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发展使得会计优秀人才的短缺,因此大专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大专会计毕业论文【通用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会计学毕业论文(2)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系 别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06会计五班
学 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 讲师
内 容 提 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着赊销这种竞争手段的普遍使用,信用政策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运作的成效。由于我国特殊的成长历史和成长环境,目前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使企业所指定的信用政策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这将严重的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介绍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其管理现状,揭示出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达到提高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信用政策 财务政策 风险管理 内控制度
Abstract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with credit means the widespread use of credit policy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financi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policy related directly to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results.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growth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enterprise credit policy formulation level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make enterprises designated by the credit policy can't play its role, this will be non-existing even severely impact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our enterprise credit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redit policy formulation process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credit policy and fi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redit policy.
Keywords: Credit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目 录
一、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其管理现状………………………………………………… 1
(一)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系统,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有效及完整的信息支持……… 1
(二)信用政策制定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决策不科学………………………………… 1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未设立独立专门的信用政策制定与实施机构…………… 1
二、我国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
(一)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2
(二)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内控制度不健全…………………………………………2
(三)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风险管理薄弱………………………………………………2
三、加强与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3
(一)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及信用分析模型的架构,健全信用政策分析方法…………… 3
(二)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内部管理责任制…………………………………………… 4
(三)完善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提高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5 参考文献………………………………………………………………………………………5 后记……………………………………………………………………………………………6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客观上要求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高自身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从而降低企业不良应收账款的出现机率,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是大公公司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理论(ECMS模式)。ECMS模式的主要管理思想核心为“过程控制”,旨在全面控制营销渠道设计、客户开发、签订合同、发货直到账款催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整个过程中,企业应更加重视签订合同之前的营销渠道设计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即“事前控制”。同时加强交易额度的科学审批,即“事中控制”。以及对应收账款的科学化管理,即“事后控制”。随着我国大力普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风险这一以前并不为人了解的风险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信用风险这一在西方国家已被关注了上百年的风险问题,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术界和信用服务机构都还没有企业信用风险认知度和信用服务需求情况的具体资料。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提高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随着信用销售的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却值得人们去深思。其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又由于缺乏权威专业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而使企业外部的客观、公正、真实的客户信息来源很缺乏,企业很难收集到充分准确的客户信息。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缺少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系统,使企业很难收集到有机联系起来的客户信息。另外,企业对原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有效评价,这样也使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为新环境下调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所依据的信息,在有效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系统化管理。
(二)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很好地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去,一般趋向于凭经验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主观的判断与分析,这样,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可能缺乏专业的判断,客户的资信和信用风险缺少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制定信用标准时容易存在主观上的判断失误,选择信用政策方案时,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因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因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而影响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由销售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代理。销售部门片面为了实现其销售业绩的上升,没有从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去实施销售策略,偏向过于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结果是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用成本和较高的信用风险,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至20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赊销额环比增长比率在年至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故此造成的风险程度也在增加(详见表1)。财务部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即利润的增加,偏向制定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因失去部分潜在的客户而在竞争中失利。
表1 中国批发和零售业中赊销额比重环比增长分布表(2004―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2009年) (四)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的综合素质不完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所要设计的管理环节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晚、发展不完善,致使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过低,其企业较强的业务骨干多集中于企业的对外营销等相关部门,信用管理人员大都综合素质过低,不具备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所要求的相应素质,其制定的相关信用政策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许多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但面对较大客户时,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忽视之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现阶段部分企业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在对对新客户发生业务时,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
