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1、直接揭题。
师: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最想获得什么信息?
生:加了什么话。
生:为什么要加一句话。
生: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师在学生说时板书这些问题。)
师:你有什么诀窍解开这些奥秘呢?
生:读课文,理解词语。
师:读课文有什么诀窍?
生:不要加字漏字。
生:-------
师:老师也有两个小建议。(出示课件)齐读。
生齐读: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音的字多读几遍。2、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师:带着你自己的方法及老师的建议读一读课文。(生自读课文。)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师出示课题后读课题,又让学生根据自己想的进行提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意识;当然教师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其三便是教师用商量的语气提出建议,蹲下来看学生,融入学生的意愿,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学习生字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板书:衣着、大都)
师:刚才有两个学生问老师这两个字怎么读?(指名读老师解释)
师:读了课文,你学会了哪些词?(课件出示词语)
师:自己先读一读。(学生自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读:衣裳褴褛 风烛残年】
{课件打错了,应是衣衫褴褛,教师向学生道歉。}
【教师并不是一个圣者,也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了,教师这里充满了人性。但教师把“衣衫褴褛”写成“衣裳褴褛”时,学生指出之后,教师马上向学生道歉,充满了人文气息。】
师:你再起读一读,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需要别人帮助的?
生:衣衫褴褛
师:褴褛与什么有关?
生:衣服。
师:(出示课件图片)你看老婆婆的衣服,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说?
生:破破烂烂。
生:风烛残年。
师:谁来帮助?(生说)
师:佝偻什么意思?
师:(出示课件)谁来说?(指名说)
师:再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行不好的,第二行好的。
师:华丽------都写出了美丽的,第二行写老婆婆的什么?(生说)
师:第三行呢?
生:发呆的
生:神态的。
师: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神态的?(生说)
师:刚才我们所说都是写神态的,如果我们在写作文中用上这些神态词,文章就会生动了。
【课改的深入,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不深,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非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该教师借助文本习得词语,注意了音形义的教学,大都、衣着这两个多音字的`教学落实很到位。教师在进行解释词语含义的教学中并未以词解词,而是通过图片形象地进行词语含义的教学。教师有意安排三行词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词语归类,进而指导习作的方法,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由词语到习作,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了这些词语在平时习作中的运用。】
3、学习课文。
师:我们学会了这些词语,那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你能解决了吗?请你再去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当第一位探索者解决问题?
生:我知道了加了什么话,谁加的。
师:一个一个问题说。
生:我知道了加了一句“春天到了”。
师:谁来?
生:我解决了有什么作用。
师:说说看。(生说)
【教师在这里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当探索者解决问题,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充分投入到学习当中。】
师:哦,请同学们默读第1、2自然段,加了这句话之前是怎样的,加了这句话之后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说?
生:加了之前没有人给老人钱。
师:课文中的话读出来。(生读师出示这句话。)
师:那加了这句话之后呢?(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课件出示两句话:1、听见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2、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
师:你再去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有没有?
(学生无人举手。)
师:噢,我们齐读第一句。
生:听见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
师:通过哪些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得到,感受到今天没有任何东西。
师:还有吗?
生:长叹一声。
师:体会到什么?(学生说)
生:一愣。
师: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生:-------
师:省略号感受到什么?(生说)
师:感到很意外,很无奈,谁能读出无奈。
(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就用这样的方法读读第二句话。
生: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生:春天很美好,但她双目失明,大家感到她很可怜。
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
生: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学生说)
师:看看这句话,这句话加了之前,老人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加了之后呢?(生说师板书)
师:就是说人们都给她钱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师板书:语言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加了一句话之前之后有什么变化时,以学生感悟为主要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地教学理念,教师只是从中稍加引导,学生就自然而然体会出了语言的魅力之所在。但是我认为学生在感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有声语言来深入体验,那就是朗读,学生读着读着,就会更加理解这语言的魅力,体会则更深� 这里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完这段话之后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
师:假如你是一位记者,路过这里,遇见了这感人的一幕,你会怎么做?
生:登报纸。
师:登报纸之前应该采访,你怎么采访,采访之前应该先介绍自己,说说自己是什么报纸、电台的××记者,你们是绅士、贵妇,穿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寒酸的小职员,谁来?
{一生来当小记者,可是不知所措,笑场了。}
【师帮助介绍开场,学生采访,可是不知从何入手,师适时帮助。】
师:我还有几个问题想问一问现场的观众,我看你是一个不是很有钱的,你为什么会给他钱呀?(生说)
师:你非常有同情心,这位小朋友,你为什么给她钱呀?(生说)
师:我们还看见这位诗人在前面,我们去采访一下好吗?你为什么要写上这一句话呢?(生说)
师:是的,万紫千红的春天,老妇人看不见,所以我给她钱,今天的采访到此结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这些人的做法,让学生体会角色,采用了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以情见情,有感而发。但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未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形式,反应不够灵活,冷场了,老师没有马上接替学生采访,虽然老师后来也这么做了,可是时间浪费,或者是老师在设计时直接就设计成新闻发布会,这样时间就会节省,效果也会很不错。】
师:采访后,课文中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加上这句话,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一生读)
师:谁能比她读得更好,�
(生读)
4、拓展。
师:是的,诗人就是用语言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心,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话,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收集了,谁来读?
(学生读传记收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收集了两句。(课件出示)
(1、“被污染的鱼在呼唤:别吃我,有毒!”2、砍伐了“我”,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比较这两句话的魅力。)
(课件出示一幅图:)这句话写得好吗?(严禁-----)
生:不好。
师:谁来帮助写一写。(学生回教室写。)
【教师在这一环节上从文本延伸到了课外,很好。我们知道书本知识是有限的,还应向课外延伸。教师让学生收集资料,拓展视野,加工变成养料。教师让学生先改写句子,使这些句子变得有人文性,然后让学生为学校、小区设计温馨话语,从课内向课外延展,是课文的延伸】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图片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延伸
1.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五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有关的自然段:“……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评:导入紧扣单元主题,简洁自然,用文中人物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师: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生自读思考,生答略)
师小结:是啊,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15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评: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给予了指导:抓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师: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勾画,做批注,朗读)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这是一片美丽的青山。
生2:这里是树的海洋。
生3: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青山。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生1;我从第5自然段知道这里的树长得很好,很粗壮。
(生补充答:这是一片茂密的青山;这是一片美的青山;这是一片挡住洪水勇敢的青山。)
师:这段中,老人深情地说了什么?
