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研究论文范文【优秀1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财务审计论文 篇1

1.实施效率不高

经济效益审计常常被单独地实施,导致其实施缺乏效率,难以大范围的推行。调查显示,许多审计工作都属于财务审计这一类。财务审计对账簿资料的查证和信息资料失真的追究都已经接近核实分析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单独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必然效率不高。

2.缺乏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对于其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我国没有比较成熟的标准可以使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比较困难。

2.缺乏操作模式

由于审计法中对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具体规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还不成熟,缺乏现有的操作模式,阻碍了效益审计的正常开展。

二、财务效益审计简介

财务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促进政府财务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财务效益审计主要通过检查财务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来发现并且纠正问题,促进财务部门对政府资金的合理管理,保证资金的使用合法、有效、真实。财务效益审计还应该审计资金使用的预期效益。资金使用的合法、真实并不代表其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为了避免资金使用的浪费,要以资金为主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检查政策的落实状况,开展好财务效益审计,促进资金的有效并且合理的使用。

2.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由于当前我国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部门,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大,不仅拥有对物、财、人的执行权和决策权,而且拥有检查监督权,基于这一点,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对权力的监督职能。

3.促进财务资金后续运营顺利进行

财务项目能否正常运行,是影响其效益发挥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项目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甚至出现报废毁损情况。因此,大力开展财务效益审计,对建成项目的运营状况进行调查,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审计建议,以促进项目后续运营符合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作用是挖掘被审计单位的潜力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审计的作用主要是制约财产经营者依照财产所有者的意愿合法合理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四、做好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措施

1.加强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

专项资金是国家设立的用于解决急需问题的资金。由于很多专项资金是从老百姓手中获得的,其设立和使用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关乎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审计部门要加强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围绕资金管理、分配、投资、使用等环节,关注其使用效果,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2.加强对经济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

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的重点以及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上把握不足,尤其是对领导经济权力的运用上制约监督不够。因此,国家审计机关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力运行的绩效,从促进完善慎重用权和决策机制等方面出发,审计经济决策行为有没有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以权谋私的现象,对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要转变观念,尝试事前和事中效益审计的策略,最大程度的防止权力滥用。

3.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

审计机关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有利于揭露虚重复建设、概算与实际脱节、假的申报项目、损失浪费等问题,以实现对建设领域的筹资权、决策权、监督权、审批权的制约与监督。

4.开展政府采购的效益审计

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权和采购定价权以及审批权的监督。审计部门应该进行市场调查,以及时发现滥用定价权、采购权等徇私舞弊的行为;审计部门应该对分散单位进行抽查,以及时发现采购单位弄虚作假的行为;审计部门应该对政府的采购物质使用效果进行审计调查,以及时发现重复采购等情况。

5.加强项目支出效益审计

加强项目支出效益审计要做好批复、立项、管理、效果、使用五个环节。审计部门要全面分析项目支出的执行过程、作用、目的、影响和效益,提出相关建议,完善对被审计项目的科学评价。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化,国家资金的保值增值性情况以及使用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形式。

6.构建财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财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需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应该循“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制度规范、操作简便、客观公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该体系可以由评议指标和基本指标构成,评议指标是用来判断影响财务效益非定量固素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定性分析结沦。基本指标可以反映评价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初步结论

7.坚持原则,做好监督与服务工作

“促进管理,揭露问题,规范秩序,推动改革,提高效益”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做好财务效益审计的要求。开展财务效益审计,就是要打破传统模式,将审项目、审资金、审财务收支相结合,从根本上做好监督与服务工作。

8.增强创新意识和全局意识

当前,审计已由传统向现代化进行转变,审计目的更加注重揭示问题,分析原因,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转变要求审汁人员增强创新意识和全局意识,将过去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化为多种形式的综台审计。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①取证模式方面要开展抽样审计,尝试以“内部控制到整体框架”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方式;②在方式方法方面要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跟踪审计与重点问题调查审计相结合,面上宏观抽样与点上微观审计相结合;③在审计操作技能方面要加快开发相关审计软件,推动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五、结束语

审计项目论文 篇2

关键词:政府转移支付;绩效审计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缩小各地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政府对绩效审计的重视,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刚刚起步,政府转移支付也不很规范,对政府转移支付进行绩效审计既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本文初步探讨、归纳了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基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模式的选择,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相应的审计程序。

一、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目标

1.绩效审计目标

通常说来,政府绩效审计包含的审计目标有三个: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审计。但是就财政转移支付来说,不能能不涉及到公平性的评价。政府转移支付对提高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公平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政府机构的管理中,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对经济性的审计,主要是关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源消耗量;对效率性的审计,主要是对比产出或服务与资源投入的关系,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应使用最少的投入,保证资金支出的合理性;而对效果性的审计,则主要是通过对比资金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保证资金达到理想的效果。

