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最新8篇】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最新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的重要形式,生态旅游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它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重视。当前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有着很好的应用与建设效果,不仅能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保护,还能促使旅游事业的进步,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所以,我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也在逐渐推进,积极开发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区,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得以创新,也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以下观点:回归体验说、环境保护与责任说、客体原生态说与居民利益中心说。生态旅游的定义大部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实现目标进行界定的,还包括目标实现的手段,即人们通过生态旅游将旅游可持续需求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可持续的认识会逐步加深,也能够通过生态旅游的概念方面进行表述,使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界限不明显,生态旅游概念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超出了一个概念的内涵,成为一种完整的模式。生态旅游其实是旅游与优质的生态人文环境相结合,注重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资源下获得更加深入的生态人文体验。并且生态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与优质的生态人文环境相联系,使其心理特点得以改变,并顺利构建其心理的过程。

二、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确立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业发展时,需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要确立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观念,并将这种理念应用于旅游业的开发中,更好地用生态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业的进步。要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积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使传统旅游开发的理念得到转变,运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使旅游业实现稳定开发,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仅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还能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化进步。此外,还需要积极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科学地引导游客。同时,对游客做好环保教育,明确标识游客不能随意扔垃圾,对违法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处罚,对自然环境损害较大的游客,需要与相关部门联系,通过法律途径维护生态旅游景区的权益。

(二)统一开发规划生态旅游资源。为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规划,在旅游资源开发前,相关部门需要科学地对景区资源进行调整,保证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要最大化地保护地区的自然、民生及文化,在不影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下减少对当地自然平衡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结合地区特殊性,科学地规划开发。制定措施时,需要有专业化的规划队伍,通过电视节目、宣传栏等方法,积极宣传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利用当地居民的力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使规划开发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强化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时,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的旅游资源保护资金,并将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将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纳入政府投资计划中,并高效地利用政府部门的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及建设资源,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资金更加充足,也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得到提升,避免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需要不相适应。此外,生态旅游景区一般都建设在与城市较远的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能够使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并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让周边居民投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来源扩大,也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生态旅游景区人员的水平。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是旅游区周边的人,他们的生态旅游及管理知识等不足,所以,政府以及旅游部门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提高工作人员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认识了解,明确生态旅游建设发展的要求与标准,让工作人员了解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思路,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要求生态旅游的相关专家等开展论坛与讲座等,积极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工作人员中表现良好的,可以组织其到高校进行深造,从而使生态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强化,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结语

当前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依旧存在粗放式的开发情况,规划开发不合理,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的污染极为严重,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为此,需要坚持生态旅游的理念,统一规划开发,强化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景区人员的水平,更好地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2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旅游毕业论文 篇3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在各个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安徽省逐渐加强对旅游扶贫的重视,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还需要加强促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概述

1.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指的是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主导,主要是一部分农户自行建立“农家乐”,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单;起步阶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门也开始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快速发展阶段指的是政府部门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投入的社会资源更多,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集体观光于一体[1]。

1.2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1.2.1服务内容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本地常规的天气预报向服务对象提供;二是将日照、气压、湿度、降水、温度等专业的气象要素预报提供给重点服务对象;三是对前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等指数预报;四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应急气象预警信号,如冰雹、大风、暴雨等对流天气应急预警,人体舒适指数、48~72小时趋势预报等指数预报,节假日旅游天气预报、重大旅游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天气预报等内容[2]。

1.2.2技术支撑

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集、制作、发布气象数据以及服务产品的设备;二是气象预报平台和技术。当前在安徽省的各个市(区)及乡(镇)地区,都分布有自动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以及大气电场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空气气溶胶监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气象监测仪器,在整个地域内构建出统一的气象监测网络[3],并通过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高其精细化程度,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已经能够全面开展。

