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我区唯一一所农村初中,95%的学生来自学校周边的14个自然村。家长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劲头儿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再加上片区改造拆迁,生源流失严重;课堂上“一言堂”甚至“包办代替”成家常便饭。教师们看不到希望,缺少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况且学校在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本身就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差距,再加上教师们这样的思想认识,使我们与兄弟学校的差距拉得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识到:北三中要摆脱现状,必须走课堂改革之路。不改革,北三中就没有出路!
一、课改初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
我校的课堂改革起步较早。XX年我校与xx学校联办英语实训基地;XX年学习xx中学,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XX年我校史地政组初步尝试;XX年9月,我校借助省“双有效”课题的实施,制定《三中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考》白皮书,决定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全面推行“学案教学”改革。
应该说“学案”教学改革在初期确实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改变,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老师们只重视了模式的变革,没能理解学案教学改革的实质。学案设计缺少深层次引导,演变成了“习题集”,老师们把准备导学案当成任务完成,成了负担。大部分的课堂仍然是使用了导学案的讲授课;学生方面各班除少数几个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能利用好导学案进行自学外,更多学生依然不动声色,习惯于接受知识,被动学习。课改遭遇到了“瓶颈”,大家感到茫然!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学校组织相关领导、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共35人分别远赴中、xx中学、二十八中问诊寻策,探寻高效课堂改革之路。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1.改革必须要建立在新的教学理念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单靠行政命令的改革显得那么苍白。但是改革的路必须坚持!2.在教师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之前,整体推进是否显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呢?要调整课改步伐!3.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他们学习积极性还没被充分调动起来!要正确运用评价机制!
二、领导和骨干教师深入课堂的示范带动,为课改的进一步铺开奠定了基础。
外出学习回来后,学校领导对我校的课改有了深入的思考,全新的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得以落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难度的,怎么办?这时,领导就应先站出来!于是学校领导一门心思放到课堂改革上,静下心来、沉下身去,扎到课堂, 和老师们一起备课、研课、磨课,使课改理念在课堂上逐步落实。学校对教师们只提出一个要求:无论你采取分组学习、中的和谐互助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哪种方式,必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定不移!为了保证课改的进行,每位中层以上领导深入一个教研组、帮带一位实验教师;每周听评课2—5节,思考课改并在自己的博客上撰写心得,周一例会研讨,教师会时向教师传达。每月召开一次课改推进会,问惑于师,问计于师,针对问题研讨方法。每周周五由校长组织全体行政领导与教师面对面评课、研课,听课教师自己对照分析。
周、王、郭等教师学习回来后深入研究导学案设计,重点从小组合作学习入手,从学习环节、学习策略设计方面指导学生自学,在课前发给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增加小组合作学习,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展示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展示内容。同时,开始尝试对学生小组及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经过半年多的尝试,实验教师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成绩,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了自己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研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学生们学会了分析、质疑、表达、互助,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上出了高效课。
学校抓住时机让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作经验介绍,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们打破顾虑树立信心,坚定课改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来说,看到同伴们课堂上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的状态,也会大受触动,为课改的进一步铺开奠定基础。
三、目前课改的主要做法: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市、区教育局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市、区教育专家为我校的课改课堂把脉问诊。尤其是全市教学工作会以及兄弟学校的先进做法,更加坚定了我们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1.以撰写教学案和导学案为切入点,让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改革初期的导学案是不成功的,它变成了学生的习题集。而且互联网上随处可找,它适合我们的学生吗?以往的教案很多教师照搬教辅书,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课改,不适合课改。那么如何促使老师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策略研究?如何让老师们把学习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如何促使老师们认真研究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如何从源头落实课改呢?我们提出把写“教案”改成设计“教学案”。教学案主要研究课标分析、学习内容简析、学情分析、学习策略设计等内容。重点强调对课标、学情分析,关键是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节以及适合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等。而导学案是学生自学的抓手,是落实教学案中教学策略的脚本。导学案指导学生如何开展、什么时候开展自学、互学、课上展示,侧重对学生自学行为的落实。因此,要求教师完成教学案时配套编制导学案。学校明确了教学案、导学案撰写和使用要求。同头教师轮流主备,其他教师审核,教研组长签字,统一时间上报、打印和发放。
2.以完善课堂系列评价方案为核心,助推课堂改革顺利实施。
观念有了,课改骨干动起来了。但由于老师们在观念、能力、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课改进度也明显不同。同时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参与程度也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科学的积极的评价机制,配套课堂教学改革,助推课改的顺利进行。(1)实施教师团队捆绑评价。为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制定实施了“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以团队考核为主”的团队捆绑式评价管理模式,形成团队竞争机制,促课改的整体推进;(2)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新修订了《课堂评价标准》,变原来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素质为重点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明确规定学生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适时开展“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堂”评比活动;(3)全面实行学生小组评价。在课改初期试行学生课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制订实施了“三中学生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合作学习评价方案”,学生每天对自己及同伴就合作学习、回答问题等多个方面多维度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以分数计算,“得分晋级”,激励学生,重点关注课堂。同时,实施德育导师制度,把每个小组学生分别“责任”到每位教师名下,每周五 “德育导师”深入班级小组与学生面对面的互评和教师评。每周各班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周一升旗时由校级领导颁发周评价优秀小组标志;每月各班评出一个月评价优秀小组,全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了立体化、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与管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评价机制的落实对课改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课改的初步成效: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单一的学案导学,在此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和谐互助、实验探究等课堂应运而生。真正变学校“要我改”为“我要改”了。不是学校命令,不是全校统一,而是把课改课堂“悟”出来、“上”出来。为了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积极承办了“北戴河区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和“北戴河区教育系统业务干部系列培训——主题教研”活动,由我校教师上汇报课,请专家点评。XX年6月2日,xx区初中高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向全区所有初中教师和各小学教学领导260多人汇报课改成果并现场做课。校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改革的经验。三位老师获得xx区“课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称号,我校获得全区唯一“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成绩突出单位。同年12月在“xx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北戴河验收会上向全省同仁介绍学校的课改经验。
今年我校中考成绩又有提高:由去年的1名中公助生到今年的4名公助生,2名学生考入中公助,且有超过55%的学生考入省级示范校公助生。虽然和优秀学校相比,我校的成绩还相差甚远,但是我们认为成绩的提高不是课堂改革的唯一目的,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值得我们关注。在6月2号的现场会上,教育局谢书记随机采访了几名学生,他们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有思想有见地的精彩回答博得了所有教师的掌声,大家惊呼“这是北三中的学生吗”?而且课堂教学改革也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几年来,学校先后有近60人(项)获省、市、区级优质课、论文、优秀教案、科研成果奖励。
五、体会与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要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改方案,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课改不取决于学校办学条件的优与劣,更不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与低。任何一名有责任心、事业心的领导和老师,只要你想让你的课堂“动”起来,并能始终如一的去坚持、去探索,课堂就会“动”起来、“活”起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仅仅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比如:我们的目标是编印出我们自己的教学案、导学案集,供学生使用;另外我们的教学评价机制、个别学科的课堂教学环节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我们坚信:有各级政府、领导对农村教育的关心与支持,有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有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