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9篇)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细致的小编小月月帮大伙儿整编的9篇汉语言文学论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简介 篇1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构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之后用特征图形来简化、代替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必须程度,并构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构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构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构成中(或构成前)不一样阶段的表现。

可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必须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很多异体字的情景,“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一样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很多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我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很多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可是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向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可是没有说明具体资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之后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代替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构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 篇3

汉语言文学 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汉语言教学小论文

汉语言本科班;阿依努尔。阿卜力克木学号;

***3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成人才的竞争,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被看成是我国重要的既定政策之一。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语言的词语、句法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教育界中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问题浅析 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

一、现阶段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基本模式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经常见到的,这严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是场景经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优秀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改造。

(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不够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但是从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观念的更新上都存在着偏离实际、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没有更好注重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推动实践的培养,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等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精准地开发和运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到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是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手段做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依旧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的充分调动以及教学质量的完善,同时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推动力。

二、关于完善和加强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探究

(一)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具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新能力、知识与理论的传承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去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新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而且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教学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深化教学主题,比如在某些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参观和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在参观中教师加以适当的言辞穿插,进而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主要意义所在;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知识既可,教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在把握文学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总而言之,由于发展情况以及教学实际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探寻出真正适合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使得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已�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文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文化基石的汉语言文学,其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日益突出。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真正激发出汉语言文学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宝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xx,(3).

[2]魏松宇,韩继平。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与生活,20xx,(1).

[3]刘良惠,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二:学校教育中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5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

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

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

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

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说明文

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

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

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

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

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

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教育也应转型为应用型学科,这种转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为了使该专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必要措施,更是集成和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需要。

就显示说来唯有真正实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转型,才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6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重视实践型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

展播之后发现同学们非常喜爱这种实践学习方式,学生对许多小组的公关小品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对教师来说,利用同学们对网络的熟悉和偏爱,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再如《民间文学》的教学,笔者采取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实在在的的民间文学调查,由于处于声像时代、网� 根据“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和其他民间文学理论,民间文学的表演性非常突出,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因此,让学生分组进行民间文学的表演,能增强他们对于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表演性特征的理解。这种调查方式效果非常好,学生对自己的调查作品比较满意,学习的积极性较强。其他课程,如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根据学校处于汉族聚居区、民族聚居区等特点,重视语言比较的教学;《写作》课程的教学加大力度促进学生的写作训练实践,不能流于形式,可以和学生的读书报告结合起来进行;就连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课程也要借助于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让学生理解地方文学状况和民族文学状况,而不能停留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概述式教学中。另外,科研能力的提升能带动教学能力的提升。许多高校离研究型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高校教师的水平不能停留在“教书匠”的层次,作为高校的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带动实践型的教学方式的发展,教学和科研要结合起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的确,中青年教师较有活力,创新意识强,要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与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实践论文指导工作,是本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方式的两个重要内容。有了这些关键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还要注意作为根本的学生的自主、合作、研究型的学习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重视自主、合作、研究型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多年以来就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改变传统的“被填鸭”式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改革,虽然高考和中考指挥棒一定程度上的“瞎指挥”造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够彻底,但是这一批批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会多多少少记起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式转变问题。可是,在眼下的高校,即使是在强调应用性教学和学习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似乎还停留在许多年前。虽然大学生自从进入高校开始就感觉到大学的课程学习与中学课程差别很大,学习环境相差很大,教师不固定、教室不固定、课程种类多、课时少、必须借助图书馆自学等,但是由于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学入学难而毕业容易的形势还没有完全改变,不少大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方式不愿多思考,甚至还不如中小学时期的多样、灵活和让人主动选择。课程的改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教师的指导也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良,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大学生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增强自控力。有控制的自学能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本专业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相当乖巧,到大学反而学起了“逃课”,假如逃课出去打工还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逃课在宿舍睡大觉、经常性的逛街和疯狂网购、通宵打游戏,就是影响学业的不良逃课行为了。如果再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还会形成自卑、犹豫、记忆力下降等不良的品质和现象。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和中学生比较起来,知识较为丰富,心理应该也较为成熟,但是不能自制、不能刻苦学习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暴露的更多。究其原因,大致是:不喜欢某些课程,教师讲课太随意或者沿袭中学模式;情感危机,感情用事;学业压力太小,学习缺乏动力;缺少人际交流,合作学习能力差。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甚至心理辅导教师的联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由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遇到的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问题还与以表现情绪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关。文学专业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应该避免进入书中的角色而不能自拔,更要避免不良文学作品的侵袭。