(生读“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师:两米有多厚?
(联系实际感知两米有多厚,生情不自禁惊叹“哇”)
师:这两米厚的淤泥是怎么来的?
生:树挡住的。
师:要是没有这片林子,又会怎样呢?
生:洪水来了有泥石流。
生:土就会被冲走,那样原本肥沃的土地就会变得贫脊。
师:对,这就叫水土流失。有了这片林子就守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正如书上所说……
(生齐读“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是啊,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守住了这片土就守住了什么?
生1:守住了这里的庄稼。
生2;守住了我们的家园。
生3:守住了生存的希望。
师;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
师;是谁创造了这片青山?(生答:一位山野老农。)
师: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
生1(朗读第二自然段):这里经常干旱,霜冻,沙尘暴,环境险恶,而创造这片绿洲的竟是一位老人。
师:读到干旱,霜冻,沙尘暴,你头脑里浮现出的是什么景象?
(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干旱,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师:从课文描写和我们刚才的谈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答:在这样的环境里树不容易活起来;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植树时会有很多困难;种树时还会遇到危险。)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
生1:我还从“我还知道这个院子的小环境……抽袋烟睡觉”体会到这是一个奇迹(其他学生补充:住的简陋;吃的简单;劳动工具落后;种树就是他一天生活的全部,生活单调。)
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位瘦小的老人能创造出这样一片青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和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啊!(板书条件艰苦)
<三>青山一样伟大的品性
师:老人在创造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生阅读思考,做批注,并朗读)
生1:我从“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晚上回来,吃过饭,抽烟睡觉。”体会到老人不怕吃苦,起早贪黑,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2:我从“他可敬的老伴……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体会到老人为了植树,顾不上照顾他的老伴。
生3:我从“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去。”体会到老人在享福和吃苦中选择了吃苦;从“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中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师请生再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4补充:我还从这位同学的谈的这个地方体会到老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这小山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穷山沟。
生5补充: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联系后面“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同学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体会到老人植树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他自己。
师:是啊,在享福和吃苦中,老人选择了吃苦,这是一种奉献;林业收入为大家买电视,这是一种无私;老人栽树,绿化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住了赖以生存的这方土地,这就是前人栽树……
生(齐声):后人乘凉!
师:是的,这是一种和青山一样博大的胸怀!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生6;我还从“看完树……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再也出还来了。”体会到老人身体不行了,他失去了很多。
师:他失去了什么?
生1:失去了享清福。
生2:失去了老伴。
生3:失去了娱乐。
师:他为谁失去了这么多?
生:为了大家。
师:他有没有得到呢?
生:有!
师:老人得到了什么呢?
生1:得到了这片青山。
生2: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生3:得到了村干部的照顾。(生笑)
师: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这么久,感受最深的会是什么?
生1:环境险恶
生2:条件艰苦
师:老人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生1:这里的环境。
生2:这里的荒凉。
生3:这里的贫穷,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电视。。
师:对,如今老人创造了这一片青山,实现了自己的……
生1: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生2: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师:是啊,老人得到了自己的理想,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老人无怨无悔!
〈四〉与青山同在
师: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生齐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师:你有什么要问?
生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2: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另一种东西指什么呢?
生1:那片青山。
师: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生2: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老人绿化家园,守护水土的精神。
生4:老人博大的胸怀。
生5:老人与恶劣环境斗争的精神。
师:是的,那你现在理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意思吗?
生1:就是老人的精神伟大。
生2:老人的精神永存。
师:是的,老人的精神永垂不朽!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同在,日月同辉)
(生感情朗读)
师: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生1:老人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生2;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崇敬。
生3:老人热爱家园,绿化家园让人感动。
师:我赞成你们的观点,老人百年之后,这片青山会像老人一样老去吗?
生1:不会,人们会照顾这片林子。
生2:这是老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人们不会让他老去。
生3:老人的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会感动大家,大家会像老人一样去做。
师:也就是说以后这里将不是一片青山,而是一片片青山。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永远不会老的!
【评:抓住文章最鲜明的意象青山,通过自读自悟结合,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适时点拨引导,感情朗读,深入感悟老人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
教学点评:
该教师对教材认真钻研,设计与践行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任务,体现了新课程下互动、生动、灵动的课堂。该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教师注意了略读课的课型功能,注意突破该专题的训练重点。
二、注意根据学生状况,启发、引导、点拨学生的思维,体现顺学而导,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
三、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
四、以生为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主动,特别表现为思维的灵动与交流的互动。
五、根据专题珍惜资源的特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践行实践,体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功能。
点评教师:杜佳平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c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师:(媒体播放——大树)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是吗?
生:是!
师:围绕着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读!
生:去年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读,如果你想搬个凳子到讲台前来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让我们尽情地和课文交流、对话,看看待会儿你会有哪些收获。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咱们先停会儿好吗?读着读者,你有什么话想说了吗?你的感受,你的疑问,你的收获……都可以。
生:�
生:我有收获,我觉得树和鸟儿真是一对好朋友,鸟儿从南方回来后,发现树不见了,就千里迢迢来寻找树,他通过各种方法,最后找到了树,变成了火柴,最后火柴被点燃了。
师:你是被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情感动了,是吗?
生:是。
生:我想对作者提问,为什么把这篇课文取名为《去年的树》呢?
师:你读着读着有这样的问题。还有吗?
生:我发现了,鸟儿是一只十分守信的鸟。
师:这是你自己读出来的,真了不起。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树做成火柴,点燃后,鸟儿还会对灯火看那么久,还要唱起那首去年的歌?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感受很多,你们真了不起啊,第一次与课文进行亲密的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了。让我们继续与课文交流,对话。也许你刚才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得到大家的共鸣呢!同学们,你们说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师:以对话为主是吗,你快速地读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组对话?
