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优秀9篇)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论文 篇1

摘要: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益的变化。我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

一、计算机技术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在基建项目的质量监督与控制中,混凝土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对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经济和环境效益,起到重要作用。当前,混凝土材料质量检测中的计算机应用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用于实验管理和报表打印的计算机软件。例如实验室管理软件TZlabs10、TUS2002,主要用于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计算机管理材料检测试工作,具有诸多优点:

1、强大的统计查询功能。

计算机化管理为混凝土材料检测试验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统计查询手段,为建筑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提供参考。

2、计算机辅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设计出强度合格、经济的混凝土配合比的信息,建立存储配合比信息的配料单库以及原材料信息库。比如混凝土搅拌站可以使用已建立的信息库对原材料进行设计,大大加快了混凝土的制作以及准确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基建监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应用监理行业,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处理与监理总控制目标,保证监理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利用计算机辅助建设监理已成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手段,从而可以提高监理工作效率,提高监理业务水平。计算机在监理的应用,

1、计算机辅助监理的应用在投资控制中,针对投资控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效益性。

2、计算机应用到进度控制中的。利用计算机对工程的网络进行计算、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大中型工程。

对已经监理工程师审查、确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公尺进度计划,连同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一并用网络计划数据形式输入计算机,进行优化和分析,输出网络计划和进度计划,作为监理工程进度的依据,并监督施工单位按此计划落实月进度计划。施工单位将月进度计划执行情况上报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将此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调整,输出下个月可行的进度计划。

三、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按工程、施工单位、材料、设备、索赔原因、质量等进行统一编码,并利用这些具有规律性、通用性的编码进行核算、统计和编制报表。可将建设监理工作中使用规范化的表格输入计算机中,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在建筑工程项目审计中的应用应规范和完善建筑市场,提高投资利用率,加强工程审计工作。具体内容有:

1、待审计工程的投资决算。

根据待审计工程的数据,即工程量、实际采用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基本数据,利用有关定额、取费标准及其他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核算待审计工程的投资情况,并输出投资决算结果。

2、待审计工程与其他类似工程的比较分析,对待审计工程进行比较全面地评估。

3、定额管理。

待审计工程投资决算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地方及企业内部定额,根据这些定额、取费标准及施工单位实际采用的施工方案,以及实际采用的人工、机械台班、材料等用量来计算工程投资。定额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就是对定额数据库进行维护,包括对定额的输入、删除和修改。

4、数据代码管理。

为管理使用方便,对待审计工程、取费标准、材料、人工、机械等进行编码,这可使计算机过程简便。

5、已建工程数据库管理。

已建工程数据库主要存贮建筑面积、结构形式、总用工、总投资、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各种材料用量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其主要目的是积累资料,为以后工程审计提供参考。利用该数据库可对待审计工程进行评估分类。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已建工程基本数据进行维护,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浏览、查询、输入、删除和修改。

6、模型库管理。

除了对待审计工程进行工程决算以外,建筑工程审计系统还能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和分类。而评估分类所采用的数学模型是由模型库提供的。模型库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数学模型进行维护,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模糊综合评判、层次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基建领域的应用,通过因特网或企业内部网就可访问共享数据库,从而节省了时间、资源和资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带动了基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基建经济等方面实现了有序、稳定、健康地进行,让我国的建筑工程与国际接轨,加快发展和完善计算机技术在基建工程中的应用,实现我国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建筑产品。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医院也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给医院带来的重要作用,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完善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对医院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融入计算机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模式。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优势

1.1凝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更加重视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因此,医院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作用,就是帮助医院提高工作效率,凝聚核心力量,同时,为医院降低生产成本,为医院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在医院未来发展中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1]。

1.2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

在医院的工作中,很多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共同完成。而交流成本在医院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通过网络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而不需要面对面探讨,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帮助医院更好地进行交流方式的创新,减少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利用计算机技术召开网络会议或视频会议,能够节省会议时间,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促进医院的发展。

