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2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致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助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2篇,欢迎借鉴。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

课型:新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感受童年的天真、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义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诗歌。

2.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在童年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有许多许多的梦想,我们在这些梦想中一天天快乐地长大)

二、精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第1节、第4节(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1)从"哼着一天天长大的童年……"中的"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2)这两节诗完全是一样的,分别安排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学生分组交流,合作探究。

②学生汇报。

2.全班齐读诗歌第2-4节。

(1)指名读第2节。

①看着小树长大、雏鹰邀游蓝天,小小的"我们"有怎样的想法?②从这一连串的疑问中,可以体悟到些什么?

③启发学生想象小树长大、雏鹰翱翔的画面,从中感悟到成长的快乐。

(2)指名读诗歌第3节。

①说说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长大意味着什么?

a.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对"长大"的认识。

b.教师引导、。

③齐读这节诗,要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诗歌第4节。

①课件出示下列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

二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三、交流感悟,拓展延伸

1.读完全诗,说说你有什么感悟?

2.和小组同学在一起,说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吧!

四、教师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儿歌《童年》。

是啊,童年是飞梦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是探索、无畏的季节…..2.学生齐声有感情、有节奏地背诵全诗。

五、课堂

让学生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双格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能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孙悟空、脑血栓、血浆、编故事、慑子、恭恭敬敬"等词语。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儿童歌曲《孙悟空},配以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画面。

教师导语: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孙悟空吧!那么,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一一《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

(板书课题: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

2.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1)出示生宇卡片,指名认读,教师正音。

(2)指导书写。

"栓"是左右结构,左边"木"的最后一画是"..",不是"~"。

"慑"是左右结构,右上边是"耳",右下边是"双"。

"液"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恭"的下面是"以,不要写成"小"。

(3)学生交流自己对生词的理解。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3.再指名开火车头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通顺。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这个"小孙悟空"神通广大?

(因为它治好了爷爷的病)

3.指名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爷爷得的是什么病?(脑血栓)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脑血栓的资料)

(2)"小孙悟空"是怎样帮爷爷治好病的?(及时清理了堵塞脑血管的隶奇主桨

.教师小结。

"小孙悟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吧!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跳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及对孩子深切的爱,明白遇事应先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课题——跳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谁跳水?为什么跳?谁让他跳?结果怎样?)

2、简介作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认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师生评议。

4、这篇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

三、品读第1—4自然段,体会猴子的放肆,孩子的生气。

1、教师指着板书,问: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就为了那顶帽子?那顶帽子就那么值钱吗?请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要求:

(1)学生边读书边做批注。(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班级汇报。

2、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放肆到了极点,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离桅杆一米多的地方,还做着怪样逗孩子。此时孩子被惹怒了,气急了。)

3、“孩子气急了”为了取回帽子,“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收集有关形容情况紧急和情况危险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直奔主题

同学们,当你们有危险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想办法救人)对呀,做父母的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你们见过这样一位父亲吗?(课件播放父亲用枪瞄准孩子的那一幕)居然用枪来瞄准自己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的危险

1、你是从哪里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的感觉)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文字上体会):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难以回转身,直观感受紧张氛围。

(3)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现在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2、齐动脑,想办法。

(1)怎么办?孩子的两条腿在发抖,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学生各抒自见)

(2)讨论,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过渡: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8、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孩子面临的危急情况?

三、读中悟,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么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水手与船长对比)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立刻)

四、体会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船长刚喊出“三”孩子往下纵身一跳。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6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长吗?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每一秒都决定了孩子的安危)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

五、总结升华,回归文本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5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教学反思

怎样做到不动声色地把学生带进故事当中呢?讲到那里,我播放了“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那一幕的视频短片,视频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人物的对话配合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把学生带到故事发生的现场——船上,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学得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不一定多就是好,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才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令文章增添不少色彩。如果单单靠文字的描述,少了这段动画片的帮助,我想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除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明白在当时只有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从而感受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这都是源自于船长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这是极大的人格魅力的进一步的展现。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及其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1)生字:堡震聋授

(2)词语:风调雨顺和睦惊慌喜气洋洋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讲述课文叙述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出示自制课件

1.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思考:

(1)卡卡王国的城堡上的三尊大炮,现状如何?为什么呢?

(2)三尊大炮是干什么用的?有怎样的威力?