(学生默读)
师:你数出来了?有几组?
生:有四组。
师:分别有哪四组?
生:小鸟和大树,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
(教师板书)
师:共有四组。让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冬天到了,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读。
生: (齐读) “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会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鸟儿回答……
生:(齐读)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是怎么对话的?请你也就近找一下你的好朋友,来练这组对话。
(学生自由找朋友练说)
师:有些同学朝盛老师看了,举手是表示你们想表演,想来读,是吗?哪对朋友先来?
(一组学生对话)
师:老师发现他读的时候, “我明年一定回来……”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读吗?
生: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答应他,语气非常坚定。
师:真好,他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明年一定会回来,还有哪对朋友想来试试?
(一组学生练读,男生模仿了大树的语气)
师:你真像大树啊!你在模仿大树的语气是吧?
生:因为大树的语气非常粗,是那种很成熟的感觉。
师:不错,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从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感觉到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
生:深厚
师: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的,像刚才的那个同学一样,读出自己的个性来,女孩子读小鸟的,我们一起来对对话,好吗?
生:好!
师:准备。 “再见了,小鸟……”
(学生男女分角色读,学生模仿语气)
师: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呀,坚定些,再坚定些!读!
(学生再次分角色读,女孩子语气坚定)
师: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回来找他的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他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想让同学们在四人组里合作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开始吧。
(学生四人小组练读)
师:这回哪一组想先向我们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对话)
师: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都觉得好,这样吧,你们有意见可以提,你们觉得好可以夸夸他们,跟他们直接对话,好不好?
生:我说小鸟应该读得更加焦急些,这样子还不够焦急。
师:这是你的意见,好,还有别的同学有问题,有意见提的?
生: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更加活泼一点。
师:活泼是吗,哦,情感上要焦急,样子要活泼。还有吗?
生:树根应该读得更加悲伤点。因为树根和树是命运相连的,他们两个就像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是死去了,他们应该是很悲痛的。
师:这是你独特的体验,真了不起。好,刚才从同学们的意见中,都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是这个意思吗?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这三句话。(媒体播放小鸟的三句话)这样吧,你先一个人在位子上,看着屏幕自己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地练读)
师:想读了是吧,谁先读?任选一句读。
生: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我听出有点焦急了。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我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焦急。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体会得真好。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同学还要读?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在为大树担心呢。
生: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老师听出了你心中的焦急。咱们一块读好吗?
生:好。
师:第一句。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老师感受到,大伙儿都焦急起来了。再读一次。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你们看这边的孩子,眉头都皱起来了。老师体会到了他心中的焦急。再读第一句。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读下去。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您知道吗?他多么想知道呀。再来一次。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再读下去。
生: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学生举手示意)这样吧,谁来做一回小鸟好吗?(请两位同学)别拿书,出来。你们在教室里面,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大树。一边找一边问,你在谁的跟前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来跟你对话,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你们也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好,你们去问吧。
(两位学生,在教室里随机寻找朋友对话)
师:小鸟,小鸟,找到朋友大树了吗?
生:找到了。
师:找到了?你知道了(笑)但是还没找到,是不是?找不到朋友大树,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来读这三句话,体会小鸟的这份焦急。齐
生: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师:(随机采访)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的心情很焦急。
师:你焦急,你呢?
生:哦,你紧�
师:我为小鸟感到悲伤。你悲伤了,你就是小鸟。
生:我也感到非常的伤心。
师:你感到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朋友大树呀?
生:是。
师:你们是怎么呼唤的?
生:大树,你在哪儿啊?
师:你在哪儿,还有谁?
生: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呀?
生:大树你去哪了?
生: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
生: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有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关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份情。
(出示图片)
师:(低沉地)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小节)
师: “小鸟,睁大眼睛……”读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问题了?有那么多问题呀!
生: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师:好,还有那么多问题,这样吧,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你可以站起来就说。
生:我能够解答**的问题,因为在一年前,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也天天听鸟儿唱歌。可见他们是那么友好,他们简直成了一对知心朋友。然而冬天过去了,鸟儿却见不到大树,只看到残留下来的树根。他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油灯里找到了大树的化身。这时他不禁想起了,当年他和树的一幕幕。他看到了灯火,仿佛看到了大树的身影。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师:你说得真好,你说了那么长长的一段话。还谁有什么问题?
生:(同上)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小鸟就是在歌颂了大树,因为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所以他在歌颂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你觉得在小鸟的歌声声中,还有那种为朋友自豪的心情在里面。
生:是的。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一下,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后来要飞走了,他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从两个看当中,你品出什么来了?
生: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做成的,鸟儿可能把火柴看成是灯火的孩子,他要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师:他要看看清楚是这个意思吗?不同的说法可以发表,来说吧。
生:因为他对大树的友情十分深,而现在大树的生命就要到尽头了,所以要看了一会。
师:他不忍心。他饱含着深情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小鸟想念大树,他才会对着灯火看。
师: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见面了?
生:(齐)一年。
师:(动情地)一年过去了,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能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他看了一会,他用目光在和朋友交流感情。那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鸟儿在沉思,因为灯火就是大树,他觉得大树当时被伐木工人砍掉的那一刻,大树心里会是怎么想的,他大树变成灯火,独自照亮别人的时候,又会是怎么想的。我觉得他是在沉思。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
生:他可能第一眼看到灯火,他可能不相信灯火就是大树变成的。他第二眼看到灯火,好像就感觉到,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师:对呀,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他那么熟悉的朋友___大树,所以他……
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
师: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看了一会儿,要飞走了又看了一会。
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就证明大树的生命结束了。他想对他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一眼。
师: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
(出示改写的最后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
生: “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你们这两个“看”字,读得盛老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
生: “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动情)
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歌了,我已经完成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别的火柴的踪迹,再为您唱歌。
师:这是他的心理话。
生:我会说,大树永别了,我会永远怀念你的!