2.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目标

转移支付资金审计需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是如何使用的,这是目前进行的合法合规审计的层面,二是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地使用,三是通过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第一个是基础,后两个方面是绩效审计目标,三者统一构成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全部内容。资金不能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必定会悖离原定的转移支付政策的初衷,这是不容置疑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是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尽管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但是这基金安排不符合实际,或者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政策目标还是不能实现或不能全面实现。在这两种情况下,通过存在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就成为评价转移支付及其社会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是判断地方政府在使用转移支付资金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现行的财政政策可实现性的评价,并提供有关进一步改进转移支付政策的有关信息的过程。同时,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该为达到转移支付政策目标提供决策信息。通过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的审计评价,将产生一系列有关转移支付政策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最终将反馈到转移支付政策的决策部门,他们将作出对转移支付政策是否继续执行或作出相应调整的决策,因此对转移支付政策是否实现是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重要性在于,审计部门通过提供信息将影响转移支付政策的决策过程。

在前述绩效审计目标的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同样具备上述绩效审计的目标,同时,由于转移支付的政策性较强,均衡各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转移支付的审计目标更加重视公平性这一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说,可 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活动本身的公平性,即审计执行程序的公平与否;二是审计对象的公平性,即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法定职责的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公平性原则。

具体说来,审计目标主要是:转移支付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政策目标;转移支付的规模是否合适;转移支付的各地区分配比例是否与相应的政策目标相匹配;转移支付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转移支付的投入产出比率情况;如何改进转移支付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模式选择

就审计模式来说,有着不同的表述,在民间审计中,根据审计不同特点有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划分方法,根据审计时间不同,有事前、事中、事后的说法。就绩效审计来说,并不存在账项基础等相关的模式的划分方法,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并不适用于绩效审计;但是,风险导向对绩效审计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上述理由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将审计模式划分为以下四种: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以及风险导向等四种模式。

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就民间审计来说,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突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来说,是否适用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近年来不少学术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杨妍(2006)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应当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随着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风险,政府可能要面临的风险成为政府审计选择审计项目以及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政府绩效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成为不错的选择。联系到政府绩效审计,主要表现为对重大风险领域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的考察和关注范围的扩展,试图增加风险分析的同时减少盲目的实质性测试,从而提升绩效。

2.结果导向模式

《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指出:“效益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审计署外事司,2003),相比较其他审计模式来说,结果导向审计模式易于进行,审计成本较低,使用最为普遍。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方法可分为四种具体方式:

(1)简单前后对比法;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3)“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程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项目立项文件中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应实现目标与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把对项目实现的目标和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项目最终结果进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审计的起点向前追溯,直到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该审计程序与“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程序为:收集所有与项目成果有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协议和其他立项文件,确定项目应实现目标,研究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对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项目运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项目还贷情况进行评价。

3.过程导向审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审计活动为导向,考虑审计对象的行为过程,围绕特定的审计程序,全面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模式。目前过程导向模式应用较多的是全过程审计。“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审计程序是沿着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顺序,把项目从立项审批、实施、竣工、运营等各个阶段的实际投入、产出、成果、影响与项目文件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比较和评价,对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等重大风险的环节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一般包括下列步骤: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进行审前调查,编制绩效审计方案;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测评内部控制;进行效益比较和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审计效果进行中期评估,以决定是否改变审计思路和比较方法,或是否进一步审计,以避免浪费时间和没有审计成果不大;分析造成效益不好的原因和证据;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后续跟踪。

4.问题导向模式应用并不很多,主要是美国绩效审计实践中有所应用,在这种审计模式下,问题是审计的起始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该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即核对问题的存在性,深入理解该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它与结果导向模式的最大区别是以独立分析为特点,而结果导向模式则主要以其对既定规范和标准是否得到遵守的公正评价为特点。

三、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程序

通过计算GDP及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资金增长比例,特别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增长比例,分析转移支付资金对该地发展经济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计算转移支付资金占当地财政收支比重,分析当地财政自给能力;通过计算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中各结构比重,分析转移支付资金主要去向和地方财政支配自;通过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跟踪审计和重点解破,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作出客观评估。

Christopher Pollitt(1999)对部分欧洲国家的绩效审计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较多的绩效审计程序有:文件检查,访谈,二手资料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国际比较,案例,统计技术,向第三方/外部专家组咨询等。

中注协课题组(2005)对澳大利亚一个州的审计局出具的19份绩效审计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应用较多的审计程序分别是:访谈(12份),检查(9份),鉴定和检验(7份)、调查(6份)评价(6份),查阅(4份)。

中注协课题组(2005)对深圳市审计局绩效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该审计局所有审计报告中都是用了:文件查阅,文件审阅,访谈,二手资料评价和使用,调查,现场走访,观察,个案资料,分析,统计软件,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几种方法。

下面对重要的审计程序在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

1.检查文件和记录。体内各国查阅相关法律文件,寻求审计判断的法律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或者记录,作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证据。

2.访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知情人员,相关外部人员的沟通、交流、询问,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的态度、意见,了解相关内部控制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访谈前,审计时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有关访谈内容进行设计,避免遗漏需要在访谈中询问的相关内容。有些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之后进行访谈,既明确了访谈的内容、方向,也使得被访谈人对访谈内容加以重视。同事,访谈形成的证据相对来说证明力较差,需要借助其他证据进行验证。

3.问卷调查。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往往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公众对转移支付的绩效的关注的意愿较高,有动机配合调查来提高转移支付的绩效,因此,政府转移支付审计中通常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进行民意调查,收集对转移支付相关项目绩效的评价,获得审计线索或者审计证据。

