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编辑枫为家人们整编的9篇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需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篇叙事散文,表达颇具匠心,布局主次分明,寓理于物,以平实的笔触,借花生,阐明了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因此,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房、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学习分清父亲的主次,加深对父亲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父亲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理解深刻含义,体会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三、说学法

采取“ 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四、说教学程序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揭题“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做“落花生”呢?大家读了课文,就清楚了。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同桌互读,相互订正。留意“榴”不要读成niǖ,“茅”字的下面不要写成“予”,“慕”字下面中“小丶”而不是“水”。

3、共同议论,理清脉络。

①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看看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还没读懂的地方,请你做好一个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

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为每件事加上小标题。

④请你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哪一件呢?

(三)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重点精读众人议花生的那一段。

2、指名读,齐读父亲说的第一段话,思考:落花生和石榴、苹果、桃子有哪些不同?

(让学生抓住“矮矮地”和“高高地”,“埋在地里”和“挂在枝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和“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对比词语,明确石榴、苹果、桃子是露在外面的,色彩动人,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华贵的气质,而是内含而不外露,质朴无华,所以不同)。

3、感情地朗读,背诵这段你喜欢的话。

4、指名读、齐读、精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进一步领悟父亲的话是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的做人的道理。

(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之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父亲否定的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是指只会炫耀自己,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

5、背诵父亲说的这段话,你还有什么话要说?(鼓励质疑,发表见解)。

6、学习重点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愿这句话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7、反复读以上几段话,并且背诵,感悟做人的道理。

(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即好看,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很有用处,我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教师对不同见解,也应肯定)。

8、现在大家都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议花生”作为父亲的主要内容来写了吗?

9、师生小结:作者写落花生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文章的主次分清,详略得当。

(四)拓展练习,感受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2、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

通过这些拓展思维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感受到做人的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它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使学生能鲜明地对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地体会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落花生

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内在美 默默奉献 外表美炫耀自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展开。

《春 风》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北方春风的豪迈、雄健、刚劲、粗犷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敬意。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

1、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 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采用了对比烘托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对比阅读教学法:与江南的春风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方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此导语以悬念激发式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求欲望。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

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堂应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课文内容,在吟读中有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勾、画、圈、点、吟诵、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议一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

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引导学生体会北方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答案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明确,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四)、比一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深刻的理解,北师大教材及本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所以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同时为进行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11册新编的略读课文《向命运挑战》,下面将我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上课的这位教师的合作上课,作以下三个方面的说明。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向命运挑战》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浓浓的情感讲述了英国大科学家霍金向恶运挑战,最�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记叙文,同时也是一篇按新课标理念安排的美文,突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好教材。面对这样的好教材,是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在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引领下,我班学生实现了美文美读。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和我都将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中主人公精神品质的深切感悟,使学生在心灵的撞击与震撼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11册的第七组课文中,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我认真观看了光碟,领悟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我班学生已有阅读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在利用“模式一”上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专注倾听和集中注意力观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练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光盘,倾听,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二、针对实际,说策略

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采取“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如下:

(一)说教法

我利用“模式一”上课,以“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之信息技术手段和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看、倾听、参与阅读、品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学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本课时我仍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师生互动,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激情谈话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的是激情谈话导入:用我班学生熟知的教师身患尿毒症,被病魔缠身,眼看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要告别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在他焦虑、痛苦、无助、绝望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霍金来北京作报告的感人场面。是霍金的精神让这位教师没有倒下,至今仍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孩子们想认识这位科学巨人吗?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用学生了解的教师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兴趣,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本班学生与电视里的学生互动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前面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霍金、探究霍金的兴趣,这时我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交流课前自主收集霍金资料的平台,通过学习伙伴(包括电视里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振动,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霍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情入境,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想深入了解霍金的强烈感情。

(二)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前面的环节和一次通读课文,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霍金的事迹,但怎样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呢?于是我这样引导了学生:(资源中心上课教师:“读了一遍课文,我想大家都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一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了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你可以划出关键的语句多读几遍,你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你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找出了重点句“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2、我们就抓住这一个关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力求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霍金能够活下去,还有霍金的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我班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以及我和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我们组成了学习伙伴,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去理清文思。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合理播放电视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我班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对比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研读了语言文字,还让霍金感人的事迹慢慢深入心理,逐渐激发起了孩子们对主人翁的钦佩之情,真有“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感觉。