(3)孩子们对大炮有何反应呢?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

(1)抓住"沉默"一词,理解拟人修辞于法的运用。"风调雨顺""和睦""没有发生过战争"。(2)教师的介绍"进行战争""灾难""巨响""震得耳朵都聋了"。

(3)"脑海里赶不走大炮的影子。"

是多:14.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卡卡国王召来波波干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把国王的意图写出来?(2)卡卡国王下了一道什么命令?居民们有什么反应?他们想些什么?(3)新年到了,卡卡国王发布了新年讲话,内容是什么?(4)新年钟声敲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能想象当时孩子们欢呼的情景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吧!

(5)紧接着,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6)这个夜晚,这三尊大炮留给人们什么印象?

5.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6.全班交流,重点明确:

(1)面授自己的意图,给人们惊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

(2)"把城堡上的三尊大炮,掉头面向城堡的广场。""大家感到惊奇。""要发动战争?""会向老百姓开炮吗?"

(3)"我们的狂欢活动就要开始了。"

’吗?I,(的"轰隆隆",三尊大炮撒放了糖果、降落伞、鲜花。

"广场上灯火通明,孩子们尽情地欢呼着。"

(5)"传送一个好消息。"孩子们参加幸运大抽奖,幸运的孩子拿到了奖品。

(6)"难忘"。

7.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课文为什么要写第1-6自然段,可以删掉吗?

(2)"难忘的狂欢之夜,难忘的大炮"可改为"难忘的狂欢之夜和大炮"吗?

8.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9.全班交流,重点明确:(1)不可以删掉,为下文服务。与文章的第7自然段至结尾即"狂欢活动"形成对照。更鲜明地突出了大炮在和平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不可以改。两个"难忘"强调突出人们狂欢之夜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含义。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就"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讲点什么呢?(引导明确: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珍情和平)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归纳一下,好吗?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

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

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跳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2、读后讨论:

(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

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

(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

“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

(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

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

(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

(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

(2)结果怎样?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①“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②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

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

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分。

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

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因而;由于

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最高的横木。

板书设计:

摘戴爬哭笑不得笑

发展桅杆

撕逗脸红追爬笑声更大

逗生气追笑→吓呆

高潮最高的

横木挂扭龇气极丢开笑→大叫一声

走上

结果大海跳水得救命令跳水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0.4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跳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认知训练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孩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险情发生时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艘远洋帆船上的惊险故事:一只猴子在水手们的挑逗下,摘下船长十一二岁的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在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讥笑下,孩子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造成了只要一失足就会摔死甲板的险情。是船长沉着、果断地举起本想打海鸥的枪,瞄准了儿子,命令他立刻往海里跳。随着船长“一、二、三”的口令声,孩子“扑通”一声跃入大海,使突发事件化险为夷。

故事惊险但情节并不复杂。这一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个体感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了解猴子的戏耍和水手的起哄是事件的导火索,孩子的好胜心理和冲动冒失是险情发生的原因,而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处变不惊的态度则是我们应学习的思想方法。诚然,这种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略显呆板、平淡,缺少创意。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要突出“人文性”特点的精神,又鉴于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拓展了“珍视生命价值,杜绝安全隐患”的内容,使课文的内涵和空间在瞬间得到扩展延伸,使“拯救生命”的主题上升为“珍爱生命”的主题,从而使课堂自始至终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和人性的光辉。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加来师范附小是一所既美丽又特殊的学校,因附属于加来师范,所以一些教学设备还算完善(如电脑室、多媒体室、投影机等可与师范共用),但学生来源却是清一色的当地农村、农场子弟,文化背景和人口素质较差。加来地区周边是一个农场和百十来个村庄,人口密集,超生严重。虽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农贸市场异常繁荣,商贾云集,每天人来车往,拥挤非凡,加上校园旁边有一条湍急的河水流过,因而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多年来意外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发生。为此,对这些安全意识较差的地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懂事,但此地的农村孩子比较顽皮好动,家教不严,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和生命宝贵意识教育,很容易埋下人身意外伤害的种籽。所以,我通过船长儿子爬桅杆而发生险情的故事,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重点:

了解船长儿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及船长机智、果断的做法,懂得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教学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吗?

