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课反思(精选20篇)
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中外关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假想你是一位企业家,现在投资办一个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由学生逐个回答,最后由教师精讲。此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如“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中外关联,也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有客观上促进这个近代化发展。本环节学让在独立思考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就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学生贵在的是参与。
采用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工业革命的成果,加深了记忆。表格图例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本课讲述线索鲜明。从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影响来讲,进程又从棉纺织部门——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发展来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效果明显。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长期以来之所以大力提倡和采劝任务驱动法”,就是因为它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我们可以用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通过学习还能消除他们对电脑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夹的神秘感与畏惧感。又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课文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的情景,从而感受语言的精美。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轻快的儿歌《种太阳》,音乐一响起,很多孩子就跟着哼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问学生:“世界真奇妙!这歌曲中的小朋友竟然种下了太阳。天上的太阳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不!太阳是大家的!”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形成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好地为新课教学打下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以读为主的,诗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我在教学中侧重朗读指导。为了让学生感受景色的美丽,我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太阳的美景,然后加入老师恰当适时的点拨,学生此时就已经找到了一些感觉,在这时我又做了有感情的范读,此时学生已经入情入境,读得很到位了。教学时,我注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如教师范读、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评读等等。这样,学生在品味感受精美的语言时,很自然地进入一种真实而有个性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和丰富想像。
对《她是我的朋友》这节课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级行知课堂我组周老师讲课前的研讨,第二阶段是自己参加语文课程达标过程中的尝试。
设计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但以前我却从不敢丢开现成教案,总是大量借鉴名师点子,东挪西凑拼成基本属于自己风格的设计。研讨过程中,我第一次尝试独立设计教学设计,与周老师同备一节课。
首先,我反复阅读这篇课文,探寻文中的知识点,结合三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在基于对课标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把目标设为如下几个方法,读准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渗透习作方法、树立正确朋友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重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读了一篇课文后能够简单说自己的体会,但是如何从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更深入些,却是难点。课后习题第二题是“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并说一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题不就是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吗?于是,在教学环节中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想一想他都在想些什么?”看似贴合编者意图,符合课标要求,但却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每句话都交流体会,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这些句子大致都在反映阮恒内心痛苦、恐惧,谈体会时学生很难发现阮恒内心的变化,教学过程显得冗繁复杂。能不能以第一句表情或动作的句子为范例,讲解完后,让学生自由学习其他几个句子,即体现教师的导,又彰显出了学生的学,可是再次试讲时,效果仍旧不好,学生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谈体会。课后与组内老师讨论,如何更精简些,提 高实效,教给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反复又读了几遍文章后,发现文中多次写到哭,这几个词语虽然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但却表示不同程度的哭,哭的程度不同与阮恒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于是,我们再次修改设计,“默读课文9、10自然段,找出描写哭的词”,然后以第一个哭所在的句子为范例,抓“啜泣”初步体会阮恒内心,从哪个词中你还有同样的体会,学生找到“颤抖、捂住脸”,从这些词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内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其他三个哭所在的句子,使用“我从哪个词中读懂了什么”来交流读书体会。在体会中渗透习作方法,在小结中引导“哭”的程度与内心的关系,升华情感就在这其中潜移默化的达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我觉得比较得意的地方。
我的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不好。导入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同时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但是情况的紧迫,为理解下文做铺垫。阮恒在沉默中颤抖的举起小手,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不禁引发大家的质疑,为什么举起来又放下去又举起来,此处尊重学生的质疑,但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并不能把三个动词放一起理解。“为什么要举起来”?(救朋友)“为什么又放下去”?(害怕,哪个词也让你感受到他此时害怕?引导学生感受对死亡的恐惧)“为什么又举起来”?引导中,把一个问题拆分为三个问题,在交流过程初步体会到阮恒为了救朋友的勇敢和无畏。初步渗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学生回答到害怕死亡时,我由于讲课时的紧张,漏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稍微对抽血有点了解的都知道,抽血并不会导致死亡,但是阮恒此时害怕死亡,“你是从哪里读到这么重要的信息的呢?”这一问题的漏问,导致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很迷茫,也缺失了一次联系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导。这本来是在教学设计之中的。
在课堂中,自己对课堂的把握还是很欠缺的,非常深刻的记得,有一个孩子在回答“谁来汇报第一个哭所在的句子”时直接说“啜泣”,我并没有引导孩子做进一步的思考,还有一个孩子在说他的体会时,我一时语塞,直接让他读课文,避开尴尬,学生自己少了一次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小结习作方法时的语言拖拉、看图说话时的引导不当、回应课题时的朗读指导……种种遗憾徘徊于心。
总是以为公开课中可以不顾学生的学习状态,殊不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机智是学不来的,而是要在平日的每节课中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课堂中的随机应变是在足够了解学生、足够熟悉教材、足够明晰学习环节的设计目的上实现的。跟同组的周老师交流教学体会时,我曾轻描淡写地说:“只要明白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其他引导语神马的随机发挥即可。”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说法。没有足够的预设,课堂中怎么会有灵活的应变。
感谢冯校长赛前的指导,才有了我在深夜中一遍又一遍空讲的动力,才有了把课堂预设熟记于心的成效。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更何况是要展现给孩子们的课堂。我会再接再厉!
