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最新14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

孙子兵法论文 篇1

这是一本古代智慧与现代的理念对接与碰撞的经典书籍,例如: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与毛老爷子在1930年12月25日,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 为大会亲笔书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 游击战术思想大同小异。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战略方面有计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作战篇、军争篇。战术方面是九变篇、地形篇、行军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的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 由于战争是文化,经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量,牵一而动全身,故应力争避免战争,谨慎战争,重视战争,但战争强加在头上,也不躲避战争,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侍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功也。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善战。所谓善战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谋求全胜,而非小胜。而全胜则要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用兵之法无非是知己知彼,即掌握五事七计,兵以诈立,诡道12法。分析敌我形势,虚实,形名,分数,奇正,相敌32法,九变原则,行军原则,地形原则,火攻原则,用间原则,他们必须遵循因敌而用兵因势制权,因利用兵,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的战争规律,战争名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真理无价,无论是指导战争,还是指导人们处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孙子兵法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世界,宇宙是易变的,是变易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原则,是矛盾的,辩证的,同时,又是同一的,变是永恒的,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应变的法宝,我们要创新求变,应变于无穷。

孙子对军队管理和训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可以说,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放在战略高度来考察的军事家。孙子治军理论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齐之以式”。对于军队,孙子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为此,要求统兵将帅一方面要关心和爱护士卒,“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另一方面又要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否则,“爱而不能令,辱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对于将领,则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的五德标准和清、静、治、幽的个人素质要求。孙子的治军理论尽管还是初步的,但却具有革旧布新的开创性意义。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就提出:军队的管理,将领素质,兵员素质等等。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军事体系和较为完备的指挥体系,这对我军有着现实的重大意义。

孙子兵法论文 篇2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意:孙子兵法,是兵家中的代表作,是一部总结战争经验、智慧的书。上集是在说明伍子胥的家人都被费无忌给杀害,他藉着吴国的军队攻打楚国,以及逃亡路途发生的事物。

心得:这本书足足有三公分这么厚,从前,我都不看这些有关历史故事的漫画、典故。因此,妈妈常说我的课外知识非常差。借着开学这段期间,课业还不会繁忙时,我打开了本书,从上次的《楚汉英雄志》开始吸引了我,渐渐了解历史故事。刚开始看时,一直搞不懂人物角色,常常要翻回人物介绍的地方才看得懂故事内容。当然,看完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孙子兵法不仅仅适用于战场而已。读《孙子兵法》让我明白竞争、变化得不可避免,与面对变化,提出策略的重要性,也体会出更多有关经营、沟通、生涯规划、处世的哲学。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读《孙子兵法》有感以往提起《孙子兵法》,也能背上几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军事格言警句,还会联想起《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美人计等妙计损招,仅此而已。但在听完普颖华教授关于《孙子兵法》与公共和谐管理的讲座后,才发现以前我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不全面、模糊的,《孙子兵法》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作为一部古代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现存最早的战略学著作。凝聚孙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兵法十三篇,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论文 篇3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摘 要: 《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奇书,其中的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它所包含的艺术思想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将会给我们现代的艺术理论界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孙子兵法》;艺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ism of [WT4BX]SUN ZI BINGFA

ZHOU Zhi-cheng

孙子,名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文韬武略,被誉为千古兵圣,是故尊称其为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堪称千古名篇而流芳百世,被历代帝王、兵法家、枭雄甚至平民百姓奉为圭臬。及至今日,《孙子兵法》的光芒非但没有暗淡,甚至超越从前,在商场、职场及至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经典”这一头衔当之无愧,那么,《孙子兵法》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呢?

《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与用间篇。刚刚翻开目录,我就被这兵法中繁复的分门别类以及一个个诱惑的标题吸引住了。生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在成长过程中书本、电视以及平日周边人们言谈间的耳濡目染,哪一个少年没有做过统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梦?所以,当这梦的核心――兵法就这样的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不禁热血沸腾。

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有些低估了这本书,也许是各种媒介中那些将军的指挥若定给了我信心,我以为只要在熟读兵书之后,我便也能掌握兵法。所以,在真正开始拜读《孙子兵法》后,那平淡却又无法遏制的惊异,让我无法自拔。

之所以是平淡,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多少接触过一些名句,一方面是因为孙子言语间的朴实无华却又不容置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名句读来是如此的简单易懂而又顺理成章,不禁让人生出一种无力感和高度的共鸣:无法质疑的无力感,好像孙子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一切自然而然而清晰顺畅,让人读来畅快淋漓而一发不可收。我想,这就是《孙子兵法》言语中的魅力,孙子号称文武双全,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孙子兵法》的科学理念固然值得称道,其文学造诣也丝毫不容小觑。

之所以有无可遏制的惊异,我想是因为我被孙子展现出的兵法与战争的瑰丽奇诡、变化万方以及各种条件的创造与利用所深深震撼了。那一个个简明的小标题下是怎样的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直至此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用海洋来比喻层出不穷的变化以及无穷无尽的扩展延伸。“九地”、“九变”、“虚实”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兵法的多变与难以捉摸。所以,一代新人换旧人,无数军事人才百年来都在研究兵法,“九”等数字都是些虚指,真正代表的是无穷无尽。而孙子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以寥寥数笔能够概括出兵法的多变,光这一点已值得他骄傲,虽然有可能孙子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的兵法在后世会衍生出怎样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理解,我从《孙子兵法》中领悟出了十个字,也许有些片面,但简洁、可延伸。即:爱民、爱兵、用谋、赋形、造势。兵,弃矛持锄而为民;民,废犁握戈而为兵。所以首先要爱民,即兵之源,然后爱兵,才能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指挥军队如臂使指,长戈所向,无往而不利。这一理念在《计篇》、《军篇》等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地形篇》中更着重强调。

所谓用谋,便是善于用计策了。相信这一点没人会陌生,孙子曰:“上兵伐谋”,正是体现了策略的重要性。周公瑾火烧赤壁、瘸孙膑围魏救赵、贫苏秦合纵抗秦、唐太宗智取洛阳,无一不体现了谋的重要性。谋攻篇着重介绍了这一点。至于赋形与造势,《孙子兵法》中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说明了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形”为客观物质条件,“势”则主要为主观指导上的出奇与造势。“形”、“势”不可分,所以战争兵法当以“形”为基础,利用好“形”,再辅之以“势”,出奇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则胜利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耳。其余诸如运用地形,临战指挥等在《孙子兵法》中也被着重强调,但皆可归入广义的此十字当中。

纵观《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讲述计算与估计,是于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估计和对比,并附以战略方针与原则;《作战篇第二》,为当时时代背景之下,孙子对作战的准备的讨论,并有“因粮于敌”的思想;《谋攻篇第三》,讲的是关于作战的策略计谋问题;《形篇第四》与《势篇第五》,则强调了“形”与“势”,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出奇造势的共同重要性;《虚实篇第六》,中心思想是虚实相互依存相互变化,行动虚实结合且能避实击虚;《军争篇第七》,则来到战场,论述两军相争的战略方针;《九变篇第八》,讲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临场应变,并强调有备无患;《行军篇第九》,顾名思义,内容为行军扎营的注意事项;《地形篇第十》,详细讨论“地利”因素,并提出著名的“六胜六败”论,篇末阐述“爱兵”思想与将帅责任心;《九地篇第十二》,论述攻打敌国时,不同战地、入国境深浅的不同战略方针;《火攻篇第十二》,在春秋这一缺乏大规模火攻实战的时代,简单总结了火攻要素,并在末尾体现出孙子“慎战”的思想观念;《用间篇第十三》,阐释“间”与“反间”,强调情报与间谍重要性。这十三篇可谓篇篇精彩、句句通透、字字珠玑,读来畅快淋漓,不忍释卷。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流传千古,不是偶然。曹操,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文武全才,开创三国势力最强大的魏,不可谓不是一代人杰。其对《孙子兵法》爱不释手,并在阅读时一一标注,才有现今曹注版《孙子兵法》。史书记载曹操深通兵法,想来与《孙子兵法》也有莫大关系,且虽然曹操也著有《孟德新书》,但他亦曾坦言与《孙子兵法》相比“不及多矣”。再看与孙子同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以及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绝代英才诸葛亮所著《兵书二十四篇》的流传面,显然远远不及《孙子兵法》,这些都足以说明《孙子兵法》的不二地位。