师:你说得真好,你真是个有感情的孩子。
生:小鸟第一次看见树,他会说: “怎么去年强壮的树,现在会变成这样?”
师:你对大树说话。
生:朋友,去年你如此强壮,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
师:他真不忍心看呀。
生:我觉得他会说:“大树,我一生能交你这样的朋友真是一大快事呀!”
师:对呀,大树也是应该有这样的心情呀!
生:他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说:“大树,我简直不敢相信,昔日你如此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后大树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会再见到你。”
师:这是他的心理话。
生: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要不然还可以看到你身前的样子。现在我要走了,请你以后多保重啊!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深情地)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师: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时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出示卡面)
生:愿意。
师:好,赶紧拿出�
(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向盛老师招招手,示意一下。好来,请你先说吧。
生:我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方,但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师:你写出了大树的心里话。
生:我是这样写的: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间,但是,这一生能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也死而无憾了。如果还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朋友。
师:他觉得死而无憾了,获得了这么真挚的友情。真会说话。
生:我的朋友啊,朋友,我再也不能听你歌唱了,再也不能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了,但你我之间的友谊将永远燃烧在我心中。
师:这个“燃烧”把你这种炙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小鸟,我的好朋友,我要被燃尽了。再此之前,我想对你说: “永别了小鸟!我此生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真是荣幸呀!你非常诚信,我们永远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师:你的话语中充满了情感。
生:(动情)小鸟,你的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不远千里来给我唱歌。最后,我要用最后一次火波来照亮你,永别了。
师:(激动)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呀!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理话。大树就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学生还在写)同学们,你先把大树对小鸟的这份情感暂时放一放行吗?咱们课后再继续去写,再去继续交流。刚才老师说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吧,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还有其他的,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生:我想对那些可恶的伐木人说,那些伐木人只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去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真是太可恶了!
师:你觉得愤慨是吧,你说出了你的心理话。
生: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 “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师:(微笑)你说的真好!这是你从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情感中受到的感悟是吗?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几句: “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砍伐了树木,可是你们是否知道,真情被你们破坏了。如果你们还有一些良知的话,希望不要再砍伐树木了,不要再让更多的小鸟伤心了。”
师:(高兴)你说得真好,你每次发言我都想为你鼓掌。同学们,你们也可以为他鼓鼓掌。(学生鼓掌)真的,他发言太精彩了!
生: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 “你们的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的人说“愿你们真心珍惜友情,永远的和你们的朋友活下去。”(笑)
师:相处下去。是的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 “你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虽然你们只砍了一棵大树,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你们迫坏了一段多么真诚的友谊啊!希望你们以后再不要这样。”
师:对伐牧人有这样的话,其实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想说另外的,不光光是破坏了友谊是吧?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 “伐木人,你们是否知道,树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就想下雨天可以避雨,比如说太阳大了可以遮盖阳光,他对人类有多么大的帮助啊。”
师:仅仅是这些吗?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很多,可以举出上百条树与人类的关系是吗?其实我刚才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的同学在关注我们的环保问题了。非常好!还有对作者说的有吗?
生:我想对树根说: “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伤心。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伤心的。”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一、教材解读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1.玻璃碎的声音(音频播放)
师: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玻璃摔碎的声音。(板书:玻璃)
师:在你印象中,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易破碎,透明,易伤人
师:对呀。科学家就针对玻璃的这些缺点,不断地研究、改进,终于研制出了许多新型玻璃。(板书:新型)
师:新型(xinxing),请同学们观察“音”有什么特点?(新是前鼻音,型是后鼻音)
师:一起来读两遍。
师:新型是什么意思?(引导:组词法)
师:题目什么意思?(新的类型的玻璃)
师:对,今天我们就去看看这些新型玻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朗读要求。
朗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不懂的词语。)
(2.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呢?请用方框把它们分别划下来。)
师:第二组表现真棒,读好就坐端正了。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
(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
再引、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
字音教学:多音字(粘、调、处)
字形教学:藕、即、馆、恙(你觉得哪些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呢?)
字义教学:报警、嫌疑、警报、噪音、安然无恙、藕断丝连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师:解决了词语,我们继续来看课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呢?
生: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五种玻璃(板书:写在黑板的表格上【表格在课前提前写好】)
师:为什么说这五种玻璃是新型玻璃呢?我们先去探索一下“夹丝网防盗玻璃”,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及作用。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屏幕上的默读要求。
(要求:请用简单的词组来概括“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并用“横线”划出特点的句子,用“破浪线”划出用途的句子。)
师:谁来说说“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警报就想起来了。
师:你找的很准确。同学们,警报响起来了,这报警的是谁呀?
生:被划破的玻璃。
师:哦?玻璃也会报警?太神奇了,它到底是怎么报警的呢?
师:这样的玻璃叫什么呢?(夹丝网防盗玻璃)
师:现在,谁能用简单的词组来概括呢?
生:自动报警
师:从它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玻璃的作用是什么?(防盗)
师:是啊。“夹丝网防盗玻璃”的名称就是这样的来的。
师:哪些地方需要这种防盗玻璃啊?你能读读相关句子吗?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也可以采用。)
师: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举例子。需要防盗玻璃的东西都很珍贵,用途广泛)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及作用,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师:课文中还想我们介绍了另外四种玻璃,我们能不能也运用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方法,来学习其他几种玻璃呢?
那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新型玻璃,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概括出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好,开始吧。
随机点拨:
1.夹丝玻璃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生:我学习的是“夹丝玻璃”。课文中写它特点的句子是: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坚硬,不易破碎。课文中写它作用的句子是: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师:你学得很认真,汇报得也很清楚,相信同学们都听明白了。(板书特点及作用)。在这一段中有个词“藕断丝连”,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生:意思是玻璃打碎了,但是碎片是粘在一起的。
师:哟,碎片是粘在一起的,而我们平时见到的普通玻璃,碎了之后是什么样的呢?
