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给予快乐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

1.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2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五、实践运用,探究文本外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让学生在读书中探究文本内涵以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适当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实践,在运用和实践中扩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格言,以及让学生课后用心灵去完成一次作业,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很多学生谈到“过年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穿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如何抓能表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语句,通过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保罗和兄弟俩相互的给予和关爱之后,再一次回到“快乐”一词上,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很多学生谈到了“帮助别人,别人快乐我也快乐”“帮助妈妈做家务也很快乐”“别人伤心时去关心安慰他人,为别人分解忧愁自己快乐”……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对快乐已经由简单的“得到是快乐的”上升到“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快乐”上,感情升成自然,达到心灵的共鸣。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因此,对阅读课上教的深与浅我把握得还是不够,整堂课下来,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于细碎,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由此,我想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3

对于本节课我虽然做到了充分备课,对学情也比较了解,但是对于略读课,我不敢多讲,又不知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多的只是浅显的朗读,只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对于略读课到底怎样上的问题,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内容上,要把握《课程标准》中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不能不了解,不能过细的了解。教学中,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教学不做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师要把前戏做足,也就是要在精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结合生活实际、查阅资料、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

三是形式上,教师要善于隐身到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理解的机会,允许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地、慢慢地提高。最后,教师也要注重在略读课中建立评价机制,通过多样、恰当的评价,促动学生自学、交流,并能逐渐形成评价体系,达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4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五、实践运用,探究文本外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让学生在读书中探究文本内涵以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适当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实践,在运用和实践中扩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格言,以及让学生课后用心灵去完成一次作业,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很多学生谈到“过年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穿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如何抓能表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语句,通过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保罗和兄弟俩相互的给予和关爱之后,再一次回到“快乐”一词上,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很多学生谈到了“帮助别人,别人快乐我也快乐”“帮助妈妈做家务也很快乐”“别人伤心时去关心安慰他人,为别人分解忧愁自己快乐”……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对快乐已经由简单的“得到是快乐的”上升到“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快乐”上,感情升成自然,达到心灵的共鸣。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因此,对阅读课上教的深与浅我把握得还是不够,整堂课下来,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于细碎,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由此,我想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5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生命感悟和认识的三句话,并以这三句话为依据,把文章划分为四层。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学生只要用心读,这四句话并不难找。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请你尝试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说的“术语”,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等。结构手法:照应、过渡、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在发现中,点评中深入学习课文,学习散文多种多样的表达,学习散文语言的精美。

第三个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由于课前朗读不够充分,课堂上朗读也不够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疏,使品读不够流畅,不够充分。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更好!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学唱了歌曲《小螺号》,掌握了音乐知识:弱起小节、附点音符,以器乐进课堂为主题而设计对歌曲的教学,思路是:预设情景,聆听欣赏并体验吹奏,接着是体验小螺号从远及近的声音,最后引导学生先学习竖笛,有初步的音高和节奏感知,从而完整的演唱歌曲。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熟练了歌曲的吹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

本课有效地把器乐教学与唱歌、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大胆表演,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音乐课程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才能开心地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兴趣。因此,教师注意挖掘课外资源,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教学评价,有褒有贬,有赞扬有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组织学习评价有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体验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音乐课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本课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其中,合作创编、综合表演等内容表现得十分突出。教学时,教师虽然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但没有给学生明确责任,没有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体验、创编、集体练习的时间,导致了部分小组的配合不够默契、表演比较拘谨。这就意味着教学设计还有待优化。明确学生自己应负的责任,合理提供空间和时间,加强调控与指导等等,都得合理设计,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大程度地积极探索、紧密配合、大胆创编,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7

12月3日下午,青蓝工程师徒报告课在实验小学三楼报告厅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经历了三个月后的磨练后,得到了上台展现的机会。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也得到了太多的收获和感想,这次教学,会让我终身难忘。

《给予是快乐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人物对话集中;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全文内容浅显易懂,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致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概括为以下两个大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去主动探究:一、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予了对方什么呢?二、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令你难忘,划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清楚,但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好,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在结尾处,情感没有升华上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在深入一些,紧紧围绕着给予是快乐的来展开。在文中,小男孩看到保罗的新车后,说出了:“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感人话语,我在教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了小男孩不但想要把车给予给自己的弟弟,还要把希望、勇气和爱给予给弟弟,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去理解小男孩想要给予的热情,想要把爱触及到弟弟心灵的愿望,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记叙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忽视了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的理解,对于小男孩这一人物的体会则不到位,不能让学生充分去学习小男孩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

