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优秀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桂花雨(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桂花雨》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007年  月  日

教学要求:学会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长到大这一段生活中,有没有一直让你难以忘怀的事啊?

2.谁愿意向大家说说。

3.是啊,童年是幸福、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欣赏那美丽的桂花雨。

二、让学生自学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

三、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文中的词语。

2.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沉浸”的意思。学生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究。

3.描一下课后田字格里的字。

4.朗读课文。

四、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分段。

1.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段,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五、交流分段情况。

1.第一段(1)节:我喜欢桂花。

第二段(2-5)节:小时侯,摇桂花。

第三段(6)节: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摇桂花的事。

2.引导学生学会分段和概括段意。

六、学习课文第一段。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这段话,主要在讲什么?

3.了解桂花的特点和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

4.照样子,说上四个这样的词。

笨笨拙拙:口口声声、兢兢业业、支支吾吾、吞吞吐吐……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2007年  月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上一课学的词语。

2.默写这些词语。

3.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溪水谈谈自己已经了解的内容。

(1)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 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3) 桂花有什么特点?

5.过度:桂花除了这些特点,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二、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2小节。

(1) 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小节。

(2) 读后,你读懂了什么?(桂花的香)

(3) 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引导学生品读词句)

最茂盛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 、浸

(4)当桂花成熟时,就要“摇”桂花?为什么呢?

(5)那么,他们是怎样摇桂花的呢?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 指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预设:我怎么摇桂花的;我摇桂花时的情景;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

(3)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到了感情。

(4) 谁能找出我心情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然后交流。

(5) 说说作者乐的原因。(1、2句)

出示句子:②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6)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美呀!实在是美!)那么,你能说出美在马上地方吗?

(7) a.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b.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酥酥的。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

(8)作者觉得怎么样?

a.出示句子: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b.母亲呢?乐着干什么?

c.父亲呢?出示诗句,读,理解。

(9) 齐读第三节。

3.学习课文第4小节。

(1)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结:桂花丰收了,大家都忙碌开了,这就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出示诗句)

(3) 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欢乐的场面来读出来。

(4)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a.出示母亲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b. 母亲快乐吗?让我们来读读原文,你有什么体会?

c. 小结:原来桂花被台风吹落后,母亲就没办法送给乡亲们了,所以要提前摇花,母亲在和乡亲们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

4.感悟思乡之情。

(1) 过渡:许多年后,作者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常常说——(出示句子)

(2) 读了母亲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呀?

(3) 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和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外地的人真好呢?

(4) 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坏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真好呢?

(5) 小结: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香不如家乡桂,难怪母亲常常会说——齐读。

(6) 引读: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

(7) 介绍:作者在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了童年的人和事,在她的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师读)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重感情,爱家乡)

四、总结全文。

1.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琦君的童年生活,伴着阵阵桂花香,品味着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们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她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让我们来个说童年趣事的活动,把你的这份美好的回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2.最后,我向大家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这两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完成《语文同步探究》上《桂花雨》一课的作业。

《桂花雨》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新词。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及主题。

2、“感悟式”教学流程,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思考的凭借,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获得言语智慧的生长。

3、注重人文精神的教导,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对桂花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赞美等,同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碰到好文章,学会感动;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等。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切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文本,初闻桂花。

1、直接板书:桂花  问:你们知道桂花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香)

2、有一位中国台湾女作家叫琦君,她笔下的桂花也是香气扑鼻的,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仔细、认真的读一读。注意文中的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争取读准它们。并找一找这些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出示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好的句子是要多读的,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特别的字眼留在你的脑海里。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是不是有一个特别的字眼跳入了你的脑海。

(2)“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为什么把“浸”字用在这儿呢?请你再读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3)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觉?