4.分析。在财务审计中也有分析程序,但是在财务审计中分析程序重要是用来进行风险评估,或获取证据,或者对整个审计结果进行分析性复核,而在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分析程序重在作评价,找原因,提建议。分析法可以提供总结性或者结论性的证据。

5.咨询。绩效审计需要对相关项目的效果、质量、经济性等进行评价,而某些项目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是审计师并不熟悉的,或者因为保密的原因,审计师并不能全面详细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专家的意见,通过咨询具有相关知识的专家,或者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权的专业人士或者咨询结构进行咨询,获得相关建议或者证据。

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涉及到了比较多的审计程序,这些审计程序需要审计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审计师提出的要求较高。

四、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

根据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特点,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应包括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后续跟踪检查等几个步骤。

(1)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在国家预算支出总额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有很大比例,不仅要对中央本级的支出进行审计监督,还要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中国转移支付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对转移支付的审计监督显得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紧迫,对地方适用转移支付的绩效进行监督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在转移支付的审计中,选择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项目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1、项目的政治敏感性。2、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审计的必要性。3、项目要具备重要性。4、选择项目时,要量力而行。公共资源用途广泛,政府部门职能各异。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成为了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

(2)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审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这项工作的进行可以为高效节约地实施具体绩效审计工作提供很好的向导。审前调查是在具体制定审计方案前深入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彻底、充分的了解。

其次,是制定审计方案,其基本内容包括: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以及相关环境;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分析;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时间和进度安排;审计人员构成和安排;具体审计项目和准备收集的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的基本框架。

(3)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

绩效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支持审计意见和结论的证明材料,其收集过程是紧紧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的,同时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等方面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鉴定,最后通过整理,将零散的审计证据按照逻辑性组织起来,分析得出某些意见和结论。这些意见与结论为绩效审计报告的编写奠定基础。

(4)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

经过以上步骤,最终审计人员可以得出初步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形成审计报告。在上交绩效审计报告前,为降低不当审计建议和结论的风险,还应做好以下工作:征求专家意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充分征求其意见,复核、修改审计报告。

(5)后续跟踪检查

绩效审计报告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会形成建设性的建议,这也是绩效审计的贡献所在。因此,其建议是否得到执行,有必要在审计结束后进行后续监督;同时,如果发现审计决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审计建议执行脱离实际,应进行修改甚至废止。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Pollitt.Performance or compliance?: performance aud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five countri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25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课题组。中国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34-135

[3] 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2006,4期:20-23

审计论文 篇3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1.1被审计对象未全面提供会计资料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被审计对象未全面提供会计资料往往会导致审计风险隐患的存在。以云南红塔集团为例,其间开展过多次审计,然而由于未充分提供会计资料,导致多次审计均未发现10亿元“小金库”这一严重违纪行为。因而国内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然而目前国内审计队伍建设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2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就目前审计工作现状而言,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一问题普遍性存在,且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相比于常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全新形式,审计人员应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然而在审计经费短缺、审计力量不足以及审计任务繁重的现况下,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及后续教育机会,其业务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1.3审计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估,与审计对象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现阶段,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审计范围、责任的界定与追究、审计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评价标准以及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措施等各个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审计机关无法精确审计范围,或评价责任标准不一,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2.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在现代审计构成中,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关键所在。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资产完整与安全,并能够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从而实现会计资料合法真实等诸多财务目标。在建立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基础上,内控制度评审能够对企业管理层岗位职责的落实以及管理水平有全面了解。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重点对执行乏力、缺乏健全内控制度或根本未建立内控制度的审计对象展开详细审计。与此同时,还应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结合制度基础审计以及账目基础审计,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涉及较多复杂问题,具有较高的要求,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较大,因此审计部门应针对此点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推进审计团队建设,并提高培训资金投入,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后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树立严格的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执法水平。审计部门应坚持人本理念,对干部人事制度加以改革,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现代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基础审计等各类方法,推进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2.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保持合理性

首先应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并对评价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加以完善,确保评价有理有据。应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问题,多角度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允和准确性。就国家政策调整与变化而言,审计企业管理层对此无法做出改变,但审计企业经营成果最终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审计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全面、真实以及客观陈述,切忌只看表象,草率做出是非功过的结论。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责权分清原则以及对比原则,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3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为推进廉政建设,保障财政经济正常秩序而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性的审计形式,同时也存在较多风险因素。本文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策略,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审计论文 篇4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代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 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审计工作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论阶段等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同时要不断地根据日后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标准进行修改,生成最终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方案,提高作业标准化,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论文 篇5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经是大势所趋,文章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并针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性的提出了几点看法。

我国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应该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随着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国际上普通行的会计准则,全球资本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国际审计准则无疑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好的选择。近年来,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但笔者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者加快了国际审计准则制定的步伐

1.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uditingandAssuranceStandardsBoard)。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3名代表公众利益的非审计人士;增加五名代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委员;成立公众利益监督委员会(PIOB);此外,IAASB还任命了两位拥有发言权的观察员。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国际审计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以及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从而突出IAASB在准则制定和方面独立的权威性。

2.对国际审计准则体系进行重要改变,将审计纳入鉴证业务,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

