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通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

体育心理学论文 1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行为

较以往体育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一项特别的是心理目标,成为新课程标准目标领域的4个领域之一。其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的解释:第一是让学生解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意义,认识身心发展的方法;第二是通过体育活动,解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体育活动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并解在活动中形成调控情绪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学会调控情绪;第四是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克服遇到的困难,并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品质去克服遇到的生活问题。我们从心理领域目标的这4个方面的要求就知道新课标非常重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心理目标。所以,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方面的教学,又要防止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这2个方面的能力,运用较好的教学手段,加上具有科学性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努力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重视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形成,还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形成,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激励,引起学生的学习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心理激励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刺激学生心理的手段,形成一种内驱力,促进学生的行为活动的方法,从而使学对体育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的来源有2个:一是来自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勉励,二是来自于外部对学生的影响产生鼓励,二者合一,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运用的能力等,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鼓励。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喜欢一项工作或者学习,那么他往往会对这些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兴趣推动着他去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1.1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定要进行优化,因为好的教学行为才能与学生一起造就一个更好的体育课堂。良好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下,可以对学生施加影响,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有这种互动,课堂上便会有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由教师作为主导,创造一个建设性的、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其中包含着2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自身的因素,另一个就是学生的因素。这种课堂的心理气氛相对于学生的原来的心理环境来说,是外在的环境、是新的环境,并且对学生的内在的心理环境产生作用。如果是好的外部环境施加给学生而生成的内部环境,那么学生的内部环境也是好的,而且这种好的内在的心理环境的重复发生,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重构并得到优化,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2在体育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学习、自由成长。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保证有效教学的真正实施,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条件。但是,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造者是人,即教师、学生,所以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形成良好课堂环境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所需要的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互动下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系虽然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活动,但这不是唯一的活动,而是情感与情感传递与影响才得以产生的,所以其中包含着很浓厚的情感因素。换一种说法,就是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感作为扭带而产生的。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技术的教授不是唯一的任务,而是要营造一个积极而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注重与学生民主交流,把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学习看成是一体的,教师帮助学生,学生也在帮助教师,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构建起一个具有优化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3运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1.3.1鼓励法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因为在学习上的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学不会的技术,也有可能学习的情绪不高,这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沮丧、忧心的样子,此时学生最需要教师的鼓励,才能树立学好的信心。比如,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山羊分腿腾越教学时,不仅这个动作难度大,而且学生的力量有限,他们在学习中具有心理上的畏惧情绪,并想在同学、教师面前表现却有心无力,此时教师的鼓励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把不敢跳的学生集中起来,让一些能力强、胆子大的学生试做,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心理上打消不敢跳学生的顾虑。然后,在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下让学生试跳一次。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求很低,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从山羊头的这边跳过去就可以。教师给学生的保护力度要加大,一是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二是要保证能让学生跳过去。当这些从来不敢跳的学生一旦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次动作后,那么,他们就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等。

1.3.2诱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也会有一种不好的心理,就是技术难度高的内容往往不愿意上,上的时候课堂上也没有很好的气氛,从这一点来说,难度大的运动项目教学时并不是项目自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需要教师有信心地教会学生,从心理上给自己打气。所以,教师以自己的信心去引导学生的信心,在上课时信心十足地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非常重要,鼓励学生排除一切困难。对于难度大的项目,我们可以运用分散难点的方法,把消极因素暂时放在后面或者隐蔽起来,把重点与难度逐个突破,之后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武术的套路教学时,学生会出现动作多而遗忘的现象,这正是学生所担心的。所以,教师要把套路分解,把分解的动作分散到课的每个部分中学习,然后尝试进行两两的整合,最后合成一个完成的套路,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套路。

1.3.3示范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决定性作用。教师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性格特点等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影响因素。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运用好教学机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用好自己的示范能力,给学生做出优美的示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模仿与探究中出现问题,教师看出问题的具体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示范,而且让学生注意观察要注意的点,这样学生在下次的练习中就会刻意地对此不好的地方进观察与练习。教师这种根据学生的情况示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从内心钦佩、尊重教师,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1.3.4成功法

