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教学反思(实用15篇)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

线段垂直平分线在几何作图、证明、计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推证线段相等的重要途经,它的逆定理常常用来推证一条直线是一条线段的的垂线或一点是一条线段的中点.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在MN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 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完成两个例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后总结点O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的教学新理念。

一是以读为主。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个导演,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体会、品味。比如在学生朗读“突然,一阵大风吹过,丝断了,网破了。”这一句时,教师没有指出哪些词该重读,哪些词该轻读。而只是说“这位同学的风刮得不够大。谁能再把风刮得大些。”这样的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尽力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当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终于能把网“读”破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是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时,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能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而决定再干第八次时,我是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特别是最后让学生自己书写名言,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书写自己所受到的体会时,一次创造性活动也就开始了。从学生们书写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阅读文章后的独特的感受。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3

在上第一课时,总想在这堂课上使课文的重点有所呈现,所以教学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别是预习检查这一板块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有些前松后紧,以至本该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场。这也是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研课上也出现了,真是不应该,以后得认真加以改正。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也必须得注意。比如:让学生谈谈对作家的了解的时候,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让学生交流课前已理解的词语时,要让学生说值得一说的词语;生词最好是指导读写后,还能让学生默写一下,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在训练概括完段意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还需加强;要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发生海难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感觉,朗读指导还要到位;有些问题的提问设计得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总结这堂课,如果要说好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表现,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我能感受到他们情感的波澜起伏以及智慧的轻舞飞扬,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活动是与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谐同步的。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5

“老师觉得你长得一副诚实的样子,你能读读这句话吗?我发现一个小男孩表情严肃地坐在那里。“我了娘的话,没有理会大毛。”“你读的真不错,让我听出了你的诚实与正直,你能再读一遍吗?”他认真地点点头。“很好,你是一个诚实和正直的人吗?面对蛊惑你会怎么做?”“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不会做。”他拿着话筒认真地说了一遍。“了不起,你能当做全场这么多人的面大声说一遍吗?”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地说:“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当他说完的时候,底下听课的老师们给与了热烈的掌声。我请他坐下去,我知道在这个孩子的心中,他已经懂得了人生的开关怎么去操控了,按好人生的开关需要我们内心的那份力量。课堂上我的每一句评价的话,都想给学生他一份力量一份鼓舞,课堂上我也努力地尝试着。正如姜宁老师评价的:“老师的评价语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既有鼓励的,又有针对问题巧妙提出建议的,形式多样语言丰富。”也许我没有做得这么好,但是我在极力地实践着。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交融促进,螺旋上升的。如何落实这一点呢?学习了大毛对我说的话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大毛的话对我来说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诱惑。”“你说的很对,能用文中的一个词吗?和诱惑的意思差不多。”“是蛊惑。”“很好啊,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诶,这个蛊怎么写啊?有谁能提醒我一下。”“上面试个虫,下面是器皿的皿。”班上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起来。“很好,那你们知道蛊是什么意思吗?”我转头问学生们。这个时候学生有点迷惑了,我笑着说:“大家刚才说的很对,把虫子放到器皿里。古时候人们把许多毒虫子放在一个器皿里让他们互相撕咬,最后没死的就是蛊,可想而知是多么毒了吧,你们知道这蛊惑的厉害了吧。”学生们听了点点头。“孩子们,大毛的话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诱惑,更是什么?”“蛊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随后请大家再读读大毛说的那几句话,再体会别人华丽的“劝告”有时是蛊惑,是危险的。“那面对这样的蛊惑,作者是怎么样对待的呢?他心里怎么想的呢……

课结束了,永远没有完美的课,课堂上留下欢声笑语的同时也留下许多的遗憾。这节课希望给老师们能留下一些思考和印象是我的期望,更是我的目的之所在。对于语文教学,我也会一直思索下去,努力做一个勤奋的行者。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6

语拼音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此,教学d t n l时,我选择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来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首先,我设计了四座卡通房子,每学完一个声母,就把它作为门牌号贴在屋顶上,学生看了都很兴奋。接着让学生根据老师、同学的发音,找到门牌。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在识记声母的字形时,我让学生根据图编顺口溜来记忆。如让学生看图说,像个大鼓ddd,;鱼儿上跳ttt。我又让学生观察字形编,如左下半圆ddd;伞柄朝上ttt;一个门洞nnn;一根筷子lll等等。这样加深了他们对拼音音形的记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7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学校园,满载着一番憧憬和热忱,怀揣几分好奇与担忧我踏上了教学岗位。当天几十双好奇和求知的眼睛还忽闪在脑海中时,地球已不知不觉转动了近一百圈。在这短暂的期间内,有笑有泪,有苦有乐,有遗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获以及满满的憧憬,让我爱上了这片青草地,因为它是我放飞梦想的起点,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灵花园,为了让绿意盎然的生机铺上色彩,我必须不断地向前冲,冲破局限,走出误区,然而要想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这要实践于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做教学反思

