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课稿(通用34篇)
《印度音乐》这节课是高中音乐教材亚非音乐神韵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的内容。这个章节里欣赏的内容有蒙古的呼麦《四岁的红鬃马》、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印度音乐《欢迎》、阿塞拜疆民间音乐《巴雅提木卡姆》。
我评述的这节课是卢老师来我们高级中学试教的一节课,在教学中卢玲老师通过自己的筛选重新组织的让学生了解印度音乐为主线,课的环节通过视频的展示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印度音乐的学习中。
教学的'切入点清晰准确,由浅入深、环环相衔的为学生展开了一场视听盛宴。教学主体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乐曲《欢迎》的节奏体系。了解了印度音乐旋律的变化特点。教学中听、看、讲、练结合,多通道的展开教学步骤。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印度音乐特点的认知。
这节课一改以往音乐公开课的“热闹,喧嚣”的气氛特点,至始至终充满理性、优雅的感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进一步学习了解印度音乐的种子。
一.优点:
1、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能围绕自己设定的课题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出,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董建玲老师"感受音的强弱"这节课中,课前老师发给学生的"小物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音的存在;教师把粉笔头放在鼓上,然后敲鼓。鼓声小,粉笔头在鼓上轻轻震动;鼓声大,粉笔头从鼓上跳下来。把音的强弱形象化、具体化,由此突破了教学难点。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整堂课都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给学生们充分的练习机会,并将教师的讲解换成多媒体的呈现,加深记忆、这一切都是很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张丽老师的"龟兔赛跑",她用拍手开火车的游戏导入新课;陈雪莹老师用美丽的孔雀开屏的课件导入新课;康德霞老师的"超级模仿秀"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让学生表演,学生非常乐意。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上课、下课利用音乐。既使课堂开始和结束有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康德霞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音乐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感兴趣。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与灵感,即兴创作。比如,张丽老师让学生编故事;陈雪莹老师让学生给歌曲编舞蹈;董建玲老师让学生创作声音强弱的小作品;康德霞老师让学生改编歌词。
5、注重个性发展:
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条件。比如,几位老师让学生改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6、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如: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7、面向课堂上的全体学生:
面向在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张丽老师让全班学生都置身于"龟兔赛跑"游戏中;康德霞老师让学生每人手里都有小乐器,让全班同学动起来。
8、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老师还很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时用肢体语言,表情,以及夸奖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以暗示,既可以掌握课堂的节奏,给每个同学以练习和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被关注的感觉,与学生保持亲善友好的交流关系,教师的语言充满了亲切感。老师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有许多次鼓励学习的言语和动作,给学生很大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康老师上课时始终面带微笑,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董建玲老师在让学生做达标题时,有意选择了这样的录音,做对了说"我真为你高兴!"或"你真了不起!";做错了说"请再做一遍。"或"你累了吧?"这些语言已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这是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
9、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10、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比如,张丽老师通过让学生学习"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学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做人道理;陈雪莹老师的"让世界充满爱"系列小片,教育学生热爱小动物,保护环境;还有董建玲老师,在课结束时让学生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1、教学评价:
在每段活动结束后,教师都有及时地总结和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有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进度和思路。
二、不足:
1、个别课没有实效,只是流于形式。时间分配不当,课的前奏时间花费太长,新授内容处理仓促,还没等学生掌握新授内容,老师就让他们忙于下面的游戏和改编活动。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
2、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没有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没有突出对新授内容的训练。致使有的课目标达成不好。
3、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们都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应让他们走进课堂。
三.建议:
1、教学目标要明确: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和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要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轴,有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
2、突出教学重难点: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设法在教学活动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突出新授内容的训练,在学生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扩展,才能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3、求实:课要上得有实效,不要流于形式。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要偏离主题。
最后,愿我们的课堂教学华而又实,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
风车依呀呀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胡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儿童歌曲《过新年》,2/4拍、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呛”的反复出现,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胡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课件与道具,整节课条理清晰。学生不但学会演唱《过新年》这首歌,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表演,并能加进锣、鼓等民族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胡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过新年的`画面,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情境,感受过年的气氛,并拓展了年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读一读春联的方式,胡老师突破教学难点:附点节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唱了歌曲,后又通过打击乐器锣、鼓、镲让学生感知韵律。
3、在学唱歌曲环节中,胡老师的教学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首先初听,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哼唱歌曲,熟悉旋律。听唱歌词,鼓励学生大胆表演,齐唱歌曲,针对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鼓励学生用手中的道具,用舞蹈表现歌曲。
19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x小学xx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受益匪浅。
xx老师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思路、浑然一体的过渡语、精美的课件、独特的板书设计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尤为突出。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优美;
2、层次清晰;
3、文化底蕴丰厚。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李老师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构想,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后自愿组合,小组内阅读、交流、补充、评议,然后分段、分组在班级内交流,教师相应的指导、补充。
我们都知道,传统式备课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只要老师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等即可,而合作式的学习模式需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愿和不同的兴趣取向,需要教师更大的知识或资源储备,需要教师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李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在备课程、备设计、备课件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语则将整堂课衔接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不能不让人颔首。
教学实施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停留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层面,关注了整体的感悟和人文性的感悟,没有深层次的引导学生体味语言,使得这节课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建议在教学中,适当改变一下教学设计:在教师指点某一重点段落后,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段落合作探究。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我相信,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李老师和各位老师指正!
