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9篇

每年的5、6月都是大学毕业生最为忙碌的日子,毕业论文往往令大多数学生头痛不已,不单是论文内容所涉及到的专业性知识,连论文格式都需要反复修改!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敢说完全掌握像WPS这类文字处理软件,所以论文排版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是个很麻烦的问题,这也是我写本文的目的,只求能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中国教育的论文 1

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本质应是人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人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而中国的教育则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和家长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深感挫败。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完全违背素质。人们往往认为一考定终身。中国的应试教育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过度重视升学率

据悉,美国每年都会有七次高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参加高考,可以参加多次高考,以最高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与中国一年一次的高考形成对比,每年高考有多少学生因为身体不适依然参加高考,以致发挥失常,高考失利抱恨终身。同时正因为这一年一度的高考使得学校更加重视升学率。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为了考上大学而学习的思想,考不上大学就接受不了更高的教育,以后就没有好的生活。

(二)教书不育人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德,是指人要有良好的修为,本心向善。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才能,却无恶不作,没有好的品德,那么这个人是十分可怕的。中国教育素来强调教书育人,《中华人您共和国教育法》中也一再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而现实中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副科在进行教育,仅仅是一门老师需要讲解,学生需要背诵的一本书。对于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毫无意义。

二、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的新期待。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 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

三、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但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仍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同,教育投入也就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不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慢,教育投入少,加上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得贫困地区真正通过高考改变一生的人很少,女生更少。

结语:

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国家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来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只会拷贝知识的机器。总而言之,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并明白受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而非目的。

初中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如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切入点的不同,往往会出现教学效果的差异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归结起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现代思维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为自己的孩子配备了计算机,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早更快的得到最新的信息。不得不承认,中学生普通对计算机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期望值也非常高。但迫于升学的压力,缘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各类升学考试和重要考试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涉及很少,甚至为零,致使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有意无意地把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或者在重大考试的节点,甚至取消计算机课程这一所谓的副科;而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也存在按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情况,这一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即便一些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往往供小于求,甚至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课堂教学的运用,更谈不上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个性化需求了。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与当前学生的现代思维之间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致使教师讲解的内容如过眼烟云,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知识老化与课程内容更新之间的矛盾。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变化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教师的知识普遍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课程内容快速更新的速度。相反,在当前开放式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成熟和齐备的现实情况下,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及水平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达到很更的程度,这一情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计算机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节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豆身兼数职,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因此这一矛盾在将长期存在。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少讲多练。初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与实际联系教紧密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有时候理论知识讲得越多,学生会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几分钟。一堂课教师一般应只安排十多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进行实际练习,达到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和理解的目的。教师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书本上要求的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尽可能以学生的真实情况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

(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从小就有自己的电脑,在计算机课程开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甚至在上计算机课之前就没接触过电脑,或者即便有电脑也处于无人指导的状态,仅仅对计算有一些零星的概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创设情境。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的相符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

(四)形象举例。正如前文所述,计算机知识大为抽象知识,由于思维能力发展阶段限制,初中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内容。作为计算机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多举实例,用大量形象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将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起来。

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3

1关于“细胞渗透吸水”

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实验:出示两个烧杯,一个装蒸馏水,一个装等量盐水。教师解释:2d前,在两个烧杯中放入了形状和体积相同的萝卜条。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萝卜条取出,用手捏捏,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掰一掰,看看是否容易弯曲,最后将取出萝卜条后的蒸馏水和盐水用量筒量一量,看看蒸馏水、盐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这一活动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渗透吸水、失水的理性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外界溶液浓度对细胞失水、吸水的影响。

2“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感受器”一节的教学

教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面装有一个贡柑,让学生猜。学生根据形状、手感,一般会猜“是一个水果”,进一步隔着布袋闻一下,会理解为“是橘子、芦柑”等。教师再通过语言描述帮学生加以修正,最后学生会得出正确结果。教师进一步解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使用了人体触觉感受器,用手摸;视觉感受器,用眼看;嗅觉感受器,用鼻子闻;听觉感受器,用耳朵听老师描述。教师取出贡柑,让学生品尝,味觉感受器“舌”可以感受到贡柑的甜、酸。这样的游戏,概括了本节学习的大部分感受器,使学生领悟到,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离不开上述感受器的贡献。

3关于“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准备若干大小相同的红色透明塑料垫板和无色垫板,在红色垫板上写上R(代表显性基因),无色透明垫板上写上r(代表隐性基因),分组发给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当把标有两个显性基因R的垫板叠加时,显示红色,即显性性状;将标有两个隐性基因r的垫板叠加时,显示为无色,即隐性性状;红色和无色垫板叠加时,显示红色,即显性性状。通过这样的活动,较容易地帮助学生理解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4关于“染色体、DNA、基因”