1.2.3主要服务产品、发布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乡村气象旅游服务的产品可以划分为气象资料服务和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两种类型。气象资料服务类产品包括乡村旅游保险气象、景点实时气象要素发布、气象特征景观条件分析、种养殖业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评价论证、历史气象资料分析等;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类产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动专题保障预报,高温、大雾、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或影响天气预警,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等)气象预报,旅游景点短临预报滚动发布,旅游景点、城镇、乡镇精细化24小时天气预报,中长期(周、月、季、年)天气预报等。发布方式和渠道比较依赖常规的渠道和模式,较为传统、落后[4]。一般采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现代媒体和新媒体为主。

2、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2.1调查对象

为了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气象服务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在乡村旅游中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出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将度假旅游区、、市旅游局、市气象局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查询资料、走访谈话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以游客、从业者、管理者为主,保证所收集到的乡村气象服务需求资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3调查结果

通过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步比较晚,导致服务品种单一,与当前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二是具有较大的需求,发展速度比较慢;三是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大,通过改进和优化渠道、产品、装备、技术,其服务工作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3、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状况不佳,没有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导致财政压力增加,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中日常运行维护、产品制作、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费用,主要是依靠气象部门自身筹措。

3.2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在气象部门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仅包括应急气象预警、应急气象服务、部分气象指数预报服务初步开发、实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服务等几个方面。而且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来说,这些服务内容都过于宽泛,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产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服务对象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常规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之间差异很难区分,进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比较低[5]。

3.3服务方式被动

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受众不具体,常常与一般服务使用者之间混淆;二是潜在服务需求者获取和甄别专业服务产品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利用多种渠道,也只能够获得一般化的应急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服务产品缺少专业性,导致服务投放受众不明确,专业化服务渠道较少,导致整体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3.4缺少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从业者、相关社会商业机构及服务机构的人员共同组成乡村旅游服务队伍,虽然以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作为主力,但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低,难以为人们提供专业的服务[6]。

3.5服务效果不明显

在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虽然各类气象服务品种类型比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统一,服务产品的专业性比较差。服务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和观察乡村旅游的游客以及从业者需求,导致服务产品与使用者需求之间不匹配,实用性不强[7]。另外,服务产品的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低,甚至有时更加重视分析和描述天气过程、成因,且专业术语的使用也比较多,导致用户难以很好的`理解产品内容。

4、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有效建议及对策

4.1理清政策关系

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当地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支持,这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发展进程中缺少宏观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仅要考虑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气象服务的有效发展。一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职能。在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相应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并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乡村旅游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乡村旅游与气象服务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而且气象部门自身也应该主动配合,加快开发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气象服务内容质量[8];二是需要将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理念进一步的强化。气象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为了保证需求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就需要积极的应用政府直接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4.2加大资金投入

明确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资金投入较少是限制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保证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撑[9]。

4.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尽快建立起集技术、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保证各项服务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4.4全面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

当前主要以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为主,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需要以此为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气象服务。就硬件方面来说,需要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综合布点进行重新优化,确保在满足气象行业格点距离标准和站点距离密度的基础上,对景点集中地区的站点进行重新设置,全面提升气象要素采集质量;就软件方面来说,需要促进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天气预报网格的精细化程度,提高对成片乡村旅游景区的关注,加强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10]。

4.5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通过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提高服务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视。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种类比较多,导致对气象服务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在服务内容上也有所侧重,保证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对服务成效的检验。在共性需求产品中,常规要素预报需注重时效性、准确性的提高;各类旅游指数预报,需要优化支出公式,并加强对户外探险、漂流、自驾车等新型指数的开发;应急气象服务则需要注重准确性的提高,并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重点防御指南的内容;农业气象服务中需要提高对农时、节气的重视,强化其指导作用。在非共性需求产品中,休闲观光型气象服务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还需要优化驾车、防晒、温度要素预报、晴雨预报等指数;户外运动型服务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预报方面;山地型服务中对短临预报准确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药物预报,并加强对局部强对流天气的关注,保证局部地区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并提供次生灾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确保能够对当地气象服务具体收益做出真实反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5、结语

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气象服务体系不成熟,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的重视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因此还需要改进和优化。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林,陈孟琼,谭磊。“互联网+”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08):216+218.

