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便以故事《女娲补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课后的《风俗通》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篇。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然后以“一个( )的女娲”的句式来理解女娲形象。让学生感知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从《夸父追日》中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把自己扩写好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一点我很欣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口头语较多、肢体动作不自然。最重要的是对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把握、运用的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我又没能及时正确的进行指导,不免存有遗憾。
不足之处:1、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处理环节板块之间的衔接上做的不到位。
2、读的不够,因为文章长度的原因,只能利用早自习时让学生提前阅读,课上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朗读。
3、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语文学习还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安排学生作业《女娲造人》新编,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改进。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够明确,让人误以为是上第一课时。其实可以先直接回顾上节课所学,“什么是搭石?”后再一起去看看作者刘章的家乡(欣赏家乡风光图,说感受),接着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搭石”。这样就不会有疑问了。
2、整堂课的时间分配稍有偏前,后面略显仓促。应该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难点:全文5段,第1段弄懂“为什么搭石?什么是搭石?”(第1课时)。第2段清楚“谁,怎样摆搭石?”第3段明白“怎样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况怎样过搭石?”第5段“赞搭石”。其中“摆和走搭石”中都蕴涵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应作重点把握。实际上课时各环节衔接如能再紧凑些,时间安排上也会更宽裕。
3、对个别词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明确。
“轻快的音乐”应该是有很明显的节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协调就可以,而不是一定要快的。“踏踏”的声音,是脚踩搭石发出的响声,老师在引导体会时不应该直接发“踏”的音,而是做好师生接读训练。老师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学生接“后面的紧跟上去”……重复几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让学生体会“前面的慢,后面必须慢,前面的快了,后面必须得快。”从而明白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像轻快的音乐”。
另外体会“画一般的美感”时,一定要点一下,可以结合前面看过的秀美家乡风光图片,也要牢牢抓住这里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去体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画一般的美”。
上星期三到这个星期三一周的时间,我都在教学《升和毫升》,考虑到这方面的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 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观念,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容器,从锅碗瓢盆到瓶瓶罐罐,只要可以我都搬进了 课堂,结果这一周的数学课就不再像平时的数学课了,没有口算练习,没有新授巩固,课堂教学不再那么井然有序,我和孩子们都拿着瓶瓶罐罐不停地做着实验,孩 子们陶醉于做实验的新鲜,兴奋地欢呼、交流……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学习积极性之高是前所未有。我原以为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可 一看学生的作业我迷惑了……(作业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各种常见容器的容量选择、判断或估计不准确,有的甚至相差太远)作业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使我不得不反思 自己的教学:
1、这样教行吗?
容量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又是在没有认识体积的基础初次接触,所以课堂上我尽 量采用直观教学,每节课都搜集了各种容器,做了大量的准备,教学时我也改变了以往数学课的模式,用大量的实验操作来代替空洞的说教。学生对我这种实验式的 数学课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不说,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从这个角度思考,我这样教学符合课改理念,是完全 可行的。
2、这样教目标达成了吗?
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它们之间地进率并能准 确换算。(2)能准确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意识。前一个目标比较容易达成,难的是后一个目标。教学中,我准备了各种容器,让学生 反复地比较、猜想、验证就是为了提高这个目标的达成度,可学生作业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如同给我当头一棒……
我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可 能有这样两个:第一,教材编排不太合理。让学生在没有认识体积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容量,不符合认知发展须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学生学起来肯定会有困难。第 二,生活经验太贫乏。这方面的知识本身就较抽象,不要说是学生,就连我们老师平时关注的也较少,学生的脑海中所能联想到的有关容量的信息实在太少,虽然课 堂中我已经想尽各种办法在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容量的直观经验,但仅仅利用几堂课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学时受许多物质条件的限制,比如浴缸、大的洗 澡盆、水池等这些容器无法带进教室,让学生回家测试又无法具体指导等等。这些矛盾的解决还有待于和老师们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