今天听了姚老师上的一节音乐课《对花》,这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歌唱中上滑音的完整表达,则凸显歌唱的地方风格。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以及民歌的演唱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法、体验法、识谱指导发、范唱法等。
对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中,把教师把歌曲教学作为重点,细致的分析了歌曲中的一些简单常见的音乐符号、节奏的表现方法,从而引入歌曲《对花》。歌曲欣赏时教师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整首歌曲,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们在跟着老师的引导循序渐进,逐步学习的过程也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整个乐曲的'情绪、节奏、旋律了解到了。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达到,歌唱时律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都很高。提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在课堂中对歌的形式很多样但学生的情绪却不是很欢快活跃,是不是增加一些游戏趣味赛的方式学生的活动会更积极一些。还有在最后评价交流环节可以让学生中可以加入同学们自己的创编一些舞蹈动作了,打击节奏达到学生的自我创新作用。在打鼓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节奏也可以加大学生对于歌曲的印象。
《山谷静悄悄》,这是一首意境美好,旋律优美中夹带轻快,难点较多的歌曲。今天,我们就听了红老师的这节课。
一、听了这堂课,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1、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把握。备课前反复了解教材是备课之本,反复吟唱,可以让我们找准歌曲的难点,以及学生在学唱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歌曲情感的处理也会更妙。反复聆听,可以让我们挖掘出欣赏曲中的有效要素。
2、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是串联课堂的主绳,是推动课堂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问题设计上我们还要下更大的苦功,争取能够简炼、指向性强,有吸引力。
3、手势辅助教学。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运用手势来提示音高,我想,手势真的是一个有效地辅助手段,感情、时值、节奏等都可以涉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4、扶与放。一般来说,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扶与放,对于低段学生可以多扶些,中段的扶逐渐向放过渡,高段多放些,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害怕学生会出错,扶得较多,还是要好好告诉自己,放吧,相信学生能行,当然,在事先要培养他们的能力,也不能一放了之,要且扶且放,等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和自信了,就事半功倍了。
二、主要教学特色:
1、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环节的`衔接体现出有效性。
2、分段赏析过程中对旋律的分析指导、引导体验的过程比较细腻,方法比较有效,效果比较明显。
三、听课后的收获体会:
1、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理念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操作的有机融合,是我们音乐学科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2、音乐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需要关注:音乐特质的理解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有效落实;教学理念和操作行为之间的差距要尽可能缩小。
3、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资源的运用使课堂变得活泼轻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音乐课真正成为一种欣赏性的课程。
4、欣赏课教会学生们从乐曲的作者、情绪、速度、力度乐段等很多方面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分析乐曲寻找答案应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
1、听交响乐录音《命运》,导出新课
2、模拟情景,学生表演
情景一:各大报社相聚一堂,讨论贝多芬及其音乐
黑色地带组:分析贝多芬音乐《致爱丽丝》
评:专业术语太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
清风组:介绍贝多芬生平,着重介绍贝多芬的童年
银河组:欣赏贝多芬音乐《欢乐颂》
千里马组: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谈感受
评:没有深入交流,流于形式。
四人组:朗读一段话抒发对贝多芬的感受
百分百组:用PPT展示有关贝多芬的图片,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主要作品,重点介绍《第九交响曲》
情景二:各大报社记者到贝多芬家中拜访贝多芬(小品表演)
评:小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而且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演员很好!
情景三:各大报社争相报道贝多芬
鹤立鸡群报:《我看贝多芬》
不愿意跟别人接触
不爱干净
不耐烦
清风日报:《多愁善感的贝多芬》
黑色地带报:《自强不息的贝多芬》
百分百报社:《把健康的耳朵还给贝多芬吧》
终点在望报社总编:《意志与理想》
梦想蓝天报:《对贝多芬的感想》
执著
热爱音乐
伟大、坚强
奉献
头号种子报社:《敞开心扉,融入世界》
千里马报社:《过于沉迷音乐的贝多芬》
3、小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到什么?
4、师生交流:这种综合性活动对学生是否有好处?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合作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制成课件,在班上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这堂课就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很巧妙。模拟各大报社采访贝多芬的情景,以话剧表演的形式陆续展开各小组的汇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演欲很强,和积极参与课堂。
本课教学以视觉图片导入,以歌曲聆听为先,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巧妙融入发声练习,不知不觉得熟悉歌曲的旋律,为唱会、唱好歌曲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弥漫音乐教学法,层层深入,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体现了较强的音乐弥漫性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听觉动力、思维动力,还要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受音乐,在艺术实践中找到情趣,在艺术实践中发展想象,在艺术实践中愉悦身心。
整堂课以学生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主线,运用“听、想、唱、谈、演、创、奏”等多种艺术实践方式,创设童话情景,把学生引入自主、轻松、愉快、和谐的文化氛围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熟悉旋律、聆听歌曲到完整演唱和创作表演,是按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展开的,发展了学生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景教学引人入胜,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教学中马老师运用视觉体验法,利用课件直观的图像来表现出节奏的变化。用小精灵给音乐小屋施了魔法,引出常见的音乐符号(休止符),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的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有许多可以再深入探索的方面,比如:在歌曲的表现上,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进行表现;应该注重学生音乐课表现力的发展;还应该注重在低段音乐课中加大唱游互动的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课愉悦感。同时,教师对歌曲的伴奏表现还应该注意加强。
x年3月20日,是我们瑞安音乐学科研修班的开班日,今天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尤其对陈青老师执教的《春天》一课印象深刻,现想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聆听《春晓》和表演《小雨沙沙》的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春天。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敢、踊跃的表现自己,我也努力来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如学生在聆听了速度不一的《春晓》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两首不一样,后面的这首音长一些;学生2说第二首感动一些等等回答的稚嫩又很真切,陈老师对她们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一年级的孩子,老师想要学生上课配合好,必须要做到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陈老师亲切的语言,以及内容丰富的教学设计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学生,教学时还要善于调控好整个教学局面。
二、以扎实的教学常规落实教学
在陈老师的课堂中,随时能感受到平时对常规的重视,一开课的节奏练习,通过生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型,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并能与新课紧密的结合,对后面的多声部的声势做了良好的铺垫,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对于学生演唱姿势和演唱方法等常规也能在陈老师的课堂中深深的感受到,如:要挺拔身姿、唱歌是嘴巴要圆圆的······
总之这是一堂值得借鉴的课。
首先肯定这是一节比较好的音乐课,具有课改意识,无论从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把握,教具的设计,教师的语言神态,都体现了音乐教学的美感。总的感觉是王老师把这首乐曲挖的很细,不管从乐器的认识、乐器的声音特点、民族乐器的分类,还是乐曲片段欣赏,都能时时刻刻以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在第一部分的聆听鼓声,这个片段上,可能王老师说了一句误导的话:“敲击的乐器”,所以同学们千猜万猜,猜不到大提琴上去。我们学生与市里学校的差距,其实也就在这里,知识面不够宽,关于民族乐器、管弦乐等的介绍,四年级的时候,为了迎接市里的检查,我特意对这些孩子进行过整理和讲解,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情况来看,却还是说不出大部分的乐器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的孩子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多让他们观看各种乐器的演奏视频,多了解著名的大型的舞剧、歌剧,多欣赏一些海外名家的作品。
