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
今日,当我正在家里看电视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电视中的卡通人物,背景等等东� 生活篇》这本书,上头说动画片诞生于1831年,法国人普拉托把画好的图片按顺序放在一部有观察窗的机器的圆盘上,图片随着圆盘旋转,构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动画片原始的雏形,在这之后,又前后被人经过四次改造,分别是:1906年美国人史蒂沃德,1908年法国人科尔,1909年美国人麦克基,1915年
美国人赫德,最终从1928年开始,沃尔特。迪斯尼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也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将动画片推上巅峰。
我想爱画画的同学们,能够自我试着画几幅画,钉在一齐,很快的翻动纸,会产生一种和动画片一样的性质。
为什么蚊子和飞蛾要迎着光走呢?为什么它们走向灯光的时候不会迷路呢?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于是我准备做一个实验--飞蛾等动物为什么要向着光走?
于是我在乡村的爷爷奶奶家捉了几只小飞蛾装在一个小塑料瓶里,扎几个小孔让它们呼吸。我把房间的门和窗关掉,把大灯也关掉,打开我的小台灯,小飞蛾看到小灯开启后,都迫不及待的想向这边飞来,一直在打塑料瓶,我慢慢打开瓶盖,一只小飞蛾从瓶子里钻了出来。我看着它一直朝灯光的方向而去,我在中间故意隔了一层塑料膜,看看它会怎么办,过了一会儿,它发现前面有一个障碍物,便向右边画弧线绕了过去,我看了这个现象惊奇不已--我一直以为飞蛾只会向前直飞,不会绕圈呢!它飞过塑料膜后又直直地飞向灯光处,但我发现:它飞在灯光前时,转了一个圈到台灯后面去了,又绕了一个圈到前面来了,之后就一直持续这样的动作。咦?为什么它会一直这样绕圈呢?于是我回想起小学的科学老师说过--昆虫的习性分食性、趋性、群集性、假死性和迁飞性,而在趋性中又分为趋化性、趋光性和趋温性。而飞蛾一直向着光飞,不正是趋性里的趋光性吗?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飞蛾是因为有趋光性才会向着光走的呀!但是为什么飞蛾不会迷路,而且它是怎样找到方向的呢?我不禁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的--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哦!我明白了!原来飞蛾是吧灯光误认为“月光”,于是,它就用“灯光”来辨认方向。但月光离地球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它便会因精疲力竭而死去。
原来,飞蛾竟是靠光来确定方向不使自己迷路的呀!这“飞蛾向光走”的原理终于让我想了出来,大自然真是奇妙呀!
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的奇妙现象,比如:干冰和热水的碰撞的奇怪现象……那这些奇妙现象下,又有什么奥妙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飞船,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吧!
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生活奥妙是:干冰和热水碰撞后,会突然冒出浓浓的烟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做个试验吧!
首先要准备一些干冰和热水以及一个扎实的手套。我们实验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准备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热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紧。
此时,我们会发现,手套开始慢慢的膨胀,越长越大。我们再把手套慢慢地摇动,我们会看见,手套胀得像一个充满的气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闭手套,手套会慢慢膨胀最后爆炸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
我们参加婚庆典礼上是,会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热水(酒),此时,蛋糕会冒出浓浓的烟雾,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刚才我们做的两个实验会产生如此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将热水与干冰放到一起,二氧化碳开始升华,干冰就从固体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约是零下八十度左右,当二氧化碳遇到比它温度高的物体时会迅速的汽化,所以干冰遇见热水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怎么样啊?同学们今天又学到了奇妙的知识吗?同学们,在生活中,会有许多的奇妙现象,也有许多的生活奥妙。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吧!
在烧纸船的实验中纸船里的水会怎样?纸船又会怎样?记得有一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在上科学课,在科学课上,我们做了小实验,实验的方法就是:在三角架上放了一张白纸做的纸船,在纸船里倒上一定的水,最后把酒精灯轻轻地移到三角架下,纸船里的水会怎样?纸船又会怎样?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开始做实验吧。”
只见老师把三角架放在桌子上,又把事先准备好的纸船放在三角架上,接着,又从烧杯里倒进了半个纸船的水。最后一步了,老师用火柴的火把酒精灯点着了,在把酒精灯移到三角架下,等到水和纸船的变化。不一会儿,我们发现,纸船没有被烧掉,纸船里的水也都还在。
我们的嘴张得可以放下一个鸡蛋,老师说:“纸船之所以没有被烧掉是因为物质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因为纸船在加温的同时,水分也不断蒸发。水蒸发,水蒸气带走了热量,所以在水烧干之前,纸船是不会燃烧的。”
我知道了:在烧纸船的实验中,纸船里的水不会蒸发?纸船也不会被烧毁。
俗话说:“夏不穿黑,冬不穿白。”夏天不穿黑色的衣裳,冬天不穿白色的衣裳。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黑色吸热,白色不吸热吗?
