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泊船瓜洲》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2

泊船瓜洲是小学的一首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泊船瓜洲》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古诗中,一声和二声的音读得长些,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些),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写话,在此基础上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两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等。

教学理念: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学和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 ,我们上了五年小学了,一定学习过很多很多古诗,谁来站起来背诵一首,让老师欣赏欣赏!

(指名背诵)

2.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间,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表明心志的,也有寄托情感的,有豪迈奔放的,也有细腻委婉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读古诗)

3.读后提问

师: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都是思念家乡的)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有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再来学习几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诗词题目 “泊船瓜洲” )

二、检查朗读,体会诗意

1.同学们在下面都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作者是谁?(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指名读)

⑴纠正“间”的读音 。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要读成“ji„n” 呢(因为是间隔的意思)

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瓜洲被一道长江水隔开)

⑶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前两句一起读一读。

3.同学们打开《课前预习本》,我们把在课下预习时利用注释总结出来的大概意思交流一下

⑴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紫金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4。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不但把诗的大意说了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很好。

三、品味诗句,感悟诗境

㈠学习《泊船瓜洲》

1.齐读古诗,思考:

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春风)为什么?(因为作者看到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就想起了家乡)

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有一个字非常有名,请大家把书翻到24页,我们一起读一读资料袋里面的文字。(齐读资料袋)这个字是什么?(绿)你读了这段文字最深的体会的什么?(一位这么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养成认真修改、仔细推敲的好习惯。)在这里绿是什么 意思呢?(吹绿)再读一下这句诗,当你读这句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百花盛开,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欣欣向荣)再读      能用你学过的古诗来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画面吗?

3.我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放音乐)

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写春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美的诗句,好美的春天,好美的江南!还有好美的学生!能记得这么多古诗,佩服。

4.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一个绿字写尽了江南无限的春光。老师想问一下,“又绿”是什么意思呢?(再一次吹绿)春风吹过江南,已经不知道多少回。江南的原野,也不知道绿了多少次。然而“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的江南,春风在,明月在,诗人却已经不在;春风年年回,明月日日悬,诗人却迟迟难归。

5.诗人为什么不回来呢,是远隔千里,路途遥远吗?作者现在又身在何处呢,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

(作者现在在瓜洲,他的家乡在钟山,)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

6.(板画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简单介绍三个城市:

a、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c、钟山:南京的紫金山,在这里指南京,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16岁全家迁入南京,他两次辞去丞相之职,也是在南京居住,最后也是在南京病逝)

7.作者现在距离家乡是近还是远?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一水间、只隔)

你能读出来很近吗?(个人读,齐读,范读)

(从南京出发到瓜洲,只有几层山、一道江的距离,请看大屏幕,我们看地图。从南京到镇江是69公里,坐城市高速列车,20多分钟就到了,从镇江到瓜洲就更近了。也可以说,作者才离开家,就开始想家了,换句话说,作者想回就回,为什么还要羡慕春风的一年一度?他又是为什么要离开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呢)

8、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掀起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074年,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的共同反对下,第一次变法失败,王安石被朝廷罢免丞相之职。

1075年,王安石在多次拒绝未果后,再次被拜为丞相,但变法得不到支持,无奈之下,于1076年辞去官职,回到南京老家。

1086年,司马光升任丞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病逝,

《泊船瓜洲》这首诗就是在1075年作者前往京城赴任途经瓜洲所作。

9.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无奈 、悲伤等)

变法的失败,儿子的离开,王安石早就对做官失去了信心,无奈皇命难违,在春满江南的时节,不得不离开他深深依恋的家乡。前途的迷茫,万千的愁绪化作两句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钟山 ,一水之隔,却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 诗人难归,满腹无奈,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9.让我们一起再来大声吟诵这首诗吧。(齐读)

结束语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时,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难解的情感 ,那就时思乡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4

本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中利用网页进行古诗教学的设计,因此含有网页设计与课堂设计两个部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网页设计思路】

网页设计理念: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资源能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网络使用这些资源,无疑是对文本的一种生动有效的补充与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注意:只是网络资源,而不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设计中,考虑到该网页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要保证学生完成基本目标,学生借助过网络资源学习时是一种自主学习,如果网络课件没有适当控制,学生未必能保证把本课需要他们掌握的内容全部访问到,网页设计既要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课文的基本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思考与拓展。在本课的网页设计时,我采用了“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阶段式学习能使学生能围绕学习目标层层深入学习,阶段内的板块又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密码设置使学生不至于迷失于资料的海洋中,有效的控制了网络课件,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各尽其力。使网页成为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详解:

1、阶段设计:

我将整堂课分为:“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索研究”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用来解决古诗的教学内容,最后一阶段是对古诗的拓展。每个阶段内都有相应的学习板块供学生学习。每一阶段后都有一个交流汇报环节,在这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师生、生生之间走出人机对话的“一相情愿”,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进行思想的“亲密接触”,有议论、有评价、有鼓励、有朗读等等,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在最后一个阶段,广阔的网络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突出阅读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火花。在三个阶段之间,我加了密码保护,即在第一阶段汇报交流完毕后,学习小组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密码进入第二阶段,同样,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也需要密码。

2、密码设计:

密码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对网页进行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密码将网页控制,学生阅读的范围就非常大,学生熟悉网页要用去不少时间,从而降低了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

密码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习能力不等的同学各得所需。因为当能力强的同学很快达到了学习的基本目标后,就可以获得密码,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广的阅读。而学习能力欠缺的同学,因为没有密码,就会听听别人的汇报,或继续在基础板块中学习,直到完成课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这样能力强的同学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而能力不足的同学,至少也掌握了应学的内容。

3、板块设计:

第一阶段内的板块: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学习诗句、古诗朗读”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里有词语注释、作者生平、课文插图、地图、古曲音乐、古诗范读、简单的flash等内容。

第二阶段内的板块:

“全诗理解、回顾前面”两个板块。在“全诗理解”中,列举了两种全诗的解释,供学生参考。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前面”来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内的板块:

“回顾《泊船瓜洲》、王安石生平、绝句与律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王安石诗集选、‘绿’字的研究、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网上寻宝”九个板块。板块中一些艰涩的词句,都经过删改,做到尽量让学生能够读懂。在“网上寻宝”中列举了几个学习古诗的网站和常用的搜索引擎。

【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课时安排】1课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师)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⑴ 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⑵ 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⑶ 理解题目的意思。

⑷ 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⑴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⑵ 指名读,正音:

间、重、还

⑶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⑴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

(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⑵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⑶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⑷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⑸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⑹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⑺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三、背诵

1、试背。

(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⑴ 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⑵ 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⑶ 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⑷ 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

⑸ 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⑹ 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七、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3、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

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得近?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习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变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xx读春风x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台赛冠军。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习了,已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平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8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10

李雅雅 发表

晋江金井瀛洲小学 李雅雅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