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优秀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12篇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案 篇1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光明小学 王予捷】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考虑问题不全面,虽然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问不到点子上。尽管如此,老师还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问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他们积极动脑的一面。

例如在一年级上《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练习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与课文的重点关系不大,有的学生问:“邓小平爷爷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天坛公园在哪儿呀?”“柏树是什么样子的?”显然,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既然学生提出来了,老师就不能批评学生,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只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问题,咱们可以课后再去解决,有些关于邓小平爷爷的事,还可以到图书馆查查资料。而对那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我又及时地给予了表扬。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保护,提问题也就能“放胆”了。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霄边小学 蔡雪云】

〖创设情境 快乐识字〗

心理学中表示人类对于自己陌生的事物既是有一点害怕但更多的是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催使人类不断地探究学习。同理,对于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于方方块块的中文汉字更是充满了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就要注意抓住这个特点,大大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真正做到快乐识字,事半功倍。

创设情境,可以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形成一个识字的兴奋点,激活大脑,从而产生要识记的冲动。在上《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就可先放出《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教师富有感情地讲出“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提问“你想知道这位伟大的老人是谁吗?”教学“邓小平爷爷”这几个字。

【广东省深圳市大冲小学 朱海萍】

学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后,我却总感到效果还不明显,学生意犹未尽,思索过后,我觉得自己真应该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有趣的实践活动课──种种树或小植物,让学生们亲自尝试在春天栽种植物的乐趣,了解“植树节”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们向邓爷爷学习,认真栽种植物,做个细心的好学生;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动植物、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培养孩子们善良纯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头脑中获取的知识不是抽象的记忆,而是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和素质。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一小学 宋文秀】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个性的真正体现。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叫《邓小平爷爷植树》。课文讲的是1985年的植树节那天,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事。对于邓小平爷爷和他当时所植树的情景,学生的了解甚少,与他们的生活较远。从以往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来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读起课文毫无感情。

借于以往的经验,我在教学这课时,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了邓小平爷爷生前所担任的职务和所做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对邓小平爷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对理解课文做一些铺垫。接着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语意,体会课文内容。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邓小平爷爷是怎样认真植树的时侯,有的学生已经被感动了,说:邓爷爷真好!当读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后,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亲吻了一下插图上的邓小平爷爷。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这是我对邓小平爷爷表示的感谢。感谢他为我们植树,感谢他为我们美化了环境,美化了生活的家园。听他这么一说,全班同学的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都说邓小平爷爷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值得我们感谢的。我就让学生带着尊重、感谢的心情去朗读课文。这时,他们都沉浸在感激之中,朗读时便能用他们那甜甜的声音,读出了对邓小平爷爷的热爱、尊重、感谢之情。我也被他们的朗读感动了。这就是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个性的真实写照。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镇重坡小学 任大祥】

〖浅谈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电视、影碟的作用,结合新课程教育和新理念,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与教学光盘中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好学易懂,使课堂生动活跃,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渐渐形成了标准的教学模式。根据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情况,我们尽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应用远程教育的教学光盘进行教学,既开阔学生视眼,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远程教育中,教学光盘进的应用,也减轻了教师的部分负担。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光盘进行教学的。首先,在上到哪一课之前,先观看一两遍光盘,找出光盘中的重难点,熟悉教材内容;再想想光盘里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上。

例如,我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一年级的课文时,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三至五遍,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不多的特点,只能先教读课文,认识字词,使他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了解大至内容;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教学光盘,结合光盘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很高,他们通过对教学光盘的观看和学习,使知识、画面内容再次出现在学生的大脑记忆之中,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学光盘的应用和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了想象力,达到了对课文的更深理解;最后,让学生回到课堂上书写生字,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我在带领学生观看教学光盘时,不是机械播放给学生看,而是边看边讲解,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光盘里的一员,同光盘里的学生一起读,一起讨论,播放到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还要按键停下讲解或重放,直到学生弄懂为止,通过这样的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这就是远程教育里的教学光盘给农村小学课堂带来的乐趣。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井岗小学 朱珊珊】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邓小平的书籍,自己动手参加植树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植树的过程,深刻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北门口小学 王艳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课堂上,我们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景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激qing奔放。

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我首先为同学们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的情被激发出来,这时我适时问大家:“ 你们知道这首歌中唱到的老人是谁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说出了人物的名字。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涵,我接着为同学们播放关于邓爷爷的录象资料,在这样的氛围里同学们心灵的大门被轻轻开启。这时我再通过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很快把学生带进课文,“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的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分认真,那分执着,已经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不由得肃然起敬,情感由此而生。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恩江小学 陈荣华】

