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参加了学廊坊地区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汇报的题目是《最可爱的人》,上完课后静心思考,感触颇深。
总的来说,本课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还存在一定不足在:
1、我利用欣赏《谁是最可爱的人》朗诵片段导入本课,学生们听的比较认真,但当我问到这段朗诵节选自那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他们没有学过这篇文章,课前我了解学生情况不够。
2、我分为五个篇章去讲述这一课,分为决策篇、出征篇、胜利篇、现实篇和英雄篇五个篇章。
讲述决策篇时设置的问题应结合课本再仔细推敲,提高设问的艺术性。
讲述出征篇时我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时的影片片段,没有向学生充分说明这是后来拍摄的影片与当时状况是不一样的,脱离了历史。
1、以人为本,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前景充满信心,确实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把学生变成一个“容器”,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没精打采,像一群残兵败将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儿,时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只为了一个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今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形成能力,特别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深刻体会写作此文的用心了。让所读的书真正活起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教育理念。
2、实现从知识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并且能及时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从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养、德育的熏陶,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上获得一些新的突破。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拓展学生的语文空间。《找春天》一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春天说得更美丽,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充分利用文本来拓宽学生写话的空间。由此可见,教材不应是码头,而应是航船。
一直以来,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讲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生的潜能,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今天的课堂上,我听到的是多么富有童趣的声音,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独特感受,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的丰富想象!我感受到他们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极富创意的发言使我认识到:今天的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容小视。在课改的今天,学生勇于挑战的个性正渐渐地崭露头角。在充满想像和梦幻的儿童时期,充分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想像,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燃起一盏难以熄灭的明灯。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 ”,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对待学校的教研课,我的态度很不积极。因此,当任务下达之后,我并未引起任何重视,准备者草草,听课者更是敷衍了事。
但是当我数次看见学校的书记在精心准备教研课,再加上看了书记的精彩展示之后,我赧颜。于是,我端正态度。
首先,我认真钻研了教材,《长相思》只有短短的36个字,但是韵味深远。在平实的描述中,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想象。寥寥几字,就让我们的思绪飞到了几百年之前的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词人在夜空下的孤苦无依和长吁短叹都仿佛浮现在了眼前。词人到底是为什么出征,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诸多疑问上心头。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对词人多一些了解,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些认识。于是,我沉下心来,研读相关的资料。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我阅读了杨雨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述的纳兰性德的文字资料。一直不太喜欢视频,因为视频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文字更快捷一些,而且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夜深,我依然在制止不倦地阅读着,甚至我还读了纳兰性德另外的一些词。心不由变得柔柔的,人的一生,不可太过洞察,也不可太过计较,最好的人生态度,就是清醒和糊涂都拿捏到恰到好处,否则,我们无端地生出一些忧伤和哀怨。
虽然自己感觉对这首词已经理解了,深刻理解了。但是,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我依然茫然。“技”到用时方恨少啊,我,平时太不注意积累和学习了。
于是,我先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的视频,那个视频长达60分钟。边看边揣摩,为什么这样设计,达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还可以进行一些什么改进呢?边看边想,边想边回看。就这样,一段视频我看了三遍。就这样,一个夜晚就这样悄然而逝。
临近上课了,我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大框架,当然是仿名家的手法。但是几个细节的处理,始终无法把握好。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居然是在《长相思》中醒来的,于是,提笔写教案。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手写教案了,一直是在电脑上操作的。写着写着,觉得非常顺畅。紧接着,我按照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也就是这一天,我决定就在当天上课。
早自习的时候,针对班上的孩子上课习惯沉默我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大胆设想,不要有任何其他想法。
应该说,课上得很流畅,孩子们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虽然说教学设计是以我自己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的,没有让孩子发挥主动学习的意识,但是孩子们的态度是积极的,踊跃的。
当然,这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我对学情把握不够精准。比如,在初读词的时候,我只请了一个我认为基础比较差的孩子朗读,他朗读的还不错,于是我认为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弄清生字的读音了。但是,后来的课堂告诉我,孩子们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比如读“聒碎”和“畔”这两个词出错频频。于是我要不断纠正孩子们的读音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走捷径,我就指名读的时候“偷工减料”了,因此就没有发现问题。