《孙子兵法》,当之无愧是我国无论军事、文学界的一块瑰宝。

附:《孙子兵法》中的十句经典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二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第一》

作为《孙子兵法》的开篇首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兵”即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孙子对他的慎重态度,并且阐述了战争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作为总领,本句十分恰当。

二、“兵法,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计篇第一》

兵法,讲究虚虚实实,让人难以捉摸。本句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兵法的虚实之道,可谓深得兵法精髓。

三、“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第三》

这句话代表了孙子先进的军事理念,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该理念流传千古,堪称经典。

四、“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篇第三》

本句条理清晰,各种战争方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五、“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谋攻篇第三》

按照各种情况准确做出判断,面面俱到,可谓兵法至理。

六、“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第三》

此句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更是科学的真理,易懂易记且胜负关系明确,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七、“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形篇第四》

该句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胜负关系所在,为战者明确了具体方向,且确定了敌我各自的弱点,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八、“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形篇第四》

被列为经典的这句,不仅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而且是《孙子兵法》中少有的突出战争、兵法的瑰丽奇诡的内容,使得擅于用兵者的形象饱满、大气而不失风范。

九、“纷纷纭纭,都乱而不可乱也;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势篇第五》

本句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体现了古文的魅力,也体现了战争混沌纷纭的独特景象与特殊魅力。

十、“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其阴,动如雷震。”

――《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孙子兵法》 战斗文化 打赢战争

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明确提出全军官兵要始终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强军梦,确保部队官兵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就必须科学谋划兴军之策、准备把握强军之道,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必须坚决依靠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官兵战斗精神,树立官兵敢打必胜的高度自信心。

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坚持“以人为本”是确保官兵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义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样式多样化、战场环境复杂化已成为信息战的重要特征。然而,信息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战争,“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令民与上同意”,就必须突出官兵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官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想官兵之所虑、急官兵之所难、帮官兵之所需,处处以人为本,这是确保官兵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义。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是瞄准战争本质的必然选择

战争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孙子兵法》在开宗明义的《计篇》中就明确指出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战争制胜最首要的条件。

孙子还指出君主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令民与上同意”,因为如果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就能让民众为君主而�

(二)健全以人为本的法纪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制度保证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保法”就是强调行军打仗必须依靠严明的法纪来规范军事行动,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作为“五事”之一的“法”,孙子认为主要由“曲制、官道、主用”三部分构成,包括军队组织、编制、通讯联络、后勤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是否健全和完整,不仅直接反映了一支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弱,还决定了这支军队在下一场战争中能否克敌制胜。就具体实施方法而言,孙子把它概括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整饬部队,并 孙子的法纪,实质上都是在政治修明这个大前提之下制定的,它不是单纯为了惩罚士兵而是以增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宗旨的,这样的法纪从根本上讲是以人为本的法纪,它是战争制胜的制度保证。

二、“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善养官兵“眼光”是取得战争整体胜利的长久保障

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称之为视力,眼睛无法看到而思维能够到达的地方称之为眼光。视力决定眼前,眼光决定未来。在战争形态日趋转换的今天,培养超常的战略眼光之所以逐渐被提上日程,就是因为有时即使是一时鼠目寸光,也往往可能产生一个时代的巨大差距。

(一)全局观念是决定“战与不战”的先决条件

孙子的全局观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战争利弊的认识。战争固然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孙子认为,如果战争胜利,一则可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二则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三则可以暂时缓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孙子是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战争的影响和作用的,在通盘考虑所有因素,仔细权衡战争利弊之后,方可决定战与不战。和平发展时期,一旦战争爆发则可能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但如果当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侵犯而和平手段又无法达成协议时,就必须立即考虑战争的问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全面比较双方实力,评估战争胜算,分析战争得失,才有资格决定能否打响战争第一枪。

孙子还认为,以实力为后盾,迫使敌方城邑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敌方城邑则稍逊,所以又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说。以当今的军事理论视角来考量,这实际上就是指,在对敌作战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要从战略层面上把整场战争的利弊得失纳入考虑范畴,不能过于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取得战争最后胜利作为根本目标,要“以全争于天下”,从而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

(二)前瞻眼光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必备因素

孙子提出:“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举凡战略预言家,都必须具备一种超越常人的预见力、洞察力、想象力。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制空权”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被提出,那么今天绝对没有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杜黑,因为他刚刚提出这条理论的时候飞机也才刚刚问世,身逢其时的关键就在于杜黑有先见之明。而理论和实践往往证明,后见之明易求,先见之明难得。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局部的真实未必反映整体的真实,特殊的现象未必体现一般的规律,我们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力度和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战争透视的深度和广度。眼光所及,行动所趋。看不到世界军事变革的形态和趋势,就难以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难以下好今天的棋,走好明天的路。所以,把握和预知未来,尽管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存在着暂时不可攻克的难题,存在着不成熟的技术,但其战略价值却远远超过一味的回顾过去。因为历史多半是世界各国所共同经历的,而未来的“处女地”还处于朦胧状态,先知者先得。

三、“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强化官兵“使命感”是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军总能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以劣势装备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并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究其根源,我军官兵的使命感或者说是战斗意志是制胜的关键法宝。当今时代,战争虽然呈现出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的发展趋势,但是官兵使命感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从精神层面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一)只有树立忧患意识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当今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大背景,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战乱、稳定与动荡同样并驾齐驱;虽然爆发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已然微乎其微,但局部战火却一直连绵不断。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目前世界诸多国家都正竭力研究军事理论、调整编制体制、发展武器装备、培养国防建设人才,积极推进军事变革。一着不慎,则可能满盘皆输,培养和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孙子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战争尚未爆发之际,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的充分准备以及所具备的强大实力,使得敌人不敢来进攻,这正是树立忧患意识的关键所在。江河大溃自蚁穴,山以小厄而大崩。大灾难的产生往往是事先没有做足备战工作,对小细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代战争没有预告,唯有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敢打必胜的高度自信心迎接作战任务,未雨绸缪“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才能在面对敌人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夺取战略制高点。

(二)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才能“无辜加之而不怒”

责任意识首先表现为孙子所强调的君主、将帅必须各司其职。“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将帅在战争中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因此,孙子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者缺一不可。将帅带兵打仗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中枢神经的重要地位,维系着全军将士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必须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战之能胜。而作为君主则必须“修道而保法”,不可“怒而兴师”,不可随便干预军队事物,只有“知三军之事”、“知三军之权”才不会招致“乱军引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军队团体是一个复杂的军事系统,党委统一、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根本表征。这一本质要求规定了我军官兵必须立足本职,常怀忧军之心,恪尽兴军之责,杜绝僭越本分、越俎代庖以避免敌军“乱而取之”。

其次,孙子的“慎战”思想彰显的也是责任意识。他鉴于“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历史教训,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并且“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在现代战争中,无论是君主还是将帅,乃至士兵,都必须充分认清自己存在的价值,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坚持以“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为基本指导方针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准备为党和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这是军人责任感、使命感最本质的体现。同时,也只有将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参考文献

[1]孙武。孙子兵法[M].人民出版社,1996.3.

[2]陈润华。孙子兵法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10-15.

[3]武经七书注译[M].出版社,1986.8.