(二)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减少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结算中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务往来的潜在缩水,以及出现收益损失。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信用风险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扩大销售、追求眼前利润,通常将信用风险的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顾客限于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求而愿意赊购,进行赊购有利于购货方利用销货方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可以扩大销货方眼前利润的范围。其次,购货方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可以进一步减轻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而带来销售折让乃至销售退回的相关手续,避免销货方进行入账利润的调整。对于销售企业来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定投入不仅会增加企业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而且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都不利于利润的增加。相反,赊销会使得存货减少,
进而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对结算资金的会计监督相当薄弱。不少企业有大量的结算资金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建立起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与监督部门及其相应管理办法,导致对损失的结算资金未做到事前预警。许多企业仅仅是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资料中按账龄分析法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在企业回款好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企业回款不畅的情况下就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其次,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是对了账,但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未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对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账龄甚至多达10余年,而这部分资产其实早已经收不回了。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但结构不完善,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致使许多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健全。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的职责。
三、加强与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幻莫测,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进而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让这些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但我国国内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管理水平和效率都要远远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这也是造成我国当前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不科学、不合理的原因之一。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难题的关键是在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系统,解决好客户选择、授信政策和授信额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各方面问题,从而实现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的预期目标。因此,帮助企业迅速掌握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逐步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首先,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大多分散在财务或销售部门,因而缺少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和职能界定。为了强化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并协调财务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信用管理部门应由独立的信用经理负责,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信用监控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考核信用经理。此外,企业还应相应制定信用监控委员会、信用经理和信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和交易记录。定期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以有效处理拖欠账款。
(二)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运营机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在信息披露实践中,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出了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的相关平台和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资信运营机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还可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满足市场的企业内部资信评估运营机制,使企业通过内部信用评估提供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全面信息支持,对降低未来预期信用风险具有保障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系统地建立客户考核档案,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各职责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要承担出现相关问题的责任,那么,他就会谨慎对待每一项企业业务中产生信用风险潜在因素的具体措施。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节日益增多、业务纷繁,每位业务人的工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对不同职责岗位进行授权和分权,规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力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进而明确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不同角度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考察结果向信用部经理汇报情况,再由信用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门经理、销售部门经理、总经理讨论后确定给予各供应商及客户的货款信用数量,这样就能控制销售中出现的大量坏账现象,减少风险。
(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信用政策制定水平
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中要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具体而言,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四种素质,即综合的信用管理素质、金融法律素质、内外公关素质、图强创新素质
1.综合的信用管理素质
企业内部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各专业门类之间存在连动性。因此信用管理人员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既要有业务经营的运筹能力,又要有财务收支的核算能力;既要有经营信息的开发能力,又要有果断裁决的判断能力;既要有动员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要有客户信用技术评估的能力等。总之,信用管理人员要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努力争当“多面手”,以逐步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适应不断深化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法律素质
信用经营活动必须构建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预测和对政策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经济、金融理论,密切观察经济、金融运行动态,这样制定信用策略才能合理、有效,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信用管理活动不仅要接受法律约束和监督,还要寻求法律支持和保护,作为信用管理人员要指导好区域内信用经营工作,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精通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严格要求员工认真学习法规,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提升信用管理的执行力。
3.内外公关素质
信用管理过程中,在外部必然与地方党政、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客户等发生关系;在内部必然与上级主管之间发生关系,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正确妥善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保证信用管理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和业务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作为每一位信用管理人员必须与其他成员协调好关系,努力营造团结进步的工作环境。
4.图强创新素质
信用管理工作必须要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常规,探索新路子,一切以客户为中心,随需而变,关注了解客户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创新信用政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文明、高效的服务。
