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找规律说课稿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一说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目标是:(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
教法与学法是: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学得都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师板书:规律)
然后顺势说明: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双手中,也存在着规律呢。不信?就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告诉学生在这一场景里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那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观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紧接着师提出:是不是有这种排列现象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就一定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一找规律。(将板书补充完整:找规律)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提升规律
首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并观察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沟通与例题中发现规律的联系。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当于上面例题中的哪些物体?圆呢?小棒的位置和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接着再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发现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能把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吗?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沟通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现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想一想应该有几个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圆形排列的物体的规律,我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实验:把12只小兔分别用12个数字来表示 /article/,如果每两个数字之间出现一个蘑菇,有多少个蘑菇呢?仔细瞧,数字们要变魔术了!课件演示12个数字围成一圈,形成一个钟面(钟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以前的学习,都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12个间隔)。然后师再提问:现在蘑菇的个数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的排列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数数、画图、摆学具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一部分:说教材
第一课时48页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摆一摆小棒和圆片,进一步体会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在学生的探究、比较、思考、发现中,总结出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一般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如果是封闭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能力目标: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总结规律,并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例如电线杆与灯箱的排列、锯木料、栽树问题等相关应用。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三部分: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数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在探究、比较中发现规律,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部分:教法、学法
教师层面: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层面: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想一想、比一比、试一试,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五部分: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逛一逛兔子农场。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课件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图中有那些物体?再一排一排仔细分析,回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的板书出一组一组地数据,让学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感知在夹子和手帕这两种物体中,在蘑菇和兔子这两种物体中,在篱笆和木桩这两种物体中,夹子、兔子、木桩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是处于中间的物体,从而发现在这样的排列中“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的规律。
然后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从而进一步体会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中,通过个人说,同桌说,小组说,学生对在不封闭路线中,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的这一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突破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说,练,概括,总结,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根据教材中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也就是课堂作业设计)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25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4、在数练中的一题:环绕着公园的`池塘边栽着柳树和海棠。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有2棵海棠,一共有240棵海棠。柳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的作业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1、2题)基础巩固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在不封闭图形中,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
第二个层次是:(3、4题)拓展延伸题,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在像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封闭图形中,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部分: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预设是这样的)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不封闭图形)(封闭图形)
数量相等
夹子10手帕9
兔子8蘑菇7
木桩11篱笆10
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找规律》这节课的说课过程,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
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选裙子,配上衣。
4.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同桌讨论。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节课的3“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一猜”,舞蹈动作等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规律现象,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5、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笔、涂色卡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故做神秘: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这里面装着小圆片,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一种是绿色的。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小游戏,好不好?(老师第一次拿出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
2、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小圆片。
3、老师第二次拿出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绿色)再问第三次呢?再拿一次呢……(共6个)
4、哇,猜得真准,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
5、原来你们是根据这样的规律猜的。那么后面的排列你们知道了吗?[出示省略号]
6、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猜一猜圆片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灯笼、和花朵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悄悄地告诉给你身边的小伙伴好吗?
3、我们先来看看小旗的规律。
4、小旗的规律找到,下面看看花儿的规律
5、再来看看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6、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今年是我们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寿乡的美化绿化真的很不错,看多美的小花园。(课件出示)
7、新建的广场地板砖快铺完了,大家能帮忙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环节从主学生熟悉的联欢会及县庆美化寿乡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模仿中理解规律
1、刚才我们应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能不能按规律来摆图形呢?
2、好!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请大家4人一组把信封里的东西全倒出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3、小组里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按什么规律摆,商量好了大家才动手摆。
4、那一组愿意把你们摆的规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5、你能向大家介绍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
6、还有哪一组愿意拿上来?(你想让他们说说你们组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那你怎样问他们呢?)
7、还有哪一组想拿上来?(你能象他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吗?)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8、指其中一张:我也想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吗?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第12个应该是什么图形呢?请你独立想一想(谁来说一说)
9、到底是什么图形呢?请你拿出桌面上的这张学具卡片,接着画一画,看第12个是什么图形?
10、画好了吗?谁来说说你画到第12个是什么图形?
11、拿出你的彩色笔按规律涂一涂。
设计意图: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摆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渗透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东西也是有规律的?(一周的星期一到星期天、街上的红绿灯、人行道的斑马线等)
2、你真会说,大家表扬他。(啪啪 啪啪啪 啪啪 啪啪啪)
3、刚才的表扬声,有规律吗?你还能接着往下拍吗?
