,于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位老师的事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点:国文老师代课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新诗《南归》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动作描写)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
注在眼睛里(神态描
写)
共同点:
讲课时都充满感情,国文老师悲歌慷慨,情满胸腔。代课老师将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什么来表现老师讲课时充满感情的投入?)他们的讲课感染了全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后我每次登上????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此后,我对新闻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到这里,让作者爱上读书的,是书中丰富的感人的情感了。
补充:
感受诗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年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此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万端便写下了这首词。
田汉《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盎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孤独、惆怅、感伤
4、老师用她的谆谆教导明确地告诉作者,读书的意义。齐读第6小节——理
五、小结
朗读第7小节
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金色”的回忆,读完全文,你来说说,于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依依的往事是金色的回忆。
“金色”代表美好,读书带给她童年的乐趣,带给她的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都是美好的回忆。
“金色”代表珍贵,这些故事让她与书结缘,丰富了知识,增添了智慧,更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六、拓展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金色”的回忆的阐述,为我们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呢?能否跟我们大家来讲一讲。(可以是课堂表达,也可以是课后随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听读、朗读相结合,自主探究性学习。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1、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老师作适当补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育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著作有《于漪教案选》、《学海探珠》、《于漪文体教案选》等。
2、解释下列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年;指时光。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婵娟:(姿态)美好,古代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谆谆教导:十分恳切的教导。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位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对小时侯几件事的回忆。
2、提问:从文中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第一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
3、提问:第一段说“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小时侯:看图画:
(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辛弃疾词《南乡子》
田汉新诗《南归》
听老师教导,让我热爱读书。
提问: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与读书有关。
4、请同学阅读课文中描写作者看画、读《千家诗》的段落,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看画、读《千家诗》真切感受的词句。
明确:
(1)看山水画:作者“竟百看不厌”,“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
(2)观《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
(3)读《千家诗》:“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5、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热爱读书,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感受是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产生的。
6、那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再发言。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看画、读书还是听课,都是在接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只有从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才能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成为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千家诗》,熟读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诗。
2、摘抄文中精彩的语句。
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36—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教学重点:
⑴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
⑴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
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板题:往事依依)
2、走进作者
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注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ō(解释为“湖”) bó(解释为“停泊”)
2、请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⑴ 学生读课文。(师正音、评价朗读)
⑵ 讨论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作者对小时候几件事情的回忆。
⑶ 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段落。(第一节)
齐读第一节。
3、“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呢?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活动……
明确: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三、赏析语言
1、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
2、⑴ 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⑵ 你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3、大家积累了很多诗句,希望能继续保持读诗、背诗的好习惯。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自选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读一读。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板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多读书 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
3、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那么,你准备怎样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呢?请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注意要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想结合。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水浒传》 启示:
忆 诵《千家诗》 热爱自然、生活、祖国
听《南乡子》 多读书、读好书
赏《南归》 明做人之理
练习设计:
课外阅读《千家诗》,背诵其中你最喜欢或者最受感染的几首,准备在班级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赏析美的语言,并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教学中运用想想、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悟道理,课堂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具:
录音机
四、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
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配乐磁带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十分钟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 (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评价,穿插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创建情境,通过刚才的品、朗读,我们可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文学这扇大门真是神奇啊,处处是名言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
问卷调查: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
(五)结束语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 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信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教后记: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辅之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
附:板书设计
看山水画 好读书
读《水浒传》 读好书
往事依依 品《千家诗》 读书好
听老师课
登北固楼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x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检查字词
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答案,学生互批。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三、指名配乐朗读
音乐选自光盘qjwx\\2、繁星\\放映繁星和猎户星座\\音乐(采用循环播放)