通过分析、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的语言,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课上我通过学生的发言感觉到学生对于色彩还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冷色、暖色不用老师说就知道,也知道红色、蓝色等色彩语言表达的含义。起初,我很高兴,但是到了作业实践环节,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不敢冲破常规的认识大胆运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欣赏与分析。其次,学生对于软软的毛笔、粘粘糊糊的水粉颜料把握的还不是很得心应手。所以画面效果普遍较脏。我想让学生把此次作业作为练习,下一次也许会好点。
教科书部分中分了3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活动一:追根溯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活动二:身临其境——寻访工业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材料题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
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
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本次的音乐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感受音乐欢快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能随着音乐,大胆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
在一接触这首歌的时候,说实在的作为老师的我并不觉得这首歌好听,所以活动前也想了很多,希望通过多一些的教学手段能提升孩子们对这首歌的学习兴趣。不过,随着对这首歌的不断熟悉,我清晰了歌曲的旋律线,调性明快的乐曲,在极具民族风格的乐器伴奏下,显得非常朗朗上口。看来,对一首歌的印象不是听一遍就可以概论的。
对歌曲有了信心,在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就张弛有度了。孩子们在我很有感染力的范唱中,学习的兴趣大增,我也不失时机的请孩子们对歌词进行动作上的创编。让我高兴的是,班中许多男孩子创编出来的动作很有张力,我及时推广了这些动作,并将动作和歌词进行了固定地匹配,这样做,省去了老师过多的、重复的讲解,给了孩子们更多熟悉音乐旋律的机会。短短的一堂课,全班孩子在歌词记忆的达成度很高。从本堂课的效果上来看,我认为,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新教歌曲的歌词记忆问题,完全可以尝试用孩子们理解的肢体动作进行解析和提示,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提示来破坏音乐活动的音乐氛围。通过老师肢体动作的提示,孩子们眼口合一地进行演唱,符合了幼儿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关注力。
在孩子们记住歌词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几个相同字的旋律音高上,孩子们唱不准,该是高音的唱低了,该是低音的唱高了。我提醒了许多遍,还是有很多小朋友唱不清。后来我试着用手势的高低来代表旋律的高低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歌曲中的第一句"新年带着幸福,走来,走来!"中的最后一个"来"字是低音,我就将我的手放得低低的;相同的第二句的"来"是高音,我就将手提得高高的,孩子们看到我的提示,立即就能作出反应,犯错的次数和人数明显减少了!
