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篇2

(本课例为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大家和老师一起学习了《将相和》,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呢?

生(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刘老师喜欢听故事,尤其爱听历史故事。《将相和》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朗读这样的历史故事该用怎样的语气呢?

生:应该读得缓慢些。

生:我认为既然是故事,就要读出讲的味道来。

师:对!讲故事要娓娓道来,让听故事的人能够入情入境。怎么样才能读出讲的味道来呢?刘老师给大家三个小建议:一是叙述的语言适当慢一点,二是要注意故事里的人物语言,三是心里要装着听众。接下来刘老师要听大家来讲故事,听谁来讲呢?

生:分组读。

师:好!就听你的,小组读,请哪个小组来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学生纷纷举手)这一组人气指数最高,就请你们组。

(小组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等。)

师:很好,讲故事的味道慢慢地越来越浓了。现在要考考另外两组听众: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要和那块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问: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生1:如果那时候秦王很和气地把蔺相如劝下来了,那么他是不会再撞上去的:如果秦王反而拿宝剑逼他。如果秦王猜测到蔺相如是假撞,那么他有可能会撞上去。因为蔺相如那时候……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我认为蔺相如是想试探一下秦王。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都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他看。我  觉得蔺相如是这样想的,就是想试探一下……

师:你的意思一句话:假撞。对吗?

生3:试探!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将来如果当外交官。一定会很出色。

生4:他绝对不会撞上去的,我从第六自然段看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我从这个“一定”中看出蔺相如是十分有把握的,一定会把璧送回去。

师:多有心的孩子!不是说把璧送回来,而是要毫发无损地“完璧归赵”,岂能撞碎这无价之宝?那么蔺相如又凭什么敢于立下这样的誓言,如此胜券在握呢?

生:我觉得这是秦王的问题了。前面说到,赵王收到的是一块无价之宝,秦王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搞到,他一定会想:唉呀,这可是个绝世好玉啊,我不能让它浪费了,就这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拿着往柱子上撞,我一定要先劝住他,不能让他撞。可能蔺相如就利用了这一点。

师:这叫知已知彼。把掌声献给这两个同学。但秦王真的是喜欢这块玉吗?他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得到“和氏璧”吗?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座城池吗?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地思考。课文里面找不到答案,下课的时候去阅读刘老师给你们的资料。

现在我们听下一个故事——渑池之会。现在轮到你们了吧?希望你们听得比他们更好。当然也希望你们读得比他们更好。预备齐!

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很好,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你们先猜猜刘老师可能会提一个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老师有可能会提: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上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2:我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凭什么这么说?

生3:蔺相如为什么敢和秦王拼命?

生4:蔺相如为什么说:“您跟我……”要用“您”?

师:老师的问题是:蔺相如会不会跟秦王拼?是真拼还是假拼?

生1:我认为是假拼。因为秦王身边有很多侍卫,他不会怕……

生2:我也认为那是假拼,他是利用秦王贪生怕死的心理,

师:你怎么知道秦王是贪生怕死呢7

生2:因为我从课外了解到,秦王大修陵墓,为了长生不老还到处求灵丹妙药,所以我知道秦王贪生怕死。

师:哦,你的知识真渊博啊,可惜张冠李戴了。这个秦王不是那个秦王。你说的那个秦王是秦始皇,这个是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的秦昭王。秦始皇贪生怕死,这个秦王不一定,文章当中也没有依据。

生3(理直气壮地):我认为是假拼!

师:你瞧,这就是理直气壮。

生3: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界,假如蔺相如跟秦王拼了,赵王也活不成了,身为臣子必须为君王考虑周到。

师:把掌声献给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这才叫会思考,这才叫会倾听,这才叫会读书。上次他敢拼,他是了解了秦王的弱点,喜欢这块玉,料他不敢逼我。这回秦王是不可能像喜欢“和氏璧”一样喜欢我们赵王的。

(生大笑。)

师:现在赵王在身边,拼个鱼死网破,国王都没有了,我蔺相如还算一个好臣子吗?这一次去,是谁促成的呀?大家都不让赵王去的,只有蔺相如赞成去。你能完璧归赵。你就应该“完王归赵”吧?

