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学案优秀2篇

1、秋高气爽的天空,天高云淡,阵阵凉意的风让肌肤顿感清爽。

《七律.长征》导学案 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这是一首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        、        、             。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着重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五、基础巩固

1、默写全诗               七律  长征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         、          、           、               。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一、1略 2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导学案 2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2、我能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学习重点:我能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链接:

1、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2、长征: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四、预习任务:

1、再次记忆本课生字新词,特别是易错的字词。

2、理解诗中重点诗句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律诗,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五、过五关斩六将

(1)朗读关

1、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我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2)诗意关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2、“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我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关(小组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分别是               、               、                、                 、                 。

2、“远征难”难在那里?找出诗句的相关词语并理解。

3、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4、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4)展示关

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阅读关

搜集毛主席的其他诗词展开阅读。

25《七律•长征》导学案来自第一范文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