[2]刘耀龙,崔方南,栗继祖,张华明。旅游气象服务评价与旅游风险感知调查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2):80-86.

[3]陈筱涵,杨开甲,陈伟。永泰县旅游气象服务平台设计思路[J]。南方农业,2016,10(06):207-208.

[4]樊玮。山西省旅游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J]。山西电子技术,2016,(01):60-61+67.

[5]丁国香,刘安平,刘承晓,张亚,陈浩,杨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韩笑,李婷婷。旅游气象服务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1):180+182.

[7]张悦,田富,贾风春。农牧区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科技风,2015,(05):73.

[8]姜镇泞,王华昕。伊春市旅游气候资源的人性化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顾小丽,钱燕珍,鲍岳建,邬方平。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06):128-133.

[10]程佳,蒯志敏,王俊。苏州市太湖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气象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02.

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4

摘要:现在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冰雪文化,在旅游业中是黑龙江市场上的精华所在。为了走了文化行业的前列,成为佼佼者,掌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冰雪旅游文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关键词:冰雪文化:黑龙江冰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解析

黑龙江现有的冰雪旅游文化,得知目前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存在本土的文化与内涵不能够深度发掘,在旅游业的产品上没有创新精神、离开了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就不能完全的发挥黑龙江本地的品牌与地理特色、缺少着人文的环境,管理部门水平低下、缺少特别的区域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开发冰雪旅游业产品,强化有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提升冰雪文化在政府部门的重视度,提高冰雪旅游业的社会经济位次、培养全民的文明素质,加入光影艺术,制造一种属于冰雪旅游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全面提高冰雪旅游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竞争力。推动黑龙江地区冰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黑龙江旅游业简介

众所周知,黑龙江位于祖国的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又因为其一年有五个多月处于冰雪之中,所以非常适合发展冰雪旅游业,冰雪体育业等。将冬天的风景和冰雪运动作为其重要的象征标志,吸引了一大批爱好冰雪运动的人和向往着浓浓民族情怀与独特自然风光的人前来游玩,运动。冰雪旅游业作为黑龙江极其重要的产业,想要变得更加强大,就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深处挖掘冰雪旅游之外的影响要素并加以研究探析。其中的旅游文化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而旅游文化做为冰雪旅游文化的灵魂,更当合理的处理旅游文化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表明: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条件,成为了经济的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现如今,若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占领了重要的地位,就能够更好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就使得文化在综合国力中成为了更为重要的发展对象。所以应该依据黑龙江的地域特色的以及多元化,更深的探寻黑龙江地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歌曲音乐、美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要素,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加入光影艺术,对于文化遗产应当加以保护,对于危难文化遗产及时的抢救,是民族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更的促进黑龙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现状

(1)冰雪旅游业缺乏创新精神,本地的文化涵养水平低下。冬季,来到黑龙江,你可以购买、可以消费、可以享受,这无疑不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接触。相比之下,游客更喜欢看到冰雪场景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的物品或者产品,通过包含着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来了解游客来自哪里来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当前的冰雪旅游产品大多不是本地文化,而来自与其他地方文化,这样一来对于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同时还限制着当地的文化发展。希望有着更多创新的产品吸引游客,却因加入了国外文化而使适得其反,在试图登上国际化的舞台上导致严重丢失了本土文化。大多数的旅游产品没有创新创造精神,抄袭、模仿的相同产品流通于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自古以来,黑龙江就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以及长久的冰雪文化传统历史,冰雪文化价值相当高并且成为了黑龙江独特的自然资源。诸多的带着商业化的旅游项目充斥着人们的眼睛,以至于冰雪文化的历史传统、民族风俗尽失,是黑龙江的传统文化内涵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2)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帮助,不能完全发挥地区地理优势。黑龙江有着长久的历史传统,然而这在冰雪旅游业中却渐渐消失,其独有的冰雪文化地位也在逐渐下降。不仅国内的个别省份在效仿,国外也在大力推动其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没有着政府在宏观上的适当调控,缺少着整体性的规划,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只是从一方面强调经济发展,而放弃了在文化上的重视,只会导致其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甚至达到畸形形态。旅游业是使用国家或地方的传统文化招揽游客来达到发展经济的方式,因此各国各地都清楚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益处,也明白了其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大力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仅为本国或本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行业竞争能力,同时还会带来大量的岗位,进而有一步带动经济、文化、建筑等的发展,形成循环系统,这也成为了发展旅游业的特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大局为重,总览全局,采用宏观调控方法,发挥地区文化长处,构成冰雪旅游产业的群体,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黑龙江冰雪文化,使之在世界上立于不败的地位。