给每组学生分发一根长的彩色毛线,用来代表一个DNA分子,引导学生理解毛线绳上每段颜色代表一个基因。由于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组蛋白构成,可将长毛线穿上珠子,珠子代表组蛋白,继续搓成较粗的一条,代表DNA分子浓缩变短,制作成一条染色体。这样的活动,比较简易,也能让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对抽象概念进行有效的展示,使所学知识更直观,更便于理解和把握。

5关于“DNA双螺旋分子结构”

由于DNA分子是微观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与学生在化学中所学的无机小分子差异极大,对学生来说属于学习难点。在学习“DNA的结构”时,可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设计前,让学生观察DNA的立体模型,小组内同学采用剪纸的方法,分工完成脱氧核苷酸的剪切和组装。用相同大小的红色圆形纸片代表磷酸基团,用绿色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用黄色长方形纸片代表含氮碱基同时在长方形的一端剪出凹凸,并且标出碱基的类型。然后,将剪好的脱氧核苷酸进行组装,用双面胶粘贴在白纸上,成为平面的双链DNA分子。课堂上每组展示本组制作的DNA分子,教师适时提出问题:DNA分子的内外侧各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阶梯代表什么?DNA分子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哪里?学生进一步对白纸进行螺旋,理解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这样的活动,将微观的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分子,经过动手制作结构模型,使学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

6关于“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

这是在理解DNA结构后的又一难点。教师可先播放Flash动画演示DNA复制过程,然后提供红色、白色两种颜色的塑料包装带。课前,教师先将两根红色塑料带螺旋在一起,表示一个双螺旋DNA分子。在课堂上分组,让学生用红色塑料带代表的DNA分子为模板,在组内演示DNA的复制过程。经过组内合作,结合教材中“DNA半保留复制图”,学生能做到先将红色的两根塑料带解开,代表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又选择白色塑胶带与解旋开的红色塑料带进行螺旋,表示DNA的半保留复制。期间有的小组还可模拟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即上半段红色塑料带部分螺旋在一起,下半段红白两色塑料带螺旋在一起。这一活动可有效地模拟微观的DNA复制过程,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7关于“减数分裂过程”

由于减数分裂的知识抽象,过程较复杂,学生普遍认为很难掌握,在考试中对各期图像加以判断时,往往张冠李戴。采用看图、PPT、Flash动画等教学手段,很难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尝试在理论课揭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后,设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游戏活动。基本思路是:小组以两色橡皮泥为材料制作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在B5纸上预先画好的细胞轮廓中演示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位置。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摆放染色体位置情况是否与各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图: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2个、精细胞4个;第二步,制作2对染色体,以颜色不同体现同源染色体来源不同,以大小形态相同表现同源染色体;第三步,在各细胞中放置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可以活动演示染色体的形态、位置与数目;第四步,重点模拟减数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交叉互换行为和后期的自由组合行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染色体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所学的知识在演示过程中进行组内展示交流,巩固效果明显提高。相应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时,凡参与活动和讨论的学生基本能准确作出判断。

[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毕业论文 4

摘要:

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教师要把握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

中职生物;合作小组;运用

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对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要精选适合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高效运用合作小组进行中职生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职生物学习能力以及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1、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学习小组

毋庸置疑,中职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学习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师要考查本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考查每一个学生喜欢生物知识的程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到六人组建合作小组,同时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组内合作学习。

2、强化小组合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到小组合作状态

目前的生物课堂中,尽管有些教师也运用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强化指导,不能让小组合作学 因为组内讨论人数比全班集体讨论人数精简,这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言,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同学肯定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

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中职生物的学习,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生物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要告诉学生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熟记本组内的合作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探究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思维,乐于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质疑、求实、创新以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创新中发展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创新思维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作为中职生物教师,也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在熟悉掌握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对任何创新的思维勇于把握。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创新思维,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中职生物教师要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了解并掌握每一个教学单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班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上,教师要明确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师要精选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动辄就合作,徒然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却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实现。

2、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精选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的时候,要运用平等的状态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地调控。

总之,在中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能够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芳。提高讨论学习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

[2]黄晓侠。浅谈“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活动[J]。成才之路,2010(30)。

[3]张玉华。在研讨中充盈在反思中升华[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

教育毕业论文 5

摘要:

社会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经之路。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性,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当前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以政府引导为主体,发挥网络教育自身的优越性,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并从道德层面来保障教育公平性。

关键词:

教育公平;网络教育;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实现网络与教育的契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远程性、服务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对实现教育公平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实现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既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体现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要每位公民都能够通过教育学习满足自身需要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如今,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18年12岁到44岁人口的网络普及率达到90%,而中国由于人口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将 教育资源以互联网市场为依托,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任何人,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学历和职业,都可以随时随地踏进网络教育的大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发展自身。因此,利用网络覆盖下的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思想,将教育资源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广大的用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指出“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2]。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场所,教育制度严格,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年龄、统一学习时间和内容等。脱离学校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系统教育,而是走向社会。在面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实现终身教育就不得不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倡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网络教育恰恰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现在网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变成现实,这�

3、实现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曾经,人们以为是互联网“颠覆”了这个世界,现今都认识到是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教育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衍生物,是潜力巨大、被世人所期待的产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所指示的对象是人,是具体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因此,通过互联网合理地连接人与教育是当下做好教育的一大战略目标。如今,通过互联网所呈现的教育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以网络技术的支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本着开放和连接的目的,实现互联网所支撑的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等各个方面的大融合,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的教育公平建设事业。然而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却很难一概而论,具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1、宏观上,区域差异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达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在农村、贫困或边远地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还未得到保障,硬件设施存在着残缺不全的现象,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系统职能的监管不力,学生高辍学率的现象犹存,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也 这就从硬件上和软件上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2、微观上,传统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受“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主导。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占据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而处于贫困或边远地区的学校则与之相反,教育起点不公平。其次,教学的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升学才是主要目的。即使面对有着明显差异、不同需求的学生,还是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个性化缺失,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受到压制,以致于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面临社会选择时,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在教育结果上。

三、网络教育如何弥合教育公平的鸿沟

教育公平应该是在保障所有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他们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5]。在当今世界,互联网迅速壮大,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教育的连�

1、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国公民所享受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公民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宏伟大计。我国人口众多、差异显著,就必须得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以政府为主导,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缩小区域间差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众受教育机会,让任何公民都有接受到网络教育的权利。在政策理念上,对处于社会不利条件、低收入群体给予积极的补偿和帮助,实行国家政策倾斜,弱势补偿,从观念上接受网络教育,政策上倾斜网络教育,形式上利用网络教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使用率在城乡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起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渗透率低下。研究表明,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公平存在着一致的关系。因此,合理增加网络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况且,在网络的普及之下,惠及的不仅仅只是教育,更加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修养等。

2、发挥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在传统教育里,各级各类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课程纲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受教育者只能在规定的场所、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规定的内容,其次才是自行安排学习。而网络教育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可以扩大学习的对象、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的普及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需要等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由于学科众多,学生不但感觉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大多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在追求高升学率的导向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迟到、缺席、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常常受到忽视。而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将教育转变为不再是以牺牲 它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上的公平,而且能够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但并不是有了网上教学,现实中的传统学校就可以取消,我们须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不可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与接触。我们应该在互联网技术之下,学会面对生活、面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社会。

3、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网络教育资源的优质性

因特网的开通使各种资源如泉水般涌来,而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创造。只有不断地提升网络资源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教育以数字化的生态资源呈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人力资源的强弱是以人们上网参与交流、合作、服务的规模与深度来衡量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网络建设伊始,学校没有专职人员,我们根据需要,首先培训出一批既有丰富教育理论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教师。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打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7]。网络教育隶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它是教育界的未来之趋势,构建“发挥基础资源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准,个性化资源以市场导向为主,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为手段”的网络化学习,与学校教育形成双向交互式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国家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学大教育CEO金鑫在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培训教育的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平台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发展,即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多样化平台,为行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开放和连接将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最终将会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教育[8]。

4、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教育内的公平

斯坦福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曾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拥有做成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拥有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智慧”。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可能对社会更有益,但也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坏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开放、多元、接受便利性同时,还应当审视当前网络教育各方面是否规范,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方面,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自己学会识别、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受到网络的侵蚀,道德认知不健全、道德情感缺乏以及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偏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优秀的网络人才,实现优质的网络教育,既需要教学能力好的教师,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二者合二为一的培养方式,优秀的教师更能利用网络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也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坚定的道德意识,提升全民道德感,文明使用网络,这样的网络教育才是满足所有人的教育。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保障教育公平上还存在差距,我们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如4G、5G、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课堂、慕课等,让互联网学

参考文献

[1]孙莹。2018年中国网络普及率将达90%[DB/OL]。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周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3]刘懿,郑彩花。网络传播与终身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4]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吴岩。教育公平视角下初中阶段教育补习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6]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10)。

