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战局面的形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学情,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冷战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的12课,主要介绍二战后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美苏关系。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极具现实意义的政治关系史,对学生今后正确认识、分析复杂的国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在世界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道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建立的事实
2、能简述冷战局面的形成过程,知道冷战的表现
3、能正确认识冷战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这是战后“冷战”的根源,同时也是学习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基础。
难点:对冷战的理解。这是因为九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很难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现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根据“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讨论法、图片展示法、问答法。
(二)学法
并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提问(4分钟)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问重点问题,使学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二)导入新课(5分钟)
节选纪录片《突破柏林墙》为导入,通过震撼的画面,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一系列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丘吉尔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幽默形象比喻,进一步过渡到本课学习。
(三)讲授新课(25分钟)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按照本课内容,我的新课讲授将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冷战政策(是本课重点)
1.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部分脉络框架,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据此再次熟悉课本内容。然后由老师以组为单位抽选学生回答部分框架内容。通过此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框架补充完整后,我将引用两段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原因。采取小组抢答的方法让学生回答,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完善。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后自主归纳冷战具体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第一部分具体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参与讨论并个别指导。在学生归纳发言的基础上,着重讲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对美苏争霸意义的分析与启示的升华。
让学生讨论归纳(PPT)出美苏争霸的影响,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后我再对美苏冷战的启示进行升华。
(四)小结巩固(5分钟)
依据本课的结构,通过知识框架表进行小结。我先把知识框架打出,学生看书。然后要求学生闭卷回答。这主要是考虑到短时记忆的效果比较好,再一次的回忆会让更多同学记住更多知识点。
(五)随堂检测(5分钟)
在PPT上依次显示五道选择题,一道材料分析题,根据题目难易层次,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了解他们知识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1分钟)
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我通过批改作业认识到本节课教学疏漏处,于下节课开头进行复习巩固时可以完善。
六、板书设计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要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七、教学反思
我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等方法指导学生分析美苏关系的微妙变化,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开放思路,并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在正式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及时进行反思。
课 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课 型: 新授 执 笔: 杨竞 课标呈现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概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奴隶压迫、剥削的残酷性。认识我国是世上最早奴隶制国家之一,是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对分封制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 学情分析 在学生不了解宗法制的情况下,对分封制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实质(目的、法方、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历史图册等
课 堂
小 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练作
业 布 置 1、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2.试一试)
2、《长江学案》第12页1—10小题
3、课外思考:禅让制与世袭制有什么区别?
板 书
设 计 夏、商、西周的兴亡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都城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夏禹
阳城(登封)
约前16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汤
殷(安阳)
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西周立
周武王
镐京(西安)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厉王
——
教 学
反 思 江夏区郑店中学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助桀为虐或助纣为虐的成语故事吗?这个成语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内容——夏、商、西周的兴亡。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0页。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时期广大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3.由于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要求学生培养下列能力: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商朝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生活悬殊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阶级观点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2.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约一千五、六百年。这节课,我们就讲“夏商奴隶制王朝”。(板书标题)
3.讲授新课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板书)
(1)禹传子,家天下(板书)
本来,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但是,禹在位时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经过一年战争,启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用武力夺得天下。这场流血斗争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中各个贵族集团之间争夺王位世袭权的斗争。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联盟机关,也就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奴隶和平民的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答问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并归纳说明:在奴隶社会内,战俘作为奴隶保存下来,不再被轻易杀掉,从而保存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工程,金属工具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筑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板书)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为什么叫夏朝?因为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据考古学家论证,这就是夏初的都城阳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是和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语)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夏朝已建立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隶社会,除奴隶和奴隶主外,还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旦犯法或不能偿清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请同学们在《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上找出二里头文化的大致范围。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文化以河南西部为中心,对探索夏朝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宫殿遗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才达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址进行了复原。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的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朝末期。可见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能力。
(3)夏朝的生产(板书)