1.3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到医院信息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有利于培养人才的信息化创新能力,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仅影响医院的外部发展,对医院的内部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让医院的员工能够在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整体素养。员工也可以利用网络借鉴历史数据,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反复琢磨,在摸索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医院管理的效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医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医院信息化分析的速度,而且还有效改善了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拉近部门之间的距离,这在医院的管理中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中存在的问题

3.1安全意识低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为医院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方便,但是,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开展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为医院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现在医院只看到了计算机技术给医院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看到计算机技术给医院信息管理带来的危险,没有认识到医院信息泄露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没有专门负责处理信息安全事故的部门。医院的负责人没有意识到医院信息的重要性,因此,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不利于医院的发展与信息化的管理。

3.2更新换代慢

计算机是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其运作水平直接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其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因此,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的设备,以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避免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落后,但是会增加医院的管理成本,需要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息网络的建设,如果不及时更换设备,会被不法分子入侵,导致医院信息泄露,给医院发展带来危害[2]。

3.3计算机水平低

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的后期维护非常重要,需要医院挑选出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管理,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只有这样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但是医院的现状是,员工仅仅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医院应培养一批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才,进行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3.4医院自身问题

医院自身与其是否能够长远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无论是集团医院、单位医院还是小型医院,对自身的类型和管理制度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为不同类型的医院其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针对产生的问题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只有充分认识到医院自身的问题,寻找必要的解决途径才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3.5目标不明确

明确的目标是医院完成信息化管理转变的根本因素,医院的态度决定了医院的发展,很多医院对于信息化管理抱有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并且没有正确理解医院信息化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如果只是盲目随行就势,对于医院的发展极度不利,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医院的方向模糊、管理的落后和缺乏竞争力。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因此,明确医院发展目标,了解医院的发展形势与发展方向,医院管理才能够进步,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建设医院人才队伍。究其根源,一个医院要想长远稳定发展,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才,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属于本医院的人才队伍,对员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培训。首先要提高医院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现在的医院发展中,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电脑,每位员工都掌握了最基本的电脑知识,计算机水平的高低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运转的情况,对医院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需要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对医院的计算机进行定期的维护,保障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其次,完善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能由于系统自身的因素,或者网络嘿客与病毒入侵造成信息泄露,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制度,对数据进行加密、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对信息进行备份等等,有利于促进医院的发展与进步。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医院的信息化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使二者互补,发挥最大的优势,帮助医院更快更好发展。

5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够代替人力进行自动化建设,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所以,要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才能更好促进医院的发展,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论文 篇3

摘 要:

本文首先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从而说明其教育和培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接着又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的教育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关的教育措施;最后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产品介绍,说明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

对于此类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教育;应用

绪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也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与数字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典型代表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而且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发的明显和重要。

不但应用于关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军事、农业、商业及工业等,为国家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安定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然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和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的普及也渐渐转变了人们的思想,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观念也在逐渐的转变,开始越来越依赖这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

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和应用方面的内容,对于计算机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发展现状

计算机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提倡,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体系。

一般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以电子管为主要原件;第二阶段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第三阶段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第四阶段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第五阶段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逐渐以多种方式并存,多种机型共同发展为主要标志。

同时对与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与教育也特别广泛,在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均有计算机的培训机构;同时在学校中也都开设的计算机技术学科,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

1.2发展趋势

尽管计算机技术在现阶段已相对成熟,然而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探索,其还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因此在未来也主要概括在以下两个趋势进行发展[2]。

1.2.1结构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首先是结构化发展明显,从纵向来看,计算机技术逐渐由大型到小型进行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如今,也出现了用于特殊情况的巨型化计算机和微型化计算机。

从横向来看,计算机技术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升级和增长功能。

这体现了计算机所具有的独立性、智能性、累积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而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结构也呈现了折中兼容的趋势。