(二)加强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理工专业大学生的合作能力能比较明显地从各种实验中体现,而文科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多地体现在各种社团活动、公关交往、文艺活动、演讲比赛中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调查活动中。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提供了提高情商的舞台。

(三)重视研究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走入社会的做好铺垫。研究型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roject—BasedLearning,PBL),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大学生学生通过研究性的方式提出、理解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与相关专业精神的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型学习的领域较为广阔,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诸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民族语言、海洋文学文化、民族文学文化、教育教学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文学、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实践论文写作。这些措施都是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的有效途径。总之,带着明显的传统印记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新时期众多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性、时代性、地方性的课程设置是基础,实践型的教学方式是关键,自主、合作、研究型的学习方式是根本,三方面的综合改革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7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下,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

关键词: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才情培养

引言

无论是时代还是语言艺术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如何基于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将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教学进步,提升学生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言作为语言类学科,更需要与技术和谐,与时代共同进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与时俱进的学生。

1、信息化对于学科的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也相继出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可谓日新月异,教育教学理念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已�

1.1教育教学事业本身的需求

现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语言艺术类学科,是对语言进一步深入探究,将语言艺术转化为良好口语或编辑写作能力的学科。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将该学科局限于理念性的语言艺术学习,极大阻碍了学科特性的发挥和对于人才的基本能培养,不能满足教育教学事业本身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而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在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挥专业特性,保障专业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的才情培养,实现学科人才塑造与培养的基本目的。

1.2社会进步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经济已从快速发展放慢步伐,转向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并兼具对各行各业的助力与发展。因此,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供给人才及人才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单单就现代汉语言文学而言,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信息化的社会难以同步接轨,还需进入社会进一步学习与打磨,但学生才情的培养易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被消磨,不利于人才的运用。与信息化的社会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早了解社会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迈入社会或继续深造。

1.3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才情培养基本要求

教育教学事业一直是我国着重发展的重要事业,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国民素质有着直接且必然的联系,除了对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外,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有充分体现[1]。比如对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能力就体现在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才情表现,在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与教学手段的结合下,能够更好地发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满足才情培养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满足社会要求。

2、现阶段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但是很多信息化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未弥补,而传统教育又是首次与信息化结合,难免在结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1双方之间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存在的最突出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于自身、对于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之间对彼此与自身认知的不到位。首先是基于现代汉语言文学自身,一是很多院校没有正确地将现代汉语言文学与现代汉语言教育明确区分,前者更偏向理论性质,后者则趋向应用性质,虽然两者都兼备现代汉语言的学习,但是发展的方向不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不相同[2]。二是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上,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派真正坚守的人已经不多,新的阅读方式与写作模式的出现,冲击着文坛,也冲击着老一辈文学思想。如何转型发展是现代汉语言文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是两者对于彼此的认知问题,高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型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信息化的针对性教育教学本身的广泛性产生了冲突。如何培养学生才情,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兼具社会发展需求的专 与此同时,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于很多高校而言,都是一门开设较早,已经形成系统理论化的学习系统的学科,而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应当基于学科实际基础上开展的,这就需要学科与信息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磨合时间。

2.2社会需求与学生才情培养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学科本身虽然有意对学生的才情进行进一步培养,但是就业的压力促使很多学生更加偏向对于实践化操作,导致专业对学生才情的培养教学愈发难以开展[3]。

3、信息化发展与才情培养的策略分析

基于已经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迫切性及学科本身面临的教学问题,对于解决策略的探究是必然的。通过现状分析,要从根本上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与学生才情培养的同步进行,需要从教育体系、教师专业素养与相关制度改革三个方面来进行。

3.1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的结合

教育体系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与信息化的结合也应当由内到外,由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开始。同时,对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基于当下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必然变化。既要具备对学生才情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又要具备对学生专业性素质的提升,这是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因此,相关的教学高校在开展该学科时,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适当加设如网络信息技术一类的学科,先帮助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接轨,再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加设如偏向应用类或学术理论类的学科,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满足学科本身的复合型。

3.2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的才情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指向灯。除了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外,教师自己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积极应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尝试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身能力,还能够与大环境下的信息化产生良好的互动,增强学科与信息化之间的联系。