第二部分的设计,老师设计的非常精细,有打击乐器节奏的配合、有舞曲性的配合,这些设计非常的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聆听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初中与高中音乐教学中都涉及到了的教学内容。以湘艺版课标实验音乐教材为例,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世界民族之声”系列单元,如,八年级上册的《世界民族之声——亚洲音乐》,八年级下册的《世界民族之声——欧洲音乐》,九年级下册的《世界民族之声——非洲、美洲音乐》;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是《音乐与民族》,教学内容包括亚细亚民间风情、走进非洲与美洲、欧洲民音音乐掠影三个板块的民族民音乐欣赏。比较初中与高中音乐教材相同主题下教学内容的组织,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材《音乐与民族》单元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所涉及的国家更多、音乐种类更多,内容也更深入。以“亚细亚民间风情”板块为例,该内容包括十三个国家六首歌曲、五首乐曲的聆听与体验,还包括对三种民音乐器的认识与相关音乐文化的了解。
思考同一主题下的音乐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实施,除了体现教学的内容有差别之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层次的把握等方面,都应体现两个学段教学的区别。初中学生是第一次以主题单元的方式集中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了解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聆听与体验,能记住一些在各国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主题,并初步了解其音乐的风格特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下的初中学段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在教学上应突显如下特点:
一是选材要“精”。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所涉及的地域太广,内容太多,受初中音乐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以“撷英”的方式,选取各地域最具代表性国家的最具代表性民族民间音乐聆听体验,了解其最需了解的相关音乐文化。如,黄老师在《亚洲音乐之旅》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选择了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个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即日本、印尼和印度。各国音乐的选择也很具代表性,日本民歌《樱花》素有“日本国歌”之美称,且具有典型的日本音乐的风格特征;《星星索》也是一首在世界流传较广的印尼民歌;而“拉格”被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灵魂,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之一。
二是方式要“新”。
包括组材的方式和教学的方式都要体现新颖、多样,所呈现的资料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教学中所呈现材料的形式不能仅是民歌与民曲,也不能仅是音响与文字介绍,教学的内容最好能涉及歌、舞、乐多方面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材料呈现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如音响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或教师与同学的现场表演等等。同时,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聆听或讲解,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可采取体验和表现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等方式展开教学。聆听音乐时要关注对音乐风格的体验与探讨;演唱经典民歌或音乐主题,让学生熟悉记忆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既是很好的参与表现方式,也是该内容学习需达成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涉及了歌、舞、乐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学生的参与表现,如,重点学习演唱了《樱花》,哼唱了《五木摇篮》曲的主题旋律,以伴唱和伴奏的形式参与表现了《星星索》,还体验了印度舞的动作特点,黄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段的教学特点。
三是容量要“丰”。
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学习,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中教学实施最主要区别应体现在教学的层次上。初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知道”一些什么,记忆一些具有符号意义的民歌与民曲,而在高中学段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更多地“知道”一些什么,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一些“为什么”,思考其音乐风格的形成,探讨音乐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等。初中学段的教学应“浅而宽”,而高中学段的教学则应体现“窄而深”的特点。因此,在初中学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单位课时的教学信息量,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所以,在一课时学习和了解3-4个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教学容量。
今天听了郑老师的一节音乐课《侗家儿童多快乐》,这是一节唱歌课,目的是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来唱歌曲,学习用二声部的演唱,并从中了解常用的知识与技能。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教者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自然成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个人认为这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较有效的,当然这和教者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是分不开的。亮点很多,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一、由易到难,突破重点
郑老师的教学巧妙,先从较有难度的`二声部学习开始,在学生学习注意力最为集中时突破教学难点,在这一个环节,郑老师先让学生拍出单声部的节奏和进行简谱的试唱练习。再拍出第二声部的节奏和简谱的配乐试唱,然后合二为一并加入歌词演唱。从低声部到高声部分小组进行声部练习,教师引导反复练习,由简到繁,获得较好的合唱效果。
二、由听到学,实现目标
郑老师在整体学唱歌曲中基本采用了“欣赏领先”的歌曲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聆听录音歌曲,多次适时聆听录音歌曲,这种完整的聆听有益于学生对歌曲整体音乐风格的把握,激发学习兴趣,也在聆听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了唱好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者的指导下,学生就能跟琴而动,水到渠成。
三、理解符号,获得知识
教者能抓住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更好的诠释音乐的内涵。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乐谱中找出乐曲处理的难点四分之一休止符,通过教者的示范,学生的多次重复练习,这样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使歌曲的演绎更具完美性。还有让学生认识乐曲的反复符号,也让学生从中获得了音乐的基础知识。
我想这节是音乐教学的常态课,因此它呈现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因未使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这对创设情境教学,表现音乐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正因为这样,我也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务请教者指正。
以下几个流程是否可以保留:
1、上课之前的音乐弹唱师生问好和下课的师生再见环节,我认为这是一堂课必备的常规;
2、课题导入后务必把课题在黑板中板书出来;
3、学唱歌必先学歌词,可让学生自主有节奏的读歌词和理解歌词表现的感情色彩,这是激发和渲染歌曲音乐感觉的重要渠道。
下面我再谈谈几个不成熟的想法:
1、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侗族的民族风情和特色,如:侗族山寨、侗族大歌、罗也舞等。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也为学习这首民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情趣做好铺垫。
2、教者在教学歌曲间多次播放这首歌曲,可否在教学之前由教者完整范唱一遍,把快乐的情绪带给学生。
3、如能在学唱中教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编)一些简单的侗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这样快乐的感觉就更能表现出来。
4、在节奏训练上如能用如单响筒或手鼓之类的打击乐器,指名个别学生上台演练,这样感觉可能会更好,在唱歌教学这一环节也可以指名进行表演,体现学习效果。
初老师讲的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本单元以家庭为中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启发学生珍惜幸福家庭,以自己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同时关心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最终达到珍爱家庭、关爱他人、热爱父母的单元总目标。本课为第一课时。
听了初老师执教的《可爱的家》一课,我的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艺,亲切自然的教态,弹唱自如的音乐,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唱歌课教学课例。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设定合理,注重使用了电教手段,知识传授准确无误,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爱的家》这节课直指心灵,音乐以情动人,歌曲以理服人。听音乐含泪微笑,唱歌曲情深意长,看图片震撼心灵。有效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初老师的.教学整体设计做到:前有蕴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伏延千里。在唱歌课教学上我认为初老师的课优点如下:
1.音乐容量大。本课以音乐为本位,以情为核心,以听唱为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从看和谐家庭的图片——对词曲作者简介——听范唱——读歌词——再次聆听——讲解读谱知识——学唱歌曲——歌曲处理——拓展延伸等几个部分的精彩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2教学内容有弹性。教学中,难的地方“潜出”,简单的地方“深入”,德育渗透点到即止。难的地方,如对四四拍的讲解,就是化繁为简的典例;他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四四拍强弱规律开始,让学生用拍手表示强弱拍子,仅仅用了几分钟,就自然的讲出读谱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简单的地方,如欣赏《再见,警察》的情景创设,撞击心灵,点燃爱心之火。音乐教学有张力,学生学习有动力。