孙子兵法论文 篇5

关键词:贾尔斯:卡尔斯罗普:《孙子兵法》:复译;竞争;误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166?04

作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结构邀约着历代译者。自公元七世纪中期始,《孙子兵法》开始流传域外,并于二十世纪初流入英语世界。1905年,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出版了第一个《孙子兵法》英译本,随后又于1908年出版了重译本。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也推出了自己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书中,贾尔斯直率地指出卡氏译本与重译本里存在的大量误漏,并从文献学角度对这些误漏之处进行分析、批评与修正。通过否定和修正卡氏译本与重译本,贾尔斯成功地突破了卡氏的影响,成就了自己的强力译者①地位,其译本亦被后人奉为“最具学术性的《孙子》译本”[1]。事实上,在名著复译中,为扭转迟到劣势并实现自己译本的“逆崇高”②,后世译者往往会误读前驱译本,贾尔斯对卡氏《孙子》译本的批评与修正即是一典型案例。

名著复译,既要面临原作的挑战,更要面临前驱译作的压力。如果有强力译作在前,后世译者往往会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况且即使前译中没有强力译作,后译同样也不轻松,毕竟“初译,不管翻得如何,总是‘词必己出’,可以以此骄人。前译,哪怕通篇平平,披沙拣金之下,往往见宝。而复译就没这么便宜,自辟蹊径虽有成功可能,但难度较大,参照旧译则有蹈袭之嫌”[2](30)。虽然卡尔斯罗普的《孙子兵法》译本中误漏较多,但它是《孙子兵法》英译本中的“初译”本,对《孙子兵法》进入英语世界起着开疆拓域的作用,可以“以此骄人”。卡氏重译本“整体上而言是对第一个译本的改进,一些严重的错误已得到纠正,脱漏之处也得到补充”[3](IX),这样的“前译”自然也增加了后世复译的难度。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学哈罗德·布鲁姆指出,在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史上,前驱诗 这种影响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强大力量,它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造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诗歌能否具有创造性,能否获得诗歌史地位产生了焦虑。为了取得自己诗作的生存权,后世诗人往往通过误读来反抗前驱诗人的影响,对前驱诗作进行消解式修正。从本质上讲,误读就是后世诗人有意回避—从而削弱或消解—前驱诗人对其诗作的影响[4](2)。与此相似,为了扭转竞争中的迟到劣势,破除卡尔斯罗普的“父权”影响,贾尔斯必须误读卡氏初译本与重译本,对其进行贬抑、否定和修正,挤压甚至抢占其影响空间,从而使自己的译本后来居上。

贾尔斯对卡氏初译本与重译本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他在译本的“前言”里对卡氏译本与重译本进行贬抑性评价;微观上,他在译文的注释中详细列出卡氏译文的各种误漏,引用大量的中

收稿日期:2012?10?10;修回日期:2013?01?07

作者简介:屠国元(1964-),男,浙江宁波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章国军(1972-),男,河南信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国古代文献对误漏进行分析、批评和嘲讽,并以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正。总之,整个译本“通篇充斥着对卡尔斯罗普译本近乎无礼的批评”[5](182)。需要说明的是,在贾尔斯完成《孙子兵法》前三篇的翻译并交付印刷之时,卡尔斯罗普出版了重译本,但贾尔斯并未据此修改已交印的前三篇译文,因此贾氏译本前三篇中的批评式修正针对的是卡氏译本的前三篇,后十篇中的批评式修正针对的是卡氏重译本的后十篇。

(一)宏观上的贬抑性评价

卡尔斯罗普的《孙子兵法》译本系从日文版“十三篇”转译而来。转译是复译的一种形式,是指以一种外语(媒介语)的译本为原本,将其� 由于是通过媒介语转译而来,这样得出的译作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二度变形”,因为“任何转译……,都有一种先天性的致命弱点:译者往往不将原作和盘托出,或掐头去尾,或藏匿不露,或囫囵吞枣,甚至乔装打扮,重新包装……均非全文原 貌”[6](53)。由于日文版“十三篇”本身“似乎也存在着讹误”[5](182),所以卡氏的《孙子》译本自然也摆脱不了以讹传讹、“非全文原貌”的弊病。贾尔斯指责该译本中“漏译随处可见,难懂的段落被随心所欲地曲解或略过”, 贾尔斯声称,他的译本中“至少没有这种性质的错误(指误译漏译),这并非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始终认为《孙子》应该享有更好的命运,无论如何我都会比前辈翻译得更好”[3](VIII)。这不但体现了贾尔斯的学术自信,也反映出贾氏认为自己的译本优于并将超越卡氏译本的强烈信心。

至于卡尔斯罗普的重译本,贾尔斯虽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积极评价,认为该译本“整体上讲是对第一个译本的改进,一些严重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脱漏也得到了补充”,但也强调该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导论的第一句就错误得离谱③;导论的后面提到一大堆不知名的日本《孙子》注家,对于中国注家,却只字未提。但我敢说,中国的《孙子》注家远比日本的注家人数更多,而且也更为重要”[3](IX)。客观上讲,卡尔斯罗普没有提及中国注家也是事有出� 此外,由于卡氏的第一个译本系从日语转译而来,很可能一些日本注家已给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微观上的批评与嘲讽

对于卡尔斯罗普译文中的不当之处,贾尔斯往往在自己译文的注释中借助中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并提出批评意见。在贾氏译本中,针对卡氏译文的批评意见多达126条,批评的重点自然是卡氏译文中的误译和漏译。如《行军篇》中的“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与贾尔斯译本中的汉语原文“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有所不同。贾尔斯在对比分析《道藏》本与《通典》本的基础上,对此作出了解释,指出“令素行者”出自《道藏》本,如果没有‘行’,‘令素’肯定难以理解”,而“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则出自《通典》本,并且得到了杜牧的认可[7](98)。因为杜牧说过:“素,先也。言为将居常无事之时,须恩信威令先著于人,然后对敌之时,行令立法,人人信伏。”[8](207)在贾尔斯看来,孙武的这句话会使读者理解为“如果将领总是自信他的命令将会被执行”,因此 不过,他也承认这还只是一种推测而已[7](99)。实际上,历代注家对于该句的注解也不尽相同,贾尔斯的翻译主要是基于张预的注解:“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尉缭子》曰:“令之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言号令一出,不可反易。自非大过大疑,所以使民信也。”[8](207?208)贾尔斯据此将该句翻译为if a general shows confidence in his men but always insists on his orders being obeyed, the gain will be mutual,并在注释中补充道“犹豫不决与小题大作最能消蚀掉军队内部的信任”[7](98?99)。相比之下,卡尔斯罗普的翻译底本很可能是《武经》本[9](18),该本中的原文也是“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卡氏据此将该句译为orders are always obeyed, if general and soldiers are in sympathy[11](53)。原文不同,句意就不同,译文自然也不会相同,但贾尔斯置这个事实而不顾,对卡氏的译文大批特�

再如《作战篇》中的“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一句,罗列了战事久拖不决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的种种不利。在贾尔斯看来,该句虽简洁却难懂,而各位注家的注解均不能令人满意。曹操、李筌、孟氏、杜佑、杜牧、梅尧臣的注解相似,大意是拙于机智的将军可以通过速战取胜[7](11)。

贾尔斯指出,孙武并没有明确表示考虑不周的速战要优于巧妙但持久的作战 ——即使这有可能是他的言外之意,他明确提到的是非常谨慎的作战原则,即虽然有时仓促行事可能很不明智,但行动迟缓也决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意味着使国力屈竭。贾尔斯将该句翻译为thus, though we have heard of stupid haste in war, cleverness has never been seen associated with long delays[7](11),比较贴近原意,而卡尔斯罗普的的译文therefore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war cannot be too short in duration. But though conducted with the utmost art, if long continuing, misfortunes do always appear[11](17),则与原意有一定的出入。贾尔斯讽刺卡氏在该句的翻译上“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在这句十足的编造的译文中,‘拙速’的意思完全不见 了”[7](11)。