〖创设情境,以范读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包括感知、思维、联想、想象等在内的语言综合能力。直觉性是它的最基本特征。

低年级学生要培养语感,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往往是很抽象的,只有创设情境,展开联想、想象,并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体验其情味,形成丰富的语感。

例: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人教版第二册《邓小平爷爷植树》),当读到这里时,我创设情境说:瞧!一位战士站在那儿放哨,你看他站得多直呀!学生们顺着我的手势望去,一双双小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位战士笔直地站在那儿。如此,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非常自然地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后所小学 顾飞云】

〖物我合一的人文教学〗

物我合一指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文章中出现的物体成为学生本人,开口说话、交流,赋予物体于情感、态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进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内化。

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邓小平爷爷种的那棵柏树,对当年种植情景进行介绍。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一下子成了大家自由发挥的欢乐天地。这样的教学从以内容为核心的问答转化为以交际表达为核心的语言实践活动,指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浙江省平湖市百花小学 陆春燕】

依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生字,自读自悟课文,提高认字、阅读能力,了解植树的意义,从而树立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由于去年有了经验,知道本课的课文长,词语又不大好理解,朗读困难很大,所以一开始我播放课文欣赏的课件,学生通过画面知道了哪一位是邓小平爷爷,同时通过先前的介绍,学生也初步了解了邓爷爷的背景,然后让学生听一遍课文录音,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就显得轻松多了。效果明显比去年好。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章丽芳】

〖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胆怯。因为胆怯往往会无情地折断学生想象的双翼,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我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大胆参与创新活动。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朗读、背诵、书写、听写、讲故事等比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

例如我在教《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这一课四字词语较多,我就举行四字词语比赛,看谁积累的词语多,有许多孩子还说了很多成语。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地积累了词语。

【浙江省杭州市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 夏水红】

〖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教学环节环环紧扣〗

《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含义深,如果只是一本书和几幅插图,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老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北京天坛的美景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整个过程,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亲身体会的感觉,还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再加上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你一言我一句,争先恐后。既活跃了课堂,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湖北省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 唐 波】

〖警惕“重感悟、轻文本”的倾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因文悟道”、“缘道学文”是我国历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文”与“道”关系的问题上,切忌“重悟轻文”。有的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就是先读几分钟,再大谈对文章的感悟。专家认为,比较理想的阅读方式是;先扫清字词障碍,再弄清大意,然后选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理解重点字、词、句。有时可以多利用情感体验来理解,达到文情统一。

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较抽象,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伟人的不平凡之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子,来理解邓小平对待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而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福建省福州市宁化小学 许 宓】

〖浅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的几点策略·动作表演读〗

《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用上一连串的动词“挖”“挑选”“移 ”“填”“扶”,把邓爷爷植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特别是对他们平时接触不多的“挖”和“填”这两个动作的理解,在朗读这一段时,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到邓小平爷爷的平凡和伟大。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徐小泓】

〖喜欢主旋律〗

当少先队总辅导员当久了,再加上自己固有的爱国主义情结,对于一些传统的、正面的,如“五自”“三热爱”等形而上意识就特别轻车熟路。也许是这样,总觉得教过的孩子不知不觉就受了我的影响,怎么说呢?说句玩笑话,就是特别“正派”。不说以前的,就现在的这个班级,早上做完操经过外操场上的垃圾箱时,总要停下来捡起地上遗漏的垃圾,重新放进垃圾箱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感动。真的,孩子,你让老师感受到这个世界有多美好!

如果说这是生活细节给我带来的感动,那么孩子的另一个表现──对于主旋律课文的喜爱和感悟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惊喜。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邓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基于如此,我先在课堂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不过我心里可没有底,直嘀咕:讲得那么用劲,不知道学生听进几成呢。第二天上课,我“笑容可掬”地问:“小朋友,昨晚有没有读课文呀?”“有──”嗬,响声震天,真的假的啊?我又问:“那么你读了有什么想法呢?”秋泓举手了:“老师,我读了以后,觉得很感动!”──我一下子也被“感动”了!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出乎意料!秋泓一打开局面后,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我也是!”“我的想法和秋泓一样”……虽然不能排除学生“人云亦云”的“嫌疑”,但也不失真实性啊。我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抓住这个契机,又问:“那你为什么感动呢?”小手举得更欢了,吟枫说:“因为邓爷爷是'主席',他工作很忙,可还是还为天坛公园种树。”(呵呵,吟枫,你把毛主席和邓爷爷合成一人啊)聚莹说:“邓爷爷86岁了,那么老了,可是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种树。”秋泓又说:“老师,邓爷爷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所以他才来植树。”“对!我们也要像邓爷爷一样,爱护花草,不踩草!”孩子们纷纷说道。我忍俊不禁,孩子,老师是不是应该颁发一个“环保小卫士”的奖给你们呀?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河川学区 李晓红 黄应贤】