1.2.2空间化发展

计算机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则是其空间化的发展。

其中包括复杂性特点、多样性特点、高集成性特点及人性化特点。

经过重组和更新,计算机技术更加复杂,以适应其逐渐微小化的特点;对于多样性来说不仅在形式上,在其功能上则适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对于高度集中性来说,其内部元件则更加的集中,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同时其应用领域也呈现集中的特点;关于计算机技术等人性化发展,是其基本特点,通过代替人脑进行工作,同时兼有评价、审核和计算的功能,更加的便捷和高效。

二。计算机技术培训教育

2.1教育特点

鉴于上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对于见算计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方面,也具有其相应的特点[3]。

2.1.1实践环节强化

在计算机的教育方面,尤其强调实践和操作要求,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其输入有用信息,才能够输出相关的信息。

如此才能培育高质量的和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在实践阶段必须得以强化。

2.1.2培养方式变革

由于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教育和培训,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这就强调了在实践中实施问题——解答——分析的过程来实现。

同时,各个环节都要彼此相关联进行。

2.1.3面向职业需要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呈现专业化特点,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根据学员的不同职业性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包括分析、计算等方面。

同时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进行实际操作,以适应本职工作。

2.1.4多种模式并存

鉴于计算机的发展多样性,对其培训也要具有多样化特点,即多种模式并存的培训理念。

不但包括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多样性,还包括应用领域的多样性。

2.2教学措施

在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与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进行一定的措施[4]。

首先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的认识,以增加学习的观念,并培养学习习惯;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要坚强建设,提供其综合实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要不断完善,同时提高对学习相关设备的认识和支持;最后以计算机为依托,结合教师、学生和设备等各种资源,已达到综合利用。

2.3计算机技术教育新方式——协作式教育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育中,随着应用范围的广泛和深度的不断加强,单凭自身的能力已经无法完成给定任务,因此有关的学者逐渐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及应用模式,即协作式教育[5]。

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对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效果提高到了你一定的水平,这种模式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1应用领域

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包括诸多的应用领域。

包括课堂教学与培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医疗分析;工业生产的检测与维护等,都过对其进行数据或者其他相关心得输入,从而得到理想中的数据,包括音频、视频、图像或者曲线等方面。

3.2应用产品

同时也派生出多种应用产品。

例如人机智能化和一体化计算机,主要用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环境。

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升级套件和软件等产品,与计算机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综合应用。

3.3关键技术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所运用并体现其优越性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压缩/解压技术;各类标准和协议;多媒体专用芯片技术以及相关的驱动软件技术等。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介绍,说明了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不仅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科技型和先进性,同时也是在其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顾桂英。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过程研究[D]。东北大学。2008.6

[2] 冯航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今日科苑。2011(4)

[3] 王君。阿迪拉。计算机课程专业知识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22)

[4] 刘映杰。马义德。张新国。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教学应对策略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5] 杨海军。协作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2011(8)

[6] 郭领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实用化[J]。煤炭技术。1996(4)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需求,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应用计算机技术转变。其中,信息化管理指以信息化技术为指导实现企业管理工业化及现代化的过程[1]。相较于其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著,将现代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改变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经营方式及生产方式,合理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行业竞争力。鉴于此,本文针对应用计算机对企业信息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1.1信息准确及时

企业运转流程复杂,涉及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方面内容,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仅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还为企业决策发挥辅助作用[2]。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以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不仅能准确及时获取企业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内容,还能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现自动化数据管理,进一步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辅助,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优化管理流程

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帮助企业优化管理流程,涵盖优化人员结构及优化办公流程两个方面内容。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一部分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单一,管理效率低下,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不仅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还浪费企业资源,加大企业运行成本[3]。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定岗定责,便于组织一系列在岗培训,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并且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实现办公自动化,进一步简化办公流程,满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求,确保工作效率及质量。

1.3增强员工素质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还能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能保证员工明确岗位职责,树立岗位责任意识,有利于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其次,企业运转离不开竞争机制,员工主动转变传统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引进科学的工作理念及成果,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企业间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便于员工开展内外交流,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企业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措施

2.1生产过程信息化

作为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生产过程的要求严格,例如:技术参数等。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动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切入点,将模拟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实现全面监测、控制及调整生产过程,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4]。同时,信息化管理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为质量检验、车间现场管理、生产流程及产品开发等,例如: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工艺设计、复杂工程结构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设计技术等。