以上为贾尔斯批评卡尔斯罗普误译与漏译的两个典型例子。对比二人的译文,我们发现,相比较而言,贾氏的译文用词更为确切,语言更为流畅,也更能再现原文的意义。多数情况下,贾氏对卡氏译文的批评多是基于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引用与参阅,有理有据,评析也比较精辟。然而,贾尔斯在批评卡氏译文时所采用的语气与措辞在大多情况下都非常尖酸刻薄,已超出了正常的学术商榷的范围,如贾尔斯在批评卡氏将“不能使敌之可胜”译为and further render the enemy incapable of victory[10](28)时嘲笑卡氏“拼凑出了不可能的意义”[7](27),在评价卡氏将“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译为if these precepts be observed, victory is certain[10](29)时讥刺卡氏“想象力丰富”[7](28),在批评卡氏将“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译为for the rule is the survey of land; the measure tells the amount of that land’s produce; the tables its population; from the scales their weight or quality is made known; and then can we calculate victory or defeat[10](30)时以极为不屑的口吻道“关于卡尔斯罗普上尉的译文,还是少谈为 妙”[7](31),在批评卡氏在“故能择人而任势”的译文中增衍了yet, when an opening or advantage shows, he pushes it to its limits[10](34)时调侃道“如果卡尔斯罗普上尉能说出汉语原文中哪个地方有这个意思,那将非常有趣”[7](41),在批评卡氏将“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译为in superiority of numbers there is economy of strength[10](37)时挖苦道:“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这个意思”[7](47),在批评卡氏将“是故屈诸侯以害”译为in reducing an enemy to submission, inflict all possible damage upon him[10](45)时夸张地宣称“卡尔斯罗普上尉将孙武格言曲解为荒谬野蛮的训诫”[7](76);有时贾尔斯的批评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如在批评卡氏将“(若交军)于斥泽之中”译为in the neighbourhood of a marsh[10](48)时,贾尔斯竟然污辱“卡尔斯罗普上尉具有犯错误的完美天赋”[7](83)。

通过误读,贾尔斯成功地贬抑和否定了卡氏译本,使卡氏译本由引人注目的英语世界第一译本变为误漏满篇的译本。这样,贾尔斯就完成了对卡尔斯罗普这位“父辈”的“弑杀”,成为《孙子兵法》英译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强力译者。当然,对于自己可能也会被后世译者误读的宿命,贾尔斯以形象的比喻表明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选择了向卡尔斯罗普挥舞大棒,作为回报,如果我被后世译者多次敲击指关节,我不会为此大声叫喊。实际上,我已尽力将抨击之剑放在未来对手的手中:对于每一段译文,我都不遗余力地给出了原文与注释,他们可以从中找出误漏对我进行抨击。”[3](X)事实证明,贾尔斯关于其译本终将为后世译者所误读的预言非常准确,半个世纪后,他本人的译本即被格里菲斯所误读。

注释:

① 哈罗德·布鲁姆将那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前代巨擘进行殊死博斗的诗坛主将”称为“强力诗人”(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本文套用这种说法,将名著复译中那些为名著进入某一语言世界起着开疆拓域作用的前驱译者,以及那些通过挑战强大的前驱译者成功地为自己的译本赢得生存机会的后世译者称作“强力译者”,并将他们的译本称作“强力译本”。

② 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布鲁姆为后世诗人设计了六种“修正”前驱诗人的手法,其中第四种“魔鬼化”(Daemonization)又称“逆崇高”(The Counter Sublime),意为朝着个性化方向的“逆崇高”运动,是对前驱之“崇高”的反动。(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5.)

③ 卡尔斯罗普重译本的导论部分的第一句是“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仍然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兵书”(Written in the fifth century B. C., Suntzu and Wutzu still remain the most celebrated works on war in the literature of China)。这表明,卡尔斯罗普误视《孙武兵法》为发音相同的《孙吴兵法》,进而视其为《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的合称,所以他的译本中包含这两部兵法的译文。但是,身为汉学大家的贾尔斯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

参考文献:

[1]Bob Sutton. Preface to the Project Gutenburg Etext[EB/OL]. [2007-04-23] http:///catalog/ world/readfile? fk_files=2057619&pageno=2.

[2]罗新璋。 复译之难[J]. 中国翻译, 1991(5): 31?33.

[3]Giles, Lionel. Sun Tzǔ on the Art of War: The Oldest Military Treatise in the World Preface [M]. London: Luzac Co., 1910.

[4]徐文博。“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代译序).哈罗德·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M]. 徐文博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5]Griffith, Samuel B. Sun Tzu the Art of War [M]. London/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6]林一安。 大势所趋话复译——从西葡语文学翻译谈到新译《堂吉诃德》[J]. 出版广角, 1996(5): 52?55.

[7]Giles, Lionel. Sun Tzǔ on the Art of War: The Oldest Military Treatise in the World [M]. London: Luzac Co., 1910.

[8]黄朴民, 赵海军。 孙子兵法集注[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2.

[9]王铭。 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以翟林奈与格里菲思为中心[D]. 北京: 清华大学硕士论文, 2005.

[10]Calthrop, E. F. The Book of War: The Military Classic of the Far East [M]. London: John Murray, 1908.

[11]Calthrop, E. F. Sonsi [M]. Tokyo: John Murray, 1905.

[12]哈罗德·布鲁姆。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M]. 吴琼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3]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Peers: A tentative analysis

on Giles’s misreading Calthrop’s Translations of The Art of War

TU Guoyuan, ZHANG Guojun

(Institute of Foreign Studi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Retranslation introduces competi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ame book, thus competition exists among different translators of the same literary classics for readers, for market and for position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s China’s foremost ancient military study, The Art of War has appealed to translator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with its openness and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ors amounted to some dozens, making the competition much more fierce. E.F. Calthrop pioneered to translate The Art of War into English world, and the subsequent Lionel Giles found faults with Calthrop’s translations, criticizing them tastelessly. Such criticism, in nature, reflects the fact that later translators always misread the precursor’s transla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reversing their disadvantageous lateness in the competition and clearing the interpretation space for themselves.

孙子兵法论文 篇6

【关键词】《孙子兵法》 军事 战争 民本情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1-01

《孙子兵法》十三篇所蕴涵的深刻的民本意识、人本关怀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学习与借鉴。本文拟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探析其中的民本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三个角度体现出较深刻的民本情怀

(一)从对战争的态度上言其民本情怀

《孙子兵法》认为军事仅仅是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一再申明是不得已的手段,因而主张慎言战事。从《孙子兵法》中的慎战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孙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民本意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民”一则是指普通老百姓,一则是指下层的官兵,不仅是自己国家的,也还包括敌国的,后面的“民”都取一样的意思。《孙子兵法》慎言战事的军事立场,是因为他深深地意识到穷兵黩武、草率用兵会使百姓遭殃,会因失去民心而招致失败,受制于人,进而可能丧失国家。正因为他意识到因战争而受祸害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而百姓是国家兴衰安危的主宰,因此,要从百姓生死存亡的角度出发,不能任凭君王、将帅个人感情而贸然发动战争。

《孙子兵法》在对待战争胜负的预算中也体现出浓厚的民本关怀。孙子指出:即国家政治是否清明对战争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只有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他们才能死为君而死,生为君而生,不怕危险。他的这一观点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普通民众关系国家安危的精辟思想,这作为一个统治者是难能可贵的。 (二)从战争指导原则上说其民本情怀

《孙子兵法》在对待战争的指导原则上的一个最核心的法则就是“全”,即保全,尽可能不制造损害,或尽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害。这个“全”字勾勒出了孙子关注民众生死、安危,保护人民即得利益的民本情怀,也克服了许多其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认定的战争就是流血、就是破坏的狭隘思想。

从孙子要保全国家、人民、士兵、资源等的战事思想来看,他正确地处理好了战争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是把战争仅仅看作是工具,而保国、保家、保民、保平安等才是根本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战争的终极目标。在孙子的兵法中,他寄希望的是不战而胜,认为用武力取胜并不是极端高明的,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真正的高明。在这里,我们一样可以管窥到孙子对国家、社会的治理态度是王霸并用。虽然兵法适用于军事,似乎更应该讲究霸道,但是在关注民情、民生的孙子这里,却认为更应该讲究王道,更多的与民生息,而不能让战争把老百姓都给拖累了。而且, 他正是出于对战争所造成的苦难的深刻体验,因而,提出战争的发动乃是下策的决断,从这足以见证,以军事、兵法著名的孙子并不是战争的倡导者,而是极力主张抑制战争发生的。作为知识分子、政治家的统治者,能够以天下苍生的命运为己任,处处为生民立命,手握虎符却不伤害无辜,反而以之促成国家、社会、人民安定、和睦,这些是《孙子兵法》民本思想的可贵体现。