在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要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具体明确,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以达到由少及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培养方式,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渗透德育教育,同时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让教书与育人发挥最佳效果,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

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认识文中的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字,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在指导的过程中,使他们明白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破坏小树苗,不乱折花草,见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这些举措看似在进行教学,实际隐含很深的德育教育──学生不但要爱护花草,保护树木,懂得“小平树”来之不易,更明白尊敬老人的道理。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塔山小学 周爱琴】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更好地体会邓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北门口小学 王艳芳】

课堂上,我们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景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激qing奔放。

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我首先为同学们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 ”,在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的情被激发出来,这时我适时问大家:“ 你们知道这首歌中唱到的老人是谁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说出了人物的名字。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涵,我接着为同学们播放关于邓爷爷的录象资料,在这样的氛围里同学们心灵的大门被轻轻开启。这时我再通过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很快把学生带进课文,“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的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分认真,那分执着,已经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不由得肃然起敬,情感由此而生。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 刘 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树立开放意识”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让学生到图书室查阅一下植树造林有什么意义等等。

开展这样的拓展性活动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现代社会尤为重视对口语表达及语言交际能力。同样的一件事由两个口语交际能力有差异的人去完成,其效果大不相同。口语交际能力强的人,往往会事半功倍,而能力差一些的,则可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拓展性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悯农》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家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2、学习古诗《悯农》

活动准备:

米饭、馒头、花卷等幼儿常见的食物;农民伯伯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引出活动的主题

出示图片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关键步骤

1、教师请幼儿观看农民耕种的FLASH的动漫,告诉幼儿粮食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2、教师大志地、有韵律地朗诵古诗《悯农》

3、幼儿学习朗诵古诗《悯农》

三、结束活动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泥塑区

在泥塑区投放采泥,指导幼儿学习团、搓、压、捏的技能,练习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动:比比谁最节约粮食

制作一张大表格,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谁吃的最干净就给谁盖上小印章

活动反思:

1、孩子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用语言表达一句话。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古诗、图片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听听,竖起耳朵听仔细了哦!”

1、师:我的儿歌念完了,请你来说说看“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不容易)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朗诵古诗,解释诗意。(重点)

师:还记得《悯农》这首古诗吗?请我们小朋友来念一念。先听沃老师来念一遍,听听我是怎样来念的。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出示悯农的图片。

师:沃老师这里有一张农民伯伯锄地的图片,你能看着图片说说古诗中“锄禾日当午”的`意思吗?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3、师:这整首古诗的意思是: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可是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三、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难点)

师:古诗里有个词语“辛苦”,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很累,很忙)

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妈妈干家务辛等。

师:哪除了农民伯伯,和老师辛苦之外,在你身边还有谁也很辛苦呢?(请个别幼儿说说)

幼:爸爸上班很辛苦,妈妈做饭很辛苦,爷爷奶奶送我们上幼儿园很辛苦。(再次出示阿姨打扫卫生的照片及幼儿吃饭的照片)师:小朋友知不知道我们幼儿园除了老师还有谁很辛苦啊?比如:(保育员阿姨每天给我打扫卫生很辛苦,还有给我们做饭的厨师阿姨很辛苦)。

四、老师小结。

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要爱惜粮食,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厨房阿姨辛苦把饭菜烧好,阿姨每天给我们打扫卫生,我们要爱惜粮食,把饭菜都吃完,而且要保持地面桌面干净……)

《悯农》语文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悯农》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目的:

1、结合读本和幼儿自身经验,帮助幼儿丰富、深化有关影子的认识,特别是人物的活动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理解“也”字如何运用,学习运用句型—谁在做什么,谁也在做什么?

3、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和讨论图画。

4、结合读本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光和影子的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人物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5、帮助幼儿熟悉书中的文字内容。

教案准备:

大书《影子和我》、幼儿人手一本小书

教案过程:

1、教师以猜谜的形式引出活动的主题: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体乌黑头,灯前月下陪着你,却是哑巴不开口。(影子)。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看到影子?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教师提出本次阅读的主题—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很有趣的书。

2、教师出示大书:小朋友猜猜这本书在说一个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翻开大书的第一页,提问:

1)、你看到了图上有什么?