3、提出解决的对策

(1)强化对冰雪文化的理论性探究,深度挖掘冰雪旅游产品的精华。了解冰雪文化对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强化对冰雪文化的理论性探究。冰雪文化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述,应该将它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有理论指导实践,有实践反馈理论,才可以把冰雪文化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发挥。黑龙江省具有悠久的冰雪历史和文化,同时还有受到了俄罗斯的文化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文化探讨会,邀请各方学者,使用文字、光影艺术、图片等等方式来彰显冰雪文化艺术。探讨文化的展现方式如光影艺术,在冰雕的展现使用中就非常频繁,它讲究光影的变化,即靠着形体的起伏所产生的不同阴影来感染观众。起伏变化是它的艺术语言。通过建筑冰雪文化博物馆来收集归纳冰雪文化产品。使用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指引、开发、创造新的有着黑龙江本土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创造一个包含着生态、经济、体育、文化等的多元化集合体。通过黑龙江黑土地上与众不同的黑土文化,是游客能够置身其中,感受浓浓的黑龙江文化氛围。将冰雪文化与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发挥地理优势,创造冰雪旅游的个性。现如今的环境,不妨将黑龙江的传统文化打造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不仅能提高经济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前进。

(2)政府提高对冰雪文化的重视度,提高冰雪旅游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黑龙江是中国冰雪文化的起源之地,为了保证其领先的节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冰雪文化建设的重视,宏观调控,纵观全局,统筹安排,减少资源的浪费。应当建立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冰雪文化建设能够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对于市场的入门,应当严格看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和谐的冰雪旅游市场。

(3)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创造一个属于冰雪文化的环境。旅游文化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想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是游客的责任,更是全体冰雪旅游业有关人员的职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行业的佼佼者,冰雪旅游也不例外,人才的培养更不能懈怠,拥有着大批人才的行业还会愁行业无法发展、没有竞争力吗?然而只有员工的素养高还是不行的,优秀的人才员工也要影响着游客的文明素养,因此应当全面的增强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4小结

黑龙江冰雪文化在旅游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次。同时黑龙江获得了中国冰雪艺术之都的赞誉。在国际的舞台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又使得黑龙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有地域文化。冰雪文化是黑龙江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了黑龙江的地域风采及文化就会变得失去了灵魂,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黑龙江在发展冰雪文化的同时应当注重健康发展,以保障黑龙江冰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祥,唐云松,阚军常,等。碾子山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17,(6).

[2]张英。供给侧视角下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7(31):81-82.

[3]张娜,于洁,朱正杰,等。文化力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品牌整合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2):1-3.