其次,在指导孩子们朗读下阕的时候,读得不够,其实可以反复诵读,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词人的凄苦孤单的情怀的。但是我的课堂处理显得粗糙了些,不够精细。
最后一点就是在课堂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只有38分钟就结束了,其实如果我如果利用这两分钟的时候,让孩子们将这首词和补充的《菩萨蛮》背诵下来,那样效果不是更好?教学机智,其实是无数的教学经验累积起来的结果。
最后我还是有必要用一句话来时时提醒自己:任何事情,不要以塞责的态度去对待,就会有实效,就不会“沦为”形式。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的心情。
这篇文章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序地描写出了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
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在这节课的最后播放歌曲《英雄的赞歌》,再次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师生共同唱响英雄的赞歌,缅怀先烈,激励自己。
对 于讲课,我自身还存在这许多不足。我们一直都在说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为主的课堂,虽然我一直在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说的还是少。经过历史老 师们的共同商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随时结合教学内容,不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要通过具体的史料锻炼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 力。让学生真正的去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第三段有一句:“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请学生给“犹如”换词,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犹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
此外,配合图片,提出问题, “立交桥为什么像彩虹?”引导学生观察立交桥上那斑斓多彩的灯光,色彩不一,随着立交桥绵延到很远很远……这种形状,这种色彩,像极了天上的彩虹,弯弯的,多彩的。这时,如果向学生出示一系列美丽的灯光:明亮的照明灯、投射很美的草坪灯、变化多端的喷泉灯、异常亮丽的礼花灯……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运用“犹如”一词,夸夸自己看到的灯光,效果会更好!在看图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内化了“犹如”这一词,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灯光,感受到了夜晚的北京那独有的丰富多彩的美丽。
这里省去了枯燥的文本分析,依托文本,在理解、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举一反在进行发散、创造性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的同时,加深对词语的深层理解,使之不断内化。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果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适当地引导学生感悟、运用,这无疑会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
这个童话表达的是:在为他人的劳作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环节中有令人满意之处。下面是我对这一课教学的点滴反思。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谜语引入本课: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请学生通读课文,提出在阅读时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了好多,如“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无影无踪、责怪、号子”。有些词语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如:“断断续续、船帆、责怪、无影无踪”,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如:“号子、纤夫”。经教师一讲解,学生记忆就非常深刻了。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有效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我教学生学习了三个起总括作用的句子:(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2)“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3)“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研读,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到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我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叹了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然后,我纵观全文设计了下面的问题:⑴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⑵你从内容和语言上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最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学习,并做批注。这一做法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放开手脚,开拓思维大胆学习,让学生学会兼顾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默读、速读、个别读、引读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还引导学生采用“批注、聆听、查找、思考、述说”等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新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导入过程中,影片没有按照预想播放成功,课尾也没能欣赏到非洲的音乐和舞蹈,改变了一些教学预设,非常令人遗憾,使课堂教学有所欠缺。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超文本阅读与应用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亮点。比如在完成书本知识的介绍后,在安排作业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构思,进行写景片段描写,最后教师小结:大家笔下的春天都一样的美好,另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语言教学中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平等和谐的意趣流入的心田,才能营造主体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个性发挥的基础上自由地提问、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平等和谐的意趣流入师生的心田,才能营造主体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个性发挥的基础上自由地提问、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
纵观我此次教学,有如下几点不如人意:
1、课堂限制过多,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一次在八班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不限内容,不限形式,结果乱哄哄一片,展示内容毫无章程,不过十五分钟左右,学生已无话可说(当时本是下午上课,学生也昏昏欲睡,课堂也受一些影响)。第二次上课,根据课堂情况,我将展示内容调整为分版块展示,我抛出问题,由学生解答,提问中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课堂上却呈现出沉闷的状况,完全成了老师主导的一场戏,过多的框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问答式让学生放不开手脚,如同一个个提线木偶一般进行着拙笨的演出。反思我的教学中,课堂限制过多,似乎仍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师问生答,由师主导了整个课堂,做一些重复劳动,毫无效率,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展示形式单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如何以形式多样的展示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一超四有效模式成败的关键,而本节课中依然存在展示形式单一的问题。整堂课基本就是每组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人只是充当观众看客的角色,思想游离于教学之外。究其原因还在于没有提高学生展示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过少,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学环节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今后自己在设计教学时还得更多的精研教材,琢磨教法,完善教学环节。
3、课堂缺失了语文味,教师语言不简洁。
本节课中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没有深入地品读语句,且课堂读得很少,缺少语文味。语文课的中的是语言文字的欣赏和学习,我应就文本细读,抓住关键词和尝试朗读使学生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之处,细细品味积累文学作品的语言。同时课堂上老师说的太多,啰嗦的言语令课堂失色,语言太随意,这些本就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忌讳,必须重视,平时多锤炼语言。
很害怕上由法布尔《昆虫记》改写的课文。他是一个虫痴,痴到极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学研究,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做语文课教学,往往有很 “裹”人的地方,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黔驴技穷。这不,有关金蝉脱壳这一节,老师们之中都产生较大分歧,毕竟生活在城市,近距离观察端详蝉的几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们却表现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会是童心未泯法布尔的“知音”——正如备课时所预设的:《蝉》中的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场景,吸引着学生去关注蝉脱壳的情况,蝉的视觉、听觉异于人类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如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相对微观的情景,如何仅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还真不是一般的难点——
如果我有可以的电教设备,如果稍微能挤出点找资料的时间,相信这一课会上得更清晰、准确。
在教授此文时,我也是把这样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的,唤起学生的乐趣,呈现出鲁迅另一个温情的形象。本文主要是两个部分,“百草园”有乐,“三味书屋”有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是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熏陶,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体会童真童趣以他们独有的眼光去体会鲁迅笔下的孩童世界,而不是一一罗列总共写了哪些景物、事情,把优美的文字用枯燥的讲解去分析支解,而忽略了文字里蕴含的最美好的情。通过品读学生感兴趣的语句,就可以两者兼顾,既可以把写得好的妙处落实,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私塾中老师和学生读书这一段,学生一品一读,摇头晃脑的就特别的有意思,学生也读得很有趣味。
教完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写周记就是写有关学了这一课的体会,并且写出自己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要模仿课文的样式来写。从学生的周记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从鲁迅的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并用文字流畅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
但是此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没有能兼顾到对学习不怎么积极的同学,一味的强调举手抢答,对那此没有举手的学生很少去关注他们。即使有问到,学生没有心来听课,往往也只是以“不知道”或者“不懂”、“没有” 来回答,面对这样的情景,心里往往觉得赶时间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他们深入的来解读课文。在做笔记上,往往也很兼顾得到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说的还是太多了,没有能够完全放手去让学生说,没有让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没有让学生发尽量说出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做为一名没有什么经验的老师,在备课中还会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很难抓到重难点,看到教参里面有什么就什么都想讲,生怕考试会考到,所以备课的时候备得很全,导致上课讲得也很多,学生说的就特别少!
本节课我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一系列活动由各组去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能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学习如何发挥合作与竞争之利,又不妨碍并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而不依赖的品质,这些考虑的还不够周全。
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设置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评价如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融入到集体之中,体现不出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揣摩,通过比较作者对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思辩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本文学习重点的理解运用。
在引导学生分析有关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运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进行肖像描写;让学生发挥想像假如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莫泊桑来了,根据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当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整体感知后,“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