3课件制作新颖,运用恰到好处。音乐课的多媒体运用不能“抢戏”:音乐是听觉艺术,看辅助听,艺术修养才会提高。多媒体引领学生直观思维,突破难点。这就是多媒体合理运用的好处——高效。新课开始时初老师采用出示课件——《甜蜜的家》的图片,拓展了学生对“家”的认识,家是和谐、温馨、甜蜜、幸福的。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音乐,以饱满的声音、深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其次,在了解作曲家时,课件讲述更直观形象。另外,欣赏背景音乐选用比较伤感的《再见了,警察》时,不足几分钟的情景创设,多媒体引领学生从欢快的天真嬉笑走到无声的冷静沉思。这就是多媒体恰当呈现的力量——无声胜有声。再次,学唱歌曲时,让学生反复聆听,聆听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记忆歌词,有感情演唱歌曲都很有帮助。
4教学方法运用大胆。鼓励学生走在学习的前面,激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初老师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语言明确,具有启发性。充分体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新课开始时谈话式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对“家”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音乐,以饱满的声音、深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学唱新歌时通过教师深情的范唱,多次的聆听课件,让学生感受歌曲音乐,进而激发学生对家的喜爱。最后学生随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歌曲处理时,从演唱形式上方法多样,领唱、齐唱、男女混合唱等等。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观看背景音乐选用比较伤感的《再见,警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不完整的家庭,缺少关爱和生活困难的孩子,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思想。更触动了学生要关爱身边的人,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得到温暖。
教学建议:
1学唱歌曲时,如果把旋律分析一下,找出相同的乐句和相似乐句,(第一二乐句旋律相同,第三四乐句旋律相似)学生学习时会更省时,省力。
2如果把弱起这一读谱知识渗透到音乐教学中,我认为会更好。
最后让我以“设计精彩,回味无穷’’来总结我对这堂课的印象。从这节课中,让我们到了音乐教学的无穷魅力。
崔老师的这节音乐课,是八年级上册音乐课本中随心所唱中的歌曲《鸿雁》,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对《银杯》这首蒙古族歌曲的欣赏和演唱,了解和体验了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的特点,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宽广美丽的草原风景,同时也了解蒙古民歌,可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中,崔老师首先一边让学生回忆歌曲《银杯》,一边播放音乐让学生齐声演唱,由于《银杯》是一首蒙古宴歌,再国上老师播放的蒙古风情图片,所以这个开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长短调的区分”,介绍了《银杯》属于一首“短调”,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学习歌曲《鸿雁》,着重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了“长调”。最后,通过介绍歌曲《鸿雁》及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草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教育,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
欣赏完崔老师的这堂课,我从中发现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崔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材处理把握全面到位,她通过让学生欣赏几首体裁、特点迥异的音乐作品――《银杯》、《鸿雁》《马头琴独奏鸿雁》等,使学生对音乐的形式有了形象的了解;然后,又指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蒙古族音乐中的“长短调”,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在美,从而实现了对本课重难点内容的教学。
其次,崔老师充分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她注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地、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追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最后,崔老师整堂课中,无论是组织教学的语言,还是与学生的互动,她都非常注重音乐语言的规范性,例如,关于长短调音乐的介绍或总结,用语简洁准确。
当然,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也存在着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长短调”区分的这个教学重难点上,我个人觉得还应该更加充分地展开,比如可以在《鸿雁》学唱后介绍长调,加强学生对长调这种音乐体裁的理解;其次,我个人觉得崔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技巧还有待改进,比如,在她的课堂上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总得来说,崔老师的这堂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堂课。
舞蹈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生活内容、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学习舞蹈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由于舞蹈具有艺术综合功能,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高中音乐课程中安排《音乐与舞蹈》的教学模块,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将音乐外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艺术,作为一门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表演艺术,舞蹈也以课内(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和课外(学校舞蹈队)两种形式一直参与于义务教育教学中,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和高中音乐课程中新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学习,三者之间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学习的内容,即将舞蹈学习与音乐学习有机结合,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学校舞蹈队中的舞蹈训练的内容较为专业且指向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是加强一部分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要求能上台表演舞蹈节目或有助于升学,所以其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排练完整的舞蹈节目。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开设的《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供有一定基础或有舞蹈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选择学习一门课程。在该模块的学习中,注重音乐与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强调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和舞蹈审美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所以,弄清中小学教学中三种舞蹈学习范畴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是把握好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特色,很好地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市谭老师执教的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藏族踢踏舞》一课,在参加由中国音乐教育协会舞蹈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蹈录像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该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较好地把握了《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重点,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舞蹈学习的特色,很好地实现了“藏族踢踏舞蹈”的教学目标,从谭老师的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可窥视出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特色,能带给我们该模块教学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该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要求,谭老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及了解藏族相关舞蹈文化;二是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三是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集中体现了课标对《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要求,即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基本动作,提高舞蹈的鉴赏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该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舞蹈鉴赏、舞蹈常识、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笔者认为,这三方面内容也应该成为该模块教学中的三个基本点,也是其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学习以及学校舞蹈队舞蹈训练的主要特色。下面,我们逐一加以分析探讨。
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模块学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所以,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该模块教学中比例相对偏重的学习内容。谭老师在选择该课的舞蹈技能方面学习内容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需求,强调了技能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必要性。如,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的把握,藏族踢踏舞中最基本的踏法——“冈达”的了解,藏族踢踏舞蹈中最常用到的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和摇步等基本步伐的学习,踏踏舞中最基本的退踏步和抬踏步等舞蹈组合的练习等等。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鉴赏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谭老师的这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藏族舞蹈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为什么常用舞袖?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在该课结束时,又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的其它两个重要舞种弦子和锅庄,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藏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