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乐器。我国以青铜为原料铸造兵器和工具的历史相当早。那时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统治区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本目图画《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并找出夏的都城阳城。关于夏朝最强盛时的统治范围,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在鲁西、豫东,另一种认为是在豫西、晋东南。后一说文献资料根据充分,近年来更获得不少考古资料的证明,教科书采用此说。
(5)夏桀的暴政(板书)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有时是兄弟相继)470多年。夏朝第17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为了自己寻欢作乐,不管人民死活。请同学们阅读有关的小字部分,并观察《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这幅图选自山东武梁祠12画像石。夏桀是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隶主统治者。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梦死,还恬不知耻地自比为太阳。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宁愿和他同归于尽。他为自己的垮台创造了条件。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板书)
(1)商汤灭夏建国——公元前16世纪(板书)
商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属于东夷的一支。它的祖先� 它的首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商军所到之外,备受欢迎。可见汤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两军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北),夏桀大败,退守三朘(今山东定陶),汤追击,桀再败,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汤回师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为王。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从汤开始,传17代,31个王,共600年左右。
商汤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对大臣要求严格,并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小字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宫殿复原图》是近年来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的一处商朝宫殿遗址,是当时商朝一个奴隶主贵族的宫殿。这座宫殿构筑在高高的夯土台上,气势雄伟。由此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建筑水平,并可推论商朝统治中心的宫殿要比它豪华得多。
(2)盘庚迁殷——公元前14世纪(板书)
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迁都的原因是由于水患。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根据图注找出曾作过商朝都城的地点。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迁都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商朝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力比较强盛,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起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要求学生将《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与《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对照比较,说明商朝统治范围比夏朝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板书)
盘庚迁殷后,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目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军队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读书概括能力。图画《商朝的铜钺和面具》中的钺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杀,也用于仪仗、警卫和表示权威。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王有强大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师,一次出兵就有上万人。商王中战功最为显赫的是盘庚的孙子武丁,他3个月内用兵达23000人,他的妻子妇好是当时一名女战将。
这一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商朝为什么能够灭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说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隶的反抗,商汤任用伊尹等干才做好灭夏的准备,乘桀失去民心之机,起兵攻夏,终成大业。从而使学生认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时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经济的繁荣(板书)
(1)商朝农业的发展(板书)
农业是商朝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大批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粮食作物有粟、黍、麦和稻等,已比较齐全。图画《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农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因为奴隶对劳动没有兴趣,经常怠工,破坏工具,奴隶主不可能为奴隶准备轻便而又贵重的工具。商朝奴隶辛勤劳动,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修成一块块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书中的图画说明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字形方方正正,说明当时的农田修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长期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奴隶们培育出多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 后世的家畜种类当时都已具备。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作为“牺牲”。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板书)
商朝的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其 教材图画也特别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像》、《商朝的青铜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种)、《司母戊鼎》、《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起码有采矿、冶炼、制模、浇铸和修整几道工序。根据商朝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当时奴隶工匠把铜和锡、铅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温冶炼青铜时,已能掌握多种金属成分恰当的比例,这种铜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适合于制造各种器具。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获得1000℃左右高温的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着重讲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而得名。鼎腹长方形,四周有盘龙纹,上竖两只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因为这个鼎大得可以当作马槽,所以当地人民称之为“马槽鼎”。此鼎形状雄伟,花纹秀丽。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请同学在看图的基础上,说明此鼎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当时每个坩埚只能熔炼12.5公斤青铜熔液。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铸出这样大的方鼎?(稍微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计算)根据每个坩埚的容量计算,至少需要70个坩埚,每个坩埚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时排着队,抬着坩埚依次浇铸。否则铜水一旦冷却,就不能融为一体了。此鼎出土后,日本侵略者屡次要劫这个鼎。当时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没有被劫去。抗战胜利后,1946年重新挖出,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保护国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护文物的观念。
商朝青铜出土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造型之复杂,花纹之精细,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总之,商朝的劳动人民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残酷的奴隶制度(板书)
(1)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板书)
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殷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2)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板书)
商朝奴隶主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教材上的图画《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双手伽在胸前,南奴双手伽在背后,从中可见奴隶生活之悲惨,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是万恶的殉葬制的一个罪证。这一带王陵区先后发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规模之大,于此可见一斑。该墓形状像一个“中”字,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这座大墓里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个大墓,陪葬奴隶多达400人。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无论是“人牲”,还是“人殉”,根据他们的尸骨情况可以判断,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锤砸死。请同学们思考:“人牲”和“人殉”这个残酷的事实说明什么?也就是说奴隶 这也正是奴隶社会的反动性所在。
