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爱岗的小编Waner为家人们整编的15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2021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苏教版小学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

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上《数一数》教案 篇3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投影片 1s.ppt (8.02m)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 ○ □ ○ □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

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开火车)

9-6 2+5 4+6 10-4 9-8

10-6 10-9 7-7 1+9 5+3

2、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7 9 10 9 8

3□ 4□ 6□ 3□ □5

3、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于10;10减4等于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

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猜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教学过程说明:

第1题的口算题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2题数的组成知识,是本节课填未知加数的依据,教师在这里做了重点复习,为下面要进行的新课做好了准备。第3题安排的是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

专家评析:

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准备练习的设计从口算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未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 )=10)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

2、教学小旗图。

出示小旗图:

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

6+( )=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 )=5 4+( )=7

2+( )=8 6+( )=10

[教学过程说明:

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专家评析:

铅笔图的教学,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一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又安排了画图填数、直接填未知加数等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拍手游戏

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实践运用

1、谈话: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提早就准备好了蛋糕和水壶。

7+( )=10 5+( )=9

7加几等于10?5加几等于9?(汇报)

2、带上蛋糕和水壶,请同学们按票乘车(出示汽车图)。

票面上的括号里填几(车票卡片),你就乘坐几号车。(学生活动)

3、森林公园到了,这里的花儿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一片叶子。请同学们给每朵花再选一片叶子,使两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

以“春游活动”为主线设计练习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中“花朵配叶子”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题目,通过这个游戏既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专家评析: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开放性强,较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专家评析: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猜一猜”和“填7+()=10”时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

3、注重习题的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中,准备练习、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解题方法都注重了开放性。尤其是“花朵配叶子”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好体现了《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

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培养数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2)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画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的方法。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谈话:儿童乐园里每种东西有几个,我们怎样记录下来呢?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我们可以用点子来表示。

(2)提问:你能用画点子的办法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吗?

(3)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占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说给同桌听。

三、巩固深化

1、在习题纸上画点子。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四、总结提升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课后记: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懂得如何与同桌交流,应该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新 篇8

教案设计示例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课题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挂图也可以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先引导学生看图自由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引导学生发现个数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专家评析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新课开始,李老师用亲切简短的谈话,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学生带来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并追问还有什么?促使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由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提出任务让学生观察,看的是同一幅图,活动要求不同,学生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李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置入了多次观察美丽校园图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产生观察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虽然这是学生入小学学习的第一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是,李老师十分重视这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数数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接着,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师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数到校园内、数到校外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数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设计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

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

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

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2、巩固。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

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

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

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

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

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

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

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

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

总结

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2、(教师在1和2间贴上时针)现在是几时?我们下节课再来和嘟嘟一起认识它。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 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 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免费2021最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及用四舍五入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教学重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教学难点: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复习读写和四舍五入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这就是我国近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能读懂相关的信息吗?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读出1953—20--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位分级)写出1953—20--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凑整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你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将上海人口数凑整到整万数。

2、 揭题: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凑整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

自学提问

(1)用“四舍五入”法行吗?为什么?

(2)原价198元的套装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

(3)这种凑整的方法叫什么?(提问分星级+独立思考+求助讨论)

2、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来占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3、跟进练习:制定其余服装的优惠价格。

(二)探究二:进一法

1、 出示: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两种尺寸。

自学提问

(1)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SHIRT?为什么?

(2)像这样的凑整方法叫什么?

(3)与我们刚才学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2、讨论汇报。

3、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去掉尾数向前进一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进一法”。

(三)探究三

1、练习:学生当场编题将按下列要求凑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进一法

2、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础练

1、 下面用哪种方法凑整更合适?