内容三:动作组合的创编。《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谭老师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
最后我们来看看教学方法的运用。谭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大胆地运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充分突出了《音乐与舞蹈》模块在教学上的特色。
其一,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日本教育专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是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中的焦点,也是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这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谭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中。在大多数常规的舞蹈学习中,老师们主要采取“模仿”学习的方式,即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学习。而谭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采取“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基本技能”的学习中,许多基本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完成。如在学习“退踏步”与“抬踏步”时,老师要求学生用先前所学的一些基本踏法来组合一个舞步,踏出“ X”这个节奏型,并且要求它的强弱规律为“弱—强—很强”,然后老师再从学生设计的动作中,提取出退踏步和抬踏步进行教学。在最后的“创编”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创编,最后又将各小组创编的动作组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组合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研讨,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选择、判断和分析理解能力。
其二,教学中强调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处理好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即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在时间与空间中展开,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过程与方式。谭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践行了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在踢踏舞基本舞步的学习时,教师就是从舞步的节奏“ ”、“ X”切入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踏法,听辨舞步的节奏及强弱规律,教师再分析舞步的强弱规律并导入基本舞步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谭老师极少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机械数拍的方式进行舞步的练习,而是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贯穿课堂的始终。特别是在创编舞蹈的环节,更是让音乐循环播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步,创编舞蹈,反复感受音乐,也有助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风格与情感。
《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又由于其课程目标定位和学习人群的特殊性,此门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中如何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舞蹈鉴赏、表演、编创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好师资问题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中师音乐专业班《音乐欣赏》课本下册第三章: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欣赏。我认为本课的内容在外国音乐作品欣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浪漫乐派时期的音乐欣赏在这本课本中不但从内容上是最多最丰富的,而且世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大多在这个章节。而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又特别具有代表性,因为他的作品“在技术与风格上既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又能吸收新的发展成果”。同时《动物狂欢节》这个作品在小学音乐教材和中学音乐教材里都有,可见其重要性之所在。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明确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的区别;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小学音乐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是: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曲《天鹅》及第十四曲《终曲》;
2、难点是: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四、学生情况分析
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
022班是二年级音乐班,这个班的学生认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一学年的音乐欣赏课,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和能力,对于《动物狂欢节》这样的标题音乐作品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力的,但是作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这样的知识和内容他们还是比较缺乏的。
听了《小乌鸦爱妈妈》这节录像音乐课后,让我获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如: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
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活动后,以《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乌鸦妈妈出去为小乌鸦们找虫吃,到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找虫子喂妈妈的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本课的高潮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多一点自由给学生,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上周听了苏老师的音乐公开课。我认为整堂课是在“敲鼓小鼓,学唱小鼓手的歌,表现小鼓手”的教学环节下一一开展的。首先我来讲讲这节课中,黄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
1、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这节课一开始黄老师就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接着让学生模仿鼓手敲打小鼓的节奏,不仅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歌曲,而且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歌曲结尾句演唱力度从p到f的演唱要求和四分休止符的难点解决。
2、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的设计很清晰,并且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在整堂课中,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聆听歌曲的习惯。这堂课中苏老师一共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了4次歌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课中让学生多次完整地聆听歌曲,是学生快速学会歌曲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3、教师的语言很亲切、生动。在本堂课中,苏老师表现出了一位音乐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老师那甜美、很纯的、象天籁一样的歌喉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和孩子们。
4、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在介绍换气记号时,苏老师运用了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儿歌来诠释,使学生很快地领会了换气记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当然,一节再完美的课总有不足的地方,下面我就针对这堂课谈一下几点不同的看法。
1、在导入环节,教师在拍打二分音符节奏时不够准确。应该这样拍。学生就不会出现结尾句多拍或拍子拍打表示不到位的情况了。另外,这句节奏既然是从弱到强的要求去拍打了,黄老师也想到了用色块去区分了,何不用同种颜色但深浅由浅到深的色块去体现是不是会更明显?然后休止符用红颜色表现,告诉学生看到休止符就好像看到红灯要停下来。我本人认为这样可能会使学生看得更一目了然。
2、既然是歌唱课,如何更好地唱好一首歌应该是一届教唱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核心。我认为处理本首歌情感关键是要表现出小鼓手的神气和自豪,所以要求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应该是圆润、明亮的。也许可能是第一节课上唱歌课,学生的喉咙不易打开。三五班的很多学生是“小银铃”合唱团的成员,好像在这节课中没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三五班学生的歌声不够明亮,嗓门有点紧,声音的位置偏低。学生的情绪也不够Hi。我觉得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如引导学生要应该用形象的、浅显易懂的一些比喻指导学生该用怎样的嘴形去唱歌。特别是演唱一首歌时的第一句使就要提醒学生如何“起声”?要马上做好气息的准备,找到发音位置的高低了。这首歌应该是属于“软起声”的歌曲。歌曲的起声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激起声,软起声和舒起声。所谓的“软起声”就是指声带再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发出的声音比较舒展、平缓。正因为处理好了歌曲的演唱要求,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和表现歌曲。因为这首歌头尾的歌词和旋律是有相似和重复之处,所以,最后老师再适时地处理整首歌的情感要求,比如说歌曲的起始部分声音比较轻快,情绪比较欢快。尾部力度要加强,把小鼓手自豪的情感发挥地淋漓尽致。教师也不会出现教学时间有多余,而在那拖延教学的嫌疑了。
3、最后在拓展环节中,黄老师让学生进行声势节奏伴奏。在讲解要求时,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确,所以出现了学生没有马上明白。这个环节中,黄老师本意是想让小组敲打方式进行,但最后却是每组请四个学生上来敲打,四个人的声势显得太单薄,教学的效果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了。我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这么处理,就是让学生敲打音乐凳,然后让一小组两小节后逐渐加入敲打的队伍,这样声势显得会更强大。而以小组渐渐加入的过程也正好体现了力度的变化。