3.对审计报告准则等项目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美国安然欺诈和安达信的破产造成了会计师职业团体的信任危机,为了重树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1)修改和了与审计风险模型有关的一批准则;(2)制定新的质量控制准则;(3)修改舞弊准则;(4)公允价值审计的准则;(5)正在修改重要性和估计事项准;(6)修改鉴证业务准则;(7)审计报告准则、集团审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二)争取国际组织和各国的支持,推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1.争取重要国际组织的支持。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积极寻求重要国际组织的支持,2006年11月,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在巴西圣保罗的最高会议上正式认可了作为全球统一财务报告制度发展关键的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程序。WFE代表了拥有全球股票市场超过97%资金量的57个有价证券及衍生品市场。它的认可为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同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双方正在制定一个关于认可进程的计划,这一计划讨论了国际审计准则在协调国际审计实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各国或地区对国际审计准则协调的态度。目前,全球超过100个国家通过不同的形式认可国际审计准则,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评估本国(本地区)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并采取措施实现趋同。各国对待国际审计准则态度有以下几种:

(1)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如我国的香港地区。

(2)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但存在时间差,如意大利、比利时。

(3)部分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如印度、新加坡。

(4)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的简要版,即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以黑体字表示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这部分内容,如希腊。

(5)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本国和地区审计准则,如英国、澳大利亚。

(6)根据本国和本地区情况增加的补充要求,如中国。

欧盟委员会继2005年1月1日在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也可能于2007年采用国际审计准则。

3.积极寻求美国证交会的支持。美国证交会要求,主体在美国但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支机构的会计公司,在对各分支机构所做跨国审计业务的质量进行检查时,必须依据美国审计准则,但这种模式正在改变,2002~2004年,美国证交会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共同完成了两个合作项目,使得国际审计准则在主要内容上与美国证交会的要求接近一致。

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遵循什么样的制定原则

欧洲的审计准则一般是比较基本的、基础性的规定和要求,而美国由于实行的是案例法,所以美国的审计准则制定的都非常的详细,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情况。而现在国际审计准则制定采取的是欧洲模式,美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证券委员会都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准则不够详细。这就类似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上的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之争。在审计准则制定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制定原则,也要谨慎对待,征求多方意见,努力形成共识。

(二)如何加强IAASB在国际审计准则推广能力

在美国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发生后,各国的立法者和监管者普遍对会计丑闻表示了担忧和关注,并尽可能地确保在本国不会发生类似事件。这种担忧的后果之一体现在: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制定准则的权力从会计职业界被拿走,转移到独立的机构;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的制定被纳入法律体系中。在这样的环境下,IAASB推行采纳国际准则的能力被削弱了。那么如何加强IAASB推广国际审计准则的能力,如何确立其在国际上的权威性,将是IAASB应当要面对的问题。

(三)国际审计准则在趋同的同时如何协调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差异

1.不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同类审计惯例在具体应用中的差别。即使审计惯例与国际准则相一致,并有意识遵循这些惯例,但在某些具体应用上也可能存在国际差异。如,对内部控制如何进行评价,如何鉴别某些类型的审计证据,审计抽样的样本容量以多大为宜、划分重要性的界限是什么等。

2.各国审计师资格的差异是否导致审计质量的差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发表过一个取得审计师资格的教育标准。而实际上只有少数的审计师符合这个标准。在各国教育程度、实践经验、资格考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的现实上,按相同的审计准则由不同的审计师所进行的审计能产生出相同的效果吗?

三、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建议

(一)地区协调,辐射国际,区域化与国际化并存

各国审计环境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要求IAASB建立一个世界各国都接受的国际审计准则应当循序渐进。某一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很相似,大都成立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实现区域内协调难度较小。从而可以以这些国际联盟为协调的实体基础,辐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尽可能走地区性多边协调的路子。同时,全球性组织如IFAC应加紧区域间的协调工作,防止区域各自为政,引导协调向国际趋同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审计准则。

(二)民间组织与政府机构相结合

政府机构的强制力与民间组织的专业能力互补。在充分发挥职业界独立性和技术性的前提下,适当借助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审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民间职业团体理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也可防止过多的政府干预削弱审计职业界的独立性。但审计准则协调不限于此,它还超过了这一范畴,涉及政治经济利益的分配,从某种程度上讲协调是一个政治经济的斗争过程,准则制定机构必然会屈从于政治压力,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才是审计准则权威性的根本,所以协调还必须与政府机构相结合。

(三)联合国际性会计公司,以审计实务来推动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许多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在制

定全球范围内适用的、具有相对“统一”性质的“内部”职业规范。国际性会计公司在各国执业,必然会受到所在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这些全球范围内适用的“内部”职业规范是在不同国家相互冲突的独立审计准则之间相互调和的结果。这些执业规范出现的差异比不同国家的审计准则所产生的差异小得多。审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准则,通过国际性会计公司在审计实务上实现的趋同“引导”各国审计准则朝全球趋同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钟标.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新动向[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2]文颖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模式与思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8).