2)、为什么要有蜡烛?

4、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书上的。人会和影子做什么?请幼儿看书的第二页。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小朋友和影子在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出示书的第三页,将人物遮住,教师提问:我看到了图上的影子了,但是我不知道书上的小朋友做了什么样的动作?你们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做做吧。请幼儿站起来模仿影子的动作。教师掀开遮住的纸张,并请几个模仿得比较象的幼儿站到前面做动作,和大书中的人物比较一下。教师提问:为什么

6、出示遮住人物的第四页,教师提问:请小朋友说说这个影子象什么?发散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提问:你知道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让幼儿比比动作,教师掀开纸张:原来是用手做出了影子的牙齿。

7、教师出示遮住影子的第五页,请幼儿说说:墙上的影子会和小朋友做什么样的动作?教师引用原句进行小结。

8、出示第六页,教师提问:图上的影子在做什么?小朋友也在做什么?

9、教师:我们看看小朋友怎么啦?影子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想象的情节。

10、出示第八页,教师提问:小朋友发现这页和前面颜色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什么不见了?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影子不见了。原来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

1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有趣的,现在我们完整的看一遍吧,教师指读大书上的文字,将完整的讲述一遍。教师:原来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都可以和影子做各种好玩的,比如:手、脚、嘴等。是不是这个小姑娘做什么?影子也会同样跟着做什么?

小姑娘和她的影子有什么区别?(问题回答方向:影子永远是黑色的,只有轮廓,没有细节)。

12、教师: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有趣的吧。幼儿自己拿一本小书,跟着教师进行的指读,并注意引导幼儿:一个一个字进行指读。

13、教师:现在我们也要和影子做了。

1)、到操场上去找影子,并能告诉老师你在什么地方找到影子?

2)、同伴互相玩踩影子的

3)、幼儿组合影子游各种造型,请一个幼儿用粉笔将地上的影子画下来。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悯农》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农、午、汗、粒、辛”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

教学重点:

1.会认5个字。

2.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古诗中的图片,教师描述: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绅,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郊外的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间干活,不由得吟诵到:(教师范读古诗)

2.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悯农》。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农”,强调读准后鼻音。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生字,正音。

3.多种形式的读生字卡片,检查认读。

4.再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诵读感悟

1.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到田间去看一看。(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

(让学生跟随诗人一起去看看、想想,就能很快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的诗句也很有感情了)

4.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珠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里,多么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5.我们吃的米、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四行诗。指名回答。

6.是啊,我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农民种田时的情景,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诵读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还可以配上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1.分小组演读。

2.小组代表展示。

3.师生评议。

4.(出示图片)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愿意一起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背)

四、课外延伸

读一读,背一背。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栗,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古诗诵读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案 篇7

《邓小平爷爷植树》介绍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又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我只能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课堂上我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针对这一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四字词语竞赛”,看谁积累的词语多。同学们个人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他们除了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还有许多同学把平时积累的成语也说了出来。这样抓住时机将重点词语 “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的积累了词语。 同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跟不上每天认识十几个字,阅读那么长篇幅文章的学习了。虽然,他们提出许多问题?这是学生的发现,说明他们也在参与学习,也在主动地思考。但连“人群”这个词都不能理解,从侧面反应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确实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识字教学。

《草帽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草帽计》是“智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这篇课文脉络清楚,对事情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全文运用了很多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如:查阅资料,熟读课文,作批注,写自学笔记;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后能够认真修改、整理、完善自学笔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作业,弥补不足,巩固提高。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深入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进入到文本深处。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走进文本情境,获取真实感受。通过对比阅读,解决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神机妙算。

教学目标:

l、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的原因及过程,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2、学习用简练的文字复述课文,进一步练习提问题,标画并理解重点词句,写心得体会,标要点。

3、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课文对比的写法。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面面相觑、人困马乏、丢盔弃甲、喜出望外、拍手称快、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了解三十六计,搜集贺龙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草帽计”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生自由提问。

3、简介贺龙。

二、整体感知,了解梗概

1、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检查朗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红军所面临的危险局势是什么?