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信用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揭露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加以阐述。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与内控制度、加强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与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确定合理的信用评价标准等建设性意见,有助于改善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提高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五)企业要加强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
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风险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只有企业员工做到信用为本,才会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个高度的重视,进而促成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形成。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所有企业员工只有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从根本山使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大学网,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张志凤,《中级会计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秦荣生 ,卢春泉著《审计学》(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4] 赵德武,《财务管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版
[6] 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7]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级中心,《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9] 蔺楠,《浅析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商业时代,20第22期
[10] 金敏,《浅谈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财会通讯,年第3期
[11] 蔡香梅 周媛媛,《我国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的提升政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12] 赵子华,《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9月
[13] 高光中《公司财务政策的诠释》,会计之友,2008年第6期
后 记
感谢高志辉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细心指导,通过撰写这篇论文,让我获益匪浅,懂得了财务政策中信用政策在现阶段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揭示了信用政策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一些事例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研究过程使我加深了财务政策中信用政策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会计专业素质。
摘要:当今新兴化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一步步加速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但凡事有利有弊,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也会因为相关技术不配套而出现一些信息技术滞后,平台系统安全性较低,相关法律监管体系缺失等问题。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云计算;风险因素
一、大数据兴起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会计行业相结合,催生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众多企业想要降低会计信息化成本的需求。据IDC公司所测数据显示,全球的数据库正在以每两年完整更新一次的速度在发展,这种发展中的大数据库,为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为特点的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在会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提供了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起初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复杂、成本高的现状,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但这仅仅能满足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不能做到同业之间财务数据的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想要得到的并非仅仅是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的云计算模式恰好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云计算的大数据库和高速的计算模式,能很好的进行行业会计信息的整合,在满足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传统需求的同时,也能让管理者掌握同业的情况。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透明高效的资源共享式平台。
2.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期投入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二是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取以及软件的后续维修和更新成本阶段。很多中小企业会因为庞大的成本支出而对会计信息化望而却步。但是云计算收费模式是线上收费,计费标准根据企业占用线上云计算的时长或者占用数据库资源的多少而定。这种计费方式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和资源整合的效率,大大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
1.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略显滞后
会计信息化需要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做支撑。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中断,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云计算平台的建设难度相较于传统的一对一企业定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模式来讲更为复杂。因为开发的技术人员要考虑到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和分层管理,使得云会计的应用能尽可能的满足各行业中小企业主的要求。因此由于技术上开发上的困难,目前很多先进平台的建设基本为外国供应商所垄断,与此同时国内的平台发展又相对国际水平略有滞后,给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安全性尚显薄弱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一是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隐患,这一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我国“云会计”用户在进行登录时所采用的身份认证一般是身份证认证模式,这种认证模式的安全系数较低容易被盗;另一种原因是身份认证的密锁管理相对薄弱,也就是数据加密技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很多供应商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在向平台传输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时会出现被盗用的情况,这是十分危险的。
3.会计信息化标准和法规有待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与云计算相结合而产生的“云会计”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资源的大整合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因此,我国财政部和国家标准总局发布了可扩展型商业语言报告规范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但是相应配套的法律却还处于不完善甚至是空白阶段,因此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急需进行完善和补充,以便支持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方便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战略
1.加快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企业进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使用财务软件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加快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这方面问题,加大相关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企业间共同开发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提供足够的环境支持。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相关共享平台的示范工作点,作为行业范本,为相关企业的管理活动提供对应的参考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速度。
2.构建会计信息化的网络防火墙
共享平台的安全性,是保证客户粘性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首先,应该加强身份认证安全性建设。明确各种安全因素的来源,以方便建立多层次,更严密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其次,平台还应该加强数据的加密工作。可以先利用虚拟软件建议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工作测试,然后再投放到互联网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再者平台还应该加强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工作,以避免平台投入使用后的一系列故障和问题。最后政府应该制定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尽快的完善《信息安全法》,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克服了传统会计电算化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漏洞,依赖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会随着云计算的逐步成熟而越来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普及程度会越来越深,覆盖面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程平。“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3(29).
[2]穆勇。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J].新会计,3(29).