[3]刘庆龄.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

审计项目论文 篇6

根据建设项目事件进展的过程,我们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传统的跟踪审计工作采取的是事后审计的模式,然而,此种模式无法达到控制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等要求,现有工程更多的是采取事中审计的方式。目前,事中审计工作更多的是集中在施工阶段,主要是对施工单位的工作从造价的角度进行审计,而忽视了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因素。本文中,作者将从这些方面入手,重点选取审计工作中六个常见的因素:施工单位的诚信度、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严密性、施工单位进度款的报审质量、施工单位的配合程度、施工单位合同的执行性、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能力。建立如下所示的权重分析结构模型,如下表所示:以上我们建立施工单位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仅以以上关键的几点进行简要的权重分析。在这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假定甲、乙、丙、丁、戊为同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组中的五位成员,我们以该五位成员日常工作中的感受,对以上模型中的子目标的器重程度进行分别打分,分别得出对不同目标的两两判断矩阵,按1-9[3]比例尺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根据各位成员的评分,来预测以上所选取的六个因素中,其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从而加强在以后审计工作中的重点控制。

2利用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预测施工单位业务能力

某地区事业单位经济适用房项目,经上级部门批准,项目的总投资为5000万。该经济适用房项目共有3栋分别为26层的高层建筑,含地下室部分,建筑结构为框剪结构。基于该项目为集体投资建设项目,为提高造价控制的质量,现需采取跟踪审计的方式以控制成本,对于跟踪审计工作的控制重点,现通过权重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跟踪审计的关键因素进行权重分析。下面详细说明层次预测模型的确定及计算过程:首先,针对该项目,我们以跟踪审计工作组甲、乙、丙、丁、戊五位成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子目标层的六个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相对权重,现举例说明如下: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我们将对五位成员的打分进行汇总,其计算公式为:某成员对施工单位业务能力打分:总分=Σwi×wi1以本文的案例来分析,以上案例的计算结果,我们将结合各位成员对施工单位业务能力的打分汇总得出,从而可根据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不同,跟踪审计人员结合这一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策略,以便更好的开展跟踪审计工作。

3结论

审计论文 篇7

为了从制度上确保审计通联宣传发行工作扎实、有力、有序地开展,我们十分注重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了责任目标考评制度。我们将审计宣传稿件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纳情况和审计刊物,特别把《理财》杂志征订情况作为整个审计工作责任目标考核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化成相应的分值,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适时提醒,经常监控。二是实行通报表彰制度。我们在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市审计工作会议上,都要对审计信息、审计宣传和审计刊物征订发行工作分别进行通报表彰,既表彰先进集体,也表彰先进个人,增强了干事创业的满腔热情,激发了创先争优的蓬勃活力。三是实行兑现奖惩制度。市局、镇平、方城、淅川、社旗、西峡等县区审计局相继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宣传和审计刊物兑现奖惩制度,并做到落实到位。此外,还建立有信息宣传工作管理办法、信息宣传要点以及每半年采用情况通报制度等。以上这些,有力地调动了大家做好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把握特色上给力,提升宣传质量

三、从细致细心上给力,力促平稳发展

审计论文 篇8

关键词:公司治理;财务控制;会计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的进程。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良好的内部会计论文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上的财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资金监控机制、财务会计和审计信息网络控制平台,是从源头实施财务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根本。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管,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及并购市场发育不完善,使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而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建立在人自利的目标函数之上,内部治理机制对人越有效,委托人被架空的问题就越突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控制所必不可少的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建立或不很完善,特别是公司控制的外部市场竞争机制缺位,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使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控制变成了一种为企业首席执行官(CEO)服务的、人主导型的控制制度。人主导型的内部会计信息控制容易导致委托人对企业控制缺位。作为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的独立审计,由于部分注册会计师在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作为“经济警察”的审计名实难符。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受到必须提供真实的对外会计信息的太多压力。既然经理人员能够掌握和控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且外部又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信息失真所受的处罚则由企业而非直接责任人承担。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下,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便不可避免。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对企业进行控制而建立的企业内外一整套制度的安排。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应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将财务、会计、审计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中,即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设计财务、会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在公司治理机制建设过程中,确立财务预算监控机制;基于公司治理建立财务、会计、审计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司治理中,财务控制属事前、事中控制,会计控制属于事中、事后监督,审计属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是保证公司资金安全、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完整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财务和会计目标的一致性,促进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只有从源头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实行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制衡,才能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有效的会计信息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三、会计组织结构与会计信息控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组织结构是从会计组织机构设置、权责安排、人员配备、会计控制中心定位等方面来确定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导致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界限。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会计组织结构是针对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会计信息控制权,建立会计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针对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分别确立不同层次的财务控制权。企业集团针对非全资控股子公司设计内部控制时,由于存在中小股东,要注意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安排以及实施的合法性,以避免大股东(控股公司)对小股东权益的损害,避免发生违法行为。两权分离公司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股东会形同虚设、董事会或监事会效率低下,需要强化股东会权力、细化董事会或监事会内部结构、弱化经营者权力。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控制,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制度。在法律框架内,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财务、会计、审计组织结构,应建立所有者层次、经营者层次财务组织。所有者层次财务组织,例如,股东会委派财务总监,主要债权人列席董事会,董事会中建立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设立独立董事等。财务委员会作为投资在立法技术层面上,要健全独立董事民事责任的范围,明确界定独立董事的过错行为。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在任职期间因一般过失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因索赔诉讼所引起的法律费用一般可以列入保险责任范围;而独立董事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符合经营判断原则的行为、欺诈及恶意行为、违反公司章程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超越职权范围从事与保单规定无关的业务或活动、不可抗力所致损失等等,可以列为除外责任范围。

