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园长是办好幼儿园的中心人物,能否使幼儿园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使家长安心、放心,园长在家园纠纷面前要敢于承担责任,姿态要高,注重沟通,宽容、理解、重情。如果园长妥善处理好家园问题,园长的威信一定更高,定会得到教师的尊重、信赖和拥护。加强家园共育工作,我们不仅能从家长所拥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取帮助,而且也可以由此加深对教育、对社会的认识。我们如果能够与家长合作,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成效就能得到强化,并形成影响幼儿发展的合力,保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反之,就会使教育效果削弱甚至抵消。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家长工作的方式,注意通过多种途径,锲而不舍地做好家长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家长,转变不适宜的教养观念与方式,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结成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家园联手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作为老师都不喜欢被家长投诉,特别是经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却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时。但是老师们必须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来面对发生的各种事情。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告诫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闹情绪,因为在心平气和时你的大脑运作比你激动时要出色得多,有很多情况我们老师都没有做错,只是家长不了解情况,产生一些误会。这时我们千万不可以生气,我们要发挥才智,给家长一个最好的解释,把误会降到最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应了解幼儿的一般心理,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捕捉幼儿心理的每一点变化。当发现幼儿有一些“坏毛病”时,既不能百依百顺地迁就,也不应该非常情绪化地简单批评了事。而应该尽快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搞清楚幼儿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幼儿的真实想法,以便于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却并不一定都是恰当的,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作为家长,要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摘 要:
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对幼儿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培养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水墨画;趣味;游戏;环境;材料工具
绘画对幼儿而言,是自然感情与情绪表达和传递的最好手段。水墨画其特殊的水墨效果,无疑给了幼儿一种诗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方式。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对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对于笔、墨、纸、色上手很快,但由于其千变万化,不易掌控,幼儿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活跃幼儿园水墨画活动,使每个幼儿能真正都“动”起来呢?经过实践摸索,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乐章: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
幼儿水墨画教学内容的选择须从幼儿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水墨画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和鼓励幼儿发现和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美,把自己掌握或经历过的知识和事情带到活动中来,“活”化幼儿园水墨画活动。
幼儿进行水墨画活动,就是对其所知的表现,所知越多,理解越深刻,进行水墨画活动的素材就越丰富,动力也就越足。例如,中班活动《线条畅想》,教师先和幼儿一起做“旅游”的游戏,启发幼儿联想自己的旅游经历,然后用毛笔来进行旅行:转过几个弯,跨过一个坑,经过一段颠簸的路面……接着在这些线路的基础上进行想象:里面藏着哪些小动物,从而进行添画。活动内容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幼儿有的放矢,活动内容联系幼儿的生活,画面展现的内容素材就越丰富。
第二乐章: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最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何在水墨画活动中运用游戏手段呢?
1、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把水墨活动当成游戏,在做做玩玩中进行。如,教学小班幼儿学画“线”时,教师让幼儿画出不同粗细长短的线,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哎呀,这是妈妈的头发;那是爸爸粗粗的眉毛;那是粗粗的大树……所有的线条被赋予了生命和灵动,孩子们的脸上一片快乐;又如,小班活动“五彩雨”,教师让幼儿拿着自制的“五彩云朵”来下雨,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来“制造”画面,然后观察雨滴的颜色以及颜色相遇之后发生的变色现象。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学得轻松,且兴趣盎然。
2、以游戏做铺垫
当幼儿画一样东西,首先必须让这一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把该事物表现在画面上。在作画前,让幼儿玩与作画内容有关的游戏。以游戏作铺垫,然后作画,这样画面就会丰富多彩。
第三乐章:环境宽松化、材料丰富化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儿童思维的激活并将其大胆地表现出来;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儿童树立自主表现的意识,使作品呈现个性化。
2、提供多样的材料工具,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
工具材料的丰富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达到“动”起来的效果。比如,在小班用水彩笔、棉签、海绵块、手指添添画画、点点敲敲,利用其独特的质地来画出特殊的艺术效果,幼儿感觉画画像在玩,轻松自在;中班孩子小手肌肉开始灵活,用绳子、牙刷、棉签等工具装饰,适当地引进毛笔,这样一来,幼儿不会产生抗拒心理,也能感受和小班时完全不同的艺术美;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选择材料上会更多地选择传统的毛笔工具,学习正统的水墨技巧,体验传统的水墨画效果,当孩子有了丰富的经验累积之后,便会一点即通,教师省时,幼儿省力。
第四乐章:评价多元化