这一段教材讲完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商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有什么差别?教师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奴隶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葬入陵墓,准备继续享受;二是奴隶经常带着刑具干活和过夜,不少奴隶还要被杀死或活埋,为奴隶主做供品和陪葬,命运极其悲惨。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悬殊反映了奴隶社会剥削和压迫制度的残酷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小结
这节课讲了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四个问题,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夏朝建立的标志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建立的时间、人物、国家的阶级实质,公元前16世纪,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
②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统治范围远远超过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奴隶制大国。
③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历史上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迁殷后,社会比较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奴隶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商朝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铜技术和青铜器的创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⑤残酷的奴隶制度表现在奴隶和奴隶主的生活悬殊,奴隶生活极其悲惨。
(三)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后,可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4个历史时期和起建时间,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结合《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本课内容图画较多,教师可因势利导,加强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学生看图说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对一些出土文物,可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对考古知识的兴趣。
课 题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课标要求
概述夏商西周兴亡的史实;认识世袭制、分封制建立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
课 型
要素组合方式
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设
计
意
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整体地了解历史。
1、培养学生通过史实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夏朝建立的壮举及社会的转型,文明的进步。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结合预习学案和教材,在老师引导下,培养学生归纳教材、落实基础的能力。建构充实的历史线索结构体系。
培养学生从诗歌、文献各种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习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乐学。
1、让学生感受夏商西周兴亡的历史
2、渲染情感,升华课堂
教学
环节
1、以神话传说图片导入新课。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叙述并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至此,原始社会结束,并拉开了奴隶社会的序幕。以时间轴形式向学生展示总体结构,由此引入主题。
(教师展示)
1、给学生6分钟左右时间阅读课文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师生探究:
问题1:是谁破坏了“家天下”的局面?夏朝的建立有何重大影响?(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2: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主题一的思考题: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是何社会?材料一过渡到材料二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问题3:夏朝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他们的实质是?如果一个河姆渡农耕居民和一个夏朝的人偷盗东西,会有怎样的处理办法?为什么?
问题4:说说夏桀的暴政表现及夏灭亡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1.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2.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3、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 那么我们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的分封制, 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到国家要 【重点难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学习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知识结构: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桀的通知残暴2、约公元前207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史称“盘庚迁殷”。汤的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3、西周为了加强统治,实行分封制。展示内容:一、问题情景,认定目标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 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二、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0~2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夏商西周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思考下列问题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教材第24页西周的等级示意图反映了什么内容? 巩固达标: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 )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统治
4.商朝被后 ”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盘庚迁都
7.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8.夏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公元前27XX年;禹 b.公元前2070年;禹c.公元前XX年;启 d.公元前2070年;启
9.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国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10.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11.(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①______ ”。
材料二 禹死后,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②______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③_____ ”。
材料三 周初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⑴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⑵材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写出一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
⑶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归纳生成1.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建都阳城。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2.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XX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有名的暴君(炮烙)。3.武王伐纣(1)西周建立:国君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强大。周武王继位后,公元前1046年,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军阵前倒戈,商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2)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3)西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平民)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课后反思: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 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顺序及其原因,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必将激起人民的反抗,树立民族责任感。
三 重点: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 难点:
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五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你还记得夏朝的建立吗?”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
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回忆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
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座椅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
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师总结: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辩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却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正方:进步;反方:退步)
(学生思考辩论略。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虽然奴隶制很残酷,但是采用奴隶制,生产力提高了,是社会的进步。)
6.课外活动:假期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当参观者向你询问有关夏、商、西周兴亡史时,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一、教学目标