3、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找出来的关键词句,我要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播放电视里学生的朗读,让我班学生体会、感悟,达到用朗读为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而喝彩的目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想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顺其自然的朗读指导,准确到位的互动评价,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品味精神

孩子们抓住生活和创造两方面进行了自读自悟,对霍金的事迹有了更深地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授课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那从霍金创造的奇迹中你们都体会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去内化文本内容,品味霍金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该环节的设计就希望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与文本、与教师、与本堂课的合作伙伴的对话交流,在探究启示的过程中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接受一次向困难、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洗礼,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霍金,品味了霍金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开始播放的录像资料,拿到这时播放,并说:“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被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非常想见见自己钦佩的人吧,瞧,这位科学巨人来了……”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每个人都开启了想象的闸门,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为这位科学巨人画像,想看看霍金是怎样在工作?如果一开始就展现了这段录像资料,没有为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当身体严重残疾,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伴随着音乐、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一定更加钦佩霍金,一定把霍金当作了学习的榜样。

2、看完录像资料,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创设的聊天场景:(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霍金的事迹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发,我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关于霍金的事迹,假如现在我们可以和霍金爷爷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科学巨人问些什么问题?如果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将问些什么?请你们想一想,在纸上列一列,问哪三个问题?”)这一环节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观点的感悟,又顺应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上网聊天,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这节课上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作为一名礼仪课的老师上课,实在是有些赶鸭子上架,因为这堂礼仪课是我从事教学以来的第一堂。

这个想法使我走进了礼仪课堂,做起了一名孩子们眼中的礼仪老师。 应该说,孩子身上的问题的确不少,语言的文明和行动的文明都是我们所关注的。为什么会选择升旗仪式这个主题呢?

原因有一、举行升旗仪式是爱国的表现,而我们的学生却不能很好地体会这一点;二、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我们的孩子做了许多不合礼仪规范的事,刚才在上课时我们讨论的不和谐的地方都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的。我们的礼仪课就是要从孩子们的身上发现问题,通过我们的课堂解决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升旗仪式更规范。 为了让学生对升旗仪式有较好的了解,我首先选择了“小丫姐姐考考你”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接着观看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激起了学生对国旗的热爱,很好地完成了激情过程。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让学生深深懂得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国家,任何亵渎国旗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升国旗是庄严、肃穆的,认真参加升旗仪式是爱国的表现,让孩子们感受到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我觉得有了这一步,再来说说我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存在的问题,这样更能促进孩子们想要做好这一切的强烈愿望。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其实他们都知道怎样做才合乎礼仪规范,可为什么没有做到呢,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好动的,他们对国旗的认知不到位,导致他们在升旗时态度随便。

但他们又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堂课的学习,使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国旗,一看到国旗就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因此通过找出错误行为,练习规范动作,孩子们会马上接受我所要教学的礼仪规范。 具体效果怎样,那只要看我们孩子在课的'最后模拟升旗仪式上的表现就可以了,只要他们以一个个精神饱满以合乎升旗仪式礼仪规范的形象出现,那么我觉得我在本堂课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当然我非常希望每当升旗仪式时,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能留下我今天的课,从此以后都能认真参加升旗仪式,那我会很愿意接受有些老师的建议,将我的课在全校巡回演出,让我们每星期一都能在升旗仪式上看到学生对国旗深情的注视。!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习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习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习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习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平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习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习要为课外学习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习有效得多。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6—77“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有序的表述计算过程。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

本课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复习,谈话导入。(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学习过的加法。

2、出示主题图,提出加法的问题。用算式表示,从而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2、理解算理。

(1)直观演示,说明算理。

摆小棒:24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拨计数器:

(2)抽象方法。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看到这些算式该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算理: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能把刚才的口算过程说一说?

3、讨论:以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个位相加都满十)

4、教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时,不论两位数在前还是一位数在前,都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揭题:进位加法)

第三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学生独立填写。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计算第一组题后提问:观察这4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最后两组题的部分题。谈话: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迅速地完成后面两组算式吗?