幼儿都希望把自己独特的作品进行展示,更希望得到同伴的羡慕、老师的肯定。他们年龄小,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估自己的作品,只有在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支持后才会有信心和兴趣。水墨画活动的评价应伴随活动整个过程,面向每个幼儿。老师在评价中要注意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内在感受和表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水墨画活动中采用幼儿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的方法,使幼儿既能表达自己和展示自己,又能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信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别人,全方位评价水墨画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其自信、自尊、自我反省和评价能力。
总之,我们在进行幼儿园水墨活动时要善于观察与分析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使每名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
在幼儿园,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存在很多分歧,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家长和老师都爱孩子,只不过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就拿吃饭来说,就家长而言,孩子吃的好、吃的`多,身体棒棒的就好;而幼儿在幼儿园内就餐,作为幼儿园除了要考虑食品卫生、营养、食物的多样性等、以及幼儿该吃多少量合适,我们老师更要加强孩子就餐的习惯教育,如:饭前洗手、吃饭不说话、不挑食荤素搭配更有营养等……
家长对学校的种种要求,有时是片面的,有时是不科学的。正确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满足,当家长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没有几个老师敢理直气壮地跟家长说“不”。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老师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反正不能得罪家长。得罪了家长,领导就会批评,甚至影响自己工作的考核。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坏的变成好的了,好的变成坏的。幼儿是一张白纸,他们信任老师家长,认为老师家长说的就是正确的。记得以前,我们总能听到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老师说的!”孩子们把老师的话扛在前面,来反抗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现在的孩子老师给他一点规矩,让他感觉稍有不如意,就会警告老师,“我回去告诉我爸妈!”于是就有了不分缘由闹到学校的家长,或者电话打到某个领导,要求处理老师……搞得老师有问题不敢管、不愿意管,任其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家长和老师应有共同的目标:“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有效沟通呢?当我们老师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作为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告诉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效果。作为家长要多向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育儿的思想;作为教师也应该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情。
总之,做对的事,坚持正确的做法。为此,可能受到暂时的不理解,暂时的指责。我相信只要坚持了,时间久了家长会理解的。
《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
摘 要:提问是支持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工具,其本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本文对当前语言教学中的提问现状进行简单梳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以期对语言教学有一定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幼儿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需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习惯。
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果。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2: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得出答案,这类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兼顾全体幼儿的成长需要。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系统思考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要有新意。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为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 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幼儿园)
论文题目:
要正确理解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摘要:智慧、才能是成才者不可缺少的素质,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聪明些。近代关于早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确实能够有助于家长们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科学研究已证明,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初生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而到五六岁其脑重己接近成人,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它的功能可进一步迅速发展。幼lL的智能潜力,有待于教育者的早期开发,经过有意识地训练与放松训练的效果大不一样。有人对一些大学少年班的学员调查,他们智力发展得快,学习得好,往往与早期获得良好的智力启蒙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智力 潜力 幼儿 早期开发
(一)正确估价幼儿的智力潜力如何正确估价幼儿的智力潜力,确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此,父母们常有些误解。要么认为既然孩子神经系统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那就先着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的事等以后大些再说;要么就认为既然是潜力很大,就可以无限地挖掘,什么都要求他必须学会,而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可能。实际上对孩子的智力潜力估计过低过高都是错误的。
