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 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认为这节课许老师做的好的方面。
一、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基本功扎实,教师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问题具有启发性,层层递进,感觉很舒服。
二、课始,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不但让学生把两种图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揭示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前让学生独立归纳总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展示汇报,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一环节教师思路清晰,引导有法。
建议:
1、学生对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缺乏知识。可以做实验,土豆通过一刀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面,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一刀,让学生有了对顶点的认识,实验加深了学生形象直观认识。
2、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但发言面不广,优等生发言的机会多。
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建构起长方体的特征,陈老师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之后,又通过让学生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这样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建构起长方体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但记得牢,而且用得上,不易忘。
二、 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陈老师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漏掉或重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老师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和棱?”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谈论中有序的数出面和棱。特别是在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及时、有效的指导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借鉴,不留遗憾
1、课堂节奏上有些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的处理上有些赶。
2、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老师引导的过多,留给学生观察谈论交流的时间有些少,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四、听后所思
1、如何有效、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提高到什么程度?
2、如何处理好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课堂实际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五、教育感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把课上好是每一位老师的应该做又必须做到了,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展示课都应该关注学生,而不应该把学生当作是训练自己教学艺术的试验品,因为孩子们伤不起,教学不足可以后续弥补,但谁又能为孩子所受到的影响买单。上好常态课,把每一节当作一件艺术品去雕琢,我想:孩子们的数学素养一定能有所提高。
在本校听王老师讲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本节课,王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教师很善于激发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王老师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一步步的质疑,一次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渏,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王老师将学生的学法潜移默化的蕴藏在教学之中。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工厂的包装箱、食品包装箱、课本、电冰箱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从开课初学生实物观察到知识探究到练习巩固,老师自始自终是一个聆听者,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败点、难点、疑点进行鼓励、点拨、引导,如老师抓住学生汇报——“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一疑点,放手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谁的长方体六个面不是这样的?从而得出长方体还有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这一知识点。如抓住学生交流——“长方体相对的面都相等”这一亮点,鼓励学生大胆操作验证。
教学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进行鼓励、牵引、点拨、指导,可谓灵活机智,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方法的开放。
本课中,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如:通过自主交流来感受长方体的特征。“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听完这节课我注意到王老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运用的是长方体的纸盒作教具,能否考虑增加实际操作的效果,将学生汇报“面、棱、顶点”配合实物演示出来,根据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议在这节课中如果老师可以用萝卜通过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了面,通过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切一刀,让学生对顶点也有了掌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 教师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