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有关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争论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旅游景区的性质、经营权出让的涵义及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的目前状况,预见了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办法

根据萨缪尔森给出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这两个本质特征。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物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1。我国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全民所有,景区资源对于任何景区都是有一定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和生态容量的,当游客数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每增加一个游客将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区旅游资源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私有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的这种属性,为旅游景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论依据。

旅游探究学者一般将景区经营权理解为“旅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权利”(杨广虎,2003)。其他学者都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对经营权的理解也无甚异议。景区经营权出让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的,以保证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为前提,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旅游景区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资本所有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行为。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目前状况

1997年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和马来西亚一家公司全国首次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获得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投资经营权。1998年初,万贯集团以协议开发方式获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区50年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并创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区经营权出让在全国迅速扩展。先后有国家级景区井冈山的龙潭景区向国内外招商引资,以拍卖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让经营权;宋城集团和万象集团以协议方式分别开发浙江龙泉山国家公园、千岛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将33个旅游区经营权出让给国内外大企业,出让资金达30亿元。

由于这些景区资源品味较高,经营利润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企业都积极支持。但建设部指出任何地区和部门都没有转让景区给企业经营的权利。然而国家在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法规政策,景区经营权出让事件愈来愈多了。最终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团欲买断桂林遇龙河景区因国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未果一事,使景区经营权出让有所趋缓。但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经出让或鼓励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20多个,已有超过300多个景区(点)以不同的形式出让了经营权。下表是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情况粗略统计摘要:

部分出让经营权的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摘要:本资料通过相关网站收集并归纳而得)

由上表可知摘要: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大多使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区出让经营权,景区经营权出让成为一种景区发展趋向。以上所列的景区不包括决定出让经营权的景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意向出让景区经营权。要出让经营权的景区将会越来越多。

二、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景区经营权出让无疑是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不免出现差错,面临阻力。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法律,经营者资质也良莠不齐,新旧经营管理体制交错混乱等原因,因此目前需要考虑以下新问题摘要:

1.国有资产流失

有些景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急于出让景区以改善接待条件、扩大游客量,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摘要:其一,在招商引资中对资源价值过于低估导致廉价出让经营权;其二,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付款方式,考虑到经营权转让初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不少景区采取了初期付款较少,以后逐年增加的付款方式。如张家界某景区,当时以6000万标的出让40年经营权,而受让企业当年的门票收入就达4000多万[2。以此推算,一年半回收成本,此后长达30多年的收入为企业纯收益。其三,出让方式大都未公开招标,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出让的透明度令人置疑,轻易出现“寻租”行为[3。但其并不真正投资开发,而是将其转手,不断地从倒卖资源中获益。还有一部分受让者获得景区经营权后,借旅游开发之名在景区开发房地产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这些都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惟利是图,破坏资源环境

投资主体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如仅做小额投资,简单作些建设,忽视景区环境承受能力,在景区内增设过多的接待设施,超负荷接待游客而不对资源采取任何保护办法。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可能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熟悉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开发中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如旅游公司用水冲洗孔庙建筑,给古建筑的油漆彩绘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损失;张家界因建设滑索破坏了风景而遭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亮黄牌。有些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过度开发,若完成不了经营指标就扣工资奖金,影响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愉快的旅游氛围。

3.出让者管理过死或过松

景区经营权出让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上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有先例可循。在转让过程中轻易出现两种偏差摘要:一种情况是出让者虽和受让企业签订了经营权转让合同,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出让者仍不断插手景区经营,使景区经营权转让名不副实。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部门和受让者签订了转让合同后,产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为经营权和盘托出,可以不再过问了。事实上,经营权出让后,其责任更大了,政府要将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职能,监督经营行为,确保景区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三、解决景区经营权出让新问题的办法

第一,科学评估资源的价值,通过各种途径防治治国资流失。确定景区资源的价值,客观上要综合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级别、资源的市场需求、景区现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资产价值及经营权出让年限等;主观上要组织专门的资产评估小组,其成员须包括和旅游领域专家、各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当地社区代表等共同来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出让的额度。不能认为无形资产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估计,就任意作价出让。防治国资流失,方法如下摘要:在转让合同的撰写上要做到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尽量避免错误、笼统和粗糙;受让方要交纳保证金,对无形资产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有抵押或担保,责令受让者对景区重要资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确其一旦违约的高额赔偿经费。