化解难点疑点:

1、通读课文、思考感悟,提出个人的见解。

2、分组讨论,交流看法,集思广益。

3、观看课件演示,加深气氛感染,从而得出船长的做法是救人的最佳方案。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法、引导法、平等参与讨论法。

学生学法

个人感悟法、集体交流讨论法、参观法。

师生互动设计:

1、掌控时间,引导点拨,参与讨论。

2、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汇报发言(发散思维)。

3、适时演示,深入探究,统一看法(聚合思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跳水》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他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学生用几分钟思考、默读,寻找答案)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讨论,适时引导)

独立思考:事情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课件显示(险情发生的全过程):

走上横木(船长命令)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跳

水手逗猴子水

(播放大海中的帆船、桅杆、桅杆横木和海水的画面)

2、分组讨论:

讨论1: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以至于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孩子被猴子戏弄,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理会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生气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讨论2:孩子当时的处境怎样?

课件显示最能体现孩子处境危险的两个句子:

①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②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1:孩子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就算他拿到了帽子,结果又会怎样?

分析:(这两句话中用了两个关联词:只要……就、即使……也特别表现出了孩子当时的险境。)

引导2:孩子此刻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2)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引导3: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万分危急,十万火急、火烧眉毛、险象环生、……)

讨论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l)船长当时手里恰好拿着本想打海鸥的枪。

(2)他想借助于枪的威力促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脱离险境。

引导1:跳水为什么是最好的办法?

1)人落水不会摔死,船长的儿子生活在海上,肯定会游水。

2)船上还有众多水手可以救助。

3)跳水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使孩子脱离险境。

引导2: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营救孩子?

1)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或垫子,让孩子跳。(安全性不保证)

2)水手们手挽着手,站在甲板上接着。(准确性不保证)

3)借助帆绳滑下。(成功机率太小)

4)求助于直升飞机前来救援。(时间性不允许)

(结论:只有跳水是快速救人的最佳方案)

课外拓展延伸

1、分析评价小男孩爬桅杆的行为(冲动、危险、冒失,死爱面子)。

2、现身说法: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险情发生,如过马路呀,骑车呀,爬树呀,游泳呀等等,请大家举出自己身边一些真实的例子。

(学生举例):

(1)符正太同学7岁的堂弟去年夏天在河里游泳时被淹死了;

(2)冼少强同学5岁的邻居小妹妹在马路边玩耍时被飞驰的摩托车撞死了;

(3)加浪小学一年级学生林海石,为了一个飘走的气球,从三楼教室的栏杆上跌下来摔死了;

(4)二年级的张永全和几个同学到中学偷摘椰子,结果从树上掉下来造成了一死一伤;

(5)一年级的黄小梅和自己3岁的小妹妹,因在河边误食了毒野果双双不治死去;

(6)三年级的'林家立在雷雨天气跑到外面淋雨,不幸被雷电劈死;

还有……

3、请跟老师到室外参观(将学生带到操场边一个废弃工地上,指着一台闲置的水泥搅拌机):

同学们,除了刚才大家举的这么多例子外,大家也许还记忆犹新,就是它,两年前曾夺走了我们班王倩玉同学不满7岁的弟弟的小生命……(全体震撼,低头默哀)

归纳:珍爱生命,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

结论(逆向思维):营救船长儿子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让他去爬桅杆!)

作业设计

思考:

生命诚宝贵,母爱更伟大。

想想曾发生在你身边的意外事故例子,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同课件显示)

跳水教学设计 篇9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演示g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导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如何结束?事物间的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继续看画面。

演示gal课件2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2000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开枪转身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导语,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那么,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回答:(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1)搭云梯。(2)拉网接。(3)抬垫子。(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跳水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1)水手太紧张。(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齐读第4~6自然段。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运用雄浑有力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要求学生在气息控制下快速有弹性的演唱。

同学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说说感受。

生:我有一种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师:国歌是我们人人必唱的歌曲,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国歌《歌唱祖国》。我们先来听一听感受一下。

播放《歌唱祖国》音乐。

设问:

1.你听过这首歌吗?什么时间听到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

生:每当我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的时候唱这首歌。

生:我们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也听到这首歌。

师:同学门真棒,每当我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时,都可听到“开始曲”雄浑有力的音乐声,这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5月,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

师: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生:1.歌曲分几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

2.旋律中那些乐理符号是什么?

3.这首歌曲的主要节奏型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

播放《歌唱祖国》音乐。

二、解疑合探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谁可以回答?

