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484÷2450÷5028+4213×4840÷21360×265-1756+8

⒊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90+70)÷80100-5×1332×(47-17)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⒊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十二、布置作业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例文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 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 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中的《铺一铺》一课是一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数学美的好教材。本节课是新课标实验教材所新增设的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铺一铺的实践活动,探索密铺知识。密铺也称镶嵌,它是指一种或多种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的铺在平面上的现象。生活中的地板,地砖,墙壁,拼图,装饰画中都存在着密铺。密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密铺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 本节课教材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呈现出学生所熟悉的几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铺一铺等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然后,再让学生综合运有所学的知识,用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创作出新颖美丽的密铺图案,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说有很强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学生对于密铺现象并不陌生,对于密铺已经积累较深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圆形等等)也是非常熟悉的。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密铺图形的美。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全过程。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十分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通过帮助小区选择地砖铺地面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铺一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如何铺地面,引导他们把注意的问题总结出来就得到了密铺的理性认识。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学生用圆形或五边形这些单独不能密铺的图形来铺,这时又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出只用一种图形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