(一)对会计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会计个人素质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体制的逐渐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所以对于当前会计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也要加快完善的脚步。在进行探讨与研究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想要解决会计在事业单位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加强会计的基础素质,提高会计个人能力。加强会计兴业的管理和考试模式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监管力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当中的会计都要对工作落实下去不能仅仅的流于表面
在会计进行单位经济事务进行核算中,由于各方面的报账员都不能进行及时的报账,只会通过月测算的手段进行报表资料的提供,使得事业单位领导与报账员不能对本单位的各种债务财务方面进行及时的掌握,这不仅给会计审核计算当中带来了不便的麻烦,而且还使单位的会计账目混乱不堪。通常在原始的凭证方面体现为规定内容填写不实,审核计算不认真等现象。同时在对账目进行登记的时候对账目处理研究不科学,记账资料填写的过于敷衍,特别是部分单位党总存在着的企业单位观念法制素质淡薄,或因自身原因对账目进行虚报谎报等。
摘要:企业会计学作为财会类专业自考科目,具有应用性强、务实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知识综合应用,老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技能和方法等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最终完成,但目前,企业会计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企业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自考企业 会计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是很重要的岗位,是企业搞好管理的很重要环节;好的会计,不仅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依据和策略,还能为企业打通经营渠道,为领导疏通关系,从而保证领导顺利经营,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节约税金及费用,防止企业资源的无谓流失。因此,会计人员,不但应当熟练掌握会计法和会计知识,还应当熟练地操作会计实务,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会专业学生走向财会工作的本钱,只有打好结实的基础才能胜任会计工作。但是为了提高自考通过率,企业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几乎为空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二、影响自考企业会计学通过率的因素
1.对于一些先修课程未能学透。在会计教学中的多门课程一般都是顺序进行的,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学生先修课程基础不牢,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往往会力不从心。尤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与自考课程《企业会计学》的学习实间间隔偏大,这往往会造成在学习《企业会计学》时不知所措。此外,在学习《基础会计》时,只求一知半解,求职欲望不够强烈。
2.沉迷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网住了人们,学生们也不例外。在课堂上玩手机者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效果很差。
3.学生对自考的认识不到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自考,但是参加自考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并未提升,甚至出现很多弃考的现象。这是因为自考生在象牙塔中生活的太安逸,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考的意义。故而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对于理论知识不屑一顾,如此种种都反映出学生对自考的认识不到位。
4.社会各界对自考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自考毕业生的就业层面。有研究表明,自考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造成自考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大众认可度低、文化偏见。在一些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明要求应聘者为统招学历,不是很认可自考学历。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自考生是未能走上统招路的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三、提升企业会计学自考通过率的策略
1.教师层面:
1.1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考生的生源一般来说较差,学习不主动,上课不专心听讲,管理不到位的话,易出现懒散的状态。在企业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在喜欢上这门课之前,首先喜欢上自己,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模式从“传授”向“引导”转变的重要一环。
1.2提升学生自考的信心。在毕业之际有很多学生不想参加自考,觉得自己底子差,再怎么样努力也不会自考成功。针对这种现象,我一般会和他们一一交流,尽量做到斩草除根。此外,我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讲透历年考试真题,将每章的重难点与真题对应,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增加其自考必胜的信心。
2.学校层面:
2.1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应该建立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以现实中的企业作为案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相关业务,增强学生对企业业务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让学生教育学生。挑选自考成功,并且获得不错工作的学生来校为学弟学妹们加油打气,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举办此类活动能使学生心中产生艳羡之情,思考自己的大学学习状态是否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向优秀的人看齐。我相信参加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会为了能够拥有好的工作,提升自身价值而踊跃加入到自考行列。
3.社会层面:更新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作为用人单位首先要消除对自考生的偏见与岐视。很多企业在招聘雇员时在招聘启示上明确表示只接收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深入调查发现,并不是自考毕业生的能力无法胜任所需的岗位,而是雇主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文凭无法认可,这就是典型的学历歧视。与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和形象歧视有着共同根源和成因的自考毕业生学历歧视同样也是社会偏见的蔓延。学者认为,用人单位对自考生的偏见和歧视实际上是一种非智力壁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非智力壁全会给经济行为主体人增加经济成本,降低经济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活力。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过程中,在岗位进行详细的需求之后,根据求职者的能力大小和能力匹配度来决定是否录用求职者,消除对自考毕业生的学历歧视。
总之,自考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自考生自身的能力和态度,还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密切相关。
四、结语
目前我国自考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在管理上尚有一些未开拓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由于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长期偏见,造成了目前这一群体的心理调整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总体上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也必将在积极的社会互动当中得到改善。对于民办教育工作者而言,认清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在加强具体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增加群体心理的调节,必将有利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淑俐。民办高校自考助学学生的群体心理引导--社会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02):68-72.