4、用有规律的动作跳舞。(《春天在哪里》)
5、你也能自己创造一些规律吗?(每个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和发现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欣赏规律,感受数学美
1、课堂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例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日出日落,时间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勇于探索生活中的规律,做生活的小主人。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规律所带来的数学美。(插入轻音乐)
(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一年春、夏、秋、冬依次不断的反复出现。
(3)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下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规律所带来的数学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规律美产生无限的遐想,使知识得到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艺术性、指导性、应用性,并应发挥引、导功能,引学生之思,导学生之路。本节课的板 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江苏国标版第十册《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学习过《找规律》的内容,也多次经历过找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解决相应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个理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则是: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四)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所选择的教具学具为:多媒体课件,每人两张方格纸条,四个方格框。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实现以上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导入:2、直观演示:3、引导探索:4、实践应用:
学法:1、自主学习:2、操作实验:3、合作交流:4、比较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课一开始: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站出来排成一行,从“1”开始报数。然后问:老师想从中找连号的两位同学,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找不同方案时,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是找规律。这从学生身边出发提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经历探索,感知规律
为了便于研究,我选用了10个自然数制成这样的数表。通过课件先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邻数,然后再显示问题,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数表想一想,动动笔,或者拿方框试着框一框。学生完成操作之后组织合作交流想法和做法。学生的做法可能是:直接计算或者平移方框来找答案,此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学生交流后充分肯定了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考。此时,叫一位学生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然后我再用课件来直观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共同完成填表。既然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此题,那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引导学生说出第(1)种方法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而第二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简便。
(三)、自主尝试,发现规律
在学生经历探索,比较的过程后掌握了用平移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框3个数,4个数、5个数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自主操作,并完成相应的填表。再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发现了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不同的和的个数。到此,教学逐步深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练习巩固,深化规律
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首先是试一试,这个练习是对应例题来设计的基础性题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新知的理解。然后接下来的练习逐步到较为抽象的花边、字母、有限数字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丰富了对规律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讲到这,我让学生回到导入时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解决问题,应用规律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以下2道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和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使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做好思想准备。终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识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课时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我在本节课教学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信息技术等多种工具的强有力支持下,给学生提供多种素材,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学会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说学情分析
1、一年级的学生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的特征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
2、本年龄段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不长,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现实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并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发现事物的规律,进而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创造规律,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生动活泼的情境,培养学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使学生初步学会发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创造规律,能够对思考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运用规律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规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自由发挥想像力创造许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
其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思路: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事物排列规律的普遍性,找出直观事物的简单变化规律。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事物规律的发现、欣赏、创造过程中去,并能将创作作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一起来看看吧!(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一些有规律的照片和图片)
[屏幕依次显示: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新年街上悬挂的灯笼、斑马线等。]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这么美的照片中有些什么呀,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学生依次读出。
3、明确目标:
教师引出课题——这些照片中的事物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使用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感知到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自然产生认识规律、探究规律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中发现、活动中创造
第一次探究:
1、创设情景
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瞧,他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未布置完的会场]看了这个会场,你想说些什么?
2、自主探索规律:
①学生发言: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说说这个会场是用什么来布置的;或发现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或发现彩灯、彩旗和彩花挂的时候是有规律的……(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我会提示他们)
②小组讨论:这些事物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自由汇报,初步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汇报:彩旗是按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交替出现的;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彩花是按红、绿、黄这样的规律来布置的……
3、根据认识的规律布置会场。
①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彩旗、灯笼、彩花布置的规律,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亲自动手帮他们把会场布置完。
②根据刚才初步感知的规律,请学生选择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下一面彩旗的颜色,继续布置会场。
[计算机适时给予评判和鼓励]
[使用意图:通过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素材,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有效地探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
第二次探究:
经过大家的努力,看看我们共同布置的会场漂亮吗?(展示布置完的会场。)
【设计意图:将学生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会场布置好了,小朋友们在会场中跳起舞来。(课件演示小朋友们手拉手跳舞,并伴随着有规律的音乐。)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音乐停,小朋友静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跳舞的同学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他们是按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这样的规律站的;如果跳舞的小朋友其中两人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大家看:课件演示小朋友其中两人放开手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最全面答案的理解,突破难点。】
第三次探究:出示入场券(教学例题3)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显示联欢会入场券或用练习卡出示入场券]要求学生用涂色工具或彩色笔按规律涂一涂,画一画,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
3、当验票员,校对结果。
谁来当验票员?(请几名学生上台验一验其他学生的“入场券”)。
[设计意图:通过“填联欢会入场券”的活动更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4、参加联欢会
(1)第一个节目是“请你跟我这样做”;
①跟着老师做
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②每组设计一串动作,展示并带着大家一起做。
(2)第二个节目是“请你跟我摆一摆”(88页例题2)
①跟着老师摆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好吗?
②自己摆一条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小组合作,用各种图形创造一条规律。)
③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中提高、生活中运用
1、联欢会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联欢会,大家有什么收获吗?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规律?
2、布置实践性作业。
[出示“美丽的校园”图,旁边设置许多可移动“小树”、“小花”和“小草”]
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春天来了,请小设计师们运用我们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我们温馨的家吧!
[使用意图: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用多媒体设计我们的校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美术课程相互融合。学生兴趣盎然中,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猜颜色 画一画
摆图形 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