(三)从对将帅的要求上道其民本情怀

《孙子兵法》认为将帅是军事的核心,在战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帅并不能由此而骄横,而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勇于承担责任。同时,兵法还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即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以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宗旨。《孙子兵法》要求将帅关怀、爱护士兵的论述也体现出了人本关照。说明将帅要要用亲情来对待将士,而且要培养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遵循严明的纪律与法律,这样军队才有战斗力。将帅对士兵要养之以情,齐之以礼,这个“礼”不仅指军人以服从命 《孙子兵法》中间还论述了优待俘虏的一些做法,体现出其对生命的重视。

二、体现民本情怀的时代局限性

由于孙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孙子的思想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一)虽然《孙子兵法》中体现一定程度的平等。但是在古代的宗法等级社会中间是无法实现平等的。(二)孙子有较强的英雄史观和一定的愚弄士兵的思想,使其民本思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瑕疵。他把功劳完全记在个人头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它完全抹煞了时势的作用和下层穷苦百姓的支持。(三)兵法还有愚弄士兵的思想,进行奴化教育,反映了剥削阶级害怕人民觉醒的反动心理。

孙子兵法论文 篇7

关键词:孙子;孙子兵法;司马穰苴;“诈变”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65-03

一、“诈变”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特色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最突出的一个军事思想便是全胜思想,“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1],孙子把不损失一兵一卒称为“全胜”,称为最上之法,在书中的许多地方孙武都有所论述。但如何能够全伍全军,有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伐谋”是为最上乘方法,它的作用胜于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因为有外交就有盟约,虽说避免打仗,却不得已要用城池或其他资源换取,用谋略、诡道取得战争胜利,可减少兵力损失和资源消耗,甚至可以不损一兵一卒,以“威势”取得战争胜利。强调“兵者,诡道也”[2]的“诈变”思想,这在之前或是同时期的的军事论著中,是看不到的。孙子的“诈变”之术很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它能够成为《孙子兵法》和孙子兵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不仅与春秋后期争霸愈演愈烈的历史特点有关,更是与孙武所处的国家文化特色分不开。

孙子所处的吴国虽然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新兴国家,地处南部还不具备争霸中原的实力,但是它作为国家已然立国有几百年的历史。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句吴,地处南部,远离中原,受到所谓中原正统文化影响较少,加上原有的荆蛮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形成吴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史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3]吴国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吸引众多有志之士前往吴国,孙武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孙武所具有的独特军事思想,不但与以往众多军事家不同,与 司马穰苴是春秋后期齐国一位著名军事家,他因退却燕晋军队,解了齐国燃眉之急而闻名于世,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他比孙武大概早三十年出生,大致属 孙子讲究的是“兵以诈立,以利动”,司马穰苴受到自西周以来齐国正统“军礼”文化影响,更加注重道义,认为军事也是一种“礼”。

司马穰苴将他的兵学思想编成了一部兵法叫做《司马法》。对于《司马法》一书学界至今仍然有着很多争论,其中的很多思想是来源于西周早期的军事思想,注重“军礼”,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内容不符合当时的战争环境,不是其所作。但是这些重“礼”的军事思想,在齐姜尚的军事思想中就能找到来源,司马穰苴继承了这些思想。司马穰苴与孙子在年代上是一先一后,但都是齐军事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可以以《司马法》和《孙子兵法》者两本兵学著作,来分析探索二人军事思想的变化发展。孙武与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军事政治思想和军事战略思想这两个方面:

二、孙武与司马穰苴军事政治思想的比较

首先,两人对“道”的阐述不同。《司马法》载:“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4]司马穰苴认为,战争要遵守一定的仁义道德,不只体现在对于本国百姓要不违农时、不乘灾疫疫病时打仗,也体现在敌方百姓身上,有丧事不发兵,更不能乘别国遭受灾害凶患时发兵;同样,打仗应该避开冬夏两季,不适宜的气候环境不适宜发兵。

在司马穰苴看来,战争应该遵守一定的作战原则,尤其要怀抱一份仁义之心,在战争这般使百姓受灾受苦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保证百姓受到最小伤害。对于敌军也要拥有一份仁义之心,战胜是目的,但不能乘人之危,胜之不武。战争是所谓“为王者”行使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权利,其目的多是称霸、降服异族等。但这与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百姓最重要的是安居乐业、和平生活,所以司马穰苴虽然不反对战争作为解决一些国家政事的手段,但坚决反对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战道”也应该是在“民本”和“礼”的基础之上。

孙子兵法论文 篇8

“孙子武者,齐人也”,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这样写道。至唐宋,林宝《元和姓纂》对此又做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即指孙武“郡望”为“乐安”。其后,历代史家均认定孙武世系郡望为乐安。所谓乐安实为唐代乐安郡,其治所厌次,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

长久以来,惠民县内孙氏后裔颇多。孙氏祠堂亦有多处,孙家庙、大孙村等有关孙武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正是出于浓郁的木家情结,惠民县一直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致力于孙子及《孙子兵法》研究,共向有关部门提交了300多篇有关孙子研究的论文,还出版了《惠民人说孙子》、《孙子》、《孙子兵法》系列连环画册等,进一步丰富了孙子研究宝库。1989年5月,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惠民举行。

难能可贵的是,故里人民并没停留于此,而是义无反顾负起子历史重任,倾力强化孙子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自1990年以来,山东省政府先后拨款支持惠民在原北宋孙武家祠基础上建设了孙子故园、孙子博物馆。2002年,孙子文化旅游开发列入《山东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同年5月,在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的大力支持下,惠民县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15亿元的“中国孙子兵法城”建设工程。2003年,山东省政府确定,将惠民县“中国孙子兵法城”定为全省的15个重点旅游项目予以扶持。目前,气势恢弘的孙子兵法城、孙武大道、武圣园等旅游景区,初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3年10月,第一届中国(滨州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以孙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孙子文化旅游节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现在,孙子故园、孙子兵法城已被列为山东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重点旅游景点、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研究基地、中国古战场研究基地、国防大学外教部教学基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外训教学基地,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

实至名归

为进一步提高惠民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好武圣这张文化品牌,推进“旅游富县”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5年10月,惠民县在经过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惠民镇更名为“孙武镇”。

2006年2月15日,鉴于惠民镇孙子故里的历史和孙子文化产业在惠民蓬勃发展的现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审核认为,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现实意义上看,“孙武镇”的名称,能更加突出城市特色,显现了历史文化名城惠民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新地名符合同家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故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同意将惠民镇更名为孙武镇,原行政区划边界和镇府驻地不变。这是山东省首个以历史名人名字为名的乡镇,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孙子兵法论文 篇9

关于《孙子兵法》如何玄妙的说法很多,而且相当国际化,比如德皇威廉丢失皇位后看到《孙子兵法》后相见恨晚,拿破仑皇帝兵败后读《孙子兵法》如何顿悟。而在国内,由于这是一本兵书,虽然书名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但真正读过《孙子兵法》的人并不多,更遑论透彻地领悟它了。

作为一个“叶公好龙”者,我第一次接触到《孙子兵法》是上初中时。一天,我无意翻出家里一本薄薄的、用粗糙的黄草纸印刷的曹操点评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我尝试着去读,却对晦涩的文言文望而生畏,最终不得不放弃。孙子兵法经过曹操删减为13章,不过区区6000多字,读之味同嚼蜡,我想曹孟德之所以为该书加上评述,大概也有这个原因。