首先我准备了两个温度计,一张黑色的卡纸和一张大白纸。要开始实验了,我先将两个温度计,分别裹在两张纸里,然后把它们放在我房间的窗台上,第一次实验,我先用了十五分钟的时间,放在黑纸里的温计,我将它定为1号,放在白纸里的定为2号。一号起始温度是160c,2号是150c,15分钟过后1号270c,2号才160c,看来好像真的是白的不吸热。一次实验不能说明问题,我将第二次实验的时间定为一个小时。1号和2号的起始温度分别是170c和160c,很快一小时就过去了,1号350c,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号才上涨了2.30c。
那为什么黑色吸热,白色不吸热呢?带这个疑问,我上网查了一下,网上是这么说的:首先,白色物体不是不吸热,只可是吸收辐射相比较较少,反射得比较多,不容易经过吸收辐射热量。
其次,黑色吸收所有可见光,看起来才是黑色。对所有可见光都有必须程度的反射所以看起来能够是白色。对可见光吸收的多的,对其它频段的电磁波(对于传热来说,那里发挥最显著作用的是红外线)往往也更多。而对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程度的不一样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主要和它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的物理性质相关。
原先,不是白色不吸热,只可是吸收辐射相比较较少,反射得比较多,不容易经过吸收辐射热量。这个知识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收获!
科技是布满星星的夜空,每一颗璀璨的星辰,都代表着一个璀璨的科学道理;科技是一条条岔道口,当你不经心的闯入一条岔道,你会意外的发现科学的奥秘,但你永远也不知道,在不同的岔道里装着什么幻想,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既然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那么必定少不了科技的学习,这次的科技节让我大开眼界。爸爸带我来到了科技馆。我跟着长龙一般的队伍徐徐前进,那些科技成果一个个展现在我的眼帘:机器人、一笔画、“怒发冲冠”。这一切的一切都我目瞪口呆,其中“怒发冲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项。我看见一位小女孩勇敢地站上了台阶,一手放在大铁球上,豪爽的拿下了发夹,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渐渐的她的头发似乎脱离了地心引力似的,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一根,两根,三根。”越来越多的头发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五分钟过去了,“天哪!她的头发竟然都竖起来了,这太不可思议了!”我禁不住大喊了一声。我又不禁产生了疑问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你们玩过吸铁石么?知道它为什么会相互吸引么?这运用了一个科学道理——同级相斥,异级相吸,而这个就运用了这个原理。“怒发冲冠”中的大铁球就相当于一个静电发生器,也和摩擦力有关,当人的头发上带有电荷,并且是同种电荷就会相互排斥,从而让头发向上飘,这就像两颗向同级发热吸铁石放在一起,就会飞快远离对方。科技是大海,它蕴含着生命,它蕴藏着宝藏,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它,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
我们要相信科学,去感受科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月食是由月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所以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度。古代月食记录有时可用来推定历史事件的年代。中国古代迷信的说法又叫做天狗吃月亮。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於太阳光在经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红铜色。视乎月球经过本影的路径及当时地球的大气情景,光度在不一样的月全食会有所不一样。
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可是看月全食必须在晚上看,并且观看月食的机率比日食的机率少的多。
关于月食,还有一个故事: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着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景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明白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着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着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
有一次,我在看书而然看见了一棵人面大树的图片。他那张嘴好像你一走进就要把你吞了似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一种十分少见的植物--------食人树!
食人树,这种植物真正的存在吗?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心中环绕,使我不得安宁。终于我实在忍不住了,放下手中一切事情,跑了楼下老人活动中心。心想:老人的经验应该很丰富吧!!!问他们一定会有效的。我走到了楼下,而询问的结果却让我异常失望。终于在那阴暗的角落里看到了希望,那里坐着一位神色沧桑的老爷爷。我走过去轻轻的问道:“爷爷,你知道食人树吗?”