学生只所以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是因为他在这件事物上尝试到甜头,还想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尝试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换,在每一个环节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技能上得到很好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支撑跳跃时,为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可采用不同教学难度的分层教学。对年龄小的学生运用难度小的要求,如山羊的高度低一点,踏跳距离与山羊近一点,对动作没有过高的要求;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加大要求,适当调高山羊高度,距离拉大,运用要求提高;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求可低一点,能力强的学生要求高一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可逐步培养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1.3.5组织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内容的同时,也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按原来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立即集中到学习中来。在课开始时教师也不能按以前的老方法,让学生围绕田径场跑上几圈,再做一套徒手操就算完成热身活动,这样的方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要运用既新颖又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如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体育课堂。小学生都好动,更喜欢做游戏,有趣的游戏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基本部分是学习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好坏,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为组织好教学,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做到精讲多练,讲解生动有趣,有启发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重点非常明确。运用的组织教学法一般是分组教学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比如,运用分层分组法、按性别分组、按能力分组、按兴趣分组等等。多采用竞赛的方法,让竞赛激励学生学习,通过竞赛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结束部分的教学时,也不要做几节放松操就可以,此时学生已经很疲劳,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放松方式,如音乐放松法、游戏放松法等。在小结时要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没有达成目标的学生要鼓励。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鼓励他们下节课再努力学习。

2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加入心理教学的各种因素,学生在学习上较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有更为明确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加大心理教学目标的研究,对教学对象进行心理教学,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周燕 单位:江苏省昆山新镇小学

参考文献

[1]边静波,诸海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

[2]俞连池。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9).

[3]吴玲。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3).

[4]金飞。主体性发展:体育教学的追求[J].新课程:新高考版,(2).

[5]贾海涛。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队列练习[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6]徐会珍。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J].中国学校体育,2009(6).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2

摘要:通过对近十年体育心理学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发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是庞杂无序,而是存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和脉络,遵循着一定的研究路径,基于此,研究者从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三方面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研究路径;研究重点;

1引言

体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科的一门分支,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从运动心理学分离出来,在研究体育教育中师生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育心理学既不同于心理学研究人� 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论著丰富,从不同侧面对体育心理学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然而,对这些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是庞杂无序,而是存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和脉络,遵循着一定的研究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试图找出体育心理学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2体育心理学研究路径阐述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可以从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进行探讨,同样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遵循这样的规律,而理论的发展又需要从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补充和完善,因此理论研究内容又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体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整体路径也存在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理论层面又分为学科理论基础的探讨和具体的实验研究探讨。纵览体育心理学近十年文章,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

2.1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体育心理学并没有针对本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形成独立的理论基础[1],其理论主要基于心理学理论知识,从其借鉴的心理学理论内容来看,大的方面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具体研究方面包括情绪、认知、动机、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如洪晓彬等人探究了积极心理学对体育心理学在情绪与运动表现、心理训练、动作技能学习、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2];祝大鹏基于教学心理学对体院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等[3]。

这其中,社会心理学与体育心理的紧密结合已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体育社会心理学,正逐渐被国际相关学者所认可。从体育心理学借鉴的理论视角来看,主要分为行为主义研究视角、人本主义研究视角、认知心理学研究视角、建构主义研究视角、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视角,如我国学者柳春梅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体育能力本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提出相关建议[4];马雪等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运用“支架式”解决问题情境和“抛锚式”真实情境教学方式的建议[5]。张象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论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本主义教育观应贯穿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等[6]。

2.2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

学科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人在体育训练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人们体育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提高人们体育训练的运动成效就成为体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学者针对体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即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体育训练中常出现什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目前研究者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即心理健康是体育训练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是运动的目的之一,也是衡量体育运动员水准的标尺,体育心理学应用的作用主要有:

(1)转变运动员消极心理态势,使运动员以积极心态进行体育锻炼;

(2)通过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人们良好的运动习惯;

(3)了解学生体育训练心理,以更良好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效。

问题二:体育训练中常出现什么问题?

对此研究者关注点也同样聚焦于三个方面:

(1)体育学生属性差异的问题,如学生的性别、年龄、地域方面所存在的心理差异;

(2)学生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研究点有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针对某一体育活动产生的胆怯、恐惧心理;由于体育成绩不好或因其它原因(如形体肥胖、矮小,害怕表现不好或者担心影响团体成绩等)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由注意障碍而不能正确掌握训练要领引起的心理问题;

(3)针对某种定向训练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善。如何源等人对体育心理学相关原理对乒乓球专项教学影响的研究,指出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技能训练影响、制约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发展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7]。陈文继通过分析学生在整个健康操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提出了“欣赏—模仿—学创”的教学过程[8],黄北翔等人通过把心理学相关原理与撑杆跳教学相结合,提出了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提高体育学生在撑杆跳高中的表象训练和心理暗示,促使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9]。