再次看到孙子兵法是在最近,一本《孙子兵法说什么――回归中的商业反思》令我豁然开朗,弥补了童年的遗憾。《孙子兵法》经由作者用现代商业视角全新演绎后,我们终于可以一窥全豹。

商场如战场。能否把兵法拿来直接套用于商业经营活动中呢?类似的作品尚不多见。兵战商战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商场毕竟不是战场,如何能把几千年前的排兵、布阵、火攻、水攻、行军、地形等法则用于现代商战?《孙子兵法说什么――回归中的商业反思》却做到了,而且联系得非常巧妙,并无穿凿附会的痕迹。这本书不是孙子兵法的文白对译本,全书用通俗语言写成,每一章以引述孙子兵法该篇原文开始,接着是对原出的短小、精悍的点评,最后是精彩和诙谐幽默的讲解,案例真实、耐人寻味。全书近30万字的篇幅,一口气读完居然不觉得乏闷,犹如听作者娓娓道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不知不觉对《孙子兵法》枯燥的原文有了新的理解。作者用心之深,用功之致,确实令人感佩。

孙子兵法以“始计”开篇,以“用间”收尾,战略、战术层面都有涉及。如果单从标题看来,前6篇以战略为主,高屋建瓴地论述孙子的战略思想和军事领导学,后7篇则以军事实际操作为主。世人读孙子兵法,大抵有三重境界第一重,道听途说来的“知己知己,百战百胜”;第二重,只读了前6篇;第三重,读懂了全文。作者精研孙子兵法多年,而且在商海浮沉日久,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亲身经历的,这些商场经历与孙子兵法紧密结合,可谓达到了第三重境界,也使得像我这样踯躅在第一重境界的人通过读此书,得以迅速提高对孙子兵法的认知水平。

作者的论述逻辑缜密、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而且行文中多有闪光的思想,给人不期而遇的惊喜。比如文中有标题:“《孙子兵法》原来不打仗”,“评分积分卡PK《孙子兵法》”,“我是奸商我光荣”,“红旗、大鼓话治众”,“诸葛亮的漏招”,“曾国藩这个CEO”等等,作者旁征博引,顺手拈来却不显唐突造作。再如,在“始计”篇,谈到计划时,作者写到“失败的准备就等于准备着失败:失败的计划就等于计划着失败”:在“作战”篇,作者给出了一个地产商的成功案例,建议我学习地产商“因粮于敌”、小钱办大事的战略思想;提倡合作的大局意识;学习他不断创新、熟练专业的商业技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商业运作是一个资本增值的过程,是资本运动的过程。如果不能驾驭资本,就将被资本征服。”在谈到企业如何节流时,批评只知道节约复印纸的做法“真正的节流,不是复印纸是不是两面印,采购成本高不高这样的初级问题。为节约那点小钱,用不着偌大的高管,连一个月的工资也省不下来”在“谋攻”篇,作者提示“没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天下最美的陷阱”。在“军争”篇,作者自问自答“管理到底管什么――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孙子兵法论文 篇10

【关键词】《孙子兵法》;唯物论;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议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应该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些观点虽然来自于西方,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本中都能够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影子,特别是《孙子兵法》一书关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等论点都有很好的阐述。因此就很多学者都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本�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齐人孙武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全书共有十三篇,因此《孙子兵法》又被称为《孙子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行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约5900字。它不仅是我国流传下来最早的军事著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我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被人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关于严厉禁止占卜预言之类活动及传播小道消息的论述,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免被敌人利用以至于扰乱军心,故军中必须“禁祥去疑”。孙子认为,最终胜败从来都是建立在两军实力对比基础上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用兵的人必须先考查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在己方占优势时才能开战,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绝对不可以将胜利寄于鬼神力量之上,胜利只能建立在实际力量对比上。善用兵者,每一战,需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才能保证胜利,“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决战则要等到总体实力胜过敌人时才能进行。作战要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而掌握敌情则只能依靠情报人员,而绝“不可取于鬼神”,这才能为料敌致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规律

《孙子兵法》强调趋利避害,而这也正是它实用性的之体现。在孙子看来, 如何对待战争的根本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多少。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些说的都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付出换取尽可能的大的收获。孙子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从中可以看出在孙子看来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凡事都有一利必有一弊,不可能有绝对的利和绝对的弊。孙子关于利与害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当然《孙子兵法》还有许多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比如全与偏、正与奇、虚与实、专与分、己与彼、众与寡、动与静、攻与手等,这一对一对的例子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二、普遍联系

孙子认为“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天时、地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都可以为军事服务,“昼风久,夜风止”、“行火必有因,(烟火)〔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攻篇》),指出了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体现出一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所以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实事求是”也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种体现。

三、永恒发展

《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于世界是“永恒发展”这样的观点。孙子认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他还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这种军事的运动性和发展性,认为军队的士气也是不断的变化的。在他看来,战争以及与战争相关的事物都是变化的,所以将领们应该做到“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提出的这些战术以及对将领应变能力的求其实就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谈[M].出版社,1999.

[3]赵智海。孙子兵法[M].台湾出版社,1997.

孙子兵法论文 篇11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方面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能迫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会实现。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我方在防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敌方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条件,那么我方就需采取攻势动作了。采取防御,是由于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而采取攻势,则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善于防御的人,能深密隐蔽兵形,犹如藏在极深的地下,敌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人,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动作于九霄云外,敌莫知所御。所以,这样既能保存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秋毫之重算不上多力,能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眼明,能闻雷霆之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原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译文]古时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

。"胜于易胜"在实际的战争中可以最简单地演化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如何创造条件,发现敌人最容易战胜的一面(即最弱的一面)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北战役就是个先打弱敌、胜于易胜的好战例。

1946年12月,军集中25个半旅,分兵四路,从东北台、淮阴、宿迁和峰县向我进犯,企图占领苏北,消灭华东主力。敌军来势汹汹,单从兵力对比来看,敌军显然是强者。但它有弱点,其最大的弱点是进攻面过宽,各路间隙太大,很难互相策应支持,战役上协同配合不力,这一弱点有利于我军在内线实行机动应战,有利于我军各个歼灭敌人。

拣弱的来打,哪一路较弱就先打哪一路,,粟裕经过分析认为:从宿迁进攻沐阳、新安镇的这一路,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辖整编师第11师和第69师,和其他几路相比,这一路比较好打,而这一路中,11师是强者,是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这一路第69师突出冒进,所辖3个半旅也是拼凑起来的"插花"班子,战斗力不强,内部矛盾亦多,该师师长戴之奇是特务出身,虽属死硬分子,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役部署上,他的3个旅在东西一线展开,师部只带一个团,位于最右翼,翼侧暴露,便于我南北对进,首先从敌之左翼打开缺口,而后实行两面夹击。经过战略合围和战术分割,使敌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相支援。

所以、粟裕决定集中兵力打戴之奇的整编69师。结果,在宿北全歼戴的69师3个半旅共约2万余人。戴之奇无路可走,自杀身亡。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拣弱的先打,无异于变整体弱势为局部强势,变战略防御为战役战斗的局部反攻。我兵力就整体来说与敌相差甚远,但集中力量对付一支弱敌,就显得绰绰有余。把弱敌消灭了,强敌必将受到威慑和削弱,就比较容易对付了。

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其软弱的一面,而善战的将领,必须先使自己立于不败,再调动自己较为有力的部分,击溃敌人弱的力量,抓住机会,取得胜利,这就是"胜子易胜"计谋的精髓之处。

比例中,陈粟二位大将正是运用这一思想,果断地攻打敌人"易胜"的69师,既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又使整体局势向利于我方的情况发展。他们可以称为"善战者"了。