第四层: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新本领,老师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想知道是什

么题目吗?(出示算式)

26+□=2□

26+□=3□

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样的练习不仅仅对今天什么是进位加法学生有了明确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量的练习;而且这一环节还有着另一个目标,关注沟通—计算与探索规律相结合‘规律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大1,和也每次大1’,使得这一环节的目标不显得单一,且加以整合。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6、5、4、3、2加几,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主要应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结合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引导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与试一试4+9和5+8的教学上)

讨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新知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讨论法将贯穿本节课始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在课的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兔子出去采蘑菇的场景,并告诉学生小兔子请他们去它家坐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出要想去小兔家要能快速的口算出10+6,9+5,9+7,7+9等几道题,在学生口算完以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9+7和7+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列式,探讨算法。

首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左边有几个蘑菇?右边有几个?并找到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得出算法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算法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

2、应用新知

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汇报时说每一题的算法。比较后两题的不同算法,用多媒体先在4+9上方出示9+4,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先算出9+4=13,从而直接推算出4+9=13,再次为难点的突破做孕伏。

三、巩固练习

在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完成后紧接着进行了相关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的巩固新知。我首先安排学生进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让学生再次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又一次巩固了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算出另一道相应加法算式的得数算法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在“想想做做”第2题的教学中,我又适时地引导: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吗?通过这一层一层的设计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深化拓展

“想想做做”第5题的。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把“想想做做”第4题改为小蚂蚁搬家的游戏放在“想想做做”第5题之后完成。这样改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想想做做”第4题没有给出学生写得数的地方;二是学生年龄太小,不适合一直算算的。改为蚂蚁搬家让学生抢答,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一些。

而我把“想想做做”第6题的红花说成老师要奖励给学生的秘密礼物,学生会很期待,完成的会更细心、更快。

五、全课小结

小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再次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学生的回顾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不足,给予帮助。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结构上、资料上、地位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资料、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教法、新理念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那里能够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能够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如:

1、参与式

2、互动式

3、讨论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辩论、对话、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四、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到达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本事;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景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如果时间很紧张,你能够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能够。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到达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六、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正确认识上课与说课的区别。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我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有具体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具体的师生配合过程,有必须的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一样,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专家或同行)唱"独角戏",它侧重于理论阐述,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

2、加大学法指导的力度

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今日的我们更应懂得"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学法指导是转变教学观念的突破口。所谓学法,即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授课资料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景,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或技巧。我们倡导的由模仿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由被动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再到进取性学习,这种学习本事的构成都有赖于教师平时的学法指导。所以说课中学法指导应当作为一个重点。

3、说课应重视新课程标准

重视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课标本身既是说课的资料,又是说课资料的依据,它是教师的执教之纲。它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安排与要求,为教师掌握教学资料规定了必须到达的标准,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说课重视课标应当说什么呢一是要说所教资料是否是课标要求的资料,二是要说课标中规定的本部分资料对学生的本事要求。

4、要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说课的关系。

备课和说课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课题展开的,二者有着并列,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其表现资料不一样。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编写教案的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资料,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进取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板书设计和检测试题等。而说课,则是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资料的基础上,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简单地说,说课主要是回答自我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所以,说课教师不能只按照自我写好的教案把上课的环节作简单概述。

5、说课应设计有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的课标"新"在何处笔者认为,一是要彻底改变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进取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讨,发现,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同时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增强社会职责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都应当有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活动。

6、说课设计要力求避免脱节现象

脱节现象是说课者最常犯的错误,所以要力求避免。一是要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太少,就会降低说课的水准;理论空洞,无具体资料,就会构成有骨无肉。二是要避免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料相脱节。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法设计是实现目的的措施,二者应是相一致的。三是要避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与课标,单元重点相脱节。四是要避免设计的问题之间相互脱节。好的说课稿应是一篇好的文章,其结构应严谨,所以应注意设计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7、说课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说课的灵魂。说课的性质明确地要求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说课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做到说做法,明道理;说教学整体思路,明教学指导思想;说教学目标,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理论从何而来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二是学科知识理论,三是大纲和课标,四是近年来的教改经验和成果。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简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本第二册的第11课《奶奶的白发》。

