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练习设计【优秀3篇】

《《将相和》练习设计【优秀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负荆请罪人物】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将相和》练习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 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 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 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 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 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 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 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 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 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 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 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 尊� 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 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物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勇于认错 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将相和》练习设计 2

《将相和》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四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课堂出现的渑池之会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学生所知道故事的讲述及对资料袋的学习,激发他们今后去读读原著。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将相和》练习设计 3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我在《将相和》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片断

问题艺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师:我们了解了三个小故事,联系起课题所强调的“和”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就是因为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做了上大夫,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才不服气,闹了不和的。后来廉颇因为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知道自己错了,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师:很好,你发现的师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联系,前一个故事是“不和”的原因,后一个故事讲“和好”,又是结果。对吗?(教师板书“不和”“和”)

生:对。

师:那第一个故事呢?

生: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他做了上卿。上卿这个职位不大。

师:你是拿这个职位跟谁的比?

生:廉颇。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蔺相如官小,廉颇就没有放在心上,自然不会跟他过不去。

师:你是说,那个时候,他俩还没有矛盾,对吗?(教师板书:和)事实上,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从开始因为职位没有可比性而“和”到后�

〖反思

文章的主线,如同生命的经脉,顺,则全盘活;结,则全局乱。《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看似独立,却统于一个“和”字。让学生在了解了三个小故事的基础上,联系课题所强调的“和”字去发现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巧妙地将“独”与“统”两个矛盾和谐相融,达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片断

研读文字──咬文嚼字,味在其中。

(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生:我来谈一谈对廉颇的看法。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这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是的,这段话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写了“不服气”。你可以从其它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服气?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自己战功赫赫,功劳比廉颇大。

师: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夸耀,有个成语叫──

生:居功自傲。

师:你来评判一下,他俩谁功劳大?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大,因为他两次帮赵国化解了困难,要不是他,可能和氏璧就被骗了,而且还保全了赵王的面子。

生:我觉得廉颇功劳大,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的为国家打了无数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蔺相如只是凭自己的口才。

师:我觉得应该把“口才”改为“智慧”,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说廉颇冒着生命危险,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也同样有生命危险啊!秦王没拿到和氏璧,也有可能会把他杀了。他是暴君,什么事干不出来?

师:所以,战场上流血是功劳,和秦王斗智也是功劳。

师:还可以扣住哪个词来体会他的自大?(教师双手作爬状)

生(笑):爬!

师:“爬”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虫子的。

师:好像不止是写虫子吧?

生:还有狗、猪……

师: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廉颇把蔺相如不当人看。

师:这是不是“不服气”。

生:是。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蔺相如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吗?

生:是的,蔺相如知错就改。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知错就改。(板书)

师: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教师把“就”字改成“勇”字)你们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背着荆条,不怕痛,是勇敢的表现。

师:这点皮肉之痛对堂堂大将军廉颇来说算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是位大将军,当大官的人更讲面子,但是他能向廉颇认罪,说明他很有勇气。

师:说得真好!

〖反思

语文是感性的,通过语言的承载为我们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场景。语文教学要灵动,就得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该片断的教学,一个“爬”字,看居功自傲,一个“勇”字,品人性光辉。可谓“一字一世界”。

〖片断

有机拓展──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师:请大家选择以下关于“和”的词句中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教师出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鱼水和谐,鸳鸯成对,琴瑟相调。

──《误人桃源》(元·王子一)

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社会、和平友好、心平气和。

生:我选冰心奶奶的那句话。他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是和谐”。

师: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生:三个方面:人要和谐,物要和谐,环境要和谐。

师:“和谐”一词怎么理解?

生:就是要和睦相处。

师:怎样才是和睦相处?

生:互相帮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

师:说得好。记住,是“拉”,而不是“推”。(众笑)

生:大家没有矛盾,很友好。

师:友好就是见面的时候,互相──

生(齐):问好!

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

生(齐):微笑!

师:是“微笑”而不是“狂笑”。(众笑)谁知道字典中“和谐”的意思?

生:配合很协调。

师:刚才我说话,大家都笑了。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现在我请你回答问题,手一指,你就起来答了,说完之后,手轻轻一点,你就坐下去了。这是不是配合得协调?

生:是。

师: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反思

拓展,不是简单的读物推荐和信息给予,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根据教材特点,文本需要和学生基础而设计。成功的拓展使思维流光溢彩,使情感跌宕起伏,使意像丰富多姿,使感悟深刻隽永。本次教学的拓展设计,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意义,试图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