(三)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本土化我国对于独立董事的选任、监督真正实现客观中立还有一定难度,为此,应当做好独立董事保险费用的信息披露工作。关于独立董事的保险费承担,各国均采用不同的比例,独立董事个人情况及所处行业和面对的市场压力是不一样的,对于独立董事责任保险的保费分担问题宜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可以一般董事责任保险的保费分担比例为基准,在一定幅度内由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立。此外,由于独立董事年薪较高,且公司又为其购买保险,因此,独立董事责任保险事宜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和讨论,公司也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为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的有关信息,公司还应提供相应法律文本以备股东查询。

(四)创新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独立董事绝大部分是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他们视名誉为生命,同时,有着良好名誉的独立董事更能受人尊敬和被人重视,更有可能获得聘任的机会,而名誉受损则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受损,甚至可能遭到撤换或被迫辞职。既然声誉对独立董事如此重要,而且它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者说,公司或者独立董事本人具有保障独立董事名誉不受损害的需求,而独立董事的职务责任又确实给其名誉带来风险,所以,独立董事的名誉风险自然也就可以纳入保险范围。至于独立董事的名誉价值,应该由相应的社会评估机构来判断。中心的核心组织,对财务、会计负责人实施监督,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经理进行信息沟通并制约,避免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层次财务组织主要为经营者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务,为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而发挥作用。公司存在各类弱势群体,在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和会计信息控制体系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独立董事可代表弱势群体利益,对大股东或内部人形成制衡。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控制平台公司治理有效,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等真实、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财务控制的基本保证;会计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等构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由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经营决策需要不同类型的信息,公司必须满足这些需要,并由此形成信息网络平台。信息质量决定公司治理效率和财务控制效果,而公司治理和财务控制又直接影响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基于公司治理的信息网� 审计信息主要是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内部控制运行、风险管理等进行评估。从信息来源渠道分析,审计信息可分为内部审计信息和外部审计信息;从信息内容来分析,可分为财务审计信息和管理审计信息。美国公司改革法案授权SEC制定规则,要求公司管理当局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其评价结果,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管理当局的评价出具鉴证报告。审计信息的载体有:独立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内部控制测试报告、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评价报告等,所有者将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作为激励、约束经营者的主要依据。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控制,从人员(组织机构)、资金和信息三个关键要素入手,建立财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资金监控机制、财务会计和审计信息网络,从源头实施财务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5(2).

[2]胡瑞林。浅议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J].上海会计,2006(1).

[3]张炎兴。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J].会计研究,2001(8).

[4]王斌。关于企业预算目标确定及其分解的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1(9).

审计论文 篇9

一、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实行家族式管理的家族企业,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受家族文化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决策管理习惯凭经验办事。虽然有些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制约机制,由于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内部审计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却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往往依靠“人治”而非“法治”来管理企业,再加上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相关的规定,从而导致其管理制度往往会屈从于人情法则,所以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往往会呈现出“人治”的特点,而忽视了制度的建立,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强,造成审计工作没有计划性、没有一个系统的审计流程和规范引导工作,在处理审计事项时也难以把握,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并发挥其监督效能。

3、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在我国,虽然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速度惊人,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审核,核实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审查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判断,其工作仅仅停留在查错、防弊上,不能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针对企业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评价,给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会上对中小民营企业尚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中小民营企业就业,从而导致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大多由会计部门人员兼职。这些人员大都没有通过系统化的审计知识培训,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深刻的认知。再者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因而造成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提高企业高层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中小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做到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并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利,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大力推广“审计无禁区”的思想,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在企业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工作环境。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一要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各职能机构分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开展。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和评价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创建内部审计的最佳运行模式,促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审计论文 篇10

一、商誉概述

(一)商誉的概念及分类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二)商誉性质的流行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阐述了商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随着人们对商誉的深入了解,会计界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

一是超额盈利观。这种观� “超额盈利观”源于人们对资产特性的认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拥有资产是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而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同样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表现出来,即形成了超额盈利观。但商誉具有不可辨认和不可确定性,与作为整体的企业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项资产分割开来,更无法确指它是某项资产所产生的附加价值。

二是剩余价值观,又称总计价账户论。这种观� 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的超额利润比较困难,这样商誉就很难直接确定,于是间接利用企业整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扣除企业单项有形资产和单项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的差额来确认商誉,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观。

三是无形资源观。这种观�

这三种观点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商誉的本质特征,即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盈利。资产对于企业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企业整体所创造的超额盈利集中表现出来,可以把企业一个盈利总额中超过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正常盈利水平的那部分,即超额盈利确定为是由商誉因素创造的。在现代企业环境中将商誉联系于甚至等同于超额盈利,已为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所接受。商誉的这种超额盈利观提供了从整体上理解商誉、计量商誉的直接方法。因此,超额盈利观是现阶段所普遍接受的观点。

二、商誉会计理论

在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因此,商誉的确认是极其重要的。

审计课程论文 篇1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各种研究应对国际会计教育在美国已经出版。目前相关的研究可以被分为两大类。研究在第一类调查方法在美国是利用国际化会计课程。研究在第二类调查方法是讨论各种创新方法可用于集成选择国际会计主题纳入会计课程。虽然许多研究已经检查了美国学校的策略提供一个单独的国际会计课程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会计课程,只有很少的研究已经检查,在任何细节,使用集成方法国际化会计课程。因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研究美国学校国际化会计课程通过集成方法,两类别的国际会计教育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直接利益并在下面讨论。