其次,教学要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去研究孩子所研究的内容,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围绕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受到了震撼去说、去想、去写,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却并没有深入学生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对于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清楚,教学时自己的思路也受到了限制,仅让小组代表交流感受,其他的组员没有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小男孩的那份迫切要给予弟弟的梦想和愿望没有充分的展开,尽管同学们也都在读在思考,但那时肤浅的,还要深入去理解文本,在以后的小组交流中,我会努力去改正这一不足,这一缺点。

最后,体现在同学们读写练习的限制上。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课堂练笔,一是小男孩不仅仅想给予弟弟一辆车,还要给予___________。二是结合阅读链接,谈一谈在生活中,我曾因为_____而快乐。这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从孩子课堂的反应来看,这两处练笔却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去畅所欲言,看来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处都要精心地准备于设计,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去琢磨。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但是如何能在教学中上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让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是值得我这位新老师去学习、去钻研的。尽管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我坚信,在每份付出的背后,在每次给予的背后,我们都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就像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样:给予是心灵的付出,它不求回报,因为它是相互的。的确,和学生在一起的相互给予才是老师们最大的快乐!因为它是信任、欢乐和爱的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8

我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一课时,其中出现一个长句子“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学生朗读这个句子时,总是疙疙瘩瘩的,甚至还有把句子读破的。尽管我跟他们解释了,“描”就是拿另一张纸放在字帖上写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样子,在本子上自己写。前者简单,后者难,所以先描,等练熟了,才能照着写。尽管苦口婆心,还范读了一遍,又带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学生读得不连贯。真是有点手足无措了!

这时,我又采用了实物示范的方法,拿来了一本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诉学生这是字帖,然后用一张薄一些的白纸蒙在上面描,让学生明白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写,让学生明白,“照着字帖写”是怎么回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看我演示,比起开始我讲解的认真上百倍。且这样示范过后,我又让学生亲自实践。因此,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薄薄的白纸,我让学生“先用纸蒙着字帖”,然后再照着字帖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心领神会了。学生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体悟了。这样再让学生来读,他们就能比较顺利且流利地读出来。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0

在学习第一部分——鲜花满地,抓住“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还多”等词语,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夏天到处开满了鲜花。随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想象。“满地”一词,满地的鲜花是怎么样的多呢?仅仅是到处开了花吗,我想这样的感知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是不够的。所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除了草地上开满鲜花,哪些地方也是鲜花盛开呢?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数不胜数的情景。

在学生熟读背诵课文之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我设计了“争当小诗人”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进行语句的基本功训练。我出示句式:我最喜欢草地上遍布地的牛羊, 这里( )那里( ),真比( )。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来练习说话。学生学会了模仿之后,我又让学生尽情想象,自己进行创造,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描写的事物都很生动。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丽艳

《飞夺泸定桥》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选编了《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诗歌《七律长征》。“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围绕长征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紧扣“飞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以方面处理较好: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因此在齐读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课题中哪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们马上抓住“飞”和“夺”提出: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夺桥的?故事中是谁向谁夺桥?然后马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展开学习。

2努力渗透写法。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交流回答课前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渐渗透了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方法,实现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3整体处理课文。在精读部分,我紧扣课后习题,提出:默读课文,说一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大的问题统领全文,实现长文短教。在交流中学生们能够抓住红军夺桥时的表现体会红军的勇敢,能够抓住红军冒雨行军的场面体会红军的机智和不怕困难,理解文章主旨。

仔细思量,我觉得还有以下地方处理不当:

1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由于课文较长,在自由读和指名读后就已过去了十一分钟,再交流主要内容就一堂课过半,所以后面精读部分时间很紧,没有指导学生把一些重点语句读细读好,如描写桥险的句子,描写红军飞速行军中生动的比喻句,只是读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铺桥前进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导朗读,不仅对理解文章有帮助,更为后面复述和习作中的缩写奠定基础。

2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飞”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时,我就应及时追问,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红军必须快速前进,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顺势板书“飞速行军”。为后面节省时间。再比如在初读小结时没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应点明。