“食人树”。当他听见我说食人树的时候非常慌张,从他的眼神中也看到了一丝恐惧。
“您知道吗?”我继续追问着。
“是的,那是我年轻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位年轻被食人树活吞了。那时我的心情十分恐慌,躲得远远地。
听了他的讲述,我的心中的恐惧再也无法控制了。一下子站了起来跑回了家里。
后来,我恐惧越来越强烈,好奇心也越来越强,最后我决定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我打开电脑开始寻找食人树的信息,在千万种答案面前,我茫然而不知所措。终于,我在那里看见了一个满意的答案。上面写道:”如果你遇见食人树,千万不能去碰它,它就会伸出藤条,把你缠绕住,知道活活把你勒死。在你死之后,他就会放出一种液体,慢慢看把你消化。“看完这一段,我不禁惊讶,植物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
忙了一整子后。我算是知道了食人树是否存在和它如何食人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微茫。
鸟儿的声音清脆婉转,钢琴的声音悠然回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
一天,我们班的一女同学,又在我耳边开启她的魔音穿耳,声音震得我感觉捂住了耳朵,暗暗苦恼,我的耳朵啊!突然又好奇,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
很多人喜欢风铃,挂在窗边,只要一有风吹过来,就发出“叮叮……铃铃”的“小曲儿”。霎时悦耳。风铃那悦耳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仔细看那风铃,微风徐徐地吹过来,带动着风铃下面的一串串小饰物,小东西们被风吹地摇摇晃晃,互相碰撞着,发出悠然的小声音,风若是再吹大点,它们摇晃的更厉害了,声音越是响亮清脆。那声音是因为碰撞而产生的吗?
再来看看吉他这个乐器,轻轻地拨动它的一根弦“…铮…”地声音缓缓流泄出来,它的弦因为我刚才的拨动,还在震动着,震动的动静越来越小了,满满得归于平静,而它的声音,也随着弦越来越小声,最后归于平静。它发出的声音也是因为我的手指和它的弦互相碰撞而产生的吗?虽然确实是由于我的碰撞发出的声音,但只是一下,后面可没碰它,那声音从何而来?
两样物品,同样的都是发出声音,风铃和吉他应该也是有共同的地方的,那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恩,好像是震动,它们发出声音的时候都是在震动!因为碰撞,它们产生了碰撞,因而发出了声音!
我们人说话的声音也是由震动产生的吗,说话用的是喉咙,把手指轻轻地放在喉咙上,发现说话时它真的有震动!我们说话时,是因为我们的声带在震动,所以发出了声音!
震动产生声音,原来,我们所听到的万物各自独特的声音,我们自己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震动产生的啊!
生活中,一提到塑料袋,大家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个词语几乎都可以变为每个人的“口头禅”了!
塑料袋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买菜的时候塑料袋是我们的“好帮手”;购物时塑料袋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你知道吗,塑料袋既是“好朋友”也是“毒害者”。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也就意味着废旧塑料袋将会严重地影响环境:
一、它会影响农业发展,会影响正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如果我们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就会导致许多动物死亡!
三、废旧的塑料袋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塑料袋在200年内不会被降解。塑料制品在温度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我们的健康将会受到影响。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虽然我国从今年的6月1日起开始有偿使用塑料袋了,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用环保袋,环保袋顾名思义,就是环保的袋子。
那么什么是环保袋呢?通俗说就是可循环使用,丢弃后可以在自然环境下分解而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购物袋。环保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做到的,而一个环保袋的价格也很便宜。现在,环保袋也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为了你、我、他,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拒绝塑料袋,丢弃塑料袋吧!