问题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对体育训练中常出现的问题探究,研究者分别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改善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研究者主要倾向于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合理控制情绪等方面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从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为出发点,强调对学生个体行为或心理障碍提出对策,不具有全面性。在改善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立致于学生整体,试图寻找最优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体育心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某一心理学理论,探寻该理论与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提高体育学生训练水平。如董佼从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视角出发,以SPARK课程为例,从愉快、充实和有意义三个理念维度阐述其对体育教学积极的指导作用[10];祝娅等人运用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表征类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解构,优化了体育教学方法,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11]。

另一类是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或探寻教学方法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应用,以此促进学生训练水平的提高。如梁娟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阐述了在体育课程中案例选择的原则,案例教学的特点、作用和不足,补充了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知识信息[12]。张忠将探究学习方法应用于体育心理学教学中,提出体育教学应该从尝试探究、主动探究到专题探究的`过程[13]。

2.3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更便捷更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孜孜探寻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体育训练课程更强调学生的操作水平,因此,针对体育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单纯的应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近几十年来,教育工作者对体育学生应该如何教学进行广泛大量的研究,如果把探寻最优体育教学模式视为一场战争,那么这些众多的体育心理学工作者则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研究者立足于当前体育教育教学大纲,以改善现有教学方法为手段,力争实现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中,如何改善现在教学方法又成为该派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如周君华等针对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无新意、信息容量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矛盾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4]。王斌等通过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提出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并系统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要素的特点和实施要求,进一步推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15]。

另一派研究者认为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因此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照搬其他学科建构理论,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基于此,该派研究者强调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改革。在体育课心理学课程目标方面,研究者认为体育心理学不应单单强调对学生体育运动心理的把握,并以此促进体育训练成果的高效化,而应该在此基础之上,使该门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功能,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如赵文昌等人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了体育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并剖析了这一功能背后的心理学机制[16]。

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强调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加重实验教学方法的比例,要“因人、因时、因地”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等。如邵国华认为应寻找适合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等措施[17]。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研究者提出优化教学结构,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建立立体教材,促进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的相协调等措施。在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研究者认为应改革考试方法,变注重传统期末考试成绩到逐渐增加考查成绩分数的比重;变注重传统聚合思维的考试到逐渐增加发散思维考题的比重;增加多层次,多方位考核体系,把学生日常测试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纳入期末考评系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此,我国研究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完善了传统考核体系单一、教考分离等弊端,推进了体育心理学考评体系的发展。如祝凯等人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自身体点,在教学实践应用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考查、能力考查、学习状况考查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证明该评价模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效果显著[18]。

3结语

通过对近十年文献的梳理,研究把体育心理学相关文献分为了三个类别: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又对每个类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了阐述,结果表明,体育心理学内容的广博论著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研究路径,其中,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论著研究的主基调,贯穿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每个层次,其次是对体育心理学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体育心理学的实践运用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体育心理学所基于的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将主要延续以下路径:

(1)体育心理学本土化理论探讨。当前体育心理学还主要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因此未来研究如何在借鉴其它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发展体育心理学本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将是研究者探究重点之一。

(2)体育心理学方法研究。研究方法的完善提高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由于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如何开展本学科研究方法也将是未来研究者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颜军,蔡先锋。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3,24(4)。

[2]洪晓彬,刘欣然。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1)。

[3]祝大鹏。《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对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8)。

[4]柳春梅,李志宏,任平。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4)。

[5]马雪,徐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4)。

[6]张象。学校体育教学中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3,(36):129—131。

[7]何源,韩军,周翔,周一系,王涛。体育心理学原理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项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

[8]陈文继。如何用体育心理学原理优化健美操教学过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173。

[9]黄北翔,杨锋。论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5,(8):106—107。

[10]董佼。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SPARK课程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6)

[11]祝娅,黄依柱。认知心理学视域下体育教学方法分类模式的创新及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

[12]梁娟。浅析案例分析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体育学,2014,20(4)。

[13]张忠。探究式学习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3(3)。

[14]周君华,李岩。《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

[15]王斌,李勤,罗时。混合学习模式下《体育心理学》教学要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8)。

[16]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李琳。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1)。

[17]邵国华。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与实践教学能力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

[18]祝凯,安宏。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评价模式的实验研究[J]。中州体育,2009(5)。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3