生:普通玻璃碎了之后,碎片是分开的,就像一把把利剑,非常危险。 师:看来,“夹丝玻璃”比普通玻璃安全多了。作者用 “藕断丝连”这个词,一下子就把这种玻璃的特点,向我们介绍得清清楚楚,你知道这是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2.变色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师:让我们继续去了解其它新型玻璃。谁来接着汇报。
生:我学习的是“变色玻璃”。课文中写它特点的句子是: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
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反射阳光;课文中写它作用的句子是: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调节光线。
师:你真棒,让我们清楚得认识到了这种“变色玻璃”。
师:作者把这种玻璃比作“自动窗帘”,那你觉得,平常的窗帘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师: “自动窗帘”有什么特点?
师:看,作者形象地把这种玻璃比喻成——“自动窗帘,”这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打比方
师:看,这样一写,就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变色玻璃”的作用。
3.吸热玻璃
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生:我学习的是“吸热玻璃”。课文中写它特点的句子是: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能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吸热、阻挡冷空气。课文中写它作用的句子是: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师;呀!太神奇了,如果我们居住在安装着这种“吸热玻璃” 的房子里,会是什么感觉。
生:会感到很舒适,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4.吃音玻璃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生:我学习的是“吃音玻璃”。课文中写它特点的句子是:“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消除噪音。课文中写它作用的句子是: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减弱噪音强度。
师:你汇报得很清楚。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看它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起
师:发现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了吗?
生:列数字。
师:哪些数字?
生:40分贝, 12分贝
师:这两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了“吃音玻璃”减弱噪音强度的作用。
师:看来吃音玻璃,并不是把噪音吃了,而只是减弱噪音的强度。你在这一段还能发现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生:“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噪音”比作隐身人,又把噪音的处理与烟尘和废水作比较。(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噪音难以处理;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噪音难以集中处理。)
师: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你的眼睛真亮,请坐。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学习,我们认识了5种新型玻璃,也清楚地了解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特殊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表格抄写在P49页的空白地方。
师:请同学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如果还有时间)
师:同学们,用心的听一听,看你能想到什么?
多媒体出示:鸟的天堂
师:你想到了什么,请你来说说,想到一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鸟在扑翅膀,而且在唱歌。
生:我想到了有一些鸟儿,在扑翅膀,在唱歌。
师:多么快乐的鸟的世界呀,(板书:鸟的天堂)如果你看见了巴金的鸟的天堂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把带着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投影出示:
请注意下面粗体字的读音。
枝干上的树木不可计数
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伯伯不许人去捉他们。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注意不叫添字啊,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我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在课文里,也会读得很好的。你觉得课文给我们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啊!请大家读书吧。
生读。
师:我们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完了文章,谁说说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课文描述了鸟的天堂,里面有许多鸟儿生息繁衍。
生:这些课文在第七第八自然段描写的茂盛的榕树,第九第十写得小鸟的可爱。
师:我觉得你也很可爱,看来有一颗茂盛的大榕树。还有很多可爱的小鸟,这美丽的景象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引来了一个特殊的小客人。
课件出示:一只小画眉招聘导游
师: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导游竞聘?
生:想!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做好竞聘。
生:当好导游,必须充分理解好课文,才能吸引游客。
生:读好课文,自己先感受到天堂的美,才能吸引游客。
师:你的意见呢?
生:首先读好课文,想想景物的特点和特色,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来描写这鸟的天堂优美的景色。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很好,先来读读课文,我们自己先来感受一下这鸟的天堂,再介绍给游客们。我们就读这两段,按你喜欢的方式来读。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出声地读吧!
生自由读。
师:我们课前已经搜集了很多资料,说说你们喜欢哪一部分?说说看。
生:我喜欢榕树这一段,“那翠绿的……”我觉得这段话比较优美,不是直接说榕树长得多么优美,而是用了比喻的方式。
师:还有没有补充。说一说你的意见。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大榕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茂盛,枝叶繁多的特点。
师:你说得很好,读得一定也很好,你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能不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想不想听?
生:想
师:美吗?
生:美!
师:那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或者比老师读得还美呢!
生:能。
师:好,那你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你读得比较深,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多美啊!你们谁还喜欢关于描写叶子的句子。读读看看。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那么多的叶子……”
师:说说为什么?
生:把叶子描述得很茂盛,看了就知道树叶非常多,很茂盛。
师: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体会把这句话读一读,把那么多的。绿叶读出来。
生读。
师:你身体棒,读得更棒,给你鼓掌。
生读。
师:好多的叶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读。
师:这绿色的叶子是生命的向征啊,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啊!
生:想!
多媒体出示:鸟的天堂
师:美吗?那就请我们把第八自然段美美的读读。
生读。
师:小姑娘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多美啊,还有喜欢榕树的句子吗?你来一读好吗?
生:我喜欢第七自然段:“我有机会……”写得很好,直接明了告诉我们枝干很多。
师:那你刚才读得时候大家感觉到枝干多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练着读一读,试着把枝干好多读出来。大家也练着读一读。
生读。
师:这回你再来试试?
生读。
师:多了吗?
生:多了些。
师:比刚才多了一点,谁还能读得更多一点。
生读。
师:纵横交错,多么奇特啊,这棵大树真是让我们惊讶呀,还有没有喜欢的句子啊。
生:我喜欢“一部分树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榕树写得就像一个人卧在水面,如果你看了这幅画面,一定会读得更好。
投影出示大榕树画面。
师:大大的,那你就试着把这大大的读出来吧!
生读。
师:大了没有?
生:大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读。
师:好大的一棵树,多么美丽奇特的树啊,我们每个人面对这颗美丽奇特的树,都会让我们的心再次和作者一起赞美这棵美丽的树。
师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
师:喜欢小鸟的有哪些。怎么用阅读来感染我们,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读。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12自然段“大的,小的……..“,清楚地描写了它的形状。
师:我感觉你读得也很不错,请你推荐一位同学,你们一起来读一读,用朗读来感染大家。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配乐读。
师:你想读哪一段?