3本节课提问的数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问题还应减少,感觉越是急于让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就越急于提示追问,就显得碎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提升不够及时、到位,有时急于抢说。学生课文预习不够好,回答问题的完整性、条理性有待于加强训练。

4如果能用课件补充一些资料,如关于飞夺泸定桥的背景资料,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就能将学生带入情境,课堂气氛会更热烈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2

《窃读记》是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教育学生要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之后,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述,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简单。

但就像我上课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样:总是在计划的课时之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此类问题,在新课改后愈加明显。我经常为此事烦恼,更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出现此现象,主要还是自己作为指导者,这个“导”的功底不够,上课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怎样样地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自己的潜力还不是很强,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潜力有限。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文化功底太薄,不能满足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所以,没办法,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3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教学这样的课文,就是要通过朗读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中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没想到想象不仅产生了丰富的画面,还产生了我所没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丰富画面

学习课文时,我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在第一部分,学生不难体会作者惊讶、赞叹的心情。我先让孩子们找到形容树的词句体会,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惊讶,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也许是文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除了感受到一些美丽与生机之外,似乎没有深深地打动他们。或许是心还没有沉静下来,所以很难感受到作者这份在宁静中的美吧。

一直以为看景读景,是非要带着这颗善感宁静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丽的。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开始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慢慢地,孩子们的脸上有了一丝沉醉的气息,好像已渐入佳境。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

生2: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有睁不开。

生3:我看到一树碧绿的叶子,树叶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榕树正在悄悄长大。

生4……

听着孩子们的描述,我心中窃喜,看来这一招还真管用。记得以前学习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章,也常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时,才能让想象插上翅膀,调动已有的经验与积累,与作者的文字衔接起来,填充认知上的一些空白,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二、我所没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学取得成功,于是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又故伎重演,引导学生想象榕树周围千鸟竞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晨光中的大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更加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突然,静寂的树林中起了一声鸟叫……”这一次学生更加踊跃,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说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画面:

生1:我看到许多鸟在我周围飞,它们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眼睛里除了鸟再也看不到别的。

生2:鸟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最先飞出来的是报幕的主持人,然后鸟儿们依次出场,纷纷登台表演节目。

我忍不住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叫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鸟飞出来拉屎。”哄的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刚才还沉浸在联欢会中的同学们一齐哄堂大笑起来。联欢会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准备发火忽然想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于是待学生稍稍安静我便问他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吗?可别小看这些鸟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正是靠这些肥料提供养分,榕树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长这么大,长么茂盛。大榕树为鸟提供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鸟在榕树上生活,也为榕树提供肥料。鸟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鸟,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巴金爷爷不由得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听了这番话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也轻轻地吁了口气。

课后,回顾这节课,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让学生沉静下来,潜心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丰富的画面,这样才算读出真味。但是同样的想象却产生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课堂是动态的随时有新的内容生成,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篇15

透过一学期以来的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浓厚的教学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就以潘老师的课为例谈谈我本人的一点感受:

首先,潘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潘老师上的是九年级的一节听说课。这是一节复习课,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主要是进行一些练习,从而复习整个单元的知识。但这位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情境,结合课文的资料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有着清晰的主线——以本单元的话题问路来串联起整个单元,从而教学不再显得孤立。本课是一节复习课,该老师以问路为主线,对这个单元的资料进行了复习。先是复习reading,之后复习vocabulary,而后是grammar,最后再复习maintask,这样一种新的复习方式,给我们英语老师一种很好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更加注重情景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能逐步得到锻炼,从而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潘老师也十分注重知识点间的扩展与联系,与之同步的练习也十分到位。整整40分钟的课堂容量较大,练习充实紧凑,学生的潜力在操练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其次老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该老师显示了其扎实的基本功,整节课都在英语教学的环境下进行,从而在课堂上构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学生在其良好的氛围中也得到了锻炼。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另外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配合着老师的教学,使本节课能顺利进行,这也是留给听课老师的深刻印象。

一学期以来的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学到了武老师语言的精练和准确;张老师的幽默和理性;杨老师讲课的激情令人难忘…等等。同时,在看别人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的课堂上,但以前没意识到。透过学习,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学生更喜欢上英语课?怎样培养学生的潜力?透过此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相信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必须能取得更大进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