参与体育活动能增强体魄,增进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体育健身观念。《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高校教育中应培养学生运动习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但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规定,对体育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引导。体育教学现状不理想,教育职能发挥不明显,很大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动力不足。

一、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基本概念

1、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属于体育心理学范畴,是人脑自然物质的一种属性。体育意识影响体育习惯养成,影响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一般而言,体育意识需后天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积累和大量体育实践活动来逐步养成。

2、体育行为。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为满足体育锻炼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其基本理论是行为活动理论。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体育意识影响,还受人的观念、心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制约,而且体育行为也会促进体育意识养成,二者有着密切关系。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调查表明,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多承压能力差,性格内向,意志力薄弱,身体素质低下。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大多性格乐观,热爱生活,敢于迎接挑战和竞争。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磨炼学生意志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体育项目的规则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流能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从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来看,65%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2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必要,3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太重要,15%的学生认为应进行体育锻炼,但没有运动习惯。仅有35%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其中20%的学生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显然,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科学内涵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体育锻炼,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三、培养体育意识、引导体育行为的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并不乐观,除了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问题,还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科学,缺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行为引导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培养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采取特色化教学模式,构建新型体育教学课堂,制订详细教学计划,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产生体育意识,发挥体育教育的最大效能。具体到教学中,应打破传统,不能仅停留在基本运动锻炼和体操动作模仿阶段,还应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2、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走出以“教”为中心的老思路,优化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增强体育教学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锻炼性、健身性,使教育内容更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以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展现体育运动的魅力,利用体育运动对抗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因此,学校可定期组织一些趣味性、参与性、对抗性强的趣味运动会和体育运动对抗赛,通过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体育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没有运动习惯,体能素质不佳。为使体育教育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体育行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4

摘要:心理健康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目标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运用优化教学措施、教学环境手段,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行为

较以往体育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项特别的是心理目标,成为了新课程标准目标领域的4个领域之一。其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的解释:第一是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意义,认识身心发展的方法;第二是通过体育活动,了解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体育活动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并了解在活动中形成调控情绪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学会调控情绪;第四是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克服遇到的困难,并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品质去克服遇到的生活问题。我们从心理领域目标的这4个方面的要求就知道新课标非常重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心理目标。所以,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方面的教学,又要防止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这2个方面的能力,运用较好的教学手段,加上具有科学性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努力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重视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形成,还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形成,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激励,引起学生的学习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心理激励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刺激学生心理的手段,形成一种内驱力,促进学生的行为活动的方法,从而使学对体育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的来源有2个:一是来自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勉励,二是来自于外部对学生的影响产生鼓励,二者合一,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运用的能力等,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鼓励。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喜欢一项工作或者学习,那么他往往会对这些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兴趣推动着他去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1.1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定要进行优化,因为好的教学行为才能与学生一起造就一个更好的体育课堂。良好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下,可以对学生施加影响,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有了这种互动,课堂上便会有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由教师作为主导,创造一个建设性的、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其中包含着2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自身的因素,另一个就是学生的因素。这种课堂的心理气氛相对于学生的原来的心理环境来说,是外在的环境、是新的环境,并且对学生的内在的心理环境产生作用。如果是好的外部环境施加给学生而生成的内部环境,那么学生的内部环境也是好的,而且这种好的内在的心理环境的重复发生,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重构并得到优化,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2在体育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学习、自由成长。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保证有效教学的真正实施,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条件。但是,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造者是人,即教师、学生,所以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形成良好课堂环境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所需要的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互动下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系虽然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活动,但这不是唯一的活动,而是情感与情感传递与影响才得以产生的,所以其中包含着很浓厚的情感因素。换一种说法,就是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感作为扭带而产生的。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技术的教授不是唯一的任务,而是要营造一个积极而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注重与学生民主交流,把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学习看成是一体的,教师帮助学生,学生也在帮助教师,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构建起一个具有优化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3运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1.3.1鼓励法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因为在学习上的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学不会的技术,也有可能学习的情绪不高,这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沮丧、忧心的样子,此时学生最需要教师的鼓励,才能树立学好的信心。比如,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山羊分腿腾越教学时,不仅这个动作难度大,而且学生的力量有限,他们在学习中具有心理上的畏惧情绪,并想在同学、教师面前表现却有心无力,此时教师的鼓励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把不敢跳的学生集中起来,让一些能力强、胆子大的学生试做,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心理上打消不敢跳学生的顾虑。然后,在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下让学生试跳一次。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求很低,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从山羊头的这边跳过去就可以了。教师给学生的保护力度要加大,一是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二是要保证能让学生跳过去。当这些从来不敢跳的学生一旦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次动作后,那么,他们就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等。