第二,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4,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区经营权出让处于无法可依、监管混乱的状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十分迫切。对于规范经营权出让的程序及方式摘要: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机构,负责收集和发布消息、组织景区资源评估、组织拍卖会、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其次要认真评定受让企业的资质。在确定经营者的资格时,要通过旅游有关的各界专业人士、银行、当地居民等综合评审,确认其经济实力、资信情况、管理水平、建设和维护景区原有生态和文化环境的能力,进行慎重而有条件的转让。再次,考虑景区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及管理的延续性的前提下,适度延长出让年限。签约期较长无形中促使企业考虑短期收益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坏景区环境的潜在后果也将由其承担,因此民营企业必然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及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长期影响。另外,要尽快统一出让的标准,严格采取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出让,严禁暗箱操作,果断杜绝“寻租行为”。

第三,强化规划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评估。将有资格的规划单位存档,审核部门须严把审批关,经审批的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若确须变动,须将改动后的规划申报审批后实施。对出让经营权的景区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景区环境进行评价,强化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办法,尽力减少开发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保护资源的资金投入,对不合格的受让者采取警告、罚款、收回经营权等各种方式严厉处理。

第四,强化行政部门监管职能。首先要建立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扩大利益范围或规避责任。其次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摘要:

(1)完善规章制度。景区的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具体规定景区经营各事宜,这就需要政府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对任何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

(2)负责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的道路、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和当地的发展规划一致,政府要出面协调和规划。

(3)发布旅游市场信息[5。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经营者损害旅游者利益和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强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协调社会各界创造有利于景区发展的宏观环境。

旅游毕业论文 篇6

摘要:

目前,旅游行业已经被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线旅游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线旅游行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文章中对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线旅游创新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 :

在线旅游 创新模式 开发研究

前言: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发展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线旅游行业以网络技术为发展平台为我国旅游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比较流行的在线旅游行业主要有去哪儿网、携程旅游网等。在线旅游行业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会随着外界环境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对线旅游行业的商业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能够促进在线旅游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在线旅游的基本概念

在线旅游是以网络为技术依托,为满足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订及服务评价而建立的,涵盖了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赁公司、国内国际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相关的搜索引擎、旅游咨询、电信运营商和社区网站等在线旅游平台,消费者能够实现在线分享旅游经验和乐趣。

二、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行业应该在为消费者提供旅游资源和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综合性、经济性、服务性等方面发展。在线旅游企业的出现能够实现消费者提前预定旅游服务的需求,将旅游服务项目变得更加的细致化,缩短了旅游服务的周期,同时,在线旅游企业还促进了自助式旅游和商务式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的影响下,旅游中介在分工上更加专业,附加服务的质量也得以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在线旅游行业作为一种网络化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促进了传统旅游行业服务方式等的变革。在线旅游具有旅游信息资源丰富、服务质量高、对旅游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等特点。

三、在线旅游行业创新模式研究—商业模式创新

在线旅游的构成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模块:供应商和企业、消费者和企业,一些消费活动都使用在线支付的付款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服务行业来说,在线旅游的固定投资更少一些,现金流主要包括佣金收入、广告收入以及人工成本,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支付构成了企业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还由供应商分配一部分。在线旅游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采用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这种经营模式为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民众基础。在线旅游企业继续对商务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有效的促进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创新途径

对商业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是为了增加在线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理的创新路径,积极的构建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将消费者所需要的旅游服务传达给供应商,再向消费者提供供应商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为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服务,以实现双赢的目的。

1、保证旅游资源的实时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的利润收入,在线旅游可以凭借促销等手段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该及时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其合理的分配到各个销售渠道中,使其附加值得以提高,以提高销售收入。旅游资源的整合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整合方案。