(1)小亚有480分的积分,每200分可以换一个奖品,最多能换几个奖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装盒冷藏,每个盒子只能装10根,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3)小明体重35kg,一部电梯的载重为1000kg,这部电梯最多能乘像小明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吨,一辆卡车每次运8吨,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178025用“去尾法”凑成整万数是(),用“进一法”凑成整万数是(),它们相差()。由此可见,用“去尾法”凑整,数字总是变(),用“进一法”凑整,数字总是变()。

(二)综合练习选择

1、 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时反馈练习

1、 书P90、91页最后一题。

2、 按“进一法”在万位上凑整得8□3068≈83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20--÷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装105桶纯净水。

(四)拓展练习

1、某个数,经“去尾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999 ),最小为(72001 )。

2、 某个数,经“进一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1999 ),最小为(71000 )。

3、 某个数,经“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499 ),最小为(71500 )。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教学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1)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2)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3)问: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家人,好不好。

教学反思:

“数一数”这节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教材2~3页"数一数"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在数一数过程中,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环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枷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乘法的愿望。

课前准备:

熊猫图片、圆片、方格图、苹果图

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创设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就出一个谜语,"叫猫不是猫,象熊没熊高,人人喜爱他,是咱宝"认真倾听

猜谜语:"熊猫"问题探究

1.谈话:今天有许多可爱的熊猫跟我们一起来上课,大家快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

2.组织小组汇报的方法和所列出的加法算式,注意给予。

3.谈话:同学们表现真出色,今天老师带来许多漂亮的图片

4.一共有多少?列出加法算式1.一个5,2个5,3个5 ,5+5+5=15

2.1个3,2个3,3个3,4个3,5个3 3+3+3+3+3=15

3.6+6+6+6=24

4.4+4+4+4+4+4=24

体验感悟:

1.刚才我们数了熊猫和圆片,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方格。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从刚才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1.独立数一数方格,然后列式

2.汇报思考过程及数的方法和算式

3.组内交流

⑴列出的都是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⑵不同数法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实践应用:1.谈话:秋天到了,苹果成熟了。看这里有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一共多少个呢》?列出加法算式

2.5盘苹果是5个3相加,那么6盘,10盘,15盘呢?你能列式吗?

3.求50盘苹果有多少,你会算吗?能列式吗?

4.谈话:这时候用乘法会比较简单1.3+3+3+3+3+=15

2.3+3+3+3+3+3

3+3+3+3+3+3+3+3+3+3=?

3+3+3+3+3+3+3+3+3+3+3+3+3+3+3=?

3.3+…………………………+3=?

麻烦

板书设计:

数一数

熊猫图 方格图

5+5+5=15(个) 10+10+10=30

3+3+3+3+3=15(个) 3+3+3+3+3+3+3+3+3+3=30

…… ……

圆片图 苹果图

6+6+6+6=24(个) 3+3+3+3+3=15

4+4+4+4+4+4=24(个)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习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我们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习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在圆圈里填上﹤﹥或﹦

○○○ ○

二、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

教学预设

(1)求谁看的页数多实际就是求什么?

(就是比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小)

(2)今天我们就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板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比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小?

(2)交流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预设:

●用画图的方法比较。

展示:画图表示

教师引导:如果分母或者分子数太大,这种办法就不好用了,同学们能不能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设法把这些分数转化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自己探究(此时要给学生留些探究的时间),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交流学法。

●我是这样想的,把他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就便于比较它们的大小了,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和都转化成不改变原分数的大小,但分母都是6的分数和。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因为<,所以<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想一想,在把和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中,都借助了哪些旧知识?

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得出: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

(3)认识通分

把和这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在数学上称为通分。

教师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教师强调:想学会通分必须注意哪两点?

预设:

下划线部分和斜体字部分,也就是第一必须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第二转化后的分数必须和原来分数相等。

三、例题

做书上79页试一试

、、(1)每组同学完成一组中两个分数的通分,请三名学生板演。

(2)请板演的学生说出通分的思考过程,集体评价并且订正。

四、巩固练习(出示大屏幕题)

1、填空:

(1)通分是根据分数的(),通分的目的是把()分母分数化成()分母分数。

2、下列哪组通分正确?哪组不对,为什么?

{

{

=()=()

=()=()

五、总结

1、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你还有疑问吗?

预设:老师比较和的大小可以把他们转化成是分子都是6的分数吗?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明确告诉你“可以”,但这个过程不叫通分,而79页试一试的要求是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如果没有“先通分”就可以这样做了)

2、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学到些什么?

预设:

a我会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b我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c我学会了通分。

……

六、布置作业

80页练一练1、2、3、4。

【板书设计】

分数大小的比较——通分

因为<,所以<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