孙子兵法论文 篇12

一个团队越和平就越松散,越松散就越无力,越无力就越渴望和平;相反一个团队越争战就越团结,越团结就越强力,越强力就越渴望竞争。几千年来,孔孟之道一直引导着华夏子孙待人处事要做到“义、让、信”,但纵观历史变迁,这三点并不适合战场,更不适合当前的企业竞争。《孙子兵法》对待战争的核心原则是“利、争、诈”,是反映乱世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最真实的思想。所谓“利”,即在战场中讲究“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道理;而所谓的“争”,是战场中主动自发的争取有利资源,“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诈”,讲究战场中的“兵不厌诈”、“兵者诡道”、“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以谋略的灵活运用,出奇制胜。在当代保险营销战略中,笔者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同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以利(薪酬和平台)圈人才,以人才圈市场;以时刻保持的竞争状态获得有效资源,以主动的市场拓展代替被动的随波逐流;以把握先机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保持灵活多变的策略,以“变革与创新”占据市场发展的先机。

(一)一个团队的超强战斗力往往来自于这支队伍的自强不息的性格和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尚武精神”。尚武,是《孙子兵法》治兵的核心精神。尚武精神是乱世哲学,是乱世求胜的法则,兴盛于我国商、周时期,提倡“士君子六艺:礼、乐、书、数、射、御(驭)”,倡导管理者文武兼修,弘扬刚毅不屈、光明磊落、慷慨悲壮的团队气质。随着春秋战国之后,尚武精神日渐走向衰落,从春秋战国后的文武对立开始,文人文弱、武人粗暴;到汉、唐、宋的重文轻(禁)武,崇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孕育出的文人骚客理想无为、沽名钓誉、避世寒酸;对于当代世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权、钱诱惑的影响之下,变得文武尽失,舞弄于权势、功力于心计。回顾历史长河,不论是古代辽、金、元、清的建立还是近代民族所受屈辱,无一不是由于尚武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的后果。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亦是如此,越和平就越松散,越松散就越缺乏战斗力,越无力就越渴望和平。

(二)一个团队的超强战斗力还因为具有良好的竞争理念,这就是兵家精神应有的哲学理论。不同于儒家的入世哲学、道家的出世哲学和佛家的来世哲学,《孙子兵法》所有篇章的哲学观点源自于乱世哲学,引导乱世求胜的兵法理念。兵法中所具备的哲学理论:首先是唯物主义,任何事物尊重于客观事实,所谓“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对于保险营销亦是如此,不能盲目迷信于美式的市场管理、日式的服从理念和英式的等级制度,更不可主观的“想当然”、“闭门造车”制定策略,需要充分的、客观的市场调查和客户分析,来确定营销的策略。第二是悲观主义哲学,兵法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主张理性、威胁和反思的思维方式,避免感性、机会和理想主义思想。自古至今,我们一直崇尚于“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牛刀”;另外,我们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祭借东风”、“空城计”的故事,修炼这种谋略(可以称之为”述”)是很多人追求的梦想。因此我们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捷径实现目标,或者是有“幸运之神”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浓烈的“小概率情绪”一直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但是在企业管理、营销组织的过程中,往往 为什么不用千斤去拨四两、不用牛刀杀鸡呢?用必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兵法中“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癦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蟻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提倡理性地考虑到事物潜在的威胁,谨慎地制定和实施每一项策略,即“慎战”的思想。第三是兵法中崇尚现实主义哲学思想,“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復喜,愠可以復悦,亡国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论述充分体现出兵法中崇尚现实主义思想,而非唯美的浪漫主义。在保险企业管理和营销战略中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围绕企业的核心利益开展营销活动,切勿以管理者的喜好、情绪和政治前途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孙子兵法》的三大哲学理念,深刻体现了管理者客观、理性和务实的管理思维。

二、兵家智慧在保险营销管理中的适用性

《孙子兵法》的智慧不光体现在兵家作战的谋略和战法上,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管理的理论真相,其核心观点“万相见真相,真相解万相”,清晰地解读了管理者应具备的团队洞察力。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将领导与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企业的领导层是企业思想的带动者,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团队的领军人,因此领导层的素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兵法有云:“夫将者,国之辅也,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不但强调将之重要,而且也强调了为将者必备的素质。领袖的素质要求做到“智,信,仁,勇,严”,智以生谋,远见卓识,足智多谋;信以赏罚,言而有信,赏罚必从;仁以服众,仁爱惠众,深得人心;勇以果断,勇于决断,坚毅顽强;严以立威,严于律己,宽待于人。这是现代的孙子五德,也是现代企业领导层的必备素质,对于选拔、培养以及任用管理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管理者和管理方式上,有几组这样的对比:第一类对比:管理者脾气甚好,营造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团队,但队伍往往缺乏战斗力;相对应的管理者脾气不好却能力超群,往往团队工作压力较大,但具有超强战斗力。第二类对比:管理者讲究民主治理,以致遇事犹豫不决,对错难料,团队众人迷茫;相对应的管理者自负武断,敢于决策,虽然对错难料,但是方向明确,往往形成较强的团队凝聚力。第三类对比:管理者品行端正、情操高尚,但往往管理过程中权势受到冲击,资源相对缺乏;相对应的管理者好吃好喝、声色犬马,管理者却能位高权重、资源独占。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和营销竞争中,以上三类对比,涵盖了兵法中所提到的“故将有五危”,后者具有的创造力更强。通过调查发现,80%的员工愿意在后者的管理之下工作,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更高的平台。《孙子兵法》中有这样的论述,“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段话所体现出来的营销领导者的事实真相:管理的核心是创造与分配。在员工忠诚管理中,员工忠诚度的体现在于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平台、薪酬和未来。兵法中蕴含的忠诚管理不在于管理者是否宅心仁厚,不在于工作压力的强弱,不在于企业环境和谐共处,而在于管理者为员工创造的平台有多大、机会有多少,在于管理者创造的项目回报率的高低、薪酬的多少,在于管理者为员工制造的背叛威胁和差距。这也能充分体现出忠诚管理的事实真相:创造机会与制造威胁。在员工责任心管理中,兵法主张工作项目“私有制”,谁对项目的结果负责,该项目就属于谁的“私有”,承担项目执行结果的责任,分享项目产生的绩效。因此责任心管理的核心思想:责任心管理在于不断合理私有化的过程。

三、兵家战术在保险营销方式方法上的指导性

《孙子兵法》的战术有四大核心思想:先胜思想、必胜思想、奇胜思想和全胜思想。这四大核心思想阐述了兵法的精髓,在营销战争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先胜思想: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中:“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佐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于众者,先知也”。� 在保险的营销战争中,我们的对手有两个,一个是其他的保险主体,一个是市场,两者相辅相成,要想获得市场胜利就要战胜其他主体,要想战胜其他主体就必须要获得市场。中国式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先胜思维。譬如:最具代表性的联想集团巨型计算机的没落,上网本市场战役的溃败,体验店的衰亡等。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营销组织的过程中,往往能更准确地做好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比如史玉柱创建“脑白金”的成功、“加多宝”的先胜等等都源自于管理者战前对市场需求和客户心理分析的准确调查和研究。当前的保险市场亦是如此,部分企业管理者忽略了先胜思想,忽略了营销的本质,忽略了对市场和客户的深入调研,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团队缺乏战斗力。众所周知的营销本质是满足需求,营销的精髓所在并不是给客户自认为最好的,而是应该提供客户需要的。保险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策划中,做好先胜准备就是清晰地找准市场,分析客户的需求。然而从当前的保险市场来看,首先产品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要,大部分保险产品依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产品类型,各大主体之间似乎遗忘了客户的需求点,忽略了产品的创新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在销售行为上,销售人员急功近利为推销产品而费尽心机,或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客户进入公司的组织销售之瓮,以销售产品为中心,忽略了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兵法云:“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保险的营销战争中,先胜意味着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真实的客户分析,发掘并找准客户的内在需求点,开发相适应的保险产品,通过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的关注和理性的购买。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及时创新,不做产业升级、市场升级、模式升级、管理升级的牺牲品。