生:第03段。
师:好,就读这一段。
生读。
师:你读得很好听,不过你得跟老师纠正一个词“兴奋“。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鸟很多,很多游客去观赏。
生:我懂得了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最耀眼的词是应接不瑕,大小不同,颜色各异。
师: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这鸟的天堂的确是——
生:鸟的天堂。
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动游客,感动这周围的几千老师吧。请同学们根据参考资料卡片上的内容,设计导游词。
生设计导游词。
师:这位导游请你试一试。你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生: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导游XX,今天我带大家游览一个地方,这就是鸟的天堂,别看只有一棵树,在它的后面有很多鸟呢,这鸟也要面子,大家一鼓掌他就来了,大家鼓鼓看(生鼓掌,课件出示鸟纷飞的景象)………
师:这样吧,我想听听同学们对他的评价,谁来说一说?
生:我来评一评这位导游,我觉得他非常好,他讲话非常有意思,还给我们介绍鸟的天堂里鸟很多,应接不瑕,是真的鸟的天堂。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很好。我对自己的发挥感觉很满意。
师:是自我感觉良好吧。
生:我认为我是一位幽默的导游。
师:小画眉对这个导游是什么意见呢?
多媒体出示:小画眉说:大家的表现精彩极了,旅游区决定,全部录用。
师:小画眉说了,大家表现得都太棒了,决定全部录用大家。我们刚才随着导游,去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游览了一番。如果各位仍想继续欣赏这南国的树,就请读一读巴金的《旅途随笔》,相信随着巴金的优美的语句,我们一定会更进一步感受到这美景。让我们下节课把这些好文章,好资料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吧。
投影出示:
作品推荐:《旅途随笔》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巴金
结束。
[2004-05-22]
师: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的大画家、大学者……哪一位写的?
生:(齐)丰子恺(老舍)。
师:有的同学说是老舍,老舍写过一篇《猫》,他是个大作家。既是大作家,又是大画家的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作者,他叫丰子恺。我想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过好多遍了。
生:(齐)对!
师:那现在咱能不能不用看书,回想一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哪一句话,哪一个词,或者是哪一段,或者是哪一个什么什么。只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都可以交流一下。谁愿意说?
生:架子,那个白鹅架子,架子十足的那句话。
师:“白鹅架子十足”的那句话,想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待会从课文中把它找到。请坐。
师:还有谁来说?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写鹅吃饭的那一段。
师:描写鹅吃饭的那一段,书上好像有一个词,叫吃什么来着?
生:慢条斯理。
师:不是,叫吃什么来着?
生:吃相。
师:哎,对,吃相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错。还有吗?再接着说。
生:我喜欢《白鹅》这一课的中心句。
师:哇──了不起!这个同学读书很会动脑筋,说话和别人不一样。他说他喜欢《白鹅》这一课的中心句。请问,哪一句?
生:具体的是哪一句我也记不清楚了。
(笑声)
师:没关系,你请坐。孩子们,咱们打开书,帮助他一起找,找到了再说,看谁能找到,找到中心句。(生齐翻书自己找)找到的可以拿笔把它划下来,我看画的准不准。
(边巡视辅导边调控)
师:嗯,帅,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划的不错。对,划好了就举一下手,我会过去看。(走到一个举手的学生跟前)能再去掉一句,只留一句就更好了。(又走到一个举手的学生跟前)嗯,划的准,好。真厉害,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能读一读中心句吗?谁来?
生:鹅的高傲正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师:划这一句的举手。
(众生纷纷举手)
师:把手放下。划对这一句的都了不起。这一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不过呢,还要加上一点,这是中心内容的句子。还有一句也叫中心句?请你。
生: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啊!
师:嗯,你划的这个地方很准,如果请你把这段缩句,缩到最短,只选其中的一小部分,你选哪里?还请你,你来。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请坐。划这一句的举手。好!划这句的同学也是非常了不起!请看黑板。我有一个习惯,我比较喜欢老师写字的时候,学生也跟着我一起写。写在书上就可以了,你觉得书上哪个地方合适写,就写在哪个地方,好吗?准备动作真快。我还发现你们握笔的姿势都是正确的。坐姿也非常美,嗯,真不错!
师:最好不仅看老师写什么字,还要看老师怎样写好看这个字。(师在黑板上“白鹅”前添加“高傲的”三个字,然后巡视)嗯,不少同学很聪明,对,他就在课题前边写上“高傲的”三个字。有的同学在课题的旁边写了“高傲的白鹅”五个字,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不错。
师:好!坐端正,看黑板,咱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高傲的白鹅。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白鹅》,如果给他改个题目叫“高傲的白鹅”,行不行?
生:(齐答)行!
师:假如你非常的傲慢,老师会表扬你还是骂你?
生:骂。警告。
师:对!会警告你,肯定会批评你。但是请问,高傲的白鹅,前面还加了一个好一个高傲的白鹅,那丰子恺老先生是在批评那个白鹅的高傲呢,还是怎么回事?
生:在夸奖。
师:我总觉得,一个人,管甭他是什么人,或是动物,他高傲了都不大能夸奖他。
生:我认为丰子恺先生是在批评那个白鹅。
师:在批评那只白鹅?待会再说说你那独特的理由。
生:我
生:我和前两位同学的观点相同。
师:夸奖?
生:对!
生:我
生:我认为丰子恺先生是在批评那个白鹅。
师:好了,同学们,除了夸奖、批评还有别的意见吗?别的意见说,相同的就不用再说了。
生:十分惊奇,我觉得他十分的惊奇。
师:哦,你觉得丰子恺对这只白鹅感到十分的惊奇?
生:有点好奇,有点想不通,它为什么这样的高傲呢?
师:哇赛!如果丰子恺爷爷在这里一定会把你搂到怀里夸你是个好孙子。
(笑声)
生:我认为丰子恺爷爷是在赞扬这个白鹅。
师:是在赞扬它的高傲?
生:是的。
师:比夸奖更深了一层?
生:我觉得丰子恺爷爷是在赞赏这个白鹅。
师:在赞赏这个白鹅。我总觉得你说的好像更贴近丰子恺爷爷的心思。
师:我有一个想法……
生:老师我想说……
师:好,你说。
生:我认为丰子恺爷爷是喜欢这只白鹅的高傲。
师:我现在宣布,他的想法……
(老师的话再次被学生打断。)
课前谈话。
开始上课。
T: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巨人美丽的花园,还记得花园美丽的景象吗?