[7]江苏OEH开放实验室。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中国教育的论文 6

试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晚清社会面临外侮内辱的境况,一大批标榜“自强”、“求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洋务运动。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30余年间,晚清政府采取一些列措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兴办实业,操练军队,并通过洋务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旨在挽救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其中,洋务派推行了一些教育措施,例如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中国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国内最早的官费留学生,较为系统地翻译西书、传播西学等,这就是洋务教育的由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洋务教育的开始,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期间,洋务运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制等,推进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演进。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教育并为戛然而止,它不仅打开了僵化的封建教育的缺口,而且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依然深远,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可以看成是洋务教育的产物。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洋务教育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1)创办新式学堂

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大致分为三种。其中,一种是为学习外语以熟悉各国情况的外国语学堂,如同文馆和方言学堂;一种是诸如陆师学堂这类为发展军工而创办的军事学堂;还有一种是为学习西方技术来制造本国机制设备而兴办的技术、实业学堂,以船政和机械学堂为代表。截止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洋务派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已达40所左右。

(2)派遣留学生

留学生的派遣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童留学美国,一类是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留学欧洲。派遣留学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培养外交人才的需求,尽管洋务教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是当时无论是师资水平,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等都还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局限性明显,并没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使得在真正接触外交事务时不能很好地交流,也不能学习到地道的西方知识和技术,甚至是漏洞百出,那么派遣留学生成了当时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满足洋务企业生产的需要。派遣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才可以为近代中国的实业发展、企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3)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在洋务学堂上,设置了大量的西学课程,但是大部分人需要依靠译著阅读。为此,洋务派开设了大量的翻译西方涵盖诸如算学、火药、行船、武备、采煤、赋税、律条等西政知识和军事加工业技术知识的书籍和著作的机构, 如当时比较著名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洋务运动期间,西方书籍的翻译出版在传播西方理论知识,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提高我国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教育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此外,与传统教育不同,洋务教育开创国内近代教育的先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现代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特征上。首先,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单纯讲授儒学,而是转向传授实用技艺;其次,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实现了由个别教学、记诵教学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以课程内容为例,洋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一是实用技艺型的课程价值取向;二是课程的重心向西学课程转化。这不仅体现了“求强”、“求富”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注重技艺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而且彰显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姿态。

(2)促使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了障碍

在兴办洋务教育的过程中,洋务学堂的洋教习、学生以及从事洋务事业的人翻译了大量西书。这些西方译著不仅向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思想等知识,也改变了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文化优越感和一成不变的夷夏秩序。并且,还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新观点,破除了一些陈旧的传统思想和封建迷信意识,改变固有的“重义理,轻艺事”的价值观念,逐渐承认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为有用之学。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学堂办学者们不断地扩大西学输入的渠道和规模,不仅注重对西方语言、船政、军工等实用知识引进,还把眼光投向自然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这种认识和实践的变化,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

(3)出现了开放式教育格局,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洋务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教育机构,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历来都是周边夷国向我“天朝上国”派遣留学生,尤其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对外强调“以华变夷”严防“以夷变夏”,且“德成于上,艺形于下”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封闭式教育阻碍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但在洋务教育过程中,洋务派大批派遣留学生走出国门,远赴欧美等西方国家学习“西艺”,并把西学的知识理论等引入到国内,有效服务于实业和军工,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社会心理的一次大的挑战和冲击,更是加速了传统、封闭式教育的瓦解,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另一方面,洋务教育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洋务教育期间,为缓解聘请外教的成本压力,洋务学堂在聘请国内人士担任教习的同时也在有意栽培自己的西学人才。如席淦、杜法孟、胡玉麟等优秀毕业生被留在京师同文馆内担任副教习以充实洋务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他

(4)引发了新学制的诞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新教育体制的建立

洋务教育经过30余年的实践,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办学经验。无论是京师大学堂,还是各府、州、厅、县以及乡镇创办的高等、中等和小学学堂,其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都已经相当完备,但洋务教育暴露出的诸如各学堂自成体系、互不衔接,课程设置随意、互不统一等问题却很严� 近代学制经历了由张百熙和吴汝纶参与起草的“壬寅学制”到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拟定的“癸卯学制”的转变。其中,“癸卯学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是由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大系统组成。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成熟完善。

总之,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其产生和发展,探索和实践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重要贡献。

中国教育的论文 7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教育的现状,发现中国教育上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思想落后,教育制度不合理等弊端,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得对措。