课文主要通过一个小孙子天真的语言和神态以及奶奶的慈祥和疼爱孙子的感情,表现出浓浓的祖孙之情。课文主要通过“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含义深刻的话,让人体会到奶奶为子孙操劳一辈子的辛苦,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它篇幅虽短,但意趣横生,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课文。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1、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解疑中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2、通过想象、描述、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使课�

3、学会9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认识“心”字底和“八”字底。

三、设计特色:

在趣味盎然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真情;

在想、述、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四、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部分生字,第二课时为学文,第三课时为复习巩固课文内容,学完剩下的生字,今天,我具体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个过程,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请学生搜集一些和奶奶有关的故事、歌曲,讲一讲,唱一唱,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活跃气氛,增添趣味,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2、 直观展现,启动情感。

上课伊始,我就出示奶奶的图片,让学生跟奶奶热情地打个招呼,并简要讲述“课文中也有一位非常喜欢奶奶的小朋友。他说呀,他奶奶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头白发。” 揭示课题是《奶奶的白发》显得顺理成章,此时通过让学生跟奶奶亲热地打招呼,能勾起学生对奶奶的熟悉感、亲切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就读得犹如在呼喊自己的奶奶。

(二)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这种方式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方式,在学生自由读第一节后,先结合图片说一说,问:奶奶的白发白得怎么样?通过直观图片,能得知奶奶的头发很白很白,接着让学生从第一小节中找到一个词语就表示这个意思,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雪白雪白”,读好词语就不在话下了,继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读好“黑黑”一词,接着比较:为什么是雪白的,我的头发是黑黑的,你觉得怎么样?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好奇”一词,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情感迁移,帮助孩子用已知来认识未知,在体验的基础上读出孩子好奇的语气,还可以演一演,将读、演融为一体。最后问“你知道奶奶雪白的头发的头发是哪儿来的?”这一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联系生活解读文本。

出示奶奶的话“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一句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下疑问,“奶奶怎么会说她的这一头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他给的呢?”以此唤起学生深入思考,引起共鸣和关注。引导学生看看图,充分利用插图,文中的插图是老奶奶在陪孙子读书,旁边还放着剪刀和布料,说说平时奶奶都是怎样关心自己,为自己操心的。以此来理解是奶奶为了自己操了不少心,头发都白了。理解了后半句话后,再来说说奶奶还要为爸爸操哪些心,在回忆生活小事中明白奶奶为两代人操心,自己的头发却一天天变白了。就词解词,就句解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紧接着抓住“奶奶笑着说”体会奶奶虽然为了我们操碎了心,可是她一点儿也没有抱怨,读出奶奶慈祥的样子。这样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关注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3、引导想象,体会情感。

想象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可以丰富孩子内心的情感,可以此帮助孩子动情地朗读。我引导学生想象:听了奶奶的话,我知道奶奶为我们全家操了多少心啊,奶奶也在一天一天的老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理解“我低下头,没有吭声”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他看着自己乌黑漂亮的头发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从另一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小孙子也非常关爱自己的奶奶,学生就能读出孩子美好的愿望“希望奶奶重新拥有一头黑发”。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能体会到奶奶对他的疼爱,从而把这种回报奶奶的情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之中,读好“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我第三次引导学生想象:你能让奶奶的头发变黑吗?那只能让奶奶少操心一些。你准备怎么让奶奶少操心呢?再次从课堂走向生活,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四个一”活动,把学生的这份感恩之心延伸到其他长辈的身上,也应该让父母、老师少操心。

4、读演结合,内化语言。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轻松完成在课堂上背诵重点段落的任务。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读演结合,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三)走出文本,升华情感。

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因此,让学生在不断朗读和演读中体会课文意境的基础上,我还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想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准备回家为奶奶做些什么,并到讲台前表演给大家看看,我自己也参加表演,做一回“奶奶”,当学生说出一句句真挚的童语,流露出对奶奶的关爱之情,而作为“奶奶”的我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孝顺老人是我们做子孙应该做的,从而将陶冶人情和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完美的结合。我想这样一个环节远比向学生讲述一百遍、一千遍“要孝顺老人”效果要来得更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