(二)必胜思想: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慎战”是兵法的核心原则。保险企业营销战争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生死存亡,任何营销策略的实施都务必确保获得胜利。兵法云:“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主张每战之前,先完成并(兵)器、粮草、费用等等资源的充足匹配,然后开战方能一股作气取得胜利。保险的营销战争也是如此,每战之前,先确保人力、培训、产品、工具、费用等资源是否配合到位,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方能百战不殆。在保险营销过程中,营销战略是一种职能层战略,通常可细分为低成本进攻战略、差异化进攻战略、集中进攻战略、低成本防御战略、差异化防御战略、集中防御战略等六种。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而在于目标市场上的相对企业数量、产品定位方向和对风险的态度。因此,经营者在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自己所在企业营销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并实施该战略以获得利润。兵法中先胜思想主张“善战者,求之于势”,善于“造势”者,往往能凝聚最强的战斗力。兵法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清晰地解析了群体的意识来源。群体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的来源主要是传染、模仿、从众三个方面。因此保险营销策划中,两个群体的意识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和发展,即客户群体和销售人员的群体,意识来源同样是有效的“造势”。在群体的有效控制中,

(三)奇胜思想:不打无谋划之仗

《孙子兵法》中还谈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兵法传承千年的谋略之战,引导现代营销战争的战略思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营销战争中,竞争谋略的灵活运用,认清市场行情的变化,发现有利时机,接受同行的挑战,采取相应的竞争行为,才能取胜。在现代营销管理中需要以谋略取胜求利,在谋略上,最重要的是出奇制胜。“奇”应理解为一种超常规行为,于不可能中寻可能,运用“奇”字的关键,首先应采取逆向思维方式。把握先机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只有灵活多变的决策,才可以出奇制胜使敌追我,使自己走在行业的前沿。在保险的微营销战略中,逐渐呈现出了放弃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大市场,专注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微市场的经营方向,大众型、普遍型、通用性产品逐渐退出市场,保险产品保障功能优势将得到有效凸显(我们一直用保险产品的理财劣势去与其他金融业的理财优势竞争)。这个过程中,保险的个人营销终端和职业经理人塑造显得更为重要,培养高素质、高效率、更专业的综合性保险营销终端,引导可掌握微市场的经营方式。保险主体之间的营销战争,也要讲究“避实击虚”的兵法原理,根据主体自身优势来找准微市场,做到小战必胜,多个微市场累积成自我的大市场。笔者认为,保险产品的价格和服务将不再是未来竞争的主要工具,保费规模的刚性需求将逐渐转变成利润追求目标,如何更准确地满足客户不断新增、改变的多元化、周期性需求,从而体现各保险主体个性的微市场营销将是未来的主要战场。谁能找准微市场,便能出奇制胜,充分体现谋略之战的重要法则。

(四)全胜思想:不打无大利之仗

孙子兵法论文 篇13

2.滨州学院学报 孙子兵学体系研究的千年探索赵海军,ZHAOHai-jun

3.孙子"庙算"思想溯源陈相灵,CHENXiang-ling

4.《孙子兵法》的文化根柢喻江,YUJiang

5.均势体系与战国时代大国战� 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兵法经营管理学派”横空出世,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企业管理者学习它、研究它、运用它。近几年,《孙子兵法》课程又借着国内“国学热”东风,成为“国学培训”系列课程中的必备课程。可是,在其培训中,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就是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一、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所表现出的四种常见认识误区

1.“阴谋论”。这是培训中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最常见最突出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很多人把《孙子兵法》视为阴谋诡计的代名词,将其中的“诡诈”部分当成全书的主旨;或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厚黑学》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李零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有一次,给老板上课(北京大学哲学系安排的),我讲半天,他们坐不住,问我为什么还不进入正题。我说,什么是正题?他们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如此可见一斑。

2.“万能论”。持这种看法的人把《孙子兵法》视为宗教教义般顶礼膜拜,认为其无所不能,不顾其本质属性,任意扩大外延,人为比附、牵强附会、滥贴标签,把所有领域所有成功的人和事都归功于《孙子兵法》。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吕罗拔先生在一次培训中,就曾遇到过年轻人问他“读了《孙子兵法》是不是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呢?”。这显然是“万能论”影响所致。

3.“速成论”。学员平时或多或少道听途说过《孙子兵法》是很多企业家发财致富的奥秘,于是乎以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孙子兵法》课程,追求朝学夕利、立竿见影,以为学《孙子兵法》就像学数理化公式定理一样,学一下就立马可以在商战中稳操胜券所向无敌了。

4.“无用论”。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孙子兵法》当成“老古董”, 发“思古之幽情”还可

二、造成上述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认识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下面就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历史原因

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致使人们对国学经典抱有极大的偏见和无知。这是造成上述种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惜的是,中华民族不幸,上世纪先是被五四反传统思潮破坏了“大传统”,即“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后又被破坏了“小传统”,即“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文化经典教育中断,古圣先贤之学几成绝学,以致于今日之中国,在中国人身上保留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越来越少了。《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长期被中国人视为封建思想的载体,唯恐避之不及,更别说什么主动学习及应用了。虽说近几年国学呈复兴之势,但长达近一个世纪所形成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无知,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殆尽的,对《孙子兵法》的偏见和无知只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而已。

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独尊儒术”及“崇儒抑兵”。这是造成上述“阴谋论”的主要原因。中国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第一个高峰,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争鸣而无一独占鳌头。然而,自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及利用,使其成为官方所承认的唯一正统思想,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这种格局下,其他各家的地位均在其下,兵家也不例外。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在其“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以文制武”的政治体制下,叶适、刘敞等宋儒在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崇儒抑兵”思潮,在价值观上对兵家予以激烈的批判。不仅如此,这种观点为后世所因袭,致使兵家“舍正务奇、背义任诈”,“兵家者流、以智为先”如此等等,都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作为中国人潜在的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一保留至今。

(二)现实原因

当今世界,社会风气浮躁,拜金主义横行,人们急功近利。这是造成上述“万能论”、“速成论”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培训领域,一是有些培训师和培训机构一味从经济利益出发,推销课程时夸大其词,作很多不实宣传。例如:有家培训机构在一个只有两天的内训课程中,课程收益竟然能够让学员“学会如何运用、学会变通运用《孙子兵法》”,完全不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法原理,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二是被培训者急于求成,对培训课程期望值过高,以为参加一两次培训,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这一点表现在对《孙子兵法》课程方面就愈发明显。

三、正确认识《孙子兵法》课程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孙子兵法》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孙子兵法》课程并非无用,也非万能,更非阴谋诡计大全,而是有“大用”之智慧和谋略。因此,学习它并非一朝一夕可得,需长期学习,方有大获。《孙子兵法》有着巨大的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姚振文先生概括得比较全面,分别是“哲学光辉、战略价值、科学理性、竞争之道、统御之道、思维特征、美学价值、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专家洪兵大校则着重从战略层面提出:《孙子兵法》“深刻揭示了竞争规律,是制胜之道,能够帮助笔者们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展示了战略智慧,是统帅之道,能够帮助笔者们提高战略思维水平。”“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项巨大的文化产业,能够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特别强调“《孙子兵法》是大智慧”。

对于《孙子兵法》的作用,想起了中国著名老学专家孙以楷先生的一番话:“我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无用的。但是中国哲学给人一种关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而《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冯友兰语)这样看来,它就不仅仅是“无用之大用”了,更是出色的“大用”之作了。当然,在肯定《孙子兵法》有用的前提下,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一是它从本质上讲是一本军事著作,作用体现无疑首要在军事领域而不是其它领域;二是它主要指导的是充满活力对抗的竞争领域,而不是非竞争领域;三是它“舍事言理”,长于战略指导且价值永恒,战术部分则有过时的地方。

至于“《孙子兵法》就是阴谋诡计”的结论,只要认真地读一遍《孙子兵法》,就不难发现,它兼具“阳谋”和“阴谋”,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并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根据著名谋略学家罗志华先生的观点,按是否有欺骗� 何况,谋略本是“双刃剑”,关键看你做什么用,是为善呢还是为恶,以善为目的的“阴谋”又何妨?

参考文献

[1]李零.兵以诈立――我读[J].中华书局.200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