生甲:歌曲出现反复记号。

生乙:歌曲用了大量弱起小节和附点音符。

师:这些同学回答的真好。那么歌曲的主要节奏是什么?分小组讨论一下,三分钟后演板。

生讨论后演板:

1.2/4 ox.x|x x|x x|x.x|xx.x|x x| x.xx x|x-||

2.2/4 x.x x|x. o |x.x|x

x.x|xxxx|x-||

师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写的全面吗?

一学生回答:不够全面,有一个地方没写出来。

师:那你能写出来吗?

这位同学上台演板:

3.2/4 xxx|xxx|xx|xox|x.xxx|x.x|x.xxx|xo||

师总结:这些同学写的很好,大家一起来把这些节奏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

师再次播放音乐,让同学们解决第一和第四个问题。

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讲述什么内容?

(分小组讨论两分钟)

生:歌曲有四段,每段分两部分。

师总结:歌曲有主歌和副歌组成,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副歌从弱拍开始,有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壮的感觉。主歌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柔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歌曲在主歌副歌交替后,以副歌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

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唱应该怎样唱?

生:歌曲比较雄浑有力。

生:我们应该用有力的声音来表现这首歌。

师:同学门说的真好,我们一起再来听听歌曲。

(播放音乐)

三、质疑再探:

师出示一组选择题: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选择:

A、欢快活跃B、亲切抒情C、雄浑有力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A、婉转细腻柔美B、粗犷豪放抒情C、中版壮大行进地

3.我们应该怎样唱?

A、用雄浑有力的声音B、婉转细腻柔美的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组选择题,巩固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学生做完题后学生评价,师总结)

四、拓展延伸

(1)跟琴轻轻地把歌词填入。

(2)分成三组或四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

(三组分为每组一段歌词;四组分为另一组讨论第二乐段的处理。)

(3)各组简单汇报一下对各段歌词的处理设想。(速度、各乐句的力度、特殊词句的处理等),并进行试唱,大家集体帮助处理完善。

(4)选出领唱的同学,按教材上的要求试唱。请四、五位同学用打击乐伴奏。

(5)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按他们设计的形式歌唱表演。

(6)小结。

通过对歌唱祖国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捍卫她,现在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更昌盛、更富强。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教学重点: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教学难点: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出示自制课件

一、读"万花筒",了解内容,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万花筒"部分,了解有哪些内容,明确要求。

2.学生交流"万花筒"内容及要求。

(1)写字:辨字形,读准字音,辨别字义,写规范汉字。

(2)"我发现":理解、辨析两组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3)"我能说":理解一词多义或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灵活运用词语。

3."写字"。

(1)教师出示田宇格卡片,学生认读汉字。

(2)学生比较汉字读音、字形、字义,并组词。

(3)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汉字。

4."我发现"。

(1)学生熟读"我发现"中的词语。

(2)学生理解体会两组词语。两组词语各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表达什么样的情境?由此联想到什么?

(3)学生交流感悟。

①"幸运""欢呼""和睦""安乐""风调雨顺""喜气洋洋"这一组词让人

联想到幸福的时刻联想到和平的时刻

联想到富强的情境联想到

②"悲伤""流泪""荒凉""惊慌""不堪设想""一筹莫展"这一组词让人

联想到危险的时刻联想到贫穷的时刻

联想到战争与炮火联想到

(4)补充两组词语。

例:第一组:愉快、安宁。

第二组:凄凉、不知所措。

5."我能说"。

(1)学生读两组句子,理解加点的词。

(2)交流。

停车坐爱枫林晚。(引进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

他那个小伙伴坐在地窖里。(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撑身体)

我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多指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

喝水有什么好笑?新鲜!你说说他们怎么喝法。(稀罕)

叶子绿得那么新世界鲜。(没有枯萎)

噢,空气竟造出了这么一大片天地,真够新鲜!(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二、"百宝箱"

1.读写词语。

2.明确这几组词语的结构特点。

3.背诵这几组词语。

4.自己还能说出与这几组词语结构类似的词吗?请举一例。

三、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小吧!把它写下来,作为自己学习的经验,积累起来,运用到以后语文学习中去。

跳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难点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⑴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⑵讨论回答

3、讲读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五、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⑴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⑵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⑶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⑷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⑸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