2.2内部流程信息化

作为企业运作的主要环节,信息化管理内部流程的难度大,涉及环节复杂,涉及范围广,是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立足点,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好基础工作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环节,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整合、组织、加工及收集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人事信息等内容,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决策发挥数据辅助作用。例如: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重大事务处理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目标,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概况,选择适宜的应用领域。

2.3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局面日益严峻,企业生产不再处于孤立及封闭的条件。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计算机技术为突破点,实现供应链管理,做好客户、第三方服务商、供应商与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企业局域网技术间的协调工作,促使企业内外部的服务环节、销售环节及供应环节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供应链指原材料、原设备及零部件的销售环节、加工环节、制造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采购环节所形成由销售客户、第三方服务商、生产方、供应方共同组成最终服务于客户的链式结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过程直接影响及阻碍企业生产及管理环节。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变革,综述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分析应用计算机计算对企业信息化的隐性,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xx,06:151.

[2]昌文鑫。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xx,03:211-212.

[3]钟超。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xx,03:86-87.

[4]郑明伟。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xx,14:96-97.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5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企业加强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科学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关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发挥的功效,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企业的自动化办公水平逐步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能够借助各类智能设备及时、有效的更新企业运营数据信息,规避了企业因为市场信息搜集落后而导致的发展战略制定错误的出现,提高了经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了企业运营策略的科学性。此外,这种自动化办公的发展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压力,并进一步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降低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

作为智能性能较高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的运用还能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有助于对企业合理调度人力、物力资源,带动企业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最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入还能带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并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并为远程、移动办公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了企业运营的灵活性。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实践

2.1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企业在日常生产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高新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并为企业自动化流水线式生产作业方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企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总体而言,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兼顾使用微电子、模拟仿真、自动控制等技术,从而由此实现了对于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并构建起对企业流水生产线的实时、动态监控管理体系,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在进行企业产品、工艺流程的创新、研发工作时,企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注重使用CAD、CAPP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

2.2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实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摆脱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束缚,而借助开放式管理方式进行经营策略的制定,而这也就导致企业容易受到市场经济体制与信息化趋势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利润,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其需要把控企业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并对原材料购进、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优化。

为此,企业的有关部门在这一环节中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借助局域网、数据库、互联网等技术开展企业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了对于供应商、生产者以及服务商提供服务信息的协调,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到科学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供应、销售、服务环节的整合,确保其产品的有效性,促进各项作业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以及市场份额。

2.3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企业也开展了自身发展结构的变革以及优化作业,并促使企业管理朝着复杂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出现了信息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

为了规避这类问题的出现,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作业人员引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并由此对企业管理处理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筛选、组织处理,从而确保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目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工作人员逐步构建起企业资源计划、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以安徽第一快餐品牌—老乡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为例。该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口碑,在省内的所有连锁店面中安装了监控摄像,并借助网络系统确保企业的管理层能够随时调取门面的实时监控画面,从而实现了对于门店状况的掌握以及总结,并能够实现对于门店经营状况的监督管理,确保门店经营正常、有序的开展。关于视频监控的系统图,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

3、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状况,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更高效益的取得,企业加强了对信息化工程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实践(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践、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实践、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工程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企业也会因此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实现了生产管理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符伟。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10):90-91.

[2]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13):134+136.

[3]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1):307+309.