[2]张文娣,宋景华,程悦。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01):54-57.
[3]钟咏。全日制自考“学历+技能”助学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6,(03):59-60.
[4]何玲。新形势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08):147-148.
[5]张志成。高校自考班的困惑与出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44-45.
[6]刘丹丹。加强自考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2):242-243.
[7]周竞,朱晓春。关于提高自考助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41-45.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控制逐步成为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会计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和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作为基础,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都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实践中的重点在落实,并且将财务管理的范围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以便拓展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无死角,发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细中求精。“精细”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行为: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财务管理精细化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财务目标,组织、整合每一个控制环节中的单个行为单元,然后形成步调一致的合,以确保目标实现的过程。工作中,要求必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为主线,并谋求“滴水见太阳”的管理效果,即从点滴中梳理出一整套旨在强化企业对财务的控制管理,以提高企业理财水平的管理手段。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俗语有云:“当家理财,柴米油盐”。理财,重点在“梳理”,成功于“精细”--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便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详细、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个是对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一直是广大财务人员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个企业挖掘增效空间、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从管理行为的效用性方面来看,财务管理精细化可以促进财务人员对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做更好地服务;可以带动全体员工加入到到财务管理中来,对财务目标的执行可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效果;可以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便为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形成合力;可以梳理管理行为,把企业的价值观深入到管理全过程,实现管理行为的升华。
二、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规避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不仅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规范,而且对会计监督和内审控制职能进行了明确,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行为合法、合规,从根源处杜绝会计舞弊的现象发生。建立会计内控制度为企业构建完善、科学的财务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机构难以切实发挥各自监督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建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可以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入手,做好资产核算、清查、盘点、保管等各项工作,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进而有利于防范资产流失,杜绝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控制经营中的突发风险,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对于资金风险而言,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所以资金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明确企业各部门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将企业经营目标与各部门经济责任相结合起来,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能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强化成本费用支出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并利用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财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反馈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成本控制和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淡薄和感性,在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等方面还持保留态度,此外,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源于部分管理层重发展轻制度,重经营轻管理,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银行在内控制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表面上制订的制度是完善的,但是缺乏执行力,使制度总是停留在“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得不到真正的发挥。由于对内控工作缺乏执行力,在经营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就无法准确的识别和计量更无法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会计工作机构,明确会计监督职能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会计工作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工作机构,配备高素质专职会计人员,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会计工作机构内部应当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等业务处理流程,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切实发挥。
(二)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企业在对组织结构进行确定及完善时,应本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这里所谓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指某些由个人或是单个部门所担任的职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容易发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则,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出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具体可对以下岗位进行分离:会计与出纳应当分离、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和会计记录应当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应当分离、稽核检查应与业务主办相分离等等。通过以上岗位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会计财务处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财会报告编写的真实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企业应当对所有会计记录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制方法等进行统一,并对外来凭证与自制凭证的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对于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汇集和反馈等相关程序都要指定相关人员负责,以此来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性、可靠性及完整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按照银行结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对银行账户进行设置,并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使用,确保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的资料正确无误。
(四)建立资产控制制度
首先,为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以此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财产,如现金、库存、有价证券以及银行存款等等,这些财产除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其次,建立实物资产清查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具体数量与账面情况相相符,若在清查过程中发现账实不符,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再次,可通过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审批采购管理、材料及易耗品管理、入库验收管理、报废处理管理以及物资领用管理等等,从而使上述环节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增强可操作性外,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涉及的范围既广又杂,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台账,并做好定期盘点工作。