(生频频点头。)

师:现在王都不在了,这玉有什么用啊?所以说,他是不会撞的。但不会拼,他又凭什么敢拼呢?就不怕秦王识破这个计策吗?这个问题书上没写,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等下再回头来解决。这个小组讲述的语气让我们感觉到了听故事非常有味道。你们虽然人少一点,但希望要像蔺相如一样,不要在强者面前示弱。预备齐 ——

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停,我看你们已经很服气了,再来一次。

生: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停,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词好呢?

生:诚心诚意、忧心忡忡、语重心长。

师:我也觉得最恰当的是加一个“语重心长”,语重心长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忧虑,一是十分真诚,此刻最符合蔺相如的心情,你们就要读出这种心情。他们人少了一点,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慢慢地讲述。故事讲完了,那么刘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你来猜一猜。

生1: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师: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因为廉将军觉得自己很惭愧,蔺相如有这样的思想,池还想得这么坏……师:简单一点说,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所以要负荆请罪。生1:他为什么要负“荆”请罪,而不是穿好衣服,拿着礼物,上门去赔礼道歉,说对不起啊?

师:哦,对呀!到上大夫家去道歉,为什么要赤裸上身背负荆条,这多不礼貌呀?为何不是拿着一坛老酒去、带上高级礼品、衣冠楚楚地去?

生3:他是非常诚心地去请罪的,而且他是负着荆条,因为荆条有很多的刺,背在背上是很痛的。意思是你哪怕打我几下都无所谓,以显示他的诚心。

生4:我觉得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应该知道蔺相如思想很崇高,不会对老酒一类的礼物感兴趣。

师:哈哈,蔺相如是个清官,你说得对极了。他的崇高思想是什么?

生4:不顾及个人的利益,顾及大局的利益。

生5:我认为廉颇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严重。彼此不和的话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趁机攻打赵国,轻的话会丢失赵国的半壁江山,重的话会全军覆没,他也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大,所以要负荆请罪。

师: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蔺相如犯了错,他会不会像廉颇这样负荆请罪?

生:不会,廉颇是武将,他会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文官,他不会背着荆条,他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请罪。

师:把掌声献给他。背着荆条是武将、军人的作风,体现了将军耿直的个性,对就对,错就错,这就是将军的风度。我们再看看文官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诚的,“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让廉颇关口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颇|兑:“廉颇呀,我们要团结呀,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不是。

师:我们找找蔺相如的话。

生:(齐读)“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他这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手下说的。

师:手下的人再把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讲故事听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走进故事当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大家请注意看黑板上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完璧归赵”的是谁呢?

生:蔺相如。

师:“渑池之会”是谁会见谁?

生:秦王和赵王。

师:对,是从秦王的角度概括的。那么“负荆请罪”的又是谁呢?

生:廉颇。

师:这三个标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而且每一个故事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物。那么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们先看“完璧归赵”,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王主要想干什么?

生:换璧。

生:骗璧。

师:对。这个“骗”字很重要。换璧是假,骗璧是真,他是“拿城骗璧”。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廉颇在干什么?

(生皆茫然,“完璧归赵”中没有廉颇出场的文字。)

师:在“完璧归赵”中。廉颇做了些什么?

生:我认为他是在跟赵王商议,商议如何去跟他们以璧换城。

生:蔺相如不是叫人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吗?我想他可能护送和氏璧。

师:你很会想象。但是没有文字依据,不可靠。

生:蔺相如是叫人送和氏璧,我认为那人把璧送给了廉颇。

师:你这还是想象的,要从文中找到依据。看课文: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来商议。廉颇算不算大臣?

生:算。

师:面对换不换的难题,廉颇他有没有策略?

生:没有。

师:当大家都在为难的时候,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廉颇他是——

生:左右为难。

师:在这个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将军破解不了的难题,蔺相如出来化解了。我们再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主要做了什么?

生:蔺相如以命相逼。维护了赵王。

师:这个“逼”很好,我们就用这个逼。以命相逼。逼谁啊?逼秦王。干嘛呢?

生:击缶。

师:很好。你看,每一个人物在故事当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现在你们就知道了,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见当中敢于以命相逼,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生:廉颇坐镇国都。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到读一读。

生:(齐读)大将军廉颇坐镇国都。并派将军李牧带着军队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还有一处。

生:渑池会上,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师:没有廉颇的坐镇国都,他敢这样吗?那真是以卵击石,匹夫之勇,最后只能鱼死网破。我们再看第三个故事,廉颇来负荆请罪时,蔺相如是如何做的?