计算机应用技术参考论文 篇6

浅谈计算机应用及管理

[摘 要]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与创新,而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因科技不断提高,计算机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现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使人们能够及时对外界信息了解和掌握。但由于计算机收到自身科技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如何做好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管理;技术;信息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的优势

1、计算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8世纪之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技术方面的改革,分别是以机械、电力、信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最后以信息为主导的第三次艺术革命的结束宣告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不断普及,使人们能够快速了解到信息的同时不断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以体现计算机应用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此外,计算机的应用同时也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其中包括生物科技和电子科技等。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这样使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计算机的应用使日常生活便捷化

现如今我国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医院取号都是需要依靠人力来进行,如今计算机应用的普遍,计算机取号已经代替了人力,为医院节约了人力资源。第二,企业利用计算机来采取网络营销手段,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对企业内部重要资料和档案进行存储,这样不仅节约了办公的成本,同时也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第三,学校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加强,例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这些都使学生对课堂更加感兴趣,提高学习氛围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第四,计算机未出现之前人们都必须出门或通过报纸才能了解到相关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计算机信息平台便可以及时了解到新闻时事。

3、计算机应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社会不断进步,政府部门也不断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以确保能够顺利开展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各级政府部门目前都通过网络来进行管理及运作,并且建立了专门的政府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及计算机应用平台将最新出台的法规政策及时推出。此外,现如今部分政策在推出前都采用网络投票的形式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便捷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不记名式投票,使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公正透明。

二、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现状

1、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不平衡

计算机虽在不断普及和提高,但由于受到我国贫富差距及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的影响,我国部分偏远地区及城镇仍在使用原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甚至有些地区并没有使用计算机技术,导致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出现失衡。

2、我国信息产业尚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计算机信息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其中社会信息化对我国社会及各个领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 领导下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我国计算机发展较晚,很多计算机软硬件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信息产业也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应用工程,其系统所用的软硬件产品,主要还是依靠国外技术。

3、计算机应用信息安全难于保证,政策法律环境尚待完善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结合,虽然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网络上一些有着不良思想意识的人利用该工具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侵害。比方利用黑客攻击企业网络,盗取企业信息;利用计算机病毒盗取用户银行以及其他账户密码,骗取钱财等等这些事例在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应用和销售结合催生的电子商务运转模式,其主要采用网上商店的方式销售产品。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完成物品的选购以及付款行为。但因为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以及计算机病毒的侵害,致使很多人在交易的过程中被盗取了密码,造成了经济损失,又因为没有相关的而法律保障,损失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网络管理存在的不规范性,我们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完善网络法律环境。

三、我国计算机的管理建议

1、加强计算机应用安全知识的宣传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事件也不断增加。关于计算机网络的非法入侵以及重要资料被窃取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安全知识的宣传。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安装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并定期对其更新。对于陌生人发来的网站要慎重点击;收到邮件要先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然后打开阅读;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发送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密码等等。

2、加强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用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硬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而每个部分都需要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维护。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需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各大高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使办学质量得到提升,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大部分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于生产生活中,致使企业很难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从而造成了IT人才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改善高校师资建设,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加强计算机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等等。

3、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

计算机应用对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由于国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不均衡,致使我国重大工程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应用技术。因此,为了更好的实行全球化,我们必须充分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具体实践,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不再适用,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也是如此。它直接推动着计算机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探索出更多的应用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论文 篇7

摘 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从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以利于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坚持就业导向,突出高职特色

1.职业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坚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在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下,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业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双证融通,能力评价社会化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保证等坚持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并重,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考试改革,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习过程,将相关的培训和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树立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观,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按照“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产学互动、互利双赢”的原则,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育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二、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1.重构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课程建设专家合作,立足专业服务区域,从专业调研入手,分析信息技术服务岗位,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进行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排序,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选择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来源于实际工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线索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把工作过程知识融入其中。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按照工作任务,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3项目、10情境”,具体如下:

3.设计学习情境

树立“通过行动学习、行动就是学习”的教学观念,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环境上,实现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三位一体;教学手段上,坚持多媒体、网络、教具等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做到项目真实化、工作过程化。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完善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景,编写教材。建设职业技术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项目库、多媒体素材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设网络课程,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学习、完善职业能力的技术平台。

三、坚持工学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三层合作机制

密切学院与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与典型企业、课程负责人与企业项目负责人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

2.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实施一体化教学,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把实际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开设“订单班”,加大为区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的力度。与联想集团中南地区服务总站开设“电脑售后服务”订单班,与黄冈市信息中心合作开设“基层农业信息化人才”订单班,与电脑城合作开设“芯片级维修”订单班。