(五)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
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基本都会涉及成本费用,该费用在大部分关键环节中也均有体现。为此,通过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控制不仅能够使企业减亏增盈,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最终要求。首先,应当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具体开支范围加以明确,并在各项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遵循节约、合理以及需要的基本原则进行使用,对于差旅费、水电费、医疗费、办公费等管理费用也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审批人员及其权限加以明确;其次,应当定期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借此来为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此外,应正确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成本核算过程中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各期一致,严禁随意更改。
(六)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为了评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二,能够对企业资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三,能够对员工起到督促作用,使其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点作用,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内审人员都是直接向董事或者经理负责,加之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而想要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让内审人员从财会人员中脱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此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七)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离不开人,可以说人是观念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之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具体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这样能够进一步调动起人员的学习热情,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需求,加快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求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会计内控机制规范,从思想上提高会计内控的重视程度,将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进而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浦瑛瑛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 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浦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 、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浦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 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 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刘良清。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2)。
[2]陈勇。关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J].广西电业。(8)。
[3]高新红。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4]李艳彬。贯彻新会计准则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J].冶金财会。(5)。
[5]陈晓红。浅议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J].财经界(学术)。(6)。
[6]陈爱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的优化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财务会计在进行计算审核总结的时候由于疏忽监管经常出现各种的行为漏洞,在对于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时候,外部与会计内部的制作方面有许多的重要性质。在事业单位当中财务制度具有很大的意义,财务管理制度应该分为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是规章性制度、第二部分是程序性制度、第三部分是标准性制度和第四部分的复合性制度。只有做到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当中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在事业单位当中应该从内进行严格的进行管理,明确个方位的岗位职责,在对内部管理上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做到严格可控的内部管理工作[3]。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企业并购使企业发展更加迅速。企业之所以进行并购就是为了获取对他方企业的控制权,但企业并购具有相当高的风险,企业并购是否会成为成功的并购与并购中财务风险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国内企业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规避策略,即企业需正确估计并购的价格、融资渠道需多样化、优化并购交易时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有效整合企业,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价值评估;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大的有效手段,对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有很大作用。企业并购是一项投资、融资行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中,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起关键作用。所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须对财务风险做好防范,这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一、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有取得规模效应、取得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获得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并购可以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展,合理的资源配置可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单位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取战略机会。一方面是为获得市场上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风险。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扩展企业生产规模,实现企业的增长。通过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分享他们的经验,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并购之后不仅可以实现在产品、管理、技术的互补性,而且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并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并购中的几种财务风险相互联系、制约,它们主要包括定价风险、融资、支付及财务整合风险。
(一)企业并购估价风险。在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是由财务报表引起的,企业通过财务报表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而被并购方有时为了一己之利,隐瞒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这极易使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中介机构故意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来取得一己之利,导致价值评估结果与企业实际价值有很大的偏差。另外,评估参数的选择会由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来决定,这也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有所影响。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是指企业为确保并购资本的需求而进行融资,由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筹集资金对企业经营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企业融资的方式将影响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并购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债券及信贷融资等。当企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会计毕业论文虽会使得并构成本有所下降,但会导致现金短缺现象的出现,产生财务风险。股权融资虽然风险小,但资本成本高,股权增加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影响其资本结构。债券和信贷融资虽然资本成本比较低,然而,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时,就会致使企业面对债务压力。