1.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认识奴隶制的残酷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CAI多媒体课件(附后)
五、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旧石器时代人们被迫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则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历史也由野蛮时代跨入到了文明时代的大门,其标志是什么? 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运动 一、夏朝的兴衰
揭示夏朝建立的重大意义
介绍历史学科的时间概念
强调世袭制这一重要制度的沿革
揭示夏朝的阶级性质
阐明人类社会的形态及发展规律 1.夏朝的建立及统治。回忆:夏朝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其性质是什么?教师强调: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仅稍晚于古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指出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纪年法,并介绍年和世纪之间的换算方法。禹死后,王位由谁来继承?教师总结:相传禹在世时,曾推荐伯益做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已有了强大的势力,禹不给伯益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相反,启却利用禹的威信和禹给的权力,扩大影响,树立威望。在禹死后,启打败伯益,自己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种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基本上确立了我国以后近4000年的君主政治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才结束。夏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从统治中心、都城、国家机构进行介绍,强调其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的是夏朝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压迫剥削广大奴隶和平民。动脑筋: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想法。
2.夏桀的暴政。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有何表现?其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贤君即能强国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说明失人心者失天下
由牧野之战的过程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1.商朝的建立及统治。提问:概述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性质。教师强调: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有何表现?重用人才,勤于政事,关心百姓,商朝迅速强大起来。
2.盘庚迁殷。其为什么要迁都到殷?殷这里面对黄河,背靠大山,自然条件好;盘庚“行汤元政”,政治也安定下来,商朝逐渐稳固了统治。这是商朝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次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商朝中衰到中兴的转折点,商朝由此走向发展和强盛,成为世界上的大国。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商(朝)。
3.暴君商纣。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暴虐的国王。他用严刑镇压对他不满的百姓和王室大臣,如炮烙之刑。与夏桀是否有共同之处?奢侈残暴,众叛亲离。
4.武王伐纣。周文王在位50年,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周武王继承其父遗志,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于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结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三、西周的分封制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适当与后面知识联系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五 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XX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XX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5、 政局混乱,6、 发生了国人暴动,7、 赶走了周厉王,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基础、确立、实质、神秘色彩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
2.主要内容、特点
3.影响、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含义
3.特点
4.实质与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回答: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从而享有极高威望。
指导读图:《戴冠冕的夏禹》、《大禹治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启
阅读教材“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的基础是什么?禹的威望;启的实力。
王位世袭制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王位世袭制具有怎样的神秘色彩?为什么?天的意志,占卜;提供统治的理论依据。
指导读图《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理解其神秘性。
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阅读教材,画出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示意图。
(2)阅读教材,填写下表中商朝主要官员的职责:官员相、卿士地方侯、伯职责或义务参与商王决策纳贡,奉命征伐
(3)阅读第5页学思之窗回答思考题:从这段记载,你能可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指导读图,明确西周的都城、基本疆域。
2.阅读教材正文和课本第5页两幅图,并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1)西周建立后,什么人建立和实行分封制度?建立和继续实行:武王、周公旦。
(2)依据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3)依据材料二回答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何特点?主要是同姓子弟。
3.阅读课本第二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归纳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指导读《西周分封形势图》,突破知识难点王畿。)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力:再分封。
特点:层层分封,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作用
阅读教材并读上图,回答:分封制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5.西周后期分封制为什么会遭到破坏?发展演变如何?
破坏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
发展演变: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1.读以上两图,回答:两图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一个什么现象?它源于中国古代什么制度?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源于分封制。
2.阅读课本第三目“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2)结合下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基本规则: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教学指导: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关系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关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获取和了解。
3.讨论题
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第6页历史纵横。
材料一《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材料二右图所示是晋侯苏编钟(西周)。
回答:
(1)什么是礼?
(2)你怎样看待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曰仁”?
(3)中国的先人为什么发明了编钟?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娱悦人们的精神吗?
4.思考国家一词与宗法制的关系。
【本课小结】
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
地方:封侯、伯。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破坏:诸侯强大,王权衰弱
宗法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夏商西周的兴亡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商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2046年
C.约公元前16D.约公元前771年
3.西周的都城定在()
A.阳城B.镐京C.鹿台D.殷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B.启C.幽王D.桀
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舜传位给禹B.禹传位给伯益C.禹传子,家天下D.汤战胜桀
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
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2
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
A.470年554年275年B.4550年260年
C.450年554年275年D.470年550年275年
9.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
族入侵
10.右图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A.黄帝B.禹C.伯益D.汤
11.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
12.读图1,回答:
(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
(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
历史说课稿优秀11篇
3
参考答案:1A2C3B4D5C6D7D8A9B10B
13(1)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2)见教材P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