2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通过问卷送到570名教员,会计程序选定的是1995版Hasesblack会计教师目录2的示例用于这项研究,是其中一个最全面的样本处理报道国际会计主题在美国它代表大约72%的所有美国会计程序包括在1995年版的Hasesblack会计教师目录在发送问卷,下面的策略选择:(l)问卷被送到一个教员的一种会计程序中确定Hasesblack会计教师目录有研究和/或教学利益在国际会计。对于那些会计程序没有这种确定教员,问卷被送到了系主任,他们被要求提出适当的教师完成调查问卷「习。

3分析结果

每个反应机构被要求表明方法(e)s利用国际化会计课程。表2总结了这些反应,通过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似乎存在显著差异(e)s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更多的反应研究生课程(59.2%)提供单独的课程在国际会计比本科专业(36.2%)。只有少量的回应本科专业(2.7%)提供一个单独的国际税务会计课程,而30.3%的响应提供本课程的研究生课程。一个相对小的数字(12.5%)的机构与研究生项目没有具体方法的国际化课程,但近三分之一(31.4%)的本科项目没有具体的方法。反应机构表示强烈支持集成方法国际化会计课程。百分之六十一(61%)的响应的本科专业,和52%的回应表示,他们使用研究生项目的集成方法。本文的其余部分将解决集成方法国际化会计课程。~建议集成国际会计主题纳人课程的方法国际维度的会计主题可以集成到会计课程在几个方面。本节将讨论可能的方法,可用于集成方法,提出一些教学材料,利用每个方法。

3.1使用外国年度报告

使用外国年度报告整合国际会计层面融入课程可以刺激和令学生兴奋。外国年度报告提供“真实生活”的例子,并提供学生机会去比较和对比美国会计实践与其他国家。外国年度报告特别有用在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到财务会计课程,特别是,中级和高级会计(附录A提供了一个列表的建议主题可以在财务会计课程国际化)。外国的年度报告,然而,提供有限的机会,整合国际维度的审计、税务、和管理方面的会计。

3.2使用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提供另一种手段,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到课程。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使用外国年度报告是非常有用的在整合国际维度的财务会计主题但他们提供有限的机会,整合国际维度的审计、税务、管理方面的会计。使用案例研究方面发表包含国际税务、审计、管理、标准制定过程,以及财务会计,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优势在其他领域教师的会计(如。、税务、审计、naageriai)在整合国际层面融入会计课程。一个源,“作者发现特别有用的是一个最近出版、国际案例研究文本(Sc嘛eikart,罗伯茨和灰色,1995,请参见参考资料以获取完整的引用)。本文包含病例国际金融会计和报告,国际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对全球业务操作、国际审计、国际税收。每个案件包含几个讨论点和问题。一种可能是有用的在利用案例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的课程,类似于一个讨论第二个策略在使用外国年度报告,并要求每个小组分组学生准备一个小组项目结案分析问题和讨论点长大的情况下回答。书面作业将完成从类和上交的分级。再次,这个方法不会把课堂时间和暴露学生国际维度的会计。

3.3使用已发表的论文

另一种方法,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主题纳入会计课程,是使用发表文章,讨论国际会计的各个方面。这里的文章建议(见附录C),是主要的性质,并提供一个概览的话题如国际组织参与协调会计实践,欧盟,清单在外国股票交易所,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国际资本市场由于多样性在世界各地的会计实践。这些文章可以转让的课堂阅读,可能讨论在类。这种方法更可取的,在上层阶级如先进的会计和会计理论课程。选择一个特定的方法来集成国际维度的会计的课程取决于老师的偏爱,可用时间,本课程教学和其他约束作者利用了所有上述方法在过去,收到积极的反馈来自学生。

4结论

审计论文 篇12

论文摘要: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由此展开探讨。

在现代国家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采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产剂,开展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无法律地位,缺乏法律文件支持,对现有法规执行有不力一面,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绩效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等给审计实践带来政治风险;绩效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依据不足,因此,存在难度大和风险大的问题;在绩效审计中,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实施的时效性;绩效审计存在“缺位”和“越位”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多方采取措施,为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1转变政府绩效审计的模式,从行政模式转为立法模式

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体制是“行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持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审计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使被审计的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与审计者同属于一个领导,具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制约了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与“行政模式”相对应的是美国的“立法模式”,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独立于行政部门,只对议会负责并向国会反映审计的情况和提出建议,而且它的预算经费也是独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机构上的独立性,并为政府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应在《审计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范围、目标等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法制环境。

2加快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国际上绩效审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3E”审计或绩效审计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该准则曾于1981年、1988年、1994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订,使其进一步走向完善。修订后的准则包括综述、政府审计种类、一般准则、财务审计的报告准则7部分,并在最后两个部分对绩效审计的实施和报告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步骤。这一准则对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绩效审计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影响下,《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审计准则》中也包括了绩效审计准则,此时,澳大利亚还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1997审计长法》来专门指导绩效审计。英国国家审计署虽未制定绩效审计准则,但出版了一个旨在指导绩效审计的小册子《绩效审计概要》。我国最高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署自1989年开始着手制定我国政府审计准则。1993年3月,审计暑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6年1月,审计署提出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并于1996年底了38个国家审计规范;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实施条例》;并于2000年对1996年12月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进行了修订。这些文件中先后提到要实行绩效审计,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因此,我们在倡导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应集中力量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3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效益审计