关键词: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

1983年,邓小� 自此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学习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的学校教育应该发生怎么样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知识经济的来临,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慢慢的明白学校教育只有主动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迎接社会的挑战,才能是教育方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更有力的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渐露端倪,总体来说我们觉着有以下几点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 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其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我国目前教师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总量短缺,而且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很多地区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进行教育创新,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交于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1]。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的匮乏,造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批孩子被击落淘汰的惨状,是社会不能承担起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此外教育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均既得城市与农村,名牌重点院校于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富裕家庭和贫困子女的受教育部平衡。

(1)教育经费短缺

参照国际标准,教育经费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我国现在尚未达到。教育拨款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是近年来的一个基本情况。尤其是在农村跟一些偏远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是学生家长负债累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经费短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教育拨款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不是仅用没有钱就可以解释的。在这经费的不足是要通过合理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学校向学生家庭乱收费来实现的。近年来我们更加的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马克思主义也说过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科教兴国”的的口号业越喊越响,但教育的落实很大程度体现在教育科技经费是否落实上。看来,所以如何提高教育经费讲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谁拥有了良好的师资力量谁的教育就能飞速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知识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更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是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较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不热衷于教育,或不能安心教育。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经进一步调查还发现,在乡村学校,工作最认真的是代课教师,其次是民办教师。中小学普遍存在老教师多,身体弱的教师多,女教师多等不正常现象。中小学普遍缺乏美术、音乐、体育、外语、幼教等专业教师。

(3)教学设备落后

可以说,国家对教育多年来的财政投人和大力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这种投入体制在经济体制转轨这一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稳定性、不完善性,造成了我国础教育设备相对薄弱,很多学校设施不全,不能使学生使学生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有很多教育家认为应采取部分外国的先进教材,但是反过来想想我国目前的教育设备能消化得了那种教学方式么?很多地方的小学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即便是一般县级市也存在教育设备不够用的情况,也有一些教学应有的设备,现在并不具有。很多学校也没有拓展学生知识面所必需的图书馆。如此的教学环境怎样培养出大量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教育思想封闭落后

为什么当今中国人没有获得获贝尔奖的?但是杨振宁,李远析、李政道、朱棣文等几位美籍华人,为什么生活在国外就获得了诺贝尔奖?问题在哪里?是什禁铜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想这正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落后的教育思想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先进的教育思想则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不无否认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思想的目标还不是很明确,这不仅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会影响一个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定。在今后的教育中每一个教育界人士都应明确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传统的学习方式将让位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则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或辅导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国为了升学率,往往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

(1)忽视个性培养

我国的学校纪律相对较于死板,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教育,中国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在中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静。甚至连坐姿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常对学生说课堂四十五分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课堂教育大多是老是讲,而学生的目的是听和记。在考试的时候试卷的答案是很标准的,教事业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我们不能不说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相对中国而言日本的教育相对开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课堂发言比较多,跟老师的关系也更近于朋友关系他们敢说、敢想、敢干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相对于美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中国则是“严进宽出”。中国的高考更是一纸定江山,但是一旦步入大学,学生就像大功告成一样轻松了许多。一般不至于太差都会毕业,这样大学的竞争就相对小了很过,竞争小了同学们的压力也就小了,从某中角度讲压力小了,动力也就小了。但美国则不然,在美国只要中学成绩记及格能交得起学费,就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入学后他们相对来说必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修足相对较多较难的学分才能毕业。

此外中国 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实施的相对较好,但是接下来的高等教育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存在经济上的困难,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还有国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而中国则不然,只要特长突出的学生,学校会个别面试接纳他们,但在国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美国的中小学生允许跳级和降级,包括允许学生单科跳,降级即使在一个班里,已经听懂的学生允许看别的书,甚至出去玩,各种管理都面对教学实际,以适应个体的差异中国的大多数学校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

这种无区别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必然会抹杀一些学生的创造性,有碍于个人的发展。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的亲子关系融洽力较差,很多家庭还存在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孩子处理困难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也有误区,比较囿于社会现实和传统观念。

没有鼓励和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特长。大多家长认为似乎不哭不吵不闹才是好孩子,事实上孩子有时不听父母的安排有反抗心理这是正常的,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以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家庭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精神家园,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但是现在家庭教育缺少主动性似乎只围着学校教育转,优秀的家长应把握这一好机会,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到学校所不能学到的东西,毕竟学校要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思想水平。家庭教育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学会鼓励孩子的特长。

二 教育改革措施

1、加大教育经费,增强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条有利的条有利的途径是建立教育分担机制。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规划,调招大、中、小学的规模,布局和教育结构,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教育组织系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近年来已颁布的有关法规和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落实起来举步维艰。所以要加强监督检查机构,使教育经费财尽其用,物尽其功。也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学校教育对象的范围,满足社会对对教育的巨大要求,在坚持基础教育国家投资管理为主的前提下,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这样可以有利于解决政府高等教育投资于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