3.3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增强

互联网技术是近几年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成果,其与教育教学事业的融合目前还处于互相探索的阶段。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但是融合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化固然能为现代汉语言文学带来益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将课程、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最大限度地放宽,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时间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发散思维,就文学层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网络信息化方面,则需要对教育教学事业进行深入了解,寻求最合适的融合方式,形成良好的信息化与教学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共同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融合[4]。

3.4信息化发展对于学生才情培养带来的影响与思考

以文学作品为例,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再如同以前一样捧着一本书反复阅读,电子化的读书设备等各种信息技术带来的产物使阅读文学作品成为流于形式的一种做法。人们很难像以前一样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体会其中的文学内涵,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才情的培养。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形式与考核标准,也侧面压抑了学生自由化思维的步伐。现代汉语言文学不应是学生寻求就业的解决路径,而应侧重于对教学能力与学生才情的激发,为文学艺术输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教育形式还是在教育考核方式上,都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两者之间既存在必然性,又互相存在矛盾与冲突。如何将信息化发展与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4、结束语

现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独立且具有独特语言艺术魅力的学科,通过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于学科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于学生才情培养、文学艺术领域人才打造的一个重要渠道。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事业的融合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两者之间如何融合、共同发展,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则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曙光。探讨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的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4(10):57~58.

[2]李霞。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探析[J].神州,2014(12):101~102.

[3]李晶晶。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53~156.

[4]刘建平。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6(2):81~82.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8

【摘 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主体全面发展:要基于生命和谐性的母语教育;主体自由发展:着重于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养成。

【关键词】全面自由发展;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培养;意义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领域,所培养的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公民,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人才强教”战略已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而师范院校是教育人才孕育的摇篮,也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教师培育的重要场域。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导向就是塑造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师范院校本科大学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担负着塑造未成年人群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目标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理念是相通与一致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的培�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念与文学的力量

尽管素质教育在中国已实施多年,但对何谓“素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何在,依然是个回答未尽的问题。而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或许正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最好注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彻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从不完全人变成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完全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他赋予“发展”含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点:一个是个人能力或才能的发展,另一个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二者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概括而言,“发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会关系”,所谓能力是指人的潜能素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觉醒,外化(对象化)和伸展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2]人的潜能素质是沉睡的一股自然性力量,它并不是自然显现的,形成为能力必须经过后天的开发和挖掘,而后天开发的唯一途径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实现未来所任教的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对处于成长期学生的浸润与侵袭,客观上要求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与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才能担当起人格处于形成期学生的人生引领者角色。各个学科的教育人才均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与工具理性的束缚,实现学生精神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尤其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感化。

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力量是事实,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知道拿文学来做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黑奴吁天录》一书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因而自杀者,因此必须明确三点:第一,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第二,文学力量的特点;第三,文学对于读者发生力量需要什么条件。[3]我们逐一展开来说,首先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具象”、情绪,鲁迅《阿Q正传》假了名叫阿Q的人,就把中国人胆子小、爱面子、爱虚荣这些人性的劣根性写尽了。其次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文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这种力量看似绵软却极具渗透力,能够触碰与震撼人的心灵。最后是文學对读者发生力量的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共鸣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体差异,若要产生群体性的文学共鸣效应,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文学世界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必须具备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完成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打造。

二、主体全面发展:基于生命和谐性的母语教育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承担着美育、德育与智育的人生发展的多重任务,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和谐发展,身心高度一致的生命和谐性,基于生命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近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浪潮中,关于卓越教师的探讨较多聚焦停留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塑造人,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审美、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须从施教者接受师范教育时开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专业,起着塑造学生人格、引航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师范院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卓越教育人才,才能最终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主体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共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范”也,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主要从教师知识储备与道德养成两方面对学生的引导角色进行定位,而对后者因为要求的模糊性、笼统性往往容易被搁置。语文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被拆分,语词与常识教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去意义化”问题日益严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考力惊人地匮失。语文教育缺乏对后者心灵与现实人生的观照,会导致语文向碎片化的困境沦陷。爱因斯坦认为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将无法使人类获得真正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 [4]卢梭也反对教师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做人的观点。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从知识、人格两方面都进行着力。传统学校教育多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等智力层面素养的形成,对情感、品德以及人文素质等社会化内容关注不够,不利于教育实现培养有知识、有智慧、懂节制、有完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要从常识化教学向内涵式教学发展,解放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新阐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时代使命。从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生命精神启蒙,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高尚的审美观与豁达的人生观,成为现代社会知识与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三、主体自由发展: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养成