歌唱教学中,运用肢体动作来提升幼儿对歌词的记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是,我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总结。相信,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会有好的收获!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我,我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媒体教学展现优美的画面,创设美好的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祖国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解说,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三、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如巍峨的高山华山、黄山,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遍地的鲜花,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家有大家,有小家。学习课文时,我不仅注意课文中说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并将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有一个家,叫“地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我们的家?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我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我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 的家。树林还是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的家。学生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识写生字,授之以渔。
在教学生字“儿”时,我出示“儿”的笔顺,让学生看着笔顺说说笔画,在书上描红,再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以儿歌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学生兴趣浓,印象深刻,接着示范板书,最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总之,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儿歌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卡片请学生抢读。在学生读通诗句后,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引导朗读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学会倾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评价能力。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课后的几对反义词,用音节把它们写下来,再说说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反义词,学生说的很多。最后用了十几分钟指导写了两个字。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我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本课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素材服务于策略。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即条件②),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列方程、假设法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在这之后的变式练习和巩固应用中,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或之后,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提升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者依据“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回顾解题活动”的教学线索,采用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课堂上我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助跑跨跳是幼儿园大班体育基本动作训练之一。以往我们都是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幼儿既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又对单调的练习不感兴趣,所以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去年11月,受培训的启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体育活动目标,我班尝试设计并开展了以学习助跑跨跳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学做解放军情景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播放背景音乐《小号手》――用雄壮有力的音乐和模仿动作激发幼儿学做解放军的积极性
来到户外,我告诉孩子们玩学做解放军游戏,并发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佩戴在胸前。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随着节奏鲜明、雄壮有力的《小号手》音乐,孩子们自然地挺起胸脯抬起头,精神抖擞地排好队伍,开始了准备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我带领孩子们学着解放军的样子雄赳赳、气昂昂地练习分队走,按口令做敬礼、吹号、射击、投弹等动作。情境逼真,具有鲜明特点的准备活动,激发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跨战壕运子弹――让孩子在体验中领会动作要领
我以班长的身份给战士们布置了跨战壕运子弹的任务。这个任务需要跨两道战壕,为了保证成功地将子弹运回,我让战士们自选分成两组,尝试跨两种战壕。孩子们一听跨战壕,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的任务刚布置完,他们就分组进行了尝试。
助跑跨跳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用力蹬地,向前迈腿,这是我们在备课和亲身体验中摸索出的经验。为了让幼儿自己感受到这一点,我用缠上绿色皱纹纸的松紧带设置了两条宽窄不同的战壕(一条是60厘米,另一条是75厘米)。
在初次尝试中,跨窄战壕的孩子多是对跨跳信心不足或能力弱的孩子,但由于战壕比较窄,他们跨起来比较容易;跨宽战壕的孩子们因为能力强,跨起来也没有感到太困难。为了让他们充分体验跨越宽窄不同的战壕的方法,在第二次练习时我将这两组幼儿调换了一下。这样一来,一些较弱小的孩子就有些畏难。这时,我就鼓励他们向解放军叔叔学习不怕困难。看到老师鼓励的目光,孩子们鼓足了勇气站到起跑线后,听到口令就向战壕飞快地奔去。蹬地、起跳、迈腿,嘿!真棒,多数小战士都跳过去了。
在试跳两次以后,我及时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跳过去的,跳宽的和跳窄的有什么不同。他们总结了经验,共同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交流时,成功跨过战壕的孩子们表现得既兴奋又自豪。那些没有跳过去的孩子听了别人的经验也受到了启发,有的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但是,再次试跳时,仍然有几个孩子跳不过去。于是,我又引导他们观察同伴的动作,分析跳不过去的原因。孩子们观察后发现,这几个小朋友之所以跳不过去,有的是因为离战壕距离相差很远就起跳,有的是因为跑得慢,缺乏冲劲儿,有的是因为没迈腿。在同伴的帮助下,这几个孩子经过总结经验,终于勇敢地跳过了战壕。