1.3.2诱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也会有一种不好的心理,就是技术难度高的内容往往不愿意上,上的时候课堂上也没有很好的气氛,从这一点来说,难度大的运动项目教学时并不是项目自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需要教师有信心地教会学生,从心理上给自己打气。所以,教师以自己的信心去引导学生的信心,在上课时信心十足地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非常重要,鼓励学生排除一切困难。对于难度大的项目,我们可以运用分散难点的方法,把消极因素暂时放在后面或者隐蔽起来,把重点与难度逐个突破,之后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武术的套路教学时,学生会出现动作多而遗忘的现象,这正是学生所担心的。所以,教师要把套路分解,把分解的动作分散到课的每个部分中学习,然后尝试进行两两的整合,最后合成一个完成的套路,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套路。

1.3.3示范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决定性作用。教师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性格特点等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影响因素。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运用好教学机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用好自己的示范能力,给学生做出优美的示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模仿与探究中出现问题,教师看出问题的具体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示范,而且让学生注意观察要注意的点,这样学生在下次的练习中就会刻意地对此不好的地方进观察与练习。教师这种根据学生的情况示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从内心钦佩、尊重教师,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1.3.4成功法

学生只所以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是因为他在这件事物上尝试到了甜头,还想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尝试到了成功的体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换,在每一个环节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技能上得到很好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支撑跳跃时,为了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可采用不同教学难度的分层教学。对年龄小的学生运用难度小的要求,如山羊的高度低一点,踏跳距离与山羊近一点,对动作没有过高的要求;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加大要求,适当调高山羊高度,距离拉大,运用要求提高;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求可低一点,能力强的学生要求高一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可逐步培养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1.3.5组织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内容的同时,也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按原来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立即集中到学习中来。在课开始时教师也不能按以前的老方法,让学生围绕田径场跑上几圈,再做一套徒手操就算完成热身活动了,这样的方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要运用既新颖又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如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体育课堂。小学生都好动,更喜欢做游戏,有趣的游戏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基本部分是学习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组织好教学,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做到精讲多练,讲解生动有趣,有启发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重点非常明确。运用的组织教学法一般是分组教学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比如,运用分层分组法、按性别分组、按能力分组、按兴趣分组等等。多采用竞赛的方法,让竞赛激励学生学习,通过竞赛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结束部分的教学时,也不要做几节放松操就可以了,此时学生已经很疲劳了,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放松方式,如音乐放松法、游戏放松法等。在小结时要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没有达成目标的学生要鼓励。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鼓励他们下节课再努力学习。

2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加入了心理教学的各种因素,学生在学习上较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有更为明确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加大心理教学目标的研究,对教学对象进行心理教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边静波,诸海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俞连池。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3]吴玲。体育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3)。

[4]金飞。主体性发展:体育教学的追求[J]。新课程:新高考版,2008(2)。

[5]贾海涛。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队列练习[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6]徐会珍。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J]。中国学校体育,2009(6)。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5

[摘要]众所周知,在体育比赛中,凡是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即便不能取得优秀名次,也能超长发挥,放诸体育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学生怀抱良好的心态上课,那必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做到质量优良的教学。尤其对于处在躁动年纪的初中生而言,体育心理学将在体育教学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内容;意义作用

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机能训练固然重要,然而心理素质的影响的一样不容忽视。学生亦然,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加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基础性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并适时引导,将让学生发挥得更出色。

一、体育心理学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从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中派生出的。因此,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研究还只在初始阶段。据体育心理学的本质来说,它是体育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它能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学习,并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然而,在西方国家,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已具备十分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水平。对于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2、从心理学对身体锻炼的影响上研究;

3、探究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关联;

4、探索体育学习对日常学习的影响;

5、探究体育活动中心理和精神的相互作用。将研究的大方向定下来,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产生的效益显而易见,因而,在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是要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发展。而运用好体育心理学,能有效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发挥得更出色。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而做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负面情绪

