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尝试由浅入深,通过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春天。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听、动、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民主教学是营造绿色教学的生命线。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我们老师往往想民主教学,但又不敢真正做到民主。担心学生放了收不回,又担心学生不能胜任民主的学习方式,还担心自己控制不了民主的教学局面。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在探索春天的音响时,让学生用人声来模仿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等等。学生的模仿真实惟妙惟肖、五花八门。因此,越是民主的课堂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越会表现自己。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
在音乐新课堂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乐于参与合作的情境,努力激发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和爱学的强烈学习欲望,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促使学生做好合作的学习准备,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课文从“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课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教给学生通过动物行为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这既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在理解“搬”时,首先我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搬的动作,其次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粉笔能不能用搬,为什么,该用哪个词。进而让学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东西时才会用到这个词
二、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三、及时渗透品德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
“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次教学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展示馒头由小变大的过程,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馒头由小变大的原因是:馒头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排出的时候会在馒头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洞。有些同学就可能产生疑问:“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呢?”带着这一问题再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为:和面、发酵、加碱(碳酸钠)、气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产生是与发酵、加碱(碳酸钠)有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课题。那么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么原料来制取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究,要寻找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应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虑。之后同学们列举了所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蜡烛燃烧、酒精燃烧、人的呼吸等。然后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它们都不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过在“问”中“学”、“学”中“问”,就会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闸门,从而至始至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1、双轨小火车,记忆字形,在交流过识字方法之后,学生基本记住了生字的音与形。这时候,就让他们给生字找好朋友,即生字组词。老师怎么来检查,学生怎么来交流,于是我就设计了“双轨小火车”这种形式。这种活动调动的学生人数多,两列同学,一列读字音、一列组词,学生又一次复习了字的读音,又在其他小伙伴的帮助下丰富了词汇量。
2、你说我猜,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巩固生字。
“你”指的是学生,“我”指的是教师。这一环节,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说来考老师。他们可以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解释某个生字让老师猜,也可以不出声的读生字让老师根据嘴形来猜字,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和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整个一节课,教师创设了不同情境,让生字复现 ——复现——再复现,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反复和生字见面。整个识字过程,教师是在有意地组织,学生是在无意地学习,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识字。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有许多困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就是:识字量太大。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常常在想、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主课堂,切实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够认识教材中的认读字,才能较好的完成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 ----大量识字。
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与总结,初步设计了一个“五步识字教学法”。只有当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识字。现在,我的学生能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常见的识字方法识字,还能用猜一猜、编一编、联想等自创的方法识字。
在课堂上,我就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去交流,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识字方法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他们一个个像小记者询问着别人,也阐述着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