在这半学期,我感觉培训很多,听课也很频繁,而培训和听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的,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课改”、“师生双边互动”等等很多新的教学名词不断在我的脑中涌现。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新课标理念改革,新教师就首当其冲,我“义不容辞”地开始实施我的“计划”。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我在开学的第一天就主张学生快乐地学习,尤其是这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科学,因为它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是需要学生具备探究精神,联系生活实践,能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所以我认为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可是在一个星期后,我发现原来现实与理想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自制能力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们毕竟只是一帮孩子,而我太习惯于以我的思维去要求他们,那时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她很耐心地告诉我对学生不能纵容,适当地严厉反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至于学生兴趣的来源是教师个人的魅力和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有趣性,不过这个的前提就是你必须不断提高你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只有学生乐意静下心来听讲,你的课堂才会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无法主宰,为何不从自身出发,我可以努力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那么这首要前提是精心备课,熟悉和巧妙应用教材。为了让课堂饱满,我翻阅了许多参考书,找出许多典型例题,还在网上搜寻通俗易懂的实例,可渐渐地我发现一堂课的时间不足以讲完我的内容,最让人懊恼的是学生实际上掌握的并没有随之增多,有时候他们还会觉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实我在不知不觉中又进入了一个误区,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教师自己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你的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比如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可这一杯水怎么倒?就要看老师的功底。教师要做到的并不是仅仅在三尺讲台之上滔滔不绝,而是应该换位思考,多走下讲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如何教学,如何把一个知识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教师“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比如,利用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的教学,如果光按课本,水的蒸发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知识是传给学生了,但是学生是否理解就要下个问号了!所以,作为新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为什

么”,少讲“是什么”,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否则收效甚微。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听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让我收益匪浅,在他们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我认识到三点,一是他们都往往善于创设问境,一问惊起千层浪,使课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贵巧问,小巧则小进,大巧则大进”。教师在科学课堂中要设计巧问,创设的问题应该能够融合知识与趣味,实践与感悟,情感与理念为一体,使学生在问中增长知识,在问中产生兴趣,在问中学会思考,在问中升华感情,在问中形成观念。二是课堂语言很具有艺术性,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发挥语言“粘”的作用,要么生动形象,要么幽默诙谐,要么凝练准确,当然,这是一门很精深的艺术,锤炼语言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新教师而言也是“任重而道远”。三是师生关系要和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师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我看到的是优秀教师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想这也是我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

年轻的我们在教学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这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装,重新出发,朝着那片更美的朝霞迈进!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光与热》这课时,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度。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需要做一个“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实验:

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一个学生靠墙背对阳光拿着温度计,先记录好温度计上的原始温度。然后,让一个学生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太阳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计上,几分钟后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镜子照射,几分钟后再记录升温多少;最后3面镜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

按原理,应该可以得出明确的实验结果,就是随着小镜子的数量不断地增加,聚光越来越强烈,温度应该上升很明显。但是,实验很失败。无论用了多少镜子,温度计上的温度没有上升,有的反而下降了!

怎么回事情呢?原来,天气冷,阳光很弱。因此聚光的效果很差,温度计的温度刚开始时显示的室温,(从教室里拿出来)越放外面时间越长,温度反而越来越低。所以,实验失败了。

因此,我知道了这个实验应该放在开学不久,9月份阳光强烈,一面和多面镜子的反光效果就明显了,外界的温度不冷,不会使温度计的温度下降。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9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我班的孩子比较喜欢动物,对动物有爱心,所以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开课伊始,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耳畔萦绕,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张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巧妙地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设计这堂课时,我没从头开始,而是叫学生找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由此引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中心。指导学生读这句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谁信赖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字探究。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无论是自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

三、结合学生的感悟,随机指导朗读。在交流“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时,有一个学生谈到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突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结合父母平时称他为“小家伙”进一步说明。我觉得他体会得很独特,随机让学生找到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的句子,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指名读、部分读、齐读,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

四、对教材的合理拓展,为课堂增添了精彩。教学快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在学生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出示书中的插图,并深情地配上话语:“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试着这幅图起个名字吗?请写在插图的旁边。”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起的名字五花八门:“爱”、“信赖”、“特殊的父子”、“温馨的一家人”……二是“自行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如,“信赖是阶梯,让我们走向成功”、“信赖是一双紧握的手,我给你力量,你给我力量”、“信赖是一座彩虹,让我们心相连”……)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学中我也觉得有遗憾,最主要的是朗读指导还少了些。这也是阅读课文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课文篇幅比较长,但要求一节课完成,容量可想而之,因此,很多时候是匆匆而过。在以后的阅读课文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如果各位老师有好的建议请赐教。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0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内容文笔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的确影响很大。我校的校本教材《诵读美文,学做真人》这本书中,选用了《三字经》中的部分内容。如何教好这些内容呢?在教学前,我反复阅读教材,知道这些内容中讲了许多历史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一些跟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借助这些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及做人的道理。如在教学“昔孟母,择邻处……”时,讲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教学“养不教,父之过……”时,讲了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妈妈因宠爱孩子而不严格教育,从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教学“融四岁,能让梨……”时,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等等。我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孩子们从故事中理解了内容的大意,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另外,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每一堂课我都采用多种方式去朗读,如: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对句读等等,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读中感受到诗句美、韵律美。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1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们分别后的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这篇童话内容虽然较其他童话简短,作者也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它,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本文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所以作如上设计:

1、在本文的设计和教学中,遵循作者的思路,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出发点,也以它为课眼,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这堂课都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线索,在上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又一步步地感受鸟儿和树的珍贵友情,这样情感的升华就水到渠成了,而不是单单给学生一个荡气回肠的友情。这样就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抓住情感交流的方式——对话。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文章一共有四处对话,分别是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和鸟和小姑娘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四次对话中逐步地显现出来。所以学生每谈到一处对话,我都牢牢地把它抓住,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比如在刚开始鸟与树的对话中,请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演一演,充分展示出一对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面对自己的好朋友,学生的情感也较容易出来,这样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间。打破了以往都是教师点名朗读的惯例。下面其他的角色也是如此,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从而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下要对小鸟说的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会无话可写,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写了很多,有安慰小鸟的,有赞美小鸟的……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整堂课下来,失败的地方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内容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也许是我上课时过多地考虑了自己,而较少地去考虑学生,从而使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三尺讲台,我涉足的时间还不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教学各方面的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2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认知过程。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洋思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再次,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如在讲压强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其中包括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中国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中国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均能出色地达成。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4

这是一节以计算为主的课堂,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分数连乘的方法,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分数连乘运算;借助已有知识,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是按照这样的几个环节设计的:

一为复习铺垫,为新课做准备;二为提出和课本同步的尝试题;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四学生尝试练习,检查自学效果;五学生讨论交流尝试练习,说说为什么这么做;六教师评讲、引导总结归纳;七为课堂反馈练习提高。

整节课,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探索新知。

课前备课,虽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费尽脑力了。课本78和79两页知识点较多,有连乘、连除、乘除计算,还有分数混合运算应用。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我认真研读教材,翻阅人教版相应的课题,仔细研读教学用书和他人教学案例,翻阅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笔记,最后把课本浓缩的知识一一挖掘出来,让课堂目标变得单一明了。

课堂回顾:

一、在自学环节,总是担心学生自己学不会,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本78页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有点动摇。还好,坚持了原来的想法。回顾以前的课堂和这节课,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善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题。比如“这个是怎么计算的”、“这步计算,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在碰到不理解问题的时候,不敢甚至不会求助。这除了师生关系影响外,更多是“提问”这个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没有做好。如何让学生学会求助,这是一个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二、这一个关于学生讨论交流引发的问题。习题做完后,学生的一个鲜明举动是高举小手并“老师,是这样做的吗?”。在你的课堂中,请留意这一点。当然,学生完成练习后,问老师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诉老师,从而得到肯定——这是一种被动的肯定。我们能不能针对这个“被动”再做些动作呢?比如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来自其他人的肯定。这种肯定就先来自他的同学、好朋友、好伙伴,而不仅仅是他的老师。这就需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

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学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过程,最后统一答案。当然,整个课堂需要学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课堂纪律会比较乱。和学生约法三章,当听到老师说回座位等停止讨论的信息时,没有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将不能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学生也是愿意接受的。如果学生直接来找老师交流答案,当然你可以建议他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统一答案后再回来和老师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节课的额外语。今天的课堂,只看到那么一两个人敢离开座位,说明学生还是很守纪律却又比较胆小的。总想:公开课也让学生大胆离开座位讨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同桌或前后四人。

三、本节课的连乘计算脱离了情境题,为了计算而计算,没有让学生结合例题说一说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虽然学生学会了连乘计算,但没有联系实际问题解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机智不足,缺少有效调整。在绝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连乘计算之后,还是按着教案上课,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跳开教案上课,导致后面的练习趋于简单,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教学语言趋于平淡,教学环节处理不够有趣、不够活。针对这点,觉得我们是否应该多看一些综艺节目等节目,向主持人好好学习呢?因为我们也是整节课的“主持人”。

初一科学教学反思 篇15

《祖国的春天》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的是祖国各地春天的美丽景色。由于我们这里现在春天的特点还不明显,学生缺乏感受,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突破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根据学生实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第一课时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精心的设计。

1、视频短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在讲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春天景色的视频短片,从直观上使学生对春天有了清晰的感知,唤起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印象,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

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多了。这此,我先通过范读诗歌,为学习诗歌定好基调,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内容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3、花样练习,落实字词目标,为理解诗歌体会情感扫除障碍。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字词教学时,我根据目标,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内容和形式,来巩固夯实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看拼音读词语,去掉拼音再读生字,给生字组词,给易读错的字先选择字音,区别形近字,给词语选意思。

4、图片吸引,调动学生学习兴致。

文中的插图太小,又不是很吸引人,我就上网查了好多诗歌中景色的图片,做成幻灯片,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放给他们看,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感受祖国各地春天景色的美。再通过品析文本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进而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