3.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交替学习,反复顶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行多段顶岗实习。一年级学生进行认知性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锻炼;在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谨求实、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年级学生进行技术性顶岗实习,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相关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练专业技能,通过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第三阶段为综合性顶岗实习。即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前的工作适应性顶岗。目的是锻炼并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发现就业、创业机会的潜质,为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素质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五大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教育。二是采取“六项措施”,增强职业能力。成立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和技能能手来校讲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务活动。

2.以人为本,创新学生管理办法

做好“四个探索”。一是探索工学结合下的学生管理办法;二是探索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生管理办法;三是探索弹性学制下的学生管理办法;四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办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8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xx年9 月与联想集团签订了“联想 IT 工程师特色班”合作协议,从20xx 年 8 月开始进行该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实践。该文结合“联想 IT 工程师特色班”的学徒制试点经验,对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xx)25-0084-02

1 概述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办于1994年,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共计培养学生20xx余人。20xx年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订了“联想IT专业共建—联想特色班”项目,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班”,主要面向联想集团及附属企业培養IT技术服务工程师。通过合作教学、服务站岗位实践、集团文化养成、职业资格认证、集团顶岗实习和就业等系列举措,实现了合作育人、订单培养、合作发展、互惠互利,为探索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建设目标

2.1 建立“六双五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六双(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带头人、双证融通、双向考核)五同(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教学文件、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实施技术服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2.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每个试点班预计30人左右,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事项,合作企业就业率占学徒总数的80%以上,年度就业率达95%以上,校企生三方满意度在90%以上。

2.3 健全系列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共建共享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联想班”实施“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岗位技术标准、课程资源、特色教材和培训包。

2.4 建设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合作开展教科研立项、实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专家进校培训和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任务

3.1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进行,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试点工作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工作管理办公室和学徒制试点项目组,校企共同制订招生与招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3.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探索招生与招工同步推进形式,学院与企业合作,在高考报志愿前进行招生招工统一宣传,并充分利用“高职单招”的有利政策,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薪资、福利、发展前景等,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企业进行面试,单独招生考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同时具备学徒(准员工)身份,实现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定班即定岗,毕业即就业”。

3.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广泛调研,科学制定“双元主体、分段培育、交替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修订。

4 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4.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联想服务规范、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联想IT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联想系列PC机、笔记本电脑及相关办公设备的维修维护岗位工作,具有联想IT服务工程师职业资格,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养、宽技术、精维护、会沟通、善服务”技术技能人才。

4.2 “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学徒成熟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基于“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图1)。3学段是以教学周为单位的`三个教学进程划分: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徒阶段、生产实习阶段;4循环为四个学期的学生、学徒身份交替学习的循环过程;3轮岗为学徒顶岗期(第五、六学期),学生可自主选择轮换三个实习岗位(LCSE联想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远程工程师、LCPE联想项目工程师),在不同岗位上实践不同的企业任务。

4.3 “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

围绕联想集团三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综合考虑IT行业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岗位职责、前沿技术和职业资格任职要求,借鉴瑞士现代学徒制特点引入跨企业课程,重构了“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围绕联想集团三大技术岗位,基于校内专业教室、校内联想服务中心、区域内联想服务中心3个工学交替育人场所,设置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跨企业课程3类课程,顺利完成由“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到“学徒成熟期”的过渡。

5 “现代学徒制”配套政策实施

5.1 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牵头院校与合作企业高度重视,成立由学院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保障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

5.2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企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学徒培养,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支付学徒津贴;争取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学院利用奖、助、贷等政策对学生进行资助,充分利用生均拨款和奖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确保完成试点任务。

5.3 建立互聘共用机制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带徒津贴。学院明确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5.4 建立招生与就业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享有的单独招生政策,校企双主体实施招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试点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生源保障,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人才,为试点班学员提供优质的就业保障。

6 结束语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项目的实施,引领带动全院其他专业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双主体育人取得更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影响力不断攀升;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零适应、素质高、技能强”的优秀员工;使学生更早植入企业文化、熟悉岗位工作,实现精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邹贤芳。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4):15-18.