2、创立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是对在线旅游进行创新的重点。电子商务平台的创立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依托,向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合理、真实的信息,有益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市场调研提供一定的便利,在线旅游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做市场调研,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有助于网络分销模式的实现。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的推动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为在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

(二)创新策略

1、提高电子商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高度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此,提高电子商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在线旅游创新模式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加大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的研究,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以推动在线旅游企业模式的创新。

2、对现有的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创新

对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创新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新过程中,企业应该对消费者进行调研,分析最新的市场动向,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信息资源快速、准确的传送,进而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应该对信息的管理进行适当的创新,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实时性可可靠性,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和相关制度,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总结:

目前,网络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化,在线旅游行业应该及时把握时机,尽快完成服务策略的调整,根据现代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以及网络的发展速度及时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构建合理的商务运行模式,提高供应链的集成度,完善商务模式的运行制度,为在线旅游行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在线旅游行业健康的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7

【摘 要】承德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承德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承德市从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到民俗文化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承德市现有的乡土文化优势壮大转化成乡村旅游胜势,并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石。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

一、承德乡土文化保护现状

1.承德现在乡土文化项目

承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根据考古发现,在河北省承德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遗迹便就出现了,悠久的历史酝酿了当地独有的乡土文化。

丰宁剪纸、宽城背杆、二贵摔跤、燕山大板、热河二人转、契丹始祖传说、二龙山庙会、何三屋庙会、山庄古建彩绘技艺、板城烧锅酒老五甑技艺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承德非物质文化的样貌和形态,记录了承德的发展历史。

2.乡土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1)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无人继承的颓废状态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大部分乡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和发展原有的乡村文化,使得部分乡土文化失传,无人继承的状态。

(2)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

大部分地区的村民们对传统的村落文化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些许的经济利益,许多传统村落的风貌已经有了很大的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已经到了来亡的关口,很多的传统技能和民间发展起来的艺术没有接班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1.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人们对乡村旅游消费方式从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仅仅只追求农家饭、农家乐这种简单的乡村旅游方式,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旅游需求,文化已成为旅游的灵魂。要想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显露出来,就必须把当地乡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那部分元素挖掘出来,才能脱离单纯的旅游传统形式,从而使乡村旅游显露出自已的魅力。

2.乡村旅游发展为乡土文化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乡村通过开发乡村旅游逐渐走出贫穷,走向富裕。乡土文化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土文化也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冲击。好在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们意识到了乡土文化的保护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因此,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把乡村旅游的收入再次投入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中去,使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变得可持续性更强。

三、乡土文化保护的改进策略

1.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深的基础,但也经历着发展的缺失。承德是一个有着农耕文明传统的地区,乡土文化早已浸入了当地人民的内心。然而,当年风貌在如今的乡村很难再看见。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土文化也正在加速消失。

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利用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要对现有的乡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的思想。在保护乡土文化时既要本着对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的原则,也要对乡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创新;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2.加强对已有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的意识

乡土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从事乡土文化保护的专业部门、专家、规划工作者等的主要工作,更要把乡土文化保护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只有全民有了乡土文化保护意识,当地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才能得以传承。特别是要加强村民们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3.乡土文化传承纳入乡村发展策略

把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在的城市与农村发展设计相融合,制定发展统一的整体规划。将历史遗留下的乡土文化纳入城镇乡村的规划与建设中去,为传统乡土文化发展留出空间。要保护能够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有内涵的、本来的、历史方物和历史文化,保留它们所蕴含的保存完整的信息,尽量用历史保留下的原有的工艺、原式样进行修补,保存其原有的历史面目。

4.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乡土文化保护

为了更好地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件。各地应根据本地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抓紧针对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确保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脱离实际,使传统文化特色和美丽自然景观得到根本性的保护,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珠联璧合中铸造充满文化智慧的城镇之魂。

参考文献:

[1]张琳 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南方建筑,2016(4).

[2]张建宏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J].农业经济,2012(4).

[3]刘洪彪 刘玉婷 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篇8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