(三)企业并购支付风险。并购支付风险就是说并购方为实现购买,选取何种支付方法所造成的风险。不同方式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及风险大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最简易的方式是现金支付,能控制目标企业,但会有一定的资金负担。若选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会使并购方成本增加,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混合支付是指企业采用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组合支付。混合支付会使资本结构拥有良好的状态有很大的难度,并购后财务整合难度会更大。所以,混合支付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各种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均会有所不同,并购方对方式的选取可以减少一定的风险。
(四)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企业需要对被并购方进行一系列全方面的整合,其中,财务整合是重中之重。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若财务行为不妥,潜在的财务风险会发生,继而会出现并购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等现象,这些均会阻碍企业发展;在整合期内双方也许会因财务制度及机构设置产生相反意见,致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损失;企业内部也应做好监控措施,否则会有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合理确定并购企业价值,规避评估风险。在确定并购前,并购方特别需对被并购方的财务状况做细致的分析,保证所了解的各个方面信息是准确无误的,这将会使企业遇到的财务风险减少。并购企业应逐步完善价值评估体系,采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可能得到相异的估价,并购方可依据并购时的动机,选择不同的定价模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就可合理确定被并购方价值,使估价风险下降。企业还应用调查的方式分析被并购方资产构成及分析也许会出现的财务陷阱。另外,并购方应有效运用报表以外信息,觉察报表中可能有的漏洞,继而使并购的估价风险有所降低。
(二)拓展融资渠道,规避融资风险。资本性支出是企业并购的前提条件,但根据企业自身的现金状况不能满足并购所需资金,最理想的融资渠道是借助外部资金满足自身需求,保证企业并购过程中资金链更持久。合理的预算融资需求量及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可更好地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的发生率。另外,并购企业应积极开展不同的。融资渠道来使其多样化,来确保融资结构的合理,使用灵活的方式来降低现金的支出额,例如采用股权、债券支付等多种支付的混合。还有,政府部门应积极研究多样的融资渠道,例如建立投资银行、完善资本市场和设立并购基金等,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三)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规避支付风险。企业并购选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其带来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各种并购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并购方可根据其财务状况及被并购方的意向,将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设计为不相同的组合,分散单一支付的风险,使并购成本降低。随着中国并购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并购操作流程的不断规范,并购方应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选取支付方式时采用现金、债务及股票等方式的不同组合,加大对混合支付的研究,选用公司及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证券组合来进行并购支付。
(四)有效整合并购后的财务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及协同效应,构建新企业核心及价值,在并购交易完成之后,并购方须将自身和被并购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等方面加大对财务的监控。另有,完善对财务的整合。并购结束之后,企业应在熟悉目标企业的生产方式、财务状况、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提出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其列入自身的预算管理体系之内。最后,企业还应对资产及负债等财务资源合理地优化配置和整合。
在并购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财务风险,其是各类风险的综合反映。所以,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其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这有助于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摘要]财政局是国家重要的职能结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财政税收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履行财务会计方面的法令及有关政策。财政局财务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总规划而进行年度预算和年度结算工作,平衡地方财力,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给财政局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财政局只有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发现自身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进而推动财政局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新会计制度;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渐成熟。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会计标准,规范单位、机构或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等工作,国家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快单位、机构或企业财务管理变革,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经济投资信心,促进资本在市场的发展与优化,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经济利益。因此,财政局应自觉履行新会计制度规范,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资金投资风险意识,进而提升财务局管理水平,完善财政局管理组织结构,实现财政局长远的发展目标。
2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
2.1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财务预算管理是财政局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最终效果。然而在实际的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预算执行管控不严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肆意调整预算标准,不仅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使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实质的意义,不利于财政局的平稳发展。
2.2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但是由于财政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虽然建立了财务系统,但是却没有根据财政局的实际管理情况构建财务一体化管理平台,财政局财务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力编制预决算报表、人工进行财务对账的方式,加大了人员管理难度,同时难以实现财务信息共享的目标,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低下。
2.3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众多的难题。比如,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准入门槛相当低,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是由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担任的,他们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经验,导致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此外,一些县级财政局为了节省开支,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私自招聘财务管理员工,这些员工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技能培训,对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降低了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利于确保财务局的合法经济效益。
2.4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政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财政局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粗放型财务管理阶段,难以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和更新,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经常被混为一谈,财务管理流程缺乏制度约束,事后核算现象频繁发生,难以确保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此外,由于财政局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清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职责,使得财政局财务管理过多地集中在事后管理中,而忽视了事前以及事中的管理。同时没有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规划,难以充分发挥资源集中的优势,进而导致财政局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提高。
3新会计制度对财务局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切实满足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提高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