这次的区级教研课是由姜老师展示的一年级歌唱教学《法国号》,这是一首三拍子的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歌曲,让学生通过看、听、动、唱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听了姜老师的课,感受到姜老师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走完这次音乐的旅程。整个课程环节非常清晰,每个环节都对孩子有了音乐的引领。具体有以下过程:先是老师带领孩子在音乐中律动,转圆圈进入音乐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程开始,让孩子敲鼓感受音的强弱,以此引出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并边打节拍边引出这首三拍子的歌曲《法国号》;然后就进入歌曲的学习,这首歌曲一共四句,老师用一三句音是相同的,二四句不同,来进行对比的教学,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歌曲;接着进入音乐游戏环节,姜老师一共设计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歌词接龙,在纸条上把歌词分四句,让四组孩子分别演唱,在听到相应的音乐时就唱出对应的那一句,这个环节也加强了对歌曲的练习;第二个是拍节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沙锤、铃鼓、手鼓等打击乐,让孩子们敲出强弱弱的节奏,其余的孩子在小凳子上敲,孩子们积极地想办法,在平时天天坐着的小凳子上也敲出了好听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这正符合了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理念;最后一个环节是歌曲创编,老师用自己小手鼓咚咚咚的示范引出这个活动,让孩子根据生活中的声音来创编歌曲,孩子们有的唱小猫,有的唱小狗,大家都乐意参加创编活动。最后在《法国号》的音乐下,孩子们愉快地走出教室,结束活动。
整堂课姜老师都带领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也是音乐课堂带来的魅力所在。
这节课仍然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姜老师由于身体原因,嗓子受伤,不能很好的范唱,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用录音来代替范唱,让孩子能体会到歌曲带给大家的感情;在学习歌曲的时候,这首歌曲本来就很简单,可以不用把每一句进行分句教,并进行说明,强调某一句较难,破坏了歌曲的整体性;在游戏环节,歌词接龙时孩子没弄清哪里该自己那组唱,老师弹琴是所有孩子都是在进行齐唱,乐器打节拍的时候,打击乐的运用也比较少,可以让孩子自己探索,怎样用这些乐器打出强弱弱的节奏。
这些都是我粗浅的看法,姜老师活泼亲切的教态,以及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都是我要去学习的,一年级的孩子正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的阶段,姜老师的这种音乐素养,正是她在教学时的优点。
这节课一开始,郭老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一、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快乐美。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通过“唱一唱”环节充分地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美;“跳一跳”环节充分地感受到快乐美。
三、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对新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郭老师这节课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郭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相信她今后会更加出色。
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几点:
1、歌词小黑板应抄大一点。
2、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性。如:教学歌曲的唱法还可以再形式多样些,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唱歌曲难点时应注意听歌曲的前奏与间奏掌握节拍,尤其是:“快乐地跳舞”要读得清晰、准确。
总体来说在听完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纯音乐的乐曲,一听到马上就能够使人感受到森林里的气息,鸟声、蛙声、溪流声……很好听,而幼儿同样也能够轻易地感受的到。活动中对于动物角色及乐器的选择,也是非常形象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乐器“圆舞板”无论是外形还是声音的特质,幼儿都自然而然的能想到青蛙,而铃鼓敲响的一霎那和孔雀开屏的动作都很相似。所以,无论是音乐素材本身、还是乐器的选择,这些外部因素都为顺利开展活动打好基础。从中说明教师的选材非常适宜大班的幼儿。整个音乐分了三段进行,第一段学习小青蛙的唱歌的节奏,第二段学习小鸭子跳舞的节奏,第三段学习孔雀开屏的节奏。利用音乐中听起来比较明显的小动物的叫声和相对比较好表现的动物来贯穿整个活动,感到非常的和谐与完美。
整个教学活动主要通过简单有趣的图谱这条主线,让幼儿感知乐曲的基本节奏,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乐器演奏的兴趣。音乐分为三步走:熟悉节奏、乐器轮奏、以及最后的大合奏。对幼儿来说,在第一环节幼儿掌握了用拍手熟悉乐曲的节奏后;第二环节只是用乐器替代拍手,进行轮奏;最后环节乐器大合奏,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需要幼儿动用所有五官高度集中注意进行演奏,耳朵听音乐,眼睛看图谱,手还要演奏乐器。教学中执教老师没有很好的把“打击乐关键经验”实施好,只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其实在欣赏环节中,幼儿根本没有感知和熟悉好乐曲的节奏,到最后是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演奏完毕。在音乐与乐器匹配中,老师对于幼儿的.匹配还是给予否定,在演奏中教师还是拿出事先自己匹配好的图谱给幼儿演奏。又回归于以前的教学模式。
建议:
1、在班中建立打击乐的常规:如要事先让幼儿熟悉打击乐乐器的拿与放的正确方法及乐器的使用方法(敲与停)。
2、在音乐与乐器匹配时,教师要尝试在幼儿的选择乐器中提醒幼儿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进行匹配,而不是单单地拿出自己的图谱进行演奏。
3、课前多让幼儿接触更多的打击乐乐器,提高他们的知识经验。
前几天,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音乐观摩教学,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真是受益匪浅。邵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的《小螺号》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邵老师有了一个全方位的提升。
邵老师这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整节课在互动、探究的愉快氛围中进行。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依学生的年龄特性,以带学生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玩引入新课,并以此为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师播放《海浪》音效,引出大海。在出示大海边沙滩的美丽图片的同时,以故事的形式创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走进音乐去感受体会音乐之美,整节课都在《小螺号》轻松、优美、愉悦的音乐中完成。
2、转承顺畅,衔接自然。
邵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巧妙,如行云流水,于无痕处渐入佳境。学生随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进入音乐,兴味盎然地感受音乐之美,循序渐进地体会音乐之美。整节课浑然一体,完整流畅,从情境的创设到学生自主学唱再到小组合作表现歌曲,从新课引入到知识技能训练再到重难点的突破,环环相扣,自然恰切。每个环节既自成一节,又相互沟连,体现了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
3、设问富于情趣,点拨恰到好处,突显教师主体性
在自主学习歌曲阶段,邵老师抓住歌曲的重点、难点,以富于情趣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尝试,去感受。对学生的`发现和体验及时点拨引导纠正,并适时地进行示范,很好地解决了歌曲中的重点、难点。侯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采用了先听后唱,先感受后模仿的方式,先后运用听歌曲识节奏、学歌曲找感觉等方法,带领学生在模唱、填词唱、跟唱、示范唱、重点指导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中感受乐曲的音乐美,形式美,旋律美,从而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歌曲的内涵,为下一环节的创编表现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4、分组创编表演,培养创新能力,突显学生主体性
邵老师充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表现歌曲。同学们利用平时所学,每组都选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小组内小组长带领大家,商量表现形式,分配角色,一起讨论如何创编动作,每一个同学都有任务,每一个都能自我表现,活动有序而生动,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得这个环节成为本节课的“高潮”。
通过本次的观摩学习,我感受到了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她的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供我借鉴,也有许多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学习。有了这次的观摩听课,我对今后音乐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在一次次的学习、实践、体悟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使自己不断地去完善教学,争取出色的完成好每一节音乐课!
音乐组新生力量冯老师开出本期教研课,二年级下册管弦乐听赏《四小天鹅》舞曲。冯老师带着1306班的孩子们感受了热情奔放、活泼跳跃的名曲风格,体会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四小天鹅》是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芭蕾舞剧《天鹅湖》创作的第二幕中的一首乐曲。该曲是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这首舞曲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的旋律还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开朗乐观的冯菁老师通过声势律动、图谱画记、乐器伴奏、哼唱主题、范奏钢琴、视频演示等多种丰富的教学手段,经过四次试教、四次修改与调整、让孩子们领略到这首乐曲的迷人魅力与芭蕾舞演员们的风采。
作为年轻教师,90后的菁菁老师非常热爱这群刚接手教学一年的二年级孩子们,从课堂的组织教学到音乐口令,到鼓励方式与评价机制,不难看出她的教学用心与师生之间的默契,而且孩子们的名字冯老师也是记得一清二楚,可见她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一点。现场的钢琴示范,也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四小天鹅》钢琴版,热情洋溢的颗粒性演奏不难看出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与现场感染力,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用热烈的掌声与灿烂的笑脸表达对冯老师的崇拜与喜爱!如果冯老师能注意调整语言的速度与归纳性,设计上更精辟、更讲究;更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流畅自然地融入教学目标,这样的音乐听赏课就更完美了!