S: 记得。
T: 那就请你用上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说说花园的景象,自己先说一说。
大屏幕出示: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T: 谁来说?
S:那里春天(鲜花盛开 ),夏天( )……
T: 记性真好。你用上了课文中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T: 你读这句话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S:我仿佛看到了花园的美丽,仿佛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
T:孩子们的欢笑声在花园里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用上了哪个词?
S:洋溢。
T:看来,这真不愧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呀!让我们把微笑洋溢在脸上,美美地读一读。(板书: )
学生读句子“那里春天……”
T: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花园,他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时而是春天,时而又是冬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花园的变化跟什么有关系?你说。
S:花园的变化跟巨人有关系。
T:能说得具体点吗?
S:跟巨人任性、冷酷的心有关系。
T:花园的变化跟巨人对孩子们的态度有关系。当巨人赶走孩子的时候,花园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请大家拿起手中的课文纸,读一读,想一想,巨人几次赶走孩子并把巨人赶走孩子的话划出来。开始。
T:巨人几次赶走孩子?
S:巨人一共赶走孩子3次。
T:再读读课文,他赶了几次?但是赶走了几次?
S:赶了3次,赶走了2次。
T:巨人赶走孩子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你来读一读。
S:“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都滚出去!”
S:“巨人又生气了,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滚,快滚出去!”
T:是啊!
S:第三次是“……喂,快滚出去!”
T:是啊,巨人发脾气了呀。请你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大屏幕出示),从哪两个词看出巨人是真生气了?
S:读句子1: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
读句子2:可是……
T:从哪两个词看出巨人是真生气了?
S:第一次是“都滚出去”,第二次是“快滚出去”
T:从两个“滚出去”看出巨人是真生气了,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
S:训斥
T:板书(训斥) 是啊,巨人他训斥孩子,把孩子赶出花园。巨人为什么那么生气呀,我们就学着巨人生气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S:读“他见到孩子……很生气”
T:巨人两次赶走孩子,每次赶走孩子后,花园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花园会怎样变化呢?花园的第一次变化又是怎样的呢?找一找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是写花园的第一次变化的?
S:第6自然段。
T:轻轻地读第6自然段,划出花园变化的句子。
S:读、划
T:第一次花园是怎样变化的?谁找到了?你来说。
S:读相关句子。
T:巨人第一次赶走孩子,村子里已经是什么季节?
S:春天。
T:板书“春天”。课巨人的花园却是——
S:冬天
T:板书“冬天”。大屏幕出示句子:
1、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有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
2、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T:看村子里,春满大地,多美呀,我们一起快乐地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S:读第1个句子
T:村子里已经是生机勃勃了,可巨人的花园还是冰雪覆盖,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听老师读,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呢?请你闭上眼睛。(配乐范读第2个句子)
T:你们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说。
S:我脑海里出现了巨人的花园,到处被冰雪覆盖,天天雪花飞舞,狂风大作。
T:花园里没有春天的气息,只有白茫茫的一片。你说。
S:我脑海里出现了巨人他裹着毯子,冷得发抖,汗毛也竖起来了。
T:巨人的身体是寒冷的,他的心也是——
S:寒冷的。
T:有没有不同的画面。
S:我想到了巨人的花园里一朵花也没有开,一排呢树叶也没有发芽。
T:是呀,只有刺骨的寒风。巨人一个人住在这样的花园里,他会是什么感受呢?
S:孤独。
T:你尝过孤独的滋味吗?谁来说说。
S:有时候一个人呆在家里,爸爸妈妈也不在,朋友们也不在,呆的时间久了,就觉得孤独了。
T:没有人陪伴是孤独。还有吗?
S:一个人在家里,停电了,电视也不能看了,电脑也不能玩了,什么东西都不能玩,很孤独。
T:巨人也像你们一样很孤独,他一个人会自爱花园里干什么呢?
S: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盼着同学。
T:一个人期盼。还会一个人干什么?
S:巨人还会一个人在花园里一边叹气一边看旁边。
T:一个人叹气
S:他会把毯子裹得牢牢的,省得冷。
T:巨人他只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孤零零地干着任何事。这就是孤独。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在巨人花园里看到的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
S:读第2个句子。
T:是呀,我感到了你的寒冷,谁还愿意来试一试。
S:读第2个句子。
T:你的朗读也让我不禁瑟瑟发抖,让我们再次走进巨人的花园,我读第一句,大家读第二句。
S:配乐朗读第2个句子。
T:巨人第一次赶走孩子,原本草翠花开的园子变成了雪花飞舞的冬天。可当春天来到他的园子的时候,他又一次——
S:赶走了孩子。
T:第二次赶走孩子后,花园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S:读句子“与此同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T:花园鲜花凋谢,树叶飘落,我们送给它一个词就叫“冰雪覆盖”。板书:“冰雪覆盖”
T:巨人赶走孩子前,花园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你来读。
S:读句子
T:巨人他终于盼来春天了,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
T:你自己再读读这句话,你从那些词语中找到了春天自己读出来。
S:读句子“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T: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
S:明媚阳光、草翠花开
T:春天在——
S:在春天的花园里
S: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
T: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春天增添了春意。板书 :“增添”
T:这么美丽的风景,巨人有多长时间没看见了?
S:好几个月了。
T:好几个月了。那再次看见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怎么样?
S:兴高采烈。
T:我们也怀着这样的心情,把这段话度给你的同桌听。
S:齐读句子。
T: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S:读句子。
T:你读得多认真呀,谁还愿意来试一试,让花园更美一些?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是谁?
S:读句子
T:巨人一连二次赶走了孩子。第一次赶走孩子后,花园从春天变成了——
S:冬天
T:第二次赶走孩子后,花园从草翠花开的园子变成了——
S:冰雪覆盖
T:花园经过这样两次变化,可巨人还是不明白花园为什么会这样变。这时候,他看见有个小男孩还在花园里,他怎么说的?
S:喂,快滚出去!