(4)那就请同学再来读读,谁来陶醉一下。

2、过渡:是啊,桂花如此美,如此的香,但是,作者却没有把课题叫做桂花,而是桂花雨,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看看使作者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

三、重点感悟,感受摇花乐

1、谁来说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3、品读句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1)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2)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3)知道要提前摇桂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开心)

4、 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1)指名,你在桂花树下摇得欢吗?你来喊一喊。

(2)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

(3)好美的桂花雨啊,谁站起来感受感受。指名读整个句子。

(4)桂花树大,桂花又多,琦君一个人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5)此时此刻,你们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们想到了什么?请拿着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6)在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朗读。能读出你的思念吗?能用朗读表达你的(  )情感吗?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读出来吗?你也试试吧……

(7)过渡:香飘十里的桂花,缤纷下落的桂花雨带给我太多的快乐了,我想这便是作者把课题称作“桂花雨”的真正原因了。(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杭州。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每次赏花回来,琦君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品味生活,感受乡愁

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说句实在话,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琦君院子里的桂花香?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明吗?

2、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3、小结: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4、结束语: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香         !        乐

课后小结: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桂花雨》 篇3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初审通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0页

教学目标:1、掌握“箩”、“杭”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摇桂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4、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边学习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形。

教学用具:字典、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有桂花糕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图片,知道这些糕点是用什么做的吗?

生:……

师:对了,同学们,你们有见过桂花树,有摇过桂花吗?

生:……(展示有桂花树的课件)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作者家里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样摇桂花的,摇桂花可是作者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呢,就像我们童年的趣事一样,摇桂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课题:桂花雨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们想知道什么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那现在同学们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课文,不懂的词语就查字典,一定要读正确、通顺。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发现那些生字不会读和写的?同学们可以和同桌互读,纠正对方的发音,然后交换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然后思考一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雨的句子吗?谁最快找出来的,站起来告诉其他同学。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探究解疑,深入学习课文。

师:回答的很好。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齐读一下这个优美的句子。

(全班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课文录音,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顺便思考一下一下的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3、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摇桂花是件大事?4、画出作者描写摇花的句子。5、桂花有什么作用吗?

师:下面哪个同学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仔细看一下课文。

生:……

师:课文主要讲的就是作者回忆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师: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会喜欢桂花,我们能用课本的句子来解释吗?

生:我是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的,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师:找的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发现了其他描写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的句子呢?

生: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以上两位同学找的都很正确,第二自然段就写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还有桂花树的特点。桂花树有什么特点呢?

生:样子笨笨的,花形很小,味道很香。

师:回答的很正确,下面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一下这个几句子,我喜欢的是桂花,一二三读。

(学生朗读,老师板书:桂花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

师:桂花香飘十里,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作者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生:摇桂花。

师:那摇桂花是不是很容易的呢?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摇桂花是件大事呢?仔细读读课文,想象一下摇桂花的情形。

生:第四自然段写到,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所以作者觉得摇花是大事,不能马虎。

师:大家能想象到作者摇花的情形吗?观看一下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然后画出作者摇花的句子。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自己找到的句子呢?

生:第五自然段,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桂花落下来的时候会“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呢?

生:因为桂花很多,而且它香飘十里。

师:相信现在同学们对桂花已经有一定了解了吧?桂花还有很多作用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

生:……

师:很好,那现在齐读第六自然段,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桂花的作用。

生:桂花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并对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

四、品读词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师:请大家朗读第五自然段,看这句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总是”两个字可以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急着想摇桂花,体现摇桂花的乐趣。

师:那哪位同学可以像作者一样,用很着急的语气朗读一下这个句子呢?

(学生朗读,老师板书:总是:体现作者很心急去摇桂花。)

师:读得非常棒,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这个句子的呢?

生:作者很开心,因为摇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大事。能摇花了,肯定非常兴奋,而且那时候就快有台风了,需要提前摇花,所以使劲摇。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正确吗?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没有。读完的同学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生:像一幅很好看的画,桂花纷飞,香飘十里。

师:恩,回答得非常好,下面带着感情朗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五、拓宽思维,体会作者感情。

师:下面听老师朗诵第七、第八自然段,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生:老师,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作者的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母亲热爱自己的故乡。

师:回答得很好,其实作者的母亲这样说,就很好地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我想问的是既然作者的母亲那么怀念家乡,那作者呢?是不是和母亲的感情一样呢?

师:大家一起回答他,是还是不是啊?

生:……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六、课堂总结。

师:回答得很正确。那现在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了吗?

(学生作答)

师: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下面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作者童年摇桂花的乐趣,齐读课文。

师:大家想不想认识这篇文章的作者呢?