2、学校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地,在学生的青少年培养上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学校效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不能仅仅为了升学率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我 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李瑞智曾经讲过:“21世纪儒家文化将不战而胜” [2]。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必须级去中国孔子的智慧,发展人类文明。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新加坡李光耀要一直认为,“儒家西想深深影响着我们东方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2]。所以我们应把德育教育作为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始终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3、家庭教育,学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重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在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应使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开放性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直接方法。也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了学校的改革才有了强有力的保证,学生才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事业才能飞速发展。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家庭的引导问题,在现阶段,教育只要还是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尺度,它就无法摆脱它的工具意义上和功利价值。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首先要做的是给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进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育目标,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示范作用的保证。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的训练,否则,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无资格担任教师。另外,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体现在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上,大多数国家,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大学毕业文化水平或研究生水平。例如,韩国认为,21世纪教师的概念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作用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教育过程。因此,韩国今后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

5、建立完整的教育体制

建立完整教育体制,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的、开放型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能自主思索、想象。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使孩子既有学习的动力有不至于压力过大,最好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行。改变招生制度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让孩子多次选择、多次竞争,多次定位,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

总之,我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 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02年9月9日

[2]张志祥,方鸣。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德育立足点[ J]。基础教育研究究,2000( 4)。

[3]陈俊坷。国外中小学德育的发展趋势[[ J]。中小学管理 , 2001( 7 一8)。

中国教育的论文 8

浅谈中国教育公平现状

摘要:在分析中国教育公平现状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国教育公平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同时,对教育公平进行了思考。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从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

一、中国教育公平现状评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废除了西方至今仍藕断丝连的双轨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所采取的重大步骤。五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诸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家已认识到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是西部贫困地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注入发展资金,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到目前为止,国家以及由国家组织的教育扶贫工程主要有:

1、政府扶贫——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决定从1995年到2000年,利用中央普及义务教育专款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预计总投入200多亿元,重点投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贫困县等老、少、边、穷地区,改善这些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个工程以政府为主投资,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融化政府在完成本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基金扶贫——社会捐资,以“希望工程”为代表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截止1996年底,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额978287526元人民币,累计支出为686977179元人民币。全国希望工程款暂存(待拨)291310347元人民币。

3、国际组织扶贫——引进外资,以世界银行为代表

为了重点扶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赶上全国“普九”步伐,原国家教委决定进一步引进外资,将世行贷款作为我国教育投资的一个有力补充,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出瓦从世行借贷1.3亿美元,启动了“贫困I”,世行贷款与国内配套资金之比为4:6,云南、贵州、湖南、陕西、湖北、山西6个省114个县因此而受益。1995年“贫困Ⅱ”启动,世行贷款1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为1.2亿美元。江西、四川、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6个省区的111个县因此受益。

我国当前在西部地区的三种教育扶贫主要形式,从扶贫的规模和力度上看,政府是教育扶贫的主体。教育资源应由政府来配置,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西部教育目前是政府行为,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来配置,也只能主要由政府来配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践证明,政府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我国《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我国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并有义务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成年劳动者享有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文化、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就业前的公民有接受劳动就业训练的权利和义务,某些公民有接受扫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竞争获得高中教育、中专教育或高等教育等权利。尽管我国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需求水准的提高,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也将逐步列入义务教育范围,这已为某些发达国家所实现,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也已提出了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

我国作为《德里宣言》的签字国,已做出庄严的承诺:保证到2000年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保每一位儿童都有入学或依其能力接受适当的教育,不让任何儿童因缺乏师资、教材或足够的校舍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将消除因性别、年龄、收入、家庭、文化、种族和语言等差异及地域偏远之缘故造成的基础教育机会不等。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有的人文化知识丰富,有的人文化知识十分贫乏;有的人享有优厚的教育条件,有的人却成为牺牲品;有的人初步接受了文化知识,有的人却还是文盲;有的人有受到完善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机会,有的人的知识和学习途径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对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实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减少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经济根源。

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加快普及和发展教育,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化,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的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实现教育公平,还必须以法律为保障。我国有关法律除规定了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及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外,还制订了一些具体保障措施。

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中都有所体现, 当然,许多规定主要是针对入学机会的公平,对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还难以在法律中做出具体规定。但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包含其中的,这也恰恰是实施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和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要求,应逐步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机会均等和取得学业成就的最广泛的可能性。为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当前迫切需要在下述方面有所作为:

1、各级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因为,离开社会公平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另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尽早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有入学机会,为他们争取尽可能多的受教育年限,并帮助他们人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2、在进行教育公平价值判断时,正确处理公平与自由、公平与竞争、公平与效益、公平与差异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公平与效益、自由与规范、竞争与合作的适宜度,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坚持基本权利领域和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领域和非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不平等原则,把握好平衡点,充分考虑代价问题;在义务教育中,资源分配重心逐步上移,过渡到县级统筹、省级统筹,同时制定最低受教育标准,采取补助(如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确保所有人群达标。在非义务教育中,可以实施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3、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既有总量性短缺,又有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上。因此,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改变无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大一统”模式,消除整齐划一带来的弊端,实现教育发展的地方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制定区域教育指标,每年发布,促进地方政府教育改革。

4、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儿童,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少年的最充分发展,为每个孩子提供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学校应关心、爱护和尊重全体学生,使人人得到充分发展,都成为学业上的成功者。“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13条规定:“学校应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基于此,应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上的指导,以促使学业成功机会均等。

5、应在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及所有薄弱学校教育的面貌。缩小地区之间的质量差异,优先考虑人口稀少的偏僻农村、牧区,不仅给当地的学生以不同形式的帮助,而且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消除现存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国家以扶贫的形式,集中财力在一段时间内扶持西部教育的做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西部教育继续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西部教育既然目前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就应从教育财政制度、教育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上,有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规划,对西部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西部教育的经常性投资比例,使对西部教育的非均衡投资体制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非均衡投资体制,保证全国教育相对均衡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6、支持和关注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城市薄弱学校教育、偏僻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女童教育、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和移民子女教育等。关注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保证生理与智力残疾儿童、移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确保街头流浪儿、童工及民工子弟获得学习机会,防止他们成为21世纪的文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人口已由群体性民工潮转向家庭型流动。由此而带来的流动儿童少年的数量规模呈上升趋势,其地域分布仍在不断扩大。流动儿童少年的求学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原国家教委、公安部于1998年3月联合颁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要求依法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就学机会,保障其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摒弃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上的陈规陋习,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平等,确保女童入学机会并完成学业,改变传统的女性与科学技术无缘的观念,采取措施激发女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鼓励女学生钻研科学技术。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应制订不带任何歧视的选拔与录取程序。为此,应充分认识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平等具有重大意义。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确信:“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非歧视性教育使女孩和男孩都受益,因而终将使妇女和男子的关系更平等……投资于女孩和妇女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培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高,已证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持续的和可行的经济增长的最佳手段之一。”

8、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建立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 如果一个人在一定年龄或一定阶段上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应有别的机会接受教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应以适当的方式,为那些未受过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以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中途辍学或从未接受中等教育者,提供继续或重新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尽力为那些未能考入大学但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提供函授、自修等形式的高等教育。

9、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承担学习费用是应该的,这符合国际惯例。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实行收费制度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与收费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配套的奖、贷学金等制度,以保证实现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10、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应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各类教育既要是公平的,又要能产生最大效益。有时需要突出公平,有时需要强调效益,但对公平与效益的共同追求,是不可回避的最终目的。

三、关子教育公平的思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机会平等并不等于把大家拉平”;“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韵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要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这也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而因材施教。正如杰斐逊所言:“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于1997年11月5日在柏林教育沦坛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否认这一点,就是一方面忘记了那些杰出的天才,他们往往受到我们教育制度的妨碍;另一方面忘记了那些天赋较差的人,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让他们完成任何学业。”在我国现行教育中,重视使天赋优异的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机会,这无可厚非,但因此而严重忽视天赋较差的学生,则是不公平的,这往往使他们失去学业成功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永远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教育公平是—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能说××时候、××地方实现了教育公平,只能说达到了公平的一种状态。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公平只是相对的,不可过于理想化,但又是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这是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育毕业论文 9

摘要:

提到中美之异同,中国与美国,大到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小到教育教学,生活饮食都天差地别。在此讨论不是比较哪国更好,没有更好,只有客观评价以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于有在国内教书的经验,以及在美国生活的经历,特别就我所熟知的初等教育领域作了深入的调查。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经历书山学海的时候,美国的孩子究竟在做些什么。

关键词:

中美;初等教育;异同

身边有不少声音,“人家美国怎样怎样强大”,“人家美国教育怎样怎样牛”,“人家美国……”,当我们说“人家”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今天我谈的是初等教育,教育是囊括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一个领域。既然是处在社会这一背景之下,不得不说说,中国人多美国人少,僧多肉少的原理大家都明白,肉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搞研究谈创造?谈教育,比教育,结果是论输赢?揪出谁是元凶?不。我们要的是一个去糟粕得精华的资源系统和公平机会。