对于初中生而言,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容易躁动,尤其在体育这种需要进行运动的课堂而言,教师如果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未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容易造成学生情绪激动。一旦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将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就必然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及时进行引导,而体育心理学正是这样一条途径。教师掌握了体育心理学,能找到较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鼓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学习动作技能,让学生拥有良好心态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不管在哪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活泼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想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中。例如,在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训练模式、组织多变的队列方阵,或者教师可以设计组织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游戏,比如萝卜蹲之类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也能让学生兴味盎然,更加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学号一门课程,学习兴趣必不可少。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途径便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育心理学可以让教师找到最符合青少年心理的办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意思的视频,然后根据视频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采用有奖问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这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更多学生爱上学习。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他们的学习开展

作为教师,我们有职责有义务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对他们进行敦促。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看重,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看待的自己。因此,当教师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议,并表示对学生充满希望时,学生是乐意接受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能帮助教师找到这“恰当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说:“我看到了你这节课的努力,你做的很好,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我可以给你一些我的建议,比如……如果你愿意试试我的办法,我相信你以后能做的更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好体育心理学,让学生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以良好的心态、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让教师达到优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建花。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

[2]姚家新,张力为,李京诚,梁承谋,刘淑慧,毛志雄,任未多,姒刚彦,张忠秋。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6

1.从众行为的定义

从众行为常被大家理解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等行为,准确地说,从众行为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原因是为了缓解或消除与群体大众间的矛盾和冲突,缓解压力,增强安全感。

从众行为因其具有一定盲从性,故产生的结果也为双重性。一方面其有助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等;另一方面则会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和抑制个性的发展。我们要趋利避害,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发挥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效应

(1)扩大高校体育组织的规模。心理学家认为,某种意见持有人数量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下,从众率的高低随群体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上涨。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形成,“随大流”现象更易发生。

(2)合理树立“行为参照”。有时无助的处境、重要的抉择都会使从众心理越发严重。此外,相似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在年龄、性别方面与我们相似且有着相似想法和行为的人的影响,利用“相似性”原理,为广大学生树立“行为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一群体中有着很高威望或者地位的人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多数人,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校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从众心理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体育运动。

(3)增强高校运动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团队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团队凝聚力的强度。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之间越熟悉,越了解,团队凝聚力就会越强,从众心理倾向也就越强烈。因此,应当发挥一些大学生在集体体育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使他

3.减少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效应

(1)压力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团队内部如果有人背离了其他成员的意图,必定会遭到他人的反对,甚至指责,最终被孤立。在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氛围淡漠的大氛围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扬,鼓动大家都去参加体育运动的话,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适得其反,不能很好地达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励所有同学进行体育运动,增强对体育的认识,因地制宜开展集体运动项目消除这种压力。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从众人群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阿希经过研究分析证明:“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率明显下降。”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学业压力大,而体育观念尚未形成,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参加意识都处于开始阶段,可能一时兴起去参加体育运动,但不可能长久地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一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成常态。因此,我们要利用从众心理通过不同途径去引导我们身边的人,不断加强体育意识,进而影响其他人,使形式上的“从众”内化为“习惯”行为。

(3)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众氛围一旦消失,则会很容易使众多从众人群不知所措,从而改变原有计划。社会上“一窝蜂”现象很多,但是现象过后便又回到从前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因此,良好积极体育氛围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这不能仅仅通过几次集体活动就能起到效果,我们要不断进行长效的活动来巩固、带动、保持,促使形成“动力定型”,而不应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使本来好的体育氛围因得不到巩固而逐渐丧失。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7

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二、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措施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 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

(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

(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体育心理学论文 8

《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进一步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在实践教学中提高《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理性思考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Sports Psychology

LIU Y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n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explores into the issu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sports psychology. The author hopes the furthering of reform of the cours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Key words】Sports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它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1〕。《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明确学习体育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导当前的运动学习;同时运用体育心理学的原理、规律观察和指导运动实践,并灵活运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再学习、就业储备知识与能力。

