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细心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2

一、直接导入

提出问题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生锈)。问:这两枚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活中在那里看到过铁生锈的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你想研究铁生锈的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关于铁生锈的问题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铁生锈了生答:一枚有光泽,一枚生了锈。

生答:它们的环境不同。

生答:厨房里的菜刀生锈了,自来水管道生锈,教室里的铁架生锈了,院子里的铁丝生锈了等。

学生提出问题,达成共识:

我想研究铁为什么会生锈?

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防止铁生锈?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铁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在组内讨论讨论。

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师: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三、制定方案

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怎样研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

要求:在一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其他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组装实验装置

师:根据刚才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改进建议,达成共识,请各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把你们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强调:实验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杯子或瓶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不同的是杯子或瓶子里的物质,可以选择空气、水、醋、油、盐水等,把钉子放入其中,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大约在一周后,咱们再进行交流。

五、展示交流

让各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并说说是怎么组装的。

六、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提出问题

(1)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怎样防止铁生锈?

七、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温度有关。

生答: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组装实验装置,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各小组组装实验装置。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答:我知道了铁生锈需要的条件:空气、水、温度、醋、盐水等。

生答: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我知道了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4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5

工具——人类的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ST-SE

1、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1、 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加强;同时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

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课上练习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称

开铁罐头盒

冷冻食品

去远方旅游

观看星空

随时了解国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检查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