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认识整万数和掌握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一起看看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欢迎查阅!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 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
(1)导入。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
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教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
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
(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水果有哪些?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营养,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动四:百货商店
(1)导入:最近亮亮的妈妈开了一家商店,让我们去看看她进了哪些货?课件出示。
(2)这些货物就这样摆放好吗?
你们能帮阿姨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指名汇报
(3)如果把这些货按玩具、文具、服装鞋帽三类来分,该怎么分?(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5、 活动五:把同学分类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音乐伴奏,学生表演:有的看书、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把同学进行分类。
三、 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请你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的?(如我校的垃圾分类、书店的书等)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分类,请大家回家后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整万数和掌握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
2、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3、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末尾、其它数位有关0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
出示反映今年春节黄金周太姥山旅游情况的数据信息。
1、今年春节,仅大年初一太姥山接待游客达9000多人次。
2、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有4603辆车辆进入景区,其中浙江车辆有2005辆。
学生读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有关0的读法: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认、读不含0的数。
(出示情境图)
(1)师:今年“五一”小长假,尽管受到雷雨天气影响,我市旅游依然火爆,据统计,三天来,我市实现旅游收入约这么多元。(课件出示计数器和数据39560000)
(全班读)(课件出示读法)。
师:这四个0在什么级上?3956在?(万级上)
师:万级上的3956是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3956个万)
(2)数据3956。(出示空的计数器)
师:如果把这些珠子拨到个级上,这个数是多少?(出示3956)
师:个级上3956表示什么意思?(课件:3956个一)
(3)说数的组成。(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成39563956)
师:(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组成的这个数谁会读?
师:谁发现了我们刚才是怎样读这个数的?
(4)区分个级数和万级数读法的异同。
师:谁发现我们在读个级数和万级数时有什么不同呢?(多了个万字)
(5)读的顺序。
师:我们读这个数时,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方法。(出示课题:认数)
3、教学认、读含0的数。
(1)强调“每级”。
师:同学们,在这巨额的旅游收入中,其中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门票收入大约是这么多元(在计数器上出示算珠3205000)
师:请个同学帮忙摆这个数?
师:再请个同学给这个大数分分级?
师:你能看出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指名说组成)?
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
师:我知道这3个0在末尾,末尾的0不读,(指着板书说),而320这个0怎么也不读?它在万级的什么位上?(万级末尾的0不读,)
(板书每级。)
生齐读。
(2)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
师:老师来变个小戏法,给数字搬搬家,大家认真看,老师把哪些数字搬家了?(交换数字卡片,成:3025000)(拿走计数器)
师:哪里变了?
师:你会读吗?请你读。
师:前面这个0不是不读吗?现在怎么要读了?
师:看来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和万以内数中间0的读法是一样的。中间的0要读。
生齐读。
(3)刻画“其它数位”,突破连续0的读法。
师:我们再来给0搬搬家,认真看,这次又是哪些地方搬家了?(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位置,成:3020005)
师:哪里变了?
(多请几名读)
教师遮住万级,问:我们来看看这些0都是在个级的中间吗?这个0是在个级中间吗?(是)也就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呢?(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也是在个级中间吗?(个级的前面)
师:这个位置虽然很特别,但是我们发现它与中间的0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0都不在末尾。为了方便,像这样,凡是不在每级末尾的0,就叫做其它数位的0,(指着数字3020008中其它数位的0,让学生说,强化其它数位的0的认识。)要读出0.(板书:其他数位)
全班读?(多请几名读)
教师快速交换数字卡片成:3020080,3020800生齐读。
师:刚才这几个数的其他数位上0的个数都不同,为什么你们都只读一个0.
师:这就是含有万级和个级数有关0的读法。
师:它和咱们以前学的知识差不多。会读了吗?全班读。
(4)加强0的读法练习。
问:谁也能做小老师,改变0的位置考考大家?
如:学生出示30000280。
师:你想请谁读?他读对了吗?他读出了几个0,请你指出来。追问:后面“0”要读吗?为什么?(末尾的0不读)
快速交换几个学生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数,都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板书: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4、教学写数。
师:随着福鼎旅游业的发展,其它产业产量也随之提高。
(1)八千六百万四千。
师、福鼎是中国的化油器生产基地,占全国化油器产业的“半壁江山”,2009年化油器的产量是八千六百万四千台。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如果我请2名同学合作写这个数,你觉得应该怎样分工?
生写。
(2)四百零二万零七。
师:福鼎也是中国的白茶产区和出口基地,2011年福鼎白茶的年产量达4020007千克。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生写万级,师写个级成:40207。
生1:7要写在个位上。
生2质疑:中间添2个0。
师:为什么要添2个0,
问:我们在写数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要分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要写0占位。)
师:我们读数时是先读万级,再读个级,那写数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读数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做为福鼎的小主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福鼎的其它信息吧?
(1)福鼎白琳玄武岩的储量为38029000立方米;
(2)2011年福鼎水产品总产量达210300万吨。
师:看到大数目,要想读得准,读得快,咱们可以在心里给它们分分级。
2、写数练习。
请你拿出练习纸,把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想一想,写数前我们应该先观察什么?
课件:福鼎市2010年人口普查总计五十八万一千三百二十三人;581323
全市耕地面积二万零九十公顷;20090
海水可养殖面积九千一百零七万八千公顷。91078000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电脑核对,课件预设2090,让学生找错误。
四、游戏。
1、游戏。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认真,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玩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首先观察一下你卡片上的数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有几个5和几个0?
下面与你的同桌相互轻声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几个0.
师:我们来看屏幕,我们把上面不停滚动的编码看作我们今天学的数,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手中的数与电脑上显示的数一样,说明你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礼物。
第1次:教师抽奖。55005500。
大家欢迎第一位幸运之星上来领礼物。
第2次:学生喊“开始与停”。50055500。
师:他读对了吗?
2、听令就坐。
师:还想玩吗?请再次将你手中的数读一读,看看你读了几个0,记在心中。
师:好了吗?请问你读出了几个0,你呢?全体起立,现在我们改变游戏规则,听口令坐下,看谁反应快?手中的数一个0也不读的请坐下,同桌看看他坐对了吗?
师:只读一个0的请坐下,举起手中的数,让大家检查一下坐对了没有。
师:读2个0的请坐下,自己再读一遍,看看坐对了吗?
从剩下站着的小朋友中抽一个,问:你是读几个0的?
师:你能想象出这四个0分别在哪些数位上吗?自己动笔先写一写。(请读出3个0的坐下。)
师:谁来摆一摆这两个数。
师:要想读出三个0,咱们得把3个0或四个0放在什么位置?
师:孩子们真棒,不仅会读会写大数目,而且会创造大数目,
师:今天认识的这些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生活中也是经常能看到的。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去观察,收集咱们身边的数吧。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