我们很惊喜地看到,音乐组的年轻老师们在泰禹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蜕变,不断地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音乐课堂才更快乐、更具设计感。艺术性与水准正在不断提升,泰禹学子们也正享受着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美妙音乐课堂!为了孩子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教改后的音乐新课标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和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个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那么通过刘老师的这节音乐欣赏课,我更能够感受到她对音乐课程新课标理解和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在组织教学,设计的很有新意。将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流行影视歌曲《大长今》的主题曲和亚洲艺术节的`主题引入课堂。既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直接的进入本课的主题:东亚音乐之日朝民族音乐。
2、在新课教学中,首先通过欣赏一些图片来感受日朝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风格,在全面的感受这份文化氛围的同时,又能够对音乐的探究和分析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节拍和节奏的探究这一部分,没有像传统的教师讲解那样由学生跟着练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聆听和感受找出朝鲜民族音乐在节拍上的特征,既发挥了学生主观学习的意识,又锻炼了学生音乐的听觉能力,并在节奏的探究方面,引用了他们民族的语言,通过语言来感受这种民族音乐的节奏,富有新意又贴近生活,也给学生在自主探究日本的民族音乐方面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学生自主编创旋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更能够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日朝音乐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
本节课刘老师的教学层次分明,语言简练,重难点突出并着重的解决,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这里我提两点建议:是否可以在欣赏各民族的特色图片时也加入一些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风俗文化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从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感受这个民族的文化以及音乐文化;是否可以在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探究时,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各个不同的民族音乐做一个大体的比较和介绍,这样学生就可能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格以及特征很好的区分和掌握。
春晓
周三,我们研修班进行了第一次培训。陈青老师的这堂《春晓》,主要是欣赏不同版本的《春晓》,表演《春晓》和《小雨沙沙》这两首歌曲。通过这次的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有太多太多的感触想抒发。因此,我想在这篇文章当中再次回味这一堂回味无穷的课。
首先,这堂课的亮点是,陈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就特别注重柯尔文手势和合唱。在课前的发声练习中,我便开始为之钦佩。在课中,陈老师又将合唱很好地运用起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去描绘和感受春天。听到孩子们快乐轻松地描绘出美丽而又真实的春天,我也就沉醉了……醒来后,我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逊色。
其次,教态及语言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的教态给给生以美感,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陈请老师的“孩子们”和轻柔的声调,不快不慢的语言节奏好像春天里面面的细雨滋润这万物,和谐、优美、和饱满。
最后,陈青老师在课堂中弹的伴奏是清晰,不花哨的。可以边弹钢琴边对学生提出演唱技术要求,这也是要一定的技术的。
针对陈老师这么朴实,真实的课堂。我开始了自己的反思:我的课堂从来都是固定的导入,学唱和表演。若是公开课则会挖空心思加入许多花哨不真实的元素使课堂变得丰富。但真正成功的课堂并不是靠这些去落实的。正像陈青老师一样即便是拿着教学光盘都能够把课上得那么惟妙惟肖。其实学生需要的是像陈老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慢慢去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常规课才是成功的。
总之,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获许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听了柳老师的《音乐中的强与弱》后,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律动为核心,以游戏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乐曲为主线,直击重点
1、柳芳老师播放两首歌曲《摇篮曲》《命运》,两首乐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乐曲的强弱,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2、告诉学生:强F 弱P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做游戏“小蜜蜂采蜜”;自己选乐器演奏分辨强弱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4、利用《山谷回音真好听》来巩固强弱关系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小蜜蜂”采蜜的游,打击乐器的演奏的戏为顺序。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音乐课中学生除了唱,学生自己动手体现音乐创造性,例如:在掌握强弱关系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找一种喜欢的打击乐器来表现声音的强弱。体现了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成就感。
然这节节课在构思上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特点,但我提几点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如:
1、知识面可以多一点,在前一个游戏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拉可以在扩张一下。
2、游戏环节的时候同样的游戏次数不要太多两次就可以还要变些花样更好,3、击打乐器环节学生有点失去乐趣拉,两边后面一排的学生开始拉讲话。
廖永艳老师执教的《雪花》一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音乐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现了教师个性及教学特色,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扮演成雪花仙子,带领大家走进冬天的世界,通过雪花仙子的魔法棒引出音乐知识的学习,新颖的教学设计,充满童真童趣的情境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听觉体验,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应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孩子们在听觉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他们的聆听不是泛泛而听,而是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带着这个要求有目的听,教师对学生聆听的要求也是循序渐进,首先是快乐的感知,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速度、基本节奏等。其次,分析理解的听,则注重从细微入手,教师通过旋律线的辅助教学及丰富的`肢体语言,把注意力集中到旋律的起伏变化上,目的在于解决歌曲的难点,让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了进一步深刻体验后,把歌曲唱准、唱好、唱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巩固练习,提升升华。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打击乐的练习,合奏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并从中活动获得审美体验,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注重德育、安全教育
在总结束学习情况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冬天玩雪的安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五、教学建议
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给打击乐器的合奏,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自己动手、合作带来的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我听了刘老师上的一节音乐课《彩云追月》,十分精彩。刘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对音乐本质的充分挖掘,以及和学生的密切配合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有三个地方的处理尤其让我感到新颖独到,有示范启示意义。
1、导入部分情感的激发、情绪的调动充分合理。
《彩云追月》是以越剧音乐为素材,作曲家任光于1935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优美,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情景。怎样让全体学生很快溶入乐曲的意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刘老师很用心地选择了一幅“夜晚海边望月”图,配着淡淡的《彩云追月》音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种意境营造的相当好。点出“月亮”之后再问:“有没有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这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后面“带着问题欣赏音乐”,真正走进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层层深入,不着痕迹,解决“切分节奏”难点巧妙。
根据任光的《彩云追月》填词创作的歌曲,宁静、深情,表达了作者对远在中国台湾亲人的思念。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切分音以及波音、倚音,使得曲调委婉细腻,风格独特。但是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如果生硬地练习和讲解极易破坏课堂营造出的宁静、深情的氛围。刘老师将歌曲创作背景介绍之后点题——彩云追月,就是用切分节奏读出来的,很是简洁、自然,学生也自然地用这一节奏读歌名,了解了“切分节奏”。接着陈老师将歌曲主要的两个乐句单独列出:“616535”和“353215”,用歌名来唱,读好歌名和唱好歌名,实际上就是基本解决好了这首歌曲的难点。之后的老师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分析数数几个切分节奏、配乐朗诵歌词等每个环节,刘老师都很注意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正因为此,这些借班上课的`孩子最后都能深情地准确唱出歌曲。
3、拓展环节抓住学生心理,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新颖、和本节课结合恰当。
这节课是五年级的音乐课,高年级孩子已开始喜欢追逐“流行”,大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影视歌唱明星。这节课的拓展陈老师精心选择了李宇春的独唱《彩云追月》和黑鸭子合唱组的《彩云追月》,注入了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并让学生感受、实践用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在课堂展现这节课学唱的歌曲,这一做法实际是一种实践创造,同时也将课堂气氛推上高潮。而在这种愉快、喜爱的情绪下进行的实践、创造,让学生自然而然体验出“许多流行音乐的主要元素来源于像这样的一些名曲”,“同样素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