大家都知道,北京2008奥运会体育中心是一个很大很漂亮的鸟巢样式,国家游泳中心则是一个很漂亮的充满着气泡的水立方,但是庞然大物下面究竟隐藏着哪些方面的技术呢?今天科技小论文将带领您解开这些什么的建筑物。
首先我们来说“鸟巢”,鸟巢建筑是基于国际建筑领先地位的,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在空间技术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首次将空间技术应用到建筑物结构框架上的一个重大创举。它是由我国多为建筑方面的专家通过进行可行性验证和安全构架验证而决定实施的一个重大工程,于是鸟巢成了我国2008奥运会的一大标志之一。他将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
首先在设计结构上,采用空间技术的鸟巢,在最大程度上介绍了对原材料的需求,节约了成本,并且形象完美纯净,是奥林匹克的一大亮点。
“水立方”以方型的建筑形态体现与“鸟巢”和谐共生的中国文化理念。“水立方”钢结构采用了新型的基于气泡理论的多面体空间钢架体系,属于国内外首创,是一个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许多国内外前所未有的课题题将通过对新型空间结构几何构成与优化、结构整体分析与设计、结构风雪冰试验、各类节点和杆件计算方法与实验、室内环境声光电热研究、ETFE立面装配系统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将最终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合理,同时纳入国家新版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等课题立项目标。
大家知道了吧原来水立方和鸟巢是这么回事,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长一双发现创新的眼睛,相信将来你也可以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想法。
许多动物有了视觉才能看清世界,那么蚯蚓有没有视觉呢?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没看见过蚯蚓的眼睛。
我们都知道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穿行自如,但是它是怎样观察周围的动静的呢?于是我从地里挖出一条蚯蚓来观察。把它放在地上,只见蚯蚓利用身体伸缩前进。我用肉眼观察,看不见它的眼睛。于是,我拿来放大镜观察,也没有发现它的眼睛。咦?难道蚯蚓真的没有眼睛吗?我在蚯蚓前进的路上放了一块砖,当蚯蚓的皮肤快要接触到砖时,它立即转向避开。我又把蚯蚓放在光线强弱不同的地方,结果蚯蚓向弱光处爬行。蚯蚓没有眼睛,为什么能避开障碍物,还能区分光线强弱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书中写道:“近代动物学家的研究证明,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而且见不到一点光线,它的眼睛渐渐退化了。那凸起在它头部前面的,是它的嘴巴,叫做口前叶,没有视觉作用,仅仅是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钻洞的。但蚯蚓的前端却有非常灵敏的嗅觉器官,蚯蚓就是利用嗅觉器官来辨别方向探路的。蚯蚓的身体除腹面外,其他各部分都分布着感觉光的器官,能够辨别光的强弱。”
通过研究蚯蚓,我还知道了: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但它的身体对于震动非常敏感。一条蚯蚓如果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它具有再生这部分的能力,新的节将生长在身体的前后两端。
实验证明:蚯蚓确实是用触觉器官代替了眼睛的功能,而且对光线的强弱很敏感,遇到强光就会本能地躲避,这能让它完全适应土壤生活。
我外婆家住在萧山围垦,家里有个养鸡场。每次到她家去,餐桌上总少不了鸡和蛋。
去年的一天,我去外婆家,只见那里的鸡正流行瘟疫,死了不少,外婆心疼得吃不下饭。我无意中削了一块仙人掌喂了一只闹瘟疫的鸡。时隔不久,我们发现这只鸡变得有精神了,也有了食欲。经检查,这只鸡的病基本消除。查找这只鸡病愈的原因,大家认为大概是仙人掌起了作用。这时,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在中国医学中,很多植物都可入药,能治疗一些疾病。
为了搞清楚真正原因,我和表哥开始到养鸡场进行调查。我们得知许多养鸡户也在试着用仙人掌治鸡瘟和其他疾病。
那么,仙人掌和鸡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过查阅资料和走访专家,最后了解到:仙人掌的茎含有槲皮素葡萄糖、树脂、酒石酸、蛋白质。茎叶又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还含有24%碳酸钾,槲皮素、酒石酸均有抗菌素作用,是鸡瘟的克星。至此,我们明白了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鸡瘟,同时也惊叹仙人掌的神奇功效。
为了进一步确认仙人掌治疗鸡瘟的最佳用法与用量,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
我们先取鸡场内同时患病的鸡20只,将它们分成5组,每组4只。再取一些新鲜仙人掌,削去表皮上的小刺洗净后,用榨汁机把仙人掌榨出汁液。最后,用量杯量出一定量的仙人掌汁液与一定量的饲料充分拌匀,然后喂鸡,对5组病鸡的不同用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第四组取得了最佳效果,也就是说鸡早晚各服用4克仙人掌汁取得的治疗效果最好。由此我想到,如果将仙人掌制成药品用于鸡瘟疫的防治与治疗,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会减少合成药物带来的污染。因为仙人掌便于种植,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推广普及快,具有极佳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