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教学内容:
P2~3 位置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实验为核心工作,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努力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促进我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提高。
具体工作:
一、 教师的提高
1、 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
(1)、2月21日下午在育红小学进行一年级教材分析,全体一年级数学任课教师参加。
(2)、4月10日、11日在锡师附小进行教研员上课、评课活动。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听课观摩。
(3)、4月18日~20日组织教师参加“滨湖之春”全国名特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4)、每月组织一次数学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主。
(5)、邀请专家或名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
(6)、观看优秀课的教学录象,并进行集体评课,注意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2、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培训
(1)、由李老师执教,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学习,内容以数学解题能力为主。
(2)、围绕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学习方式等内容,针对某一课题进行集体备课。
(3)、继续开展一人一课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配合学校新课题的研究,组织一次数学学科方面的观摩研讨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教师和教研员参加听课、评课,并对家长开放。
(5)、结合日常听课调研,做好课堂即时指导。
(6)、重视反思总结,把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倡导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
二、 学生的学习提高
1、 1~6年级学生分阶段进行口算,计算能力的调查。
2、 1~5年级学生分单元进行调测。
3、 不定时进行随堂听课,以便了解学生听课效率。
4、 3~5年级学生进行一次数学知识应用的竞赛,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其他工作
1、 区定期调研:每周二、由区教研中心统一安排。
2、 3月中旬以前,把本校的研究专题以书面形式上报教研室。
3、 订好用好《小学生数学报》,订阅率争取达到50%。
4、 配合市教研中心搞好质量抽测。
现在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认真备好每节课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例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加减法“青蛙吃害虫”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主题图,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并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四个活动是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把握好教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例如:图书馆一课,主要是教学“两位数加几”,这是本学期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制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是学会两位数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一、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都有这样一个感受: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妈“交差”。但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输入了数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讲述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所学的内容包括:
1、按规律填空。主要涉及的是简单的数列,还认识了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知道了它的由来。
2、数字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巧填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接触新的解题技巧(等式变形)。
4、火柴棒摆算式,培养学生兴趣,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
三、学习成果
本周三举行的展示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于接触过的题目能做出来,但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题目或者变了形式的题目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所以仍应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数学解题思路,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教学情境之特点,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求圆柱体容积的时候,带了一只木水桶,让学生主动测量,计算,检验。学生们兴趣十足,他们竟然能自己得出结论:计算时要使用内直径和内高。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凭经验进行教学,很少坐下来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每一节课,很难相互之间学习。就个人而言,也很少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杂志堆积如山,却很少去翻阅它。心想:教学很容易,不需要费多大的力。其实不然,不管教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不管教小学,还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教学都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没有理论学习,就得不到进步,就很难去培训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进入了这个专题学习后,我发现同行们有不少我想都未想到的好做法,都为创建高效的课堂献计献策,很有学习的价值,这些理念都是先进的,与时代同步,给来不及学习的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我们要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
1、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2、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在设计教学环节更多的要考虑如何施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少些花哨,多一些实质,少走弯路,多走让人轻松的路。每一个教学环节要有机地连串起来,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的设计是准确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老师的引导作用。因为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发展,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也会走入迷途,一头雾水,如果一味老师的引导,就没有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也将是效率不高的课堂。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一定要合理才能发挥它的效益。
3、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提问的技巧与艺术,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经过培训,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更加要不断学习,每一节课之前要去充分思考如何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率,而课后我们还要去反思这节课的效率如何,并作出日后教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提升。
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量,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在探索与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辩证思想。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习了常见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今后系统学习小数的基础。三年级的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经验,生活中学生对小数有大量丰富的感知,但是缺少理性的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触到的、体验到的,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课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交流的空间,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丰富的原有认知,在交流对比和辨析中自主建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分母是十、一百的分数与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联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 活动引入:
1、用3、4两个数字,可以组出哪些数?(组出整数、分数、小数)
2、出示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3、生活中你在哪最常见到小数?(价签)
活动2【讲授】
二、初步认识
1、出示购物小票:介绍小数点、小数组成
师:老师带来一张购物小票,上面有小数吗?从哪看出是小数?
教师介绍: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小数点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面的部分叫小数部分。
2、介绍小数读法、表示的钱数
对于这几个小数,你还知道它的什么知识?(学生读、介绍表示的钱数)
小结:以元为单位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元)小数点右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3、师:除了在商品价格上见到过小数,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小数?(学生举例 )
4、 老师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出示
(1)饮料:1.25升瓶
(2)学生身高:1.53米,体重:37.25千克
(3)电影:约1.5小时场
(4)教室: 48.48平方米间(强调: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不同)
活动3【活动】
三、深入理解小数含义:
1、认识一位小数
(1 )师:看,这是1把米尺。多长?
小蜗牛向前爬了1小段, 估一估这段有多长?(1分米、 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估得对不对呢?到米尺上比一比,请大家边看边数一数(课件演示)
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份就是1分米。
这一段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米什么意思?
米还可以写成小数, 米=0.1米
0.1米什么意思?
小结:1分米 )
(3)你还能找到零点几米?怎么想的?(渗透零点几就是几个零点一。)
2、认识两位小数(自主迁移)
借着刚才的经验,猜一猜,0.01米表示什么?(1厘米、 米)
从我们熟悉的1厘米入手,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多少份,1份就是1厘米。
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米什么意思?
米还可以写成小数, 米=0.01米
0.01米什么意思?
小结:1厘米
照这样的思路想下去,15厘米写成分数是( ),写成小数是();20厘米写成分数是( ),写成小数是();
3、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不同?
读一读左边的这三个小数,我们把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叫一位小数。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得到了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再读一读右边的三个小数,我们把小数部分有两位的叫两位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就得到了两位小数。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的分数
4、反馈内化
打开书第89页例1,阅读并填空
活动4【练习】
四、拓展应用
1、书p911,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2、摆硬币写小数
3、 介绍小数的产生
活动5【作业】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想学习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后思考题:这是一条线段的0.3,你能把这条线段画完整吗?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 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 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 练。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 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 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 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 分法。 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 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 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 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 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 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 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 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 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 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 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 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比”的概念后,可设计下表引导学生 弄清“比”、“除法”、“分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名称 举例 相 互 关 系 区别
比 2:3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2÷3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2/3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 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检验。从而排除干扰,突出直角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
小学教学概念的掌握与数学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于数学思维,不可能学好数学概念;正确的 数学概念教学,又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 式、品质、能力和方法贯穿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