3.1对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影响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政局更应该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严格规范预算项目流程,对预算资金调配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控,确保资金的利用价值。因此,财政局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应采用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来考量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并以此来科学地预测本年度项目实际资金支出。并严格要求任何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循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预算,一旦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大的差异,必须追究管理人员个人责任,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而对于因公共紧急事件或者是国家财务管理政策变化所造成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明显差异,则应及时向上级反映,并制订科学的预算管理调整方案。此外,由于财政局每年都会接收大量的国家财政拨款,且其自身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经济收入,对于财政拨款以及其他类别的收入应严加管控,尤其是做好对国家财政拨款的实时跟踪工作,明确财政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全程把控资金使用情况,避免资金浪费或者擅自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财政局资金安全。
3.2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现实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财政局应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系统,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平台,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原有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分布式办公功能、自动记账功能、业务对接功能以及安全防护等功能,不断优化和完善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功能系统,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其中分布式办公功能,主要是通过财政局的办公终端将报账数据信息录入财务管理系统中,财政局领导可以随时调取报账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通过后,管理人员就可以打印报账单进而办理相关业务。而自动记账功能是指改进后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将会计人员录入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完成对账、报表编制工作,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业务对接功能指的是将相关业务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有效的衔接,以增强业务的连贯性,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由于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比较重要,对信息管理的安全系数要求比较高。因此,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需增设安全防护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数据资源进行自动备份,避免系统遭遇异常而导致信息数据丢失,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财政局财务管理引入了数字签名、电子签名印章等技术,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防护,切实确保系统操作的稳定性与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3.3对财政局财务监管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财务局应该积极迎接新会计制度所带来的挑战,科学部署财务管理内部监督工作,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使其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切实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具体来说,财务局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专向资金的使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为财务管理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局、监管局等部门的综合优势,强化社会监督,将财务监督管理信息公布在网络平台上,提高监督管理的透明性。对擅自占用、挪用、浪费、国家财政拨款的行为予以批报,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切实确保财政局的资金安全。
3.4对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要求财政局做好资产核算工作,强化资产管控意识,保证资产审查与实际账目相符,避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政局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控制度,为资产购置、验证、获取、使用、维护以及处置转移等各个环节做好监督检查,并将所有的固定资产录入财政局资产管理系统,由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财政局还要详细掌握各种资产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整合和优化剩余资源,避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的情况,切实提高资产利用率。
4基于新会计制度财务局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4.1完善财政局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建立并完善财政局制度可以减弱国家财政资金风险,避免复杂环节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切实确保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的账户资金核实系统,将财政资金收支纳入账户资金确认核算系统中,保障财务局财务报账与银行账表的一致性,实现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控。此外,国际级有关部门还应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切实满足新会计制度的需求。对财政局财务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控,严格把握财政局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状况,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同时对浪费、挪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为财政局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4.2提高财政局预算管理质量
预算管理质量直接影响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财政局应更具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大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力度,采用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加强财务信息的管理工作,减少财务预算管理失误,真正确保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同时改进和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管理,使财政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进行,保障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的透明化,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此外,还要加大财政局预算管理监管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的核算方式,避免预算失误,规范预算管理流程,保障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从而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
5结论
随着新会计制度适用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根据新财务制度的具体要求,科学地部署财政局财务管理规划,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切实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以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利用价值。同时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财政局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以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实现财政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吉深。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4):5.
[2]游凤琪。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15(18):44,47.
[3]楚祥敏。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与新会计制度对其影响解读[J].财经界:学术版,(18):276.
[4]陈宁。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与意义解读[J].智富时代,2015(11):10.
[5]王曼玉,姜毅。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5):261,263.
[6]辛兆爽。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