古往今来,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力与自由精神的论说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刻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打破固有的师生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让学生从师道威权的强者意识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应� 在基础教育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教育毫无疑问担当着塑造学生人格与平等意识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显与隐两方面的道德渗透,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功能愈益突显。但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要求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与教育自身的强制性产生冲突。如何协调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教育规训的冲突,让学生在教育规则内实现主体自由发展,这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教师是塑造自由行动者的人。为人师者须保持心灵的充盈与丰润,才能让充盈与丰润撒播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用富有生气的思想震荡学生的心灵,用机智与幽默唤醒和解放学生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自由思考才是通向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但思想的自由与学校规训的强制性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师对学生驯服的强制性和儿童自由能力的运用相悖,所以“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因为强制是必需的。我怎么才能用强制培养出自由来呢”。尽管康德并未言明问题的出路,但他却谨慎地提醒,“教育必须带有强制性,但绝对不能是奴役性的”。[5]卢梭尖锐指出,传统教育很可能得到的是“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6]如前所述,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碎片化教学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质疑精神,教学无法唤醒与解放人的心灵,教育工具化趋向的强化正是对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精神的限制。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教育推崇理性与科学的力量,与日常生活、人的自由世界已渐行渐远。教育陷入极端功利主义话语危机,拯救与解放人的心灵,恰恰是当前卓越教育人才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牛利华指出,现代人的异化状态已被确证为一种事实,在教育中体现为:人被教育所驯服,被迫直至甘愿堕落为手段,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缺失了自由和创造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置换了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内核。[7]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实现起来却是举步为艰的。我们须切记,教育不是让人匍匐于教育威权之下,变成一个奴颜婢膝的被施教者,让人思想空洞与机械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尽管富有知识,但却是一台内心残缺的知识机器。语文教育应该通过种种文学或文化现象的探讨,允许学生发出思辨、质疑的声音,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培养卓越教育人才不唯功利性,以高远的教育目光放眼未来,造就一大批精专而又基础扎实、思想解放自由的教育人才群体。在卓越教师的培养探索中,我们还必须打破一种固有的思维与成见,即认为“卓越教师”就是教师群体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师,仅是少数者的荣耀与专属。卓越教师培养,应追求教师行业整体的卓越化,招募与集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以此产生附带效应,使教师群体普泛性地追求卓越,从而形成整个教师人才队伍向高素质、高层次的渐进与蛻化。

【参考文献】

[1] 王新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 [J].高教探索,2014(2).

[2] 王友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多重视域的研究[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5.

[3] 夏丏尊。夏丏尊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06.

[4] 谢延龙。西方教师教育思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56.

[5]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光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6]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7]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9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毕业的大学生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换而言之就是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的应用性是衡量学科体制发展水平和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大学开设的学科中,几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全国各大学校都会开设的专业,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众学科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方法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随着社会发展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该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该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程度,并作出具体改革措施。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介绍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悠久的教学行政单位——中文系下设的五个专业之一,从高等院校被设立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被设立了。而它最初只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研型、教学型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变得大众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

1.2汉语言文学的几大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文学素质、高内涵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只局限于文学素养和内涵上,所以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悠远的发展历史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一直以来的授课内容,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介绍

2.1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的含义

首先,汉语言文学有关于写作的理论课和训练课。《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这里的理论基础既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和其他专业的写作要求一样,又能够使其带有自身的特点。因为汉语言文学的文科性质较强,所以在写作方面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站在特定美学角度的基础上结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了文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后,不仅可以解构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对刚了解的作品进行文学理解。最后,汉语言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尤其注重语言文字规律的运用。它会按照语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专业性和自身语言特点的统一运用,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2.2.1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在提高用人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各大高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所以各大高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2.2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是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而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在社会岗位上表现优秀、做出成绩。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不断地去了解、探索,这样在步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上才不会陌生、恐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3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相关建议

3.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

3.2完善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知识来源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与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

3.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为灵感提供充足的来源,对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而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并培养语言表达习惯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涵,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建议,为培养全面型高能力的人才做努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