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评课稿【汇编三篇】

认识周长评课稿(通用3篇)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1

一、优点

1、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

2、本次课完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建立了平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语言十分的幽默和诙谐,老师的体态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学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绪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不足

1、学生练习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2、曲线图形周长测量时,因直尺不够用,教师叙述不太清楚。

三、建议

量曲线图形周长长度时,因直尺长度不够,可以先测一段直尺的全长,再对折,对折出几个直尺长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长度。

四、收获

1、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常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2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陶老师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了谈话这一环节,以及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同时,陶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陶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陶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

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陶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在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师安排几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等,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

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陶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

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总的来说,陶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值得商讨:

1、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而陶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跟学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后慢慢去发现。我想,是不是能在当堂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一回呢?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围和头围,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如在讨论怎样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时,有一学生提到了“用估算”,而陶老师并没有理会,一带而过了,是不是也该让学生尝试一下,先去估算,再测量,适当地培养一下学生的估算能力。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3

听了胡老师认识周长一课,受益匪浅。下面对本课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胡老师课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明3天跑步的情况探索,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再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圆形、月芽形的一周,并估一估、量一量各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明确周长的含义。接着出示角和有缺口的月饼让学生探索进一步明白封闭的图形的一周才叫周长。展示了概念课基本模式:从概念的引入(认识操场的一周)—概念的理解(指一指、估一估、量一量)—概念的巩固(算一算、比一比)。从直观到抽象过渡自然,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整堂课胡老师巧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初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二、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

由基础题计算各图形的周长,再加大难度比较断开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直观地一条一条边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图形大的周长不一定大,建立了周长的概念。

三、注重对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

整堂课胡老师巧设问题情境,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充分让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和语言描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观察操场的一周——认识边线—测量一周的'长度——明确周长的含义——计算周长——比较不规则图周长,每个环节胡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有方,师生互动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四、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环节,教师有意安排了对三角形、圆形和月芽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操作测量。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图形也有特殊求周长的办法,策略是多样化。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和判断,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方法。

下面提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1、在教学角和月饼这两个环节中,问题引入不够清晰简洁,如在学生认识到角不能从起点回到起点,它不是一个封闭图形(有缺口),没有周长。胡老师接着可以直接设问:这个月饼有也有缺口,它有周长吗?让学生思考,对比性强些。而不要又让学生指一指月饼的一周。

2、时间把握上前面从容淡定,后面可能有点紧张,匆匆小结下课,时间有多,可能让学生进行课后小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