这节音乐课还有不少给人以启示的好的地方,也有一些如果换种方式会不会更好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像刘老师这样的一节课,总是会给上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参与的学生不少满足。正如乐曲中表现的、课堂中体现的和我们听课老师体验到的“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黄老师设计的《亚洲音乐之旋》一课,应该是较好地体现了初中学段该部分内容教学的特点,也应该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设计中还有几个小问题,提出来与黄老师探讨。
一是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黄老师创设了去三国旅游的情境,教学中还特别强调用“乘飞机”方式到达哪国,如,“请同学们作好准备,飞机起飞了——”,“我们已经飞到了千岛之国——印尼”等等。在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创设情竟,确实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的感受与体验音乐。但该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即有对音乐的感性体验,还需对音乐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再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难以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情境中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理性的认识音乐。
二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欣赏与了解日本音乐时,黄教师谈到了日本音乐的三个种类,且强调《樱花》为宫庭雅乐,还探讨了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内容是否涉及过广过深。而在“印尼”音乐介绍部分,只简要介绍了甘美兰音乐,没有提供音乐或视频的欣赏,这种方式比较“文化”而不够“音乐”。
三是关于教学设计的表述。
在“教学过程”的表述只分为三个大标题,即导入、亚洲音乐之旅、总结。建议多分几个板块表述:导入课题、日本音乐欣赏、印尼音乐欣赏、印度音乐欣赏、小结全课。
借黄老师的课谈了自己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教学的一些粗浅思考,供老师们交流探讨,在此也感谢黄老师提供的课例。
作为一名新音乐教师,我已经上岗一个多月了,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从陌生到熟悉,慢慢的步入了正轨。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中我越发地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很多很多,我还认识到xx区的音乐教学水平是很高的。区里组织的听骨干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让我知道了在音乐教学中我的教学方向和方法应该是怎样的,使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作为新教师,听了优秀教师的课以后我觉得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音乐课是可以这么上的。
我欣赏了三位老师的`音乐课,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数不胜数。第一,在和窦雅鲲老师的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上老师的手势很重要,尤其是在中高年级的和声训练过程中,声音的强弱变化,节奏的快慢变化,只有老师的手势明显易懂学生才不会乱。在他们的课堂上我可以看出这是老师与学生长期磨合才能配合的这么好。第二,和声训练音高准,声音美,充分做到轻声高位置。听他们的课我觉得很真实,在没有钢琴伴奏的情况下学生都能把每个音唱的那么准,从二部三部和声练习中一下子就能够看出老师平常的功夫。这点值得我学习的就是教学方法上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密度适当。第四,教学方法上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就直接说出答案。第五,多媒体的运用增加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金玲老师的课堂上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很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画面,她上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生动的画面贯穿着《小乌鸦爱妈妈》这节课的始终,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会了这首歌。这就达到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中来的效果。第六,学生的参与状态非常好。从课堂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这主要是老师的积极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能够自愿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对所学的音乐产生兴趣,并融入其中。第七,我认为最值得我学习的一点就是三位老师的素质都很高,课堂中的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亲切而不做作,都具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实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每一课怎样设计让学生感兴趣,课堂上应该怎样组织学生,学生的音乐课习惯应该怎样培养,音乐课板书应该怎么布置,还有口风琴应该怎么训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学习和摸索。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和听老教师的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认为我的当务之急是熟练掌握音乐课堂的基本套路,在这个基础上再借鉴优秀老师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加入我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从而摸索出一套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属于我的教学套路。
教学基本环节:
1、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玩具,导入课题。
2、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有动画的视频欣赏)
3、介绍乐曲的创作。
4、再一次听赏音乐,学生画小玩具,评价总结。
5、主要以听唱方法学习歌曲《玩具兵》。
6、创设学生参与玩具音乐会的情境,学生准备玩具音乐会节目,分组创编表演。
7、在老师用故事串起的情境中学生分组轮流表演:第一组,小乐手为歌曲伴奏,演唱曲;第二组,演唱曲,动作表现;第三组,演唱曲,表演歌曲。
8、在老师的故事中结束全课。
简评与探讨:
这是一堂课堂气氛很好的音乐课,学生们也一定在黄老师精心设计和开展的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中渡过了愉快的40分钟。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所设计的活动能面向全体,是黄老师这节课的亮点。黄老师此课的教学一定费了不少精力,从教室环境的布置,表演道具的准备,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处处都显示黄老师教学的精心准备。但也正是这些“准备”与“顺利”,使该课不能体现出教学“常态”或“真实”的`一面,特别在环节7中学生接近完美的“音乐剧”式的参与表现,是常态下的课很难做的。教学应该体现教与导,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音乐课也应该把握好这一点。另外,本课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应该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和主题变化为主,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引向听聆听音乐,而不是其它非音乐性的内容。
今天下午听了我校陶淑静老师的一堂《母鸡叫咯咯》的音乐课,深深地被陶醉了。
整堂课陶老师用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设计了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发生在农场里故事的音乐教学情境中,在欢快的游戏中蕴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如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学习多声部节奏;通过"接龙下蛋"的游戏感受节拍。歌词“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很难记又拗口,为了解决这一音乐教学难点,陶老师先让全体学生跟音乐模仿母鸡下蛋时向人们报喜的样子(伸伸脖子,拍拍翅膀,叫咯咯);再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分角色边朗读边念歌词,使学生很快熟记了歌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陶老师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歌表演、创编歌词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气氛中。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更直接地体会了这种情绪。在每个教学环节上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感受了音乐,表现了音乐。
听了杨老师上的《大鹿》这节音乐课后,杨老师课堂上那从容的教态,扎实的基本功,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大鹿》是二年级上第九课的一堂唱歌课,歌曲是一首法国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歌曲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紧凑。第一句描绘了大鹿在家的情景,表现大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非常惬意的生活;第二句是一个情绪上的转折句,表现大鹿在见到好朋友小兔被猎人追赶时,心理情绪的一个逐渐转变;第三、四乐句,旋律在高音区发展,节奏相对紧凑,表现了小白兔害怕猎人追来的紧张心情和大鹿不怕风险、乐于助人的决心。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谈谈几点自己浅薄的观点。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黄老师带大家去参加动物王国的故事会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活动中,教师描述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通过歌曲让学生辨别、了解“中速稍快”两种速度所表现的不同心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唱法,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创编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快乐。
二、构思新颖、独特。
杨老师在设计整堂课教学时,运用了情境法来贯穿课堂教学,特别是构思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快乐地感受音乐后,不仅掌握了难点旋律的哼唱,同时也被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充满了童趣,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为解决歌曲的演唱起到铺垫作用,显得比较有效性。
杨老师还将小兔因猎人的追赶,寻求大鹿的帮助这个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在进行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五、教师基本功扎实。
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歌曲跟琴演唱的时间似乎少了些,学生在演唱中还是会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