生:……

(展示作者个人简介的幻灯片)

七、课后作业。

1、查找一下作者更多的个人简介,写在本子上,回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2、找出你觉得写的好的最好的句子,画上横线,并朗读几遍。

3、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下节课说给大家听听。

八、板书设计。

桂花雨

生字:箩(luó)、杭(háng)

作者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

作者喜欢摇花

桂花作用:泡茶、做糕饼

由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体现了作者浓浓思乡之情。

词语解释:总是:体现作者很心急去摇桂花,从而体现摇桂花的乐趣。

附课文

7、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桂花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读懂“桂花雨”

1、板书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桂花雨?多么特别的“雨”呀!它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

1、教师质疑: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

3、过渡: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其实,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强调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为什么要摇桂花”,文中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表达完整、准确。平时这样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比起考试前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要有效得多。】

师:谁来用朗读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指名朗读相关内容,用书声音解决疑问。

三、品读,感受“摇花乐”

1、过渡:看来,成熟了的桂花就应当“摇”,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摇一摇吧!

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帮着……帮着……”“抱”“使劲”“喊”等字词体会“我”在摇桂花时的兴奋、快乐。

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兴奋、快乐之情。

3、教师质疑:为什么“摇桂花”能给作者的童年岁月带来这样无比的快乐呢?再读第三、四自然段,潜心思考,品味文字。

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理解:

l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看来“摇桂花”是我期盼已久的事了。你注意到了哪些字眼?引导学生抓住“缠”字。

(2)教师启发:想象一下,“我”缠着母亲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练习表演,教师抓住“老是”“缠”等字眼以及“我”和母亲的话进行互动表演。

(3)通过刚才的表演,你体会到“我”在摇桂花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表达“我”期待之久和喜出望外之情。

这是全家人的“乐事”

(1)师:这份快乐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还是全家人的快乐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摇桂花给带全家人带来的“乐”?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于桂花的虔诚、父亲的诗兴。

(2)教师引导:其实,桂花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全藏在父亲的这首诗中了!(出示小诗)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讲讲自己的对诗句的理解。

组织交流:讲讲自己读懂的诗句意思,主要体会诗中表达的丰收之乐、全家欢聚之乐。

(3)小结:是的,桂花的芳香、丰收的喜悦、全家团聚时的天伦之乐全都融化在这首诗中了!该怎么读好这首诗呢?

指导朗读小诗,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是收获的快乐。

这是全村人全年的“乐事”

师:不止于此,桂花还在全年里给全村人带来了快乐!你读出来了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了解全村人收桂花的忙碌,以及桂花在一年中带给人们的芳香和喜悦。在些基础上练习朗读表达快乐之情。

4、摇桂花给“我”、全家人和全村人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去摇一摇桂花吧!

出示并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设计意图:“乐”课文的主旋律。围绕课文“摇花乐”这一核心句段,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我的期待之乐”到“全家之乐”,再到“全村人全年之乐”,字里行间把“摇花之乐”演绎得淋漓尽致,再来读这“摇花乐”自然水到渠成。】

《桂花雨》课文 篇5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桂花雨》 篇6

教学设计   第 周 星期 累计____课时 设计人:彭洁玲 内容结构意图: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桂花树的事情。学习本文,主要应引导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点:学习从内容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创新点:结合课文想像补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入点:作者的“摇花乐”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2        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二、     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交流主要内容。3        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三、     自读自悟,体会“乐”1        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2        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3        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4        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5        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四、     想像情境,感悟“思”1        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2        可母亲却说―――(引读)3        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4        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5        引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像本文一样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词或文章?

《桂花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 7*桂花雨

二、 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

三、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指名说。

四、 再读课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 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 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 “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相机指导)

齐读。

五、 品读体会

1、 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指名说。

3、 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

4、 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5、 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指名读,小组读。

6、 找出写杭州的桂花香的`句子。

7、 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的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8、 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9、 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 小结。(板书 香 思乡浓)

六、 表达方式:叙事抒情。

七、 学生总结。(感情朗读)

八、布置作业

1、 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可以学习这课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

7*桂花雨

桂花香

思乡情

摇花乐

《桂花雨》教案 篇8

6、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