四、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五、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课后学习:1、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研读)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三、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三、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四、讨论布置作业,组长主持分工
“文学伴我一起成长”的手抄报
预设目标
1 整体学习,理清思路
2 欣赏优美典雅的语句,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
(师生讨论解决)
2、分组讨论。
(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哪些往事? (一句话概括)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
三。 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
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
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3、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南归>> (教师作指导)
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
3、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教师明确)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2).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4、说说自己课外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学生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2、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拓展资料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等等。
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教学目标:
1、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听读、朗读相结合,自主探究性学习。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解释有关字词。
2、检查背诵《千家诗》中的部分诗歌。
二、请学生模仿文中老师的神态和动作给我们朗诵两首诗词。
1、投影打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请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比较与文中老师的朗诵的区别(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评论)
总结: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3、指名读“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段文字。
提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语句回答)
学生交流,回答。
①“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②“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③“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总结: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受老师的影响,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所以作者在回忆老师教导的时候有这样一句类似的。话,那就是——(学生一起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品味语言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教者补充。
1、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2、文中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搜索枯肠”“雄伟险峻”“烟波浩淼”“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等。)
3、齐读文中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说一说、背一背(学生背诵)
示例: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晓来谁染霜林醉
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纸;
2、预习《幼时记趣》。
预习:
一、按照要求读课文:
4初读课文,标注节次,生字注音。
5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6三读课文,在笔记本写上疑难问题。
二、完成预习书面作业:
1、抄写词语2遍,注意从文中找出四字的成语。
P229
2、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回忆里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愫呢?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清晰的结构
2、感受作者饱满的情感
3、品读字里行间的描写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导入
谁也无法忘怀电视直播的公开 课《海燕》引起大 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她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她就是于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工作于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她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每天晚上,更是明灯书卷伴深夜,写下很多启示青少年的篇章。今天她的《往事依依》走进了 初中课本,就让我们一起赏读课文。
二、析文
1、读一读
徜徉( ) 烟波浩淼( )
婵娟( ) 雕镂( )
镌刻( ) 谆谆教导( )
梁山泊( )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身历其境
津津有味 阴晴雨晦 丽日蓝天 风云变幻
万紫千红 美不胜收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五彩缤纷 油然而生 绿树阴浓 春花秋月
夏云冬雪 红紫芳菲 感慨万端 滚瓜烂熟
2、课文 题目为“往事依依”,依依怎么理解?萦绕在她胸怀的往事分布在哪些小节呢?
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话来概括文章所回忆的依依往事。
例如: 凝视画卷,仿佛进入画中; 看画入神
吟诵诗句,沉醉诗歌意境; 读诗 入境
国文诵读,培养阅读兴趣; →→备用 听课入情
谆谆教导,一生受用不尽。 闻教入心
11看画、读书、上课是我们常做的事情,但要写得既有条理又生动且却不容易。
有条理指结构(自读第五节,划分结构)
作者是如何把上课这件事写得具体生动的?(个读课文)
(1)老师上课的神态“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注在眼睛里”;
(2)老师上课的动作“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3)语文课的内容“《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怀古》”“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4)课堂的气氛“一堂鸦雀无声”;
5、这两堂 课对我产生了深深地影响,你感受到了吗?(从文中找找,说一说)
例如:听了《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了《南归》
总结:对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诗内容;课堂气氛的描写,以及课堂对我的影响,构成了生动的听课的场面。让我们不禁感慨万端,少年时期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6、你觉得少年时期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学生?结合全文内容说说。
爱联想、爱自然、爱祖国
爱读书、爱学习、爱文学
7老师总结:
往事依依,是因为这些往事萦绕我胸怀,令我感到十分留恋;
往事依依,正是这些情感唤起了我积极进取的激情,催我在古稀之年依旧不断奋进!
8、家庭作业
于漪老师说正是金色的回忆唤起她的激情,那就请你仿照课文片段,就“赏画、读书、上课或听乐”四个内容任选一个进行生动的描写,写下你的回忆。(文段中至少要用三个成语,两句名句。)
南乡子登京 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 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诗人登上北固楼,望不到神州大地在何处。流露了神州沦落的悲痛之 情,同时也慷慨万分,对朝廷无能的痛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回忆往事的音乐或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一些难忘的往事呢?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回忆了哪些往事?
精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作者回忆的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哪些影响?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如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教师提问:你从作者的往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段难忘往事,用文字描述出来,与大家分享。
(2)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回忆往事的文学作品,如《城南旧事》等。
课堂小结
(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2)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多积累美好的回忆。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
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配乐磁带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十分钟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 (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评价,穿插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创建情境,通过刚才的品、朗读,我们可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文学这扇大门真是神奇啊,处处是名言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热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
问卷调查: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
(五)结束语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 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信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教后记: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辅之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