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镇优质课我教学的是二年级校本课程《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部分。之所以选择这几句经文是因为它对孩子而言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教学以展示学生喜欢的《三字经》小故事开始。这是对前面学过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新课的导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教学以读为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互相读等多种新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不断阅读中领悟经文所要传达的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生理解出现歧义时出示了动画视频,既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能够通过更直观的影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经文的意思。
学生在多读多思考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孙敬,苏秦,车胤,孙康四位古人所共有的精神,并能够说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勤学小故事,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准备充分。对于没有自主学习的同学,我又设计了推荐书目,让学生的自学有所可依。推荐作业也二选一,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节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我自身而言。比如灵活性差,一旦学生的思路脱离预设,作为教师没能尽快的设计应对办法。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提高,部分学生还不能得到背诵的水平。
本课为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形如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学生很容易解决,形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学生也很容易解决。但行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解决问题时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觉得回避这两类问题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就不会解,但你也不能说这个方程列错了呀。
因此我当有学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借机教了利用算术思路解方程(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__除数)介绍老板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础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础差的孩子就还是无法解答此类问题。
另外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看来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简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知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请不吝赐教!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一、 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 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很惭愧,一个教了七八年语文的教师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概述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往仅会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特别是听了老师的评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刚才说了目标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一、情境导入,恰到好处、精致有效。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情境创设上我用了一段关于海洋资源的影像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兴趣点,真切直观,恰如其分。果真,学生们欣赏着美伦美奂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眼睛是充满惊奇的,脸上是挂满笑意的,内心是充满了无限渴望的。因此,看过影像和图片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全然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切感言,从而对新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与神往。
这样的导课,新颖独特,恰到好处的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热情。为整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
三、思维拓展,活泼灵动,闪现课堂智慧的光彩。
在学生们对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赞叹的同时,我又补充了关于海洋资源的更深广的信息资料,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把课文的思想内涵拓宽了、提升了,放飞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训练:还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类未来的什么呢?学生们又立即投入到信息碰撞与融合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的大药房,因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马都是人类的药源,所以可以说他是个大药房。”还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大油库,可以到海洋里开采石油”。“海洋还可以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还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矿场”......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彰显了开阔的思维,善思的品质,灵动的智慧,而我在这里也巧妙的点拨到,海洋处处都是宝,看来我们真的应该与大海和谐相处,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丰衣足食,还需要蓝天和碧海,并由衷的为学生们的奇思构想送上了掌声。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到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鼓励与信心,还有幸福的体验,更有思想的启迪。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等等。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 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这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们的气氛太活跃了,我在某些环节上不能收放自如,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尝试这样的课由于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还有就是我太着急了、在探究合作两篇课文的异同点与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时,小组汇报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没有好好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去思考。难度系数较高,有拔高教学的程度,没有考虑四年级的孩子对语言风格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与理解。
这堂课我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本该3课时的学习内容。虽难度较高但是还是达到了我所预设的要求,以后像类似的教学设计还是需要改进,期待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史安西》的对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