一、中美教育初印象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年开始,每学期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教育部出版社专业教科书,上午8点到下午5点,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自然,等等课程排满了档期。孩子们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学习知识”,怎么才叫学习知识,我这里想来定义这里“学习”的涵义,作为一名老师,我反复思考过我们的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学习,何为学习?其实无非就是记住这个东西,记住之后呢,用于考试,考试之后呢?是再记一次,再考试。那是不是学习就能等同于考试呢?教育的目的如果是考试的话,那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的初等教育目的是让孩子打牢知识基础,为将来做好准备。有人说在国内一年学习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好几年的。我们在知识夯实这一块确实做的不错。我们的小学生,诗词,奥数,英文,随随便便撂倒一群美国孩子。中国教育还是整体的学习气氛,大家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老师的敬业精神。如果从小让孩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好的学习态度,好胜的性格,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孩子的将来不会不光明。同时也要吸取美国教育的优点,让中国的未来更有竞争力。

在美国,我想说的是,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总成绩是要根据平时上课的表现啦,对待学习的态度啦,综合评定,这有点像我们大学里的评分方法。而且这个成绩是只有老师才能看到的。小孩子之间不会像我们,比分数比得厉害,他们不比分数,他们喜欢一起运动,谁的运动细胞好,谁就特别受欢迎。美国小学到底教些什么,英语(就是我们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就是地理,历史)这是主科,其它的就是音乐,体育,美术等辅科。[1]从科目上来看,与我们的学科设置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那么具体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原来他们从小学开始就特别注重美国价值观的灌输。中国初等教育着重智商培养,美国注重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自信,独立,创新,责任,合作等。初一开始,学校除了学习上面所说的课程,孩子们要开始学习做饭,洗碗,洗衣服,烫衣服,而且还有给宝宝换尿片,打扫卫生等等。这不难看出美国初等教育是着重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所必须的社会经验。第一步是基础教育,培养最基本的美国人的素养,价值观。第二步,才是精英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在中国,我们把孩子放到公立学校,就认为孩子反正交给老师了,学与不学,那是老师们各显神通的时候,跟自己就没多大关系了,老师如果都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那自己更加束手无策。其实这样的想法要说完全的错也不尽然。让我们想想过去的私塾,教书先生的地位多么崇高,老师授课总会手里拿着一根鞭,遇到不认真读书的学生,那可是要动真格的哟,那年代的家长对老师可是毕恭毕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打你的孩子,那是教育他,让他成才。那时候的学生是真的怕老师,尊敬老师。[2]我不是说应该回到那个时代,老师打骂学生天经地义。我想说的是,老师既然失去了真正管教学生的无上权利,那么家长们在一边打着“反对体罚”旗号的同时,一边又把孩子交给老师之后,撒手不管,这又是什么缘由?当然,现在这个社会的的确确存在那么些披着人民教师的外衣,却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打着“教育”孩子的幌子,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年幼的孩童身上。这样的老师已经不能称其为老师。我能够理解家长们“宁错杀一千,放过一个”的心态,一律不准体罚孩子。这其实是对自己孩子的保护,是正确的可取的态度,毋庸置疑。可我想说的是,然后呢?老师不敢再动你的孩子一根汗毛,这其实是一种责任的松懈。老师对你的孩子,点到即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怕老师,也有个原因,反正你老师拿我没办法。家长们,既然老师不敢管你的孩子,那么,你们就得自己管。不管,好,承认学校和家庭共同具有责任。

在美国,自然有一套他们的标准和系统,学校会教育你的孩子,交给他们知识,教给他们怎� 但是学校不强迫孩子去做到完美。他 美国孩子上学后,学校会推出一系列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如写读书报告,让家长读一本书给孩子听,目的是为了建立亲子间的默契,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又比如让孩子画他们最喜欢的一个场面,每次交上去的画作,会让你觉得孩子,不去约束他们,他们真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还有读书俱乐部以及学校开设的小小图书馆,要求家长一同出席。规定每月给孩子读20本书,如果完成了,月末就有奖励。[3]学校很多事情都要家长参与,美其名为“志愿者家长”,每天的课堂都有家长的出现,可见美国的教育是要家长参加的。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我不是说国内应该完全的模仿美国式教育,因为两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的素质也不同,想想,如果一个班60、70个孩子的家长都跑来一起听课,互动,没有那么大的教室,没有那么多空闲的家长。所以说,这样的对比是有限制的。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适当的做出一些调整,家长们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把作为家庭的那一部分责任给跳起来。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的身上,那是一种幻想,一种自欺欺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