一方面,当前我国财经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还相当严重,在目前盛行的“审计风暴”中查出的违法金额高达百亿元,涉及的贪官污吏不计其数,这表明在我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任务还很重。同时,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副审计长,在2004年8月31日受聘于南京审计学院荣誉教授的报告中提出:“我国在今后将逐步推开绩效审计,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三大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这种通过以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造成损失浪费来促使人们提高资金效益的审计,严格地说,仍然属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人员有着丰富的财务审计经验和技能,但由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限制和财力限制,要想在脱离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西方国家那种完全“独立的”政府绩效审计在目前形势下尚不具备条件。同时,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当今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逐步地开展政府效益审计,把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道路。

4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善人员结构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因此,在推行绩效审计的今天,必须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需借助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绩效审计相匹配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审计师论文 篇13

(1)公路建设的深基坑技术特点

公路建设中的深基坑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联系性的特点,主要是指在公路建设中进行深基坑的操作时,一定要将施工工地的工程情况、水文地质、进度计划、主要工序以及土方开挖等进行综合考量,做好合理的总体施工组织计划,将多重影响因素进行整合,确保工程实施的综合质量。其次是施工短暂性的特点,即深基坑本身就是一种临时性的结构,而其施工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必须高度重视。施工的短暂性,却给整个公路建设项目带来了长远的便捷。第三则是施工专业性强的特点,深基坑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专业强,由于受到施工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深基坑的面积不能再扩大,那么就给深基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技术难度。这就要求相关施工人员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在公路建设深基坑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做到高效、安全、优化,从而使整个建设项目达到增值的目的。

(2)公路建设深基坑的支护基本类型分析

当前,应用于公路建设领域的深基坑类型主要包括锚杆支护、内支撑支护、放坡开挖支护以及土钉支护等四大类,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土钉支护,其主体是基于土钉的边批防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支护锚杆以及土钉的配合使用。其次,内支撑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形程度小而整体结构大的特点也使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从整体上来说,在选择深基坑类型的时候,更多的是要选取适合本公路建设工程的技术类型,才能真正保证深基坑与公路建设的稳定性。

2公路深基坑施工中土方开挖的问题

(1)深基坑土方开挖分析

遵循深基坑土方开挖原则,施工前详细确定挖土方案和施工方案,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保护,并应有应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险情,需要及时抢救。横向支撑设备必须安装检测仪器,逐日记录,采用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动态控制。笔者建议,土方开挖长度尽量不要过长,适中最为适宜。在进行深基坑土方开挖之前,需要制定出详细的具体的设计标高,当开挖操作得到既定值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深基坑的变形值,就需要在垫层中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而最佳的实施效果要求在一周之内进行底板混凝土的浇筑。除此之外,整个土方开挖过程中要保障受力平衡才能增强工程的安全性,也减少其变形。

(2)深基坑开挖边坡失稳问题分析

深基坑开挖时间较长,容易引起边坡失稳,如果施工场地排水不良,则会加剧边坡不稳现象的发生,此外,施工中应注意及时清理基坑边缘堆放土方和施工机械等,也是防止发生事故的重要措施。随时观察地裂与挖土之间的关系,当发现挖土后隆起的现象,必须停止挖土。如果出现地裂,当检查降水是否达标等问题,施工单位应及早做好准备。笔者建议: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采用立即回填反压处理,在任何情况下未处理完毕,不允许继续挖土,待专家或相关技术人员论证后方可继续作业。

(3)深基坑地下水处理情况分析

如:冲孔桩、素混凝土桩与钢筋混凝土桩相间咬合搭接分布的混凝土灌注排桩,并与锁口梁、内支撑、喷锚等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从而在防止边坡失隐和阻止地下水侧向渗漏方面,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的公路建设施工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水位以及降水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才能保障整个降水过程是可控制的。

3公路建设中深基坑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深基坑施工前的准备与计划工作

首先做好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在施工前就制定出完善、科学的计划,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次做好测量工作,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尽量减小误差。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反复演算一定程度的尺寸误差,带来的实际施工的不同效果,才能更好地适应工程的实施。再者是利用机械设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开挖。从而发挥施工最高效率。

(2)深基坑施工中要注重内支撑的状态

在进行深基坑操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内支撑的状态。第一做好实时的监控与防护。为了更好地确保钢板与支撑之间的紧密联系,就需要确保每一个工作操作程序的正确性与规范化。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不慎挖到了内支撑的相关部件,就需要及时地停工整顿。第二个关键程序是对支撑与钢板进行安装与防护。与此同时,要对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施工问题的减少与工程质量的提高。

(3)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内部控制与过程管理,对于深基坑周边的堆积物,要及时进行恰当的处理,例如利用大型货车运送,从而保障深基坑2m之内没有堆载物的出现, 其他如安全状态、边坡稳定以及整体支护效果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时的监测。只有在这样完善的施工计划与监控之下,才能够真正促进深基坑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发展应用。

4结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