生: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很好,用了课文中的词句,蔺相如热情迎接。读书就要善于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廉颇的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的热情迎接,让我们感觉到“和的真诚”。面对赵国文臣武将真诚的和,秦王怎么样?课文中没有写到,但秦王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生:我认为秦王肯定是在准备攻打赵国。

师:和氏璧没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岂能善罢甘沐?很好。合理的想象。

生:我想秦王知道他们两个和好之后肯定很懊恼,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要攻赵国更不容易了。

生:我认为秦王会再次挑拨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

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我认为秦王也想找个像蔺相如一样机智的人,还想把璧给骗过来。

师:那么秦王面对蔺相如与康颇真正合二为一,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怎样想呢?生:秦王很苦恼。生:你们干嘛不继续吵起来。(众生笑)生:还在犯愁。生:大发雷霆。生:忧心忡忡。师:对,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板书),理清了人物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看课题,《将相和》,第三个故事是写“和”,那么前面有没有写他们的“和”呢?

生:没有。

师:我说有。

生:没有,前面是写他们不和。

师:有道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完王归赵”立了大功,廉颇就闹不和。但是,老师觉得前面两个故事也是在写“和”。同学们看,廉颇负荆请罪的时候,他被蔺相如的哪种品格打动了?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有一点我不明白的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德是怎么来的?是与生俱来?他为什么能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蔺相如知道秦王经常去进攻别的国家,如果不和的话,赵国危在旦夕,所以他能做到。

生:因为他前面两次为赵王立功,赵王开始封他做上大夫,再封他做上卿,很器重他,使他要为赵国着想。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前面的故事。在渑池会上,如果没有廉颇坐镇国都,蔺相如能够顺利地“完王归赵”吗?

生:不能。

生:很可能有去无回。

师: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一请秦王击缶,秦王拒绝:再请秦王击缶,秦王再拒绝:最后不得不以死相逼,秦王也只好击缶。你们想想,蔺相如从渑池回来后,他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什么?

生:没有廉颇,就没有自己的成功。

生:他应该感受到了团结的好处,

师:对呀!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对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渑池之会。如果他们两人闹不和,能成功吗?

生:不能。

师:渑池会。可以说是文臣武将“和”的完美合奏。我们再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有没有讲“和”?

生:有。

师: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大臣和武将们束手无策,面对这场国难。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而且顺利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如果蔺相如不站出来,赵国会怎样?

生:天下大乱。

生:也许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生:也可能秦国大举进攻赵国。

师:如今,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蔺相如站出来,让秦王吃个哑巴亏。那么,蔺相如完璧归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实际上也解了廉颇的围。经历这一事件,廉颇应该感受到什么?

生:感谢蔺相如。

生:感受到“和”的重要。

师:廉颇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吗?

生:有。

生:没有。

师:当然没有,如果一开始廉颇就从“完璧归赵”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后来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其实写的就是“和” 的开始,但是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却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在渑池之会上,廉颇依旧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得给他个下不去”。

同学们,你们现在说说蔺相如为何能自觉地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因为蔺相如体会到了“和”对国家的好处。

生:因为他知道廉颇是爱国的,要和廉颇团结起来。

师:对,因为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强大,没有对“和”的强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而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开始之所以“闹不和”,不是因为他不爱国,也不是因为他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没有认识到“和”对个人、国家的好处,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你看,当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是为了“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就负荆请罪,从此和蔺相如结下刎颈之谊。所以。我们今后评价某个人物,不要简单地说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品德的问题。许多其实都是认识与了解的问题。

《将相和》看似只有结尾在讲“和”,其实故事一开始就在讲“和”,处处在写“和”。如果仅仅看到故事结尾的“和”,那只是表面的“和”。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强大力量。我们中国人自古就钟爱“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

生:人和国家兴旺。

师: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孩子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后还有两个作业,一、在每个故事中,赵王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又主要在干什么呢?想什么呢?课后自己去归纳。二、“将相和”之后。蔺相如和廉颇携手保卫赵国,可我们知道最后还是秦国灭亡了赵国,统一了中国。这其中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请大家课后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汁原味的故事,比我们的课文更丰富有趣。下课。

(本课例由任妹整理。)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篇3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附教案:

人教12册 11.将相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四。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 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 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 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⑵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五、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六、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⑴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⑵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⑶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七、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八、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十、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⑴ 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 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十一、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⑴ 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⑵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 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②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⑴ 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 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⑶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 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 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二、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三、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