目前,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知识容量大,但教学时数少;实验教学比重偏低,实验过程过于老套僵化,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过于单调,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教学比重较小,且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评价体系单一,使学生养成了考前死记硬背,考过后知识基本全忘或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的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体育心理学是在修完《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但在学时设置要求方面,各院校存在着不同的设置要求。目前,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6学时或48学时〔2〕,多数院校为36学时,2学分。以华东师大季浏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2006)为例,全教材共20章,内容详尽充实,并且包含许多本学科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将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马启伟先生指出:“社会需要永远是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最基本、最强大的动力。”〔3〕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将是我们《体育心理学》讲授的重点。为此,我们教师在重点内容的选取方面就应该做到“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反映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学者颜军也指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特色应当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即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和谐统一,注重于‘为人’和‘为师’,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素养。”〔4〕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学习基本过程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5〕可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运动技能的心理训练方法以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章节,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和介绍相关的书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知识,又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 加大实验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心理实验是《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各个专家学者并没有对体育心理实验做过多的安排,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内容,即使任课教师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时的原因或者仪器的原因,对于实验也只是简要介绍、一述而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遵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终写出实验报告,而对实验的应用并没有仔细理性的思考,导致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应使学生在充分认识体育心理实验的意义和明确实验课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体育心理实验教学过于老套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和设计体育心理学实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此外,一本权威性的体育运动心理实验指导教材的出版也迫在眉睫,除了经典的体育心理实验外,教材还应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型的实验比重,正如我国学者周君华所提出的那样“教材只指出实验目的、实验结果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本领。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无论是心理现象的演示,还是规律的验证,都应有助于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以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6〕。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而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运动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枯燥抽象的从理论到理论,摒弃罗杰斯所说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经验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觉地去寻找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索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发展为“主动探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努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鲜明、具体、直观,创设教学佳境

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较为抽象。因此,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具体化、复杂心理过程形象化、不易观察的心理活动直观化,并把抽象的心理训练方法与实际运动技能相结合,并辅助以动画、视频,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这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广大教师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学者曾提出体育心理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勿“追求大信息量,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7〕,在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由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师不用板书,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课堂节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加快,这样无疑课堂容量加大,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可能远远超过其接受能力,或者必须每时每刻全神贯注地听讲,稍加分心,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加之体育院校学生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更是影响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应容量过大,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应将课堂时间适当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还是考试,针对于专业必修课程,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而闭卷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械的考前死记硬背,考试结束便一问三不知;考试作弊成风;闭卷考试一般都是较简单的试题,而且答案都较为简单,甚至是老师考试之前特地提醒的问题。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价和过程性评价、现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心理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应利用考试这个平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 结语

教育追求迁移价值,而教师更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理念。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仅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它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其在自己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受益,而且要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鄄5.

〔2〕杨锋,潜沉香。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5):17?鄄19.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3.

〔4〕颜军。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4,25(4):72?鄄74.

〔5〕周君华,李岩。《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82?鄄84.

〔6〕周君华。《体育心理学》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7):12?鄄13,24.

〔7〕周君华,原丽英。对《体育心理学》多媒体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体育心理学小论文 9

摘要:撑杆跳高已经有以前多年的历史,在以前只是被当作一种游戏,但现在已经作为田径运动项目的一种。撑杆跳高项目可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到全面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运动精神。撑杆跳高在技术上的难度比其他一些田径项目要难些,在进行撑杆跳时,不仅对体力和身体的灵活性有要求,而且对人意志和清醒的头脑有着很大的要求。这项运动的危险性也是大大的高于其他田径运动项目。撑杆跳高技术上的难度和其具有的危险性,这对教学任务是一个不小的困难。要是能把体育学心理原理合理的运用到教学里面,对学生的心理上进行一定的疏导训练,这样对教学会有这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撑杆跳高、心理学、教学

1、撑杆跳高中的体育心理学原理

1.1激发鼓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在进行撑杆跳高的教学时,可以学给生讲讲撑杆跳的历史,讲一些有关撑杆跳高的人物和故事,让学生脑中浮想联翩,对其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上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对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学生一般对撑杆跳接触的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因此对撑杆跳高都有一种好奇心,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对其的好奇心,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要让他们明白,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这也对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这不是一个人荣誉,而是国家的荣誉。从而使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可间接的激发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1]。

1.2对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兴趣进行培养

要想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一直保持下去,那就必须使学生在两方面达到一致,分别为:理想和兴趣。教师在进行撑杆跳高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进行自我要求,进而学生的兴趣也会一直保持下去。教师在撑杆跳高教学时,不可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时刻关注现在撑杆跳高的最新动态,比如说现在国际上有关于撑杆跳的比赛,或者是新闻。教师可以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撑杆跳高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撑杆跳高运动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学校的一些制度来要求学生,还要用自己的友好诚恳的态度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慢慢的去引导学生,切不可急于求成,要是这样,那反而会事与愿违。

1.3撑杆跳高中的表象训练

1.3.1在撑杆跳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表现训练,来让学生在脑中对所学动作进行的不断的演练。这样对学生所学动作的熟练度是一个很有利的帮助。由于撑杆跳高在技术上的难度,教师要对其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小点,都要对学生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教师要对持杆助跑,插穴起跳等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演示[2]。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视觉表象。让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在没有进行动作练习之前,就已经在脑中练习了一遍,这对动作的熟悉度有非常大的作用。