所谓智力潜力,是指作为智力要素的各种先天的潜在能力。
3岁前的孩子已具各一定的学习潜力,只要教育得法、教育及时,孩子能学会的东西要比一般家长想像的要多,学习能力也能随之迅速增长。不过,父母可不能认为幼儿期孩子的智力潜力像聚宝盆一样取之不尽。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必然要受着年龄的制约,可能达到的水平毕竟有限。例如,3岁的孩子脑重量比起新生儿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仅是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到了六七岁,脑的重量也仅仅是接近成人。儿童的智力是随脑的发育而发展的,重量的增长只说明物质条件的一个方面,脑的精细胞的发展才是决定儿童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发展与形成必须靠后天的教育和周围环境所给予的适宜刺激,这必须是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获得与完善的,不可以一墩而就。
(二)早期开发智力的途径一提起早期开发智力,不少父母认为就是早让孩子学习读、写、算、背唐诗,去苦苦练习一技之长。这是把早期教育简单化、片面化和小学化了。
从心理学上讲,智力是认识能力,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有些孩子被父母强塞硬灌的知识确实不少,但他的头脑未必灵活。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不会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人,智商水平并不高,更不能说他是很聪明的。智力是一种综合整体结构,包括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等,而不是指某个单一的能力。我们常见有些机械记忆力较强的幼儿,的确能识不少字,也能哇啦哇啦地背出很多唐诗,此外什么都不懂,生活不能自理,遇上一点小困难便依赖大人的帮助,怎么能说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呢?如果父母满足这种超阶段的过火“教育”,炫耀孩子的呆读死记本领,那么孩子就会逐渐习惯于不动脑筋,独创性也就被扼杀了。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摧残。当然,知识与智力并非毫无关联,孩子往往是在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智力得以发展。要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就要适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内容,以适合孩子兴趣、愿望的方法来开发他的智力,启迪他的智慧。
早期开发智力的途径极为广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发展口语:
这是早期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人要靠语言叙述事情,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因而,及时教孩子能听懂话,学会说话,无疑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工作。如I岁左右的娃娃,虽然多数还不会说话,可他什么都能听懂,父母们会觉得这小宝贝机灵多了。I一3岁的孩子从模仿发声,说一些简单的话,一直到差不多什么都会说,就显得更‘懂事聪明了。以后通过语言学习,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很多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他的智力,指导他的行为创造条件。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不可分,对幼儿尤其明显。幼儿的思维常常是有声的,要教他会想,必须先训练他会说。趁幼儿发展口语的关键期,应该教孩子善于使用语言,说话简明,用语正确,这对于将来上学后学习语文和写作文也有好处。当然,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由于幼儿图像知觉已发展,早识些字不困难,但必须在发展口语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与理解。因为入学后教师问题要从头开始教学生识字的。可说话再清楚,不善于表达,必然会对课堂学的新知识掌握起来有困难。
语言能启迪其他方面的智力活动。幼儿有好奇、好问的特点。学会说话后,周围有很多事他都想明白,想知道。如带三四岁的孩子上街,他会没完没了地提问题。此时父母可别嫌烦,应该利用语言和他对答,并注意引导他去注意、观察、思考、想像,记住所看到、听到的东西。随着知识的丰富,他的认识能力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所以,父母要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见识见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予以指导,增长他的聪明才智。有些父母虽然常带孩子出门,但是大人、孩子各看各的,有时为了使孩子少问话,干脆买根雪糕堵上孩子的嘴,认为这便可相安无事了,殊不知家长错过了一次开发幼儿智力的大好时机。
发展动作:
发展动作不仅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使孩子身心平衡发展、早期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新生儿还不会支配自己的身体,要从抬头、翻身做起,一直到跑跳自如、四肢以及手的精细动作灵活多样,这是个了不起的发展过程。
动作的发展能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孩子会走后,他便可以主动地去接触、探索各种事物,不仅能扩大认识的范围,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从而智力活动便达到一个新的飞跃。另外,会坐、会站后,便解放了双手,用手是人类特殊本领,而手指的精细活动可以促使智能提高。手巧促心灵嘛!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去限制孩子活动,从报概时就别把宝宝捆绑得紧紧的,而是尽量让他的小腿、小胳膊有自由活动和伸展的余地。对婴儿不要坐等新动作出现,而是要创条件给予适当的超前一步的训练。科学研究证明,经过训练和未经训练的婴儿,动作水平大不一样。如一般训练及时,一岁的娃娃就能学会捧杯喝水,握勺吃东西。可是我们也能遇到不少三四岁的孩子仍是由大人喂饭,用奶瓶喝水。其实大人过多包办代替,孩子缺少锻炼,孩子反而笨手笨脚,并且依赖成性。
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能做到的事都要教会他自己去做,这不仅是培养勤劳和独立人格的需要,也是开发智力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训练孩子爱动手,并有一双巧手更为必要。训练手的途径除一般生活自理及家务劳动外,玩玩具、制作玩具、手工、绘画或练习乐器等是很有效的。
游戏活动:
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活动,对开发智力更有其特殊意义,凡是爱玩、会玩,能自己出主意想办法玩得生动、有趣、玩起来着迷的孩子,必是个聪明的孩子。家长不应以“贪玩、淘气”去指责孩子,限制他去游戏,而是要支持并予以指导,充分利用这一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使孩子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中更好地发展智力。
艺术活动,唱歌、跳舞、绘画会给予幼儿极大的愉悦,在此同时,孩子想像美的感受得以发展,各种神经肌肉协调配合,得以充分的锻炼。不过,在引导孩子进行这些艺术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特点,切不可像要求大孩子或成人那样去要求他,过分的要求会破坏孩子对艺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