(2)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

●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怎样做的?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用“贺龙看到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 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上下夹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二)敌人中计

过渡:敌人真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请带着下面的问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

敌军发现草帽后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

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

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 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

五、作业: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

板书设计:

天气

神机妙算    地形

心理

《悯农》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a.《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草帽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等作比较,感受贺龙同志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章重点词句,感悟贺龙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了《草帽计》这篇课文,大家对课文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贺龙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在敌我的危急时刻,想出了使白军的事。

2、解释“神机妙算”

二、切入重点,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词句体现贺龙的“神机妙算”并说出理由

2、小组交流讨论

3、引导切入重点交流:

(1)引导学生体会贺龙根据当时的天气,选了有利的地形,设下了草帽计。

(2)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的比较。

(3)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的比较

4、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贺龙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

板书设计:

贺龙:神机妙算

敌机  (炸)

红军 追  白军

(扔)   (抢)

《草帽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贺龙在革命战争时期,用智谋指挥部队,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故事。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品格。默读课文,在理解第三、四节意思,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详细复述这两节。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隐蔽、踪影、凌乱、举世闻名、人困马乏、争先恐后”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10个。

教学重点:

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细复述课文片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构想: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草帽记”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草帽计》,师点出“计”,组词:计划、计算、计谋、计策。问:什么叫“草帽计”?(利用草帽设计的计谋。)

3.你知道这个草帽记是谁想出来的吗?(贺龙)你对贺龙了解多少?交流资料

简介贺龙: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在长征中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一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遭致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回答问题。

2.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正音。回答问题。

三、整体进入

1.自由朗读课文,谈谈你觉得“草帽计”这个计策怎么样?那贺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呢?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了“草帽计”怎么样,请你用直线划出来,并读好它。

3.出示:贺龙的“草帽计”真神。 师点出“神”,请同学查字典解释“神”。(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课文中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贺龙的“草帽记”真神呢?请同学分别从——贺龙、红军、敌机、白军这几个角度来考虑。在书上找找圈圈划划,分小组讨论。

5、交流:

1)贺龙:

★贺龙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体指战员把草帽随手扔掉。(“仔细观察地形”看出贺龙的指挥才能,从他作出的命令看出他胸有成竹。)

★贺龙笑了笑,指挥部队迅速转移。(“笑了笑”一词传神地写出当时贺龙同志对自己的巧计有充分的把握。

2)红军:

★红军战士虽然都戴着画有红五星的草帽,还是热得汗流浃背。(为下文贺龙实施“草帽计”作了铺垫。)

★战士们感到很奇怪,但还是服从命令,把草帽丢在路边。(一是红军训练有素,服从命令。二是对自己的指挥员绝对得信任,按照命令去做定会胜利。)

★顿时,红军的草帽凌乱地扔了一地。(“凌乱”的反义词是什么?整齐。“凌乱”一词写出当时红军战士对贺龙的命令执行得很好。诱敌:让敌人以为是红军逃跑时扔下的。)

3)敌机:

★走着,走着,忽然敌机来了。(“忽然”一词写出敌机盯得很紧,来去无常,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敌机飞了好几圈,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便飞走了。(说明红军隐蔽得好,这是一支具有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素质良好的军队。)

★敌机发现了戴着红五星草帽的部队,立刻呼啸着俯冲下来,一阵狂轰滥炸,把白军炸得死的死,伤的伤,叫苦连天。(敌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

4)白军:

★不一会儿,侦察员跑来报告:“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一个团”说明敌人兵力之多。“赶上来了”说明敌人来的速度之快。这给正在行军的红军带来威胁,眼看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龙同志指挥若定,充分看出他的坚毅果断。)

★他们已晒得人困马乏,发现路边有草帽,自然满心欢喜,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捡起草帽往头上戴。

6、敌人是怎么中“草帽计”的?

地面上的白军不知是计,戴上了红军的草帽,空中的敌人以为发现了红军的队伍狂轰滥炸。)

四、熟读课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把故事叙述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草帽计

丢草帽 捡草帽

戴草帽 炸草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和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节读文;

2.简要地说说“草帽计”神在哪儿?

二、学习课文

(一)复述课文

1.复述课文的方法

首先,我们就要熟读课文

第二步,就要来归纳要点

第三步,复述课文

2.各自准备,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

3.小结:刚才我们用了“熟读课文、归纳要点、复述”这三步法来详细复述课文。

(二)自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说说那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同位交流,集体交流

三、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长征正是依靠中国正确的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2.让我们齐读课文,再一次地体会贺龙“草帽记”的神妙之处。

作业设计:

摘抄课文中的成语

板书设计:

草帽计

复述课文的方法

首先,熟读课文

第二步,归纳要点

第三步,复述课文

《悯农》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悯农

辛苦

教学点评: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