1.3.2可以用语言来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节。学生们一般在受到外界的鼓励之后,都会在信心上有一定提高,会抵抗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说心理上的恐惧等。在一个教师在进行撑杆跳高的教学时,对与一个动作不要一气呵成,直接就把这个动作教给学生,而要把这些动作进行一个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视觉表象,在之后的练习中,学生就可以进行体感练习,这样会是事半功倍。

1.3.3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是在晚上睡觉之前,都可以进行表象训练,研究表明,不断地进行表象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地动作画面,在进行实际练习的时候,可以比较快速的进入到练习当中,不 学生要是生病,那么学生可以进行动作表象训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病不能实际练习的损失[3]。

1.3.4用系统脱敏法来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由于撑杆跳高有一定的技术性难度和危险性,比如说学生对与横杆的恐惧,学生在心理上一旦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感,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而且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活动。这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就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必备课程。老师可以自己先给同学做一个示范,或者是让跳得好的同学给这些心理上有恐惧的学生示范一遍,然后再对其进行教导,在起初训练时,可以先用绳子代替横杆,让学生慢慢的进行练习,等到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些动作时,在把绳子换为横杆。在学生进行训练时,应该要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放松的状态。老师可以先进行动作示范,同时还可以在难度上进行降低,比如说可以把撑杆跳高的高度进行降低,这样来让学生进行训练,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然后在慢慢的增加难度。如果有一部分学生做得比较好,有一部分学生心理还有一定恐惧感,那就让做得好的同学来进行示范,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对有恐惧感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一种,别人都可以做好,我为什么不行的心理,这样对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有很大的帮助[4]。

1.3.5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体能上,和心理素质上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对那些体能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其在心理上放松起来,并且要让学生学会用自我暗示,这样老师在不在场的时候,也可以使自己心理上不至于那么紧张。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在言语上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表现的非常积极,并且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肯定,以此来消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恐惧之感,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一些比较消极的言语或者是一些表情动作之类的,要尽量避免,要尽量用一种积极地语言表情动。那些消极的只会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恐慌,对自己更加的没有信心。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在心里告诉自己很棒,以此来缓解在课堂中受到的一些压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自我暗示训练,来缓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

2、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在田径其他项目中的应用

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是可以运用到各个田赛与径赛项目中的。

2.1在各种田径运动中,对与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这些运动项目的一些起源和历史,还有当前一些最新的,有关于这些田径运动项目的新闻,把这些都可以讲给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其产生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建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让学生把这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荣誉,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2.2兴趣对任何课程来讲都非常重要。

有兴趣,学生自己就会去学习,不用教师逼着去学习。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也是可以按照培养撑杆跳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与时代接轨,把一些最新动态讲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不会太枯燥,这样学生也会对田径运动产生兴趣,只要保持这种做法,学生的兴趣便会从无到有,从有而趋于稳定[5]。

2.3表象训练是体脑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

这个训练方式适用于各种田径运动,表象训练可以有效的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当学生在休息时,可以继续训练,不过用的是表现训练,因为表象训练并不会消耗体力,对人在身体也不会造成伤害,因此在休息之时,可以用表象训练来对所学动作进行巩固。表象训练还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学生会把动作做错,或者是不到位,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心理,有些还会慢慢的丧失掉自己的自信心,表象训练便会从极大程度上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6],学生可以在脑中对所学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这样便会在动作上出现较少的失误。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2.4系统脱敏法在其他田径运动中同样适用。

学生如果在学习训练当中有恐惧心理,那就可以用系统脱敏法来对其进行训练,消除内心的恐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难度降低,或者是进行一种模拟训练,让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恐惧心慢慢减弱,经过反复的模拟训练或者降低难度的训练之后,再逐步的提升难度,或者逐步的趋于真实化训练。当然也是可以让做得好的学生,来进行示范,给这些心理有恐惧感的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2.5在各项田径运动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对与心理的调控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活中也非常有用。对心理控制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至于 学会了心理调控能力,这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得到完善[7]。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田径运动中的运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田径运动更好的进行下去。本文对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激发鼓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对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兴趣进行培养、在撑杆跳高中的表象训练和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并且进一步对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田径运动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使得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得到了进步的深入,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够我国的田径运动事业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