[2] 李祥杰。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xx(6):35-37.

[3] 柴方艳。基于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应用,20xx(36):98-99.

[4] 朱晓敬。认知学徒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模式探索[J].成人教育,20xx(5):47-50.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 篇9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煤炭开采生产常常面临诸多方面的障碍。在生产技术上,煤炭企业难以达到高难度采矿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方式上,煤炭企业缺乏先进的控制技术作为支撑。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煤炭企业的采煤生产效率,也容易引起各种安全意外事故,增加煤炭企业生产难度,同时扩大了成本投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用,大大增强了采煤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持续性,提升了采煤生产中的配煤效率。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类型

考虑到煤炭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企业在制定煤炭生产计划时必须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作业质量,控制好采煤生产的质量、产量等核心指标。传统配煤方式造成的各种缺陷,既增加了企业参与煤炭生产的难度,也加大了开采成本的投资金额。鉴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越性能,其用于煤炭开采的配煤工序时可显著改善生产效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包括:

(1)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是为了收集到更多的配煤信息,为生产人员的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功能则能满足这一要求。利用该系统可以对生产过程各种工艺变量进行巡回检测、处理、记录及变量的超限报警,并且做好各类实用数据信息的实时分析,以判断采煤生产的状态是否正常,提醒操作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运行之前要经过一定的计算处理,再把计算所得的结果经过传输通道递交给控制中心[1]。计算机控制系统收到信号后,可对被控制对象加以调控处理,以确保采煤数据的准确性。数字控制系统在模拟阶段运行时信号的传送不需要数字化,只需要结合计算机自带的计算功能便可处理相应的信息,方便了煤炭开采生产控制需要。

(3)监督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监督煤炭开采生产,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检测反映;二是指导配煤工作,在配煤时利用监督系统可引导操作人员按照标准的质量分配原煤。为了保证监督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计算机操作人员可利用数据建模的形式分析配煤信息,编制更加科学的配煤方案,提升了配煤数据的处理效率。

(4)分级控制系统。这种控制指的是“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用于采煤生产可对生产过程实施多方面的分级控制,如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分散控制等等,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控制系统。分级控制系统的各项设备具备了常规仪表分散控制和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优点,有助于创建人机操作模式,帮助了煤炭企业生产加工流程的规范运行,改善了系统控制的性能。

(5)总线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对采煤现场进行总体控制,涉及到采煤、配煤的大部分环节。利用总线控制系统能引导采煤人员的科学作业,如:此系统中利用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等数字化控制模式,将数字信号取代4~20mA模拟信号,从而调控配煤加工的规划进行。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共同促进下,现场总线的控制技术得到了更新发展。

2传统采煤模式中配煤的缺点

(1)质量问题。按照行业技术标准要求,配煤环节主要是参照需要的燃煤特性进行调配。但受到技术条件、配煤设备、人员技能的限制,早期企业在配煤时没有控制好不同煤燃料的比例大小。人工配煤的质量水平较低,从而造成煤炭材料燃烧后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投资问题。采煤生产需要投入大批资金作为支撑,而配煤作为采煤的后期处理工作,其同样会影响到成本投资金额的大小。传统配煤过程中,作业人员因对原煤量大小控制不当,使得配好的煤资源无法正常使用,增大了配煤作业的成本投资,使得企业的日常经营效益减小。

(3)调控问题。一套配煤方案确定之后,企业则会安排施工人员参与配煤工作。而采煤工序中并没有对配煤制定调控方案,许多采煤人员仅注重于原始煤炭的开采利用,使得配煤工作未能得到综合的调控配置[2]。如:在配煤秩序上缺乏科学的领导,在配煤方法上没有标准的规定等。

(4)环保问题。煤炭在满足社会能源利用需求的同时,其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样值得重视。传统配煤方案里没有控制煤炭的质量、重量、比例及种类等,造成煤炭燃烧后的污染率上升20%左右。这不仅反映出我国配煤技术的落后,也体现了企业在采煤生产中管理工作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3计算机控制系统指导配煤生产