T:课时小男孩并没有逃跑,踏实怎么做的?一起读。大屏幕出示句子:
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S:读句子
T:小男孩没有跑,却用他——
S: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巨人。
T:如果,小男孩说话了,他会对巨人说些什么?现在你们就是巨人(此处应该是小男孩)了,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S:互说
T: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什么呢?你说。
S:巨人,你不该赶走我们,这样你的花园将永远是冬天。
S:巨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如果听不到孩子的笑声,你会很孤独的。
T:儿童多出春光美呀。你说。
S:你赶走我们就等于是赶走春天,所以你还是把我们留下吧。
T:是呀,你说。
S:巨人,你赶快醒悟吧。没有孩子你会不快乐的。
T:只有童心才能融化寒冷呀。你说
S:巨人,你赶走我们就是把阳光,明媚的春天给赶走了。那你的花园就永远是冬天了。
T:赶紧把我们请进园子吧,这个时候,小男孩的一个举动让巨人明白了。小男孩一伸手——
S:桃树马上绽出新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T:看到满树的桃花,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呀?他说——
S:是这么回事呀……没有孩子的地方就……
T:从此以后,巨人就喜欢上了孩子,并且乐意把孩子请进自己的花园,课时孩子们还是不敢去。如果你是巨人,你会在这块告示牌上写些什么,把孩子们请进花园呢?请拿出抽屉中的告示纸,写上你的心里话吧!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特别是红粉笔写的词语, 我想你的爱心会打动更多的孩子。(播放背景音乐)
亲爱的孩子们:
T:巨人有许多心里话要将,先听听这居委巨人的心里话吧。
S:我现在终于知道了,这隆冬,这花谢叶落是我的心换来的。请你们原谅我。我以后一定会让你们在我的花园了欢快地玩耍的。你们也不用怕我,我一定会让你们很快乐。
T:谢谢,我会来的。
S: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来我的花园吧!我不会训斥你们。我希望那个我的园子能洋溢你们的欢声笑语。让春天降临把!
S:亲爱的孩子们,我不该训斥你们。请你们到我的园子里来吧,让我的花园洋溢着你们的笑容。
T:多大方的巨人。
S: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让我的花园洋溢着快乐。我不该训斥你们,我非常后悔。是你们让我的花园增添春意。我请你们来我的花园。谢谢你们——巨人。
T:多热情的巨人呀。我想大家此时有千言万语都想说出来。那就大声地读出来吧。
S:读自己所写的句子。
T:在巨人的邀请下,孩子们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他们根巨人玩什么呢?
S:老鹰捉小鸡。
S:把巨人的手臂当滑梯。
T:多有趣呀。此时此刻,花园变成了——
S:孩子们的乐园。
T:仅仅是孩子们的乐园吗?
S:孩子们和巨人的乐园
T:板书“乐园”
T:就让我们在欢快的音乐中,快乐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S:从那以后……
T:孩子们是春天。我们四二班的孩子们也是春天。我们祝愿巨人和孩子们天天享受快乐。下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出示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邻省山西,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每年春季我们都会在电视中看到北京等地都会受到强烈的沙尘暴影响,满天都是灰蒙蒙的,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外出不得不带着口罩、围着沙巾,还有甚的竟给头上戴着塑料袋。曾有人说,如果人们还不重视治理环境,不久的将来,我们首都北京将 多可怕啊,到那时候,我们的居住密度会更大,人类的灾难会更大。那怎样才能阻止可怕的局面发生呢?唯有植树造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一起去认识为改变环境,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的81 岁高龄的老人。
板书: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参天 土炕 肆虐 盘踞 三番五次 恭敬 劲挺 淤泥 拐杖 荡漾
2、自读“阅读提示”,思考: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句子。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生:“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谁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生: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生:这句话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生:我找的句子是:“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师:同学们,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生:老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真令人佩服。
生:他太了不起了,3700亩林网将是多大的一片绿洲啊!
生:我找的句子是:“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生:他所处的“大环境”──险恶。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生读文中第2自然段。
师:然而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这位老人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真是了不起,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人感到惊叹!
板书:
惊叹
生:他所处的“小环境”──艰苦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生读文中第3自然段。
师: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和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的突然离去,他没有被压倒,仍一如既往地在艰苦的条件下植树造林,读到这儿我们对这位老人的感情已有最初的惊叹转为敬佩。
板书
敬佩
师:让我们再一起带着对老人的惊叹和敬佩之情读一读他创造的奇迹吧!
(生再读上文中的三句话。)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了──
出示句子: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师:同学们,“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一位普通的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那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生: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是什么意思?
生: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和宽厚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作者感受的话。
学生再读作者感受的话。
4、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与老人的接触,认识了这位老人,了解了这位老人。“情到深处不自已。”什么语言都表达不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所以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结束。你们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吗?
生:“青山不老”其实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生:“青山不老”实际是说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能造福子子孙孙,世代相传。
生:“青山不老”指老人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三、小结
师:是啊,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这是不
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
创造奇迹(8条、7条、3700亩)
惊叹——敬佩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肆虐、盘踞、绿洲、淤泥、治理、归宿、风雨同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不屈不挠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在学习上一篇课文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出示课题、图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品读课文,感受“奇迹”
交流:81岁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呈现: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指导朗读,交流朗读体会:着重引导抓住句子中的这些数字。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个奇迹?默读,交流,呈现: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四、研读课文,感受创造奇迹的环境和过程
1.感受大环境的险恶。呈现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引导学生抓住“肆虐”“盘踞”等词语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2.感受小环境的艰苦。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旱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这段话后自己的感受,说说最受感动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风雨同舟”“归宿”等词语。
重点讨论对“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的理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进一步引导体会老人的劳动价值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课件呈现: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点拨引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总结认识,再读全文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读了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青山不老
小环境:艰苦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XX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XX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周幼红)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你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经典的引入,可以作整理,作为资料]
2、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5、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6、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 XX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7、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8、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9、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10、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王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
(1)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2)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3)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4)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5)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广阔,目光远大。
(6)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7)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
《地球就诊记》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