几次尝试之后,幼儿自己from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来自 end#得出了结论:跨窄的不用跑得太快,跨宽的要使劲跑,用力蹬地;跨窄的轻轻一迈步,跨宽的要迈大步。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文章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6人一组自由组合,分成4队进行运子弹的比赛。比赛开始了,听到口令后,小战士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跨过战壕,阵地上的小战士在不停地为自己的战友加油,场面非常热烈。可是,因为孩子们求胜心切,有的顾不上用力蹬地迈腿跨跳就掉进了战壕,影响了动作的完成。于是,我引导幼儿重新调整了规则。新的规则规定,掉进战壕的战士所运的子弹不算数。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跨过战壕的动作,使游戏真正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跨战场炸碉堡――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跨战壕炸碉堡是这次活动的高潮。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在巩固动作的练习中仍然感到有趣,乐于参与,也为了使大班幼儿的游戏更具有情景性和挑战性,我将大班冬锻的投掷内容和跑的内容结合在这个游戏中,以期促进幼儿上肢力量和全身协调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我们用纸箱子制作了3个能倒塌的大碉堡,并安上了纸做的凶相毕露的大头敌人,然后按照大班投掷达标的距离,在碉堡前拉起了一条1米高的障碍,以促使幼儿往高往远投掷。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目标: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 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都江堰》教学反思)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
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
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课文的最后,我安排了说话:“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学习了本课的感想和收获,尽情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
有的同学说:“亲爱的外国小朋友,你们好!美好而又温暖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它也一定会给你们带去无穷的欢乐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吧!”有的同学说:“亲爱的小朋友,那红红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你们在梦里甜睡的时候,我们已经迎来了温暖的阳光,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她也会悄悄地来到你们身旁,给你们送去了快乐和希望。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还有的这样写到道:外国的小朋友,你们好!我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地球上。我们应该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说话拓展延伸,使“太阳是大家的“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
这次教学活动,留给我反思的东西很多。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上好一节课,要当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磨砺自己,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打动学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灾,08年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的是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它的美,我想了很多办法:
1、结合插图,情境表演,突出形象美。课文中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爱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等等都给了孩子鲜明的印象,激起了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图画,感受小动物们的可爱。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忘让孩子们有感情朗读与情境表演,感受不同的小动物不同的人物形象,品味形象美。
2、故事的意境美。从夜幕降临小露珠开始形成,受到各种小动物们的赞美,到无声地滋润、装点植物,与植物们依依惜别,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为了感受这种意境,我给边学边编动作进行朗读,并且通过看视频,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精神,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为以后进行想像作文奠定了基础。
从今天的《男孩女孩》的活动中,我发现了一点。我们的孩子善于观察。他们能把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拿到课堂上来。活动开始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你知道这个是男孩还是女孩?(我手中拿着一张穿裙子的简笔女孩)孩子们都回答说是女孩。于是我又问了他们那为什么呢?这个时候月月跟我说:"因为她穿着裙子。"这个时候大家都纷纷告诉我是穿裙子的是女孩的,公共厕所上的标志也是这样的。之后我又给他们玩了一个游戏,游戏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男孩女孩分类,是男孩的站左边是女孩的站右边,小朋友都上来站好了。没多少时间都站好了,我来检查。发现男孩一边有一个是女孩。我走过去问她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她很无辜的跟我说:"老师我没有穿裙子啊,我是男孩子啊。"我微微一笑对她说:"但你也有穿裙子的时候啊,那你应该是女孩的哦。"听完我的话之后她就慢慢走到女孩字那边去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
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我在教学《绝招》一文前,胶尽脑汁地想了好几种导入方法,但总觉得不尽人意,因为我想用我所拥有的绝招吸引孩子的眼睛。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计上心头。就用“转眼珠子”这个绝招吧!说起转眼珠子,还有一段小故事,由于我的眼睛近视,医生让我闲暇时间里多转动转动眼球,让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也不会转,说是转眼珠子,倒不如说是转动脑袋瓜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练得比医生还要好,现在就更别说了,我一转眼珠子总会引来一阵笑声,因为转得实在太快了。用这个“绝招”的目的有二:一是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嘛;二是这个“绝招”与书中的绝招有不谋而和之意,能告诉孩子绝招是练出来的,并且是对自己有用的。
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始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 “其实老师刚开始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
就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我的导入,他们一定会知晓绝招一定是对自己有用的,一定是练出来的。我相信课下孩子们一定也会积极地去练一项属于自己的绝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体会葡萄的多和美。通过欣赏各个地方水果丰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去葡萄沟游览了一番,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
在文本的赏析中,一个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把握好的话,学生的情感将被充分调动。“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可以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通过该词的学习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文本解析的不够透彻。在本堂课中,老师说的太多,以致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少了一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展示热情。
另外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力求问题设计的简洁。让课堂教学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问题设计更有层次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