配煤软件的推广是计算机控制系统指导采煤生产的主要表现,通过将计算机控制系统与采煤生产设备相联系,实现配煤流程的一体化操作,对于煤炭企业生产而言是一种技术上的更新。利用计算机指导采煤生产后,许多生产工艺流程也摆脱了传统采煤的不足,呈现了多个方面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1)提升效率。计算机控制系统指导采煤、配煤之后,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将显著提升。配煤软件的利用更是提高了作业效率,如:计算筛分浮沉表,收集煤质资料;分析原始煤炭材料的可用价值,确定煤材料的性价比;科学推测重选、浮选、筛分的作业状况,编制更加科学的选煤流程等。

(2)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是自动化配煤的首要目的,也是节约企业生产成本的保证。利用配煤软件可充分利用各资源。为了充分利用煤炭材料,可以将优质煤、劣质煤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起来燃烧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劣质煤的丢弃浪费,提升了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

(3)优化比例。软件配煤的最大优势在于避免了人工配煤的不足,尤其是在配煤量的控制上把握得更加准确。如:利用自动化软件按照用户输入的源煤数据、精煤目标成分数据等,对标准范围内运行的配煤方案详细归类。操作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调整配煤质量以协调好比例。

(4)减少成本。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生产总成本、单位成本及销售成本等。采用自动化配煤软件之后,配煤效率提升20%~25%,生产成本降低10%[3]。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用也促进了行业技术的改革创新,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

4控制系统下配煤软件的运用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推广运用的配煤软件可完成动力配煤、洗选配煤及炼焦配煤等3大形式的配煤,每一种方案都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上自动运行。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软件联合运用后,基本上建成了自动化生产模式,煤炭企业采煤、配煤的效率显著提升。

(1)动力配煤。在动力配煤方法中融合了多项学科知识,此种自动化配煤涉及到了化学、煤的燃烧动力学、煤质测试等理论。在此前提下,把各种性质、质量、重量的煤炭综合处理,如振动、挑选、粉碎等,再添加适当的化学试剂搭配使用,从而达到锅炉燃烧需要的条件,该自动化配煤操作流程简单[4]。

(2)炼焦配煤。炼焦煤具有多方面的化学作用,其采用热分解、结焦等工艺,生产出焦炭、焦炉煤气、炼焦化学产品等。此种自动化配煤形式是大部分企业广泛运用的方法,且具备了许多生产优势,如能显著提升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小企业生产的成本,确保焦炭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让产品的用途更广。

(3)洗选配煤。洗选配煤是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操作,对原始煤炭材料进行清洗、筛选、配合等处理,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根据试验检测结果显示,洗选配煤处理后的炼焦精煤灰分降低1%,炼铁高炉利用率上升5%,煤炭燃烧的污染率降低0.2%。因而,这种配煤方式在经济、环保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

5计算机控制配煤的相关原理

配煤软件的运用必须要借助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但同时也要参考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生产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在配煤软件运行期间,生产操作人员掌握配煤的基本理论,可指导其在生产中规范生产。计算机控制系统下的配煤理论如下:

(1)重叠性原理。这种原理的核心在于温度的控制连接,保持不同煤材料之间的温度处于标准范围,然后才能实现配煤效率的提升[5]。

(2)互换性原理。焦炭质量的好坏由炼焦炭内部的成分组成所决定,如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等,且与配煤人员的操作水平也有较大的联系。

(3)共炭性原理。共炭性配煤需要采用适量的非煤粘结剂,再配合使用机渣油、塑料类、沥青等加快煤炭的共炭化反应速率。

6结论

综上所述,采煤生产状况决定了后期的煤炭经济发展水平,在采煤过程中不仅要控制好生产秩序,还要对“配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计算机控制系统运用于配煤操作具备多方面的优势,不仅提升了配煤操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煤炭生产人员的工作难度,推动了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