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精选5篇】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汽车的维修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精选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汽车维修 专业教学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37-02

近十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它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目前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一般特征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敷衍学习,不善于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等,若不创新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就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就此,我们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课教学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大多习惯于本课程的内容知识与技能就事论事,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不考虑相关的课程知识,缺乏现代教学理论、缺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企业文化的渗透,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师生的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传递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长期难以自主参与教学、也很难听得懂课堂讲授和独立完成作业,而导致学生盲目地敷衍上课。课外,学生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社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拓展性训练。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形成。

针对上述弊端,应改革教学模式,基于行业标准,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开展围绕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通过“做—学—训”合一,创新高职的教与学;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层递进,激发思维,促进建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以利于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行业标准。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高质量的高职专业教学,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当今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方面,是由政府制定激励机制,并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CEB/DACUM教育模式、TAFF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等。这些国家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如美国要求职业教师应取得学士以上学位,对所教技术课有一年以上的最新工作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规定: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受过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有5年左右的专业实践经验;并要求专职教师受聘后,参加相关的专业协会,以保证能及时了解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德国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毕业水平,具有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须经师傅学校培训获得有关证书。由此看出,发达国家专业教师具备的条件是学历保证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习发展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保证一定水平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示范技能,工作经历可以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提供必需的职业素质。应确保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行业标准相吻合,以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行业需求。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相关的专业教师培养措施还有待完善。在目前情况下,如何缩短教师教学技能与行业标准的差距,尽快提高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和有利于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高职院校许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大多没有受过职业师资的专门训练,也未经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核标准严格的专业技能资格认定。尽管他们掌握了较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在汽车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更谈不上熟悉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

鉴于汽车专业教师结构成分和师资队伍现状,应按照全国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总目标的精神,制定符合汽车专业教师现状的培养计划。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制定了汽车专业教师培养的五年规划,努力打造具有“行业标准”的教师队伍,力争达80%以上的教师具有汽车技师职业资格,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结合汽车专业服务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汽车、机械等机电类行业的特点,挖掘潜力,通过与东风柳汽、上汽五菱、康明斯等著名企业的合作师资培训,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打造“汽车职业师资培训”、“汽车售后服务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等教育实践平台,加快汽车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大对青年专业教师的学历(对口专业研究生)再教育的投入,以确保完成汽车专业的五年“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加强专业教师的学历教育和汽车职业技能资格培训。

三、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围绕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改革教学模式,“做—学—训”合一,创新高职的教与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喜欢动手的特点,在汽修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一体化”教学,将“教—学—做”合一,也加强了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加深感性认识,再由“学中做”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汽车维修技术课程的起动系故障的教学中,通过案例“日产蓝鸟U13轿车不能起动”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自己分析“一辆92款日产蓝鸟U13轿车发动机在一次洗车后出现起动不了的故障”原因并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带着“工作(学习)任务”,情绪高涨,好奇心强,纷纷自己检查分析该故障,发现该车高压无火、故障报警灯不亮、关闭钥匙后仪表灯不灭。结合案例的条件“该车发动机刚进行保养”,排除了机械部件不良的故障原因。结合该车在洗车后出现故障,判断故障可能在电路部分。但实际检查故障报警灯电路(该车故障报警灯由微机34PIN脚控制搭铁)时,电路正常,又怀疑微机内部或外部搭铁不良。于是部分学生能将107PIN脚搭铁时,故障报警灯点亮,关闭钥匙后仪表灯熄灭,发动机能正常起动,就此认为微机外部搭铁不良。经检查发现107、116、6、12PIN脚在分电盘处的公共搭铁线未装,可能是以前维修时忘记接好该搭铁线。进一步检查,发现在右侧防火墙处,搭铁线虚接(教师设置的故障),已搭铁不良,学生处理好后,故障排除。通过类似的案例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工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二)创设学习的情景,由“任务驱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就会对“工作任务”涉及的新知识、新技能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去建构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在汽车维修技术课程的“发动机故障检测”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故障现象:汽车行驶中突然熄火,再也无法启动”的学习任务,自己分析认为可能的“电控系统故障、全车没电、其他故障原因”,学生检测中启动时发现有火说明点火没有问题,拆下节流阀体空气导流罩再启动发动机发现无油。更换一新的ECU后故障依旧,在检查线路时发现连接喷油嘴的一根线由于被多次拆卸而磨破短路造成搭铁(教师人为设置的故障),将此线路连接好后故障排除。学生通过分析故障动手实践排除,加深记忆理解,当再现其他型号汽车类似的故障时,能按照原有的技能去创新故障原因并排除。显然,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认识活动中建构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分层递进,激发思维,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迁移

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自信心对其在学习中起着引导、调节和强化的动力作用,例如,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课程的“发动机怠速不良故障”教学中,由于“学习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复杂,我们就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合理进行学生分组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训,让每位学生充分相互讨论分析故障原因发表对案例的分析见解和自己应如何“排故”,由于教师以平等、开放和诚实的教学态度,对话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辩论进行双向沟通和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养成了学生不怕出错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激活思维,有利于对知识的建构和运用旧知识、技能去迁移建构新的知识、技能。

(四)加强“工学”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汽车诊断技术现状;诊断技术;发展方向

1前言

汽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它把速度与快乐回报给发明它的人类。在现代战斗中,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汽车。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内部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就提高了汽车在维修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在现在的汽车维修过程中,定位和检查占了整个维修过程时间的70%,而排除故障的时间只用到了30%左右。所以为了提高汽车的维修效率,人们就要不断的提高汽车检测诊断技术。

2汽车诊断技术发展的过程

2.1最初的诊断过程

在汽车刚刚问世的时候,汽车内部的结构简单,当时的诊断技术也是比较简单的,它主要是由专门的维修人员凭借他对汽车的状态进行判断,并利用简单的修理工具和个人维修经验来进行对汽车的故障修理。

2.2应用专门的仪器进行关键性能的参数测量和诊断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内部结构也不断复杂,人们逐渐意识到许多数据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监测,所以在现在的汽车中,人们安装上了机油压力表来监测系统,水温表来监测冷却系统,转速表来监测发动机的转速等等仪表。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世界各个国家中也出现了适应汽车内部复杂结构的专用检测设备。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有:发动机测试仪、制动性能检测台、前轮定位仪器等;便携式的仪器主要有:万能表、气量计、尾气分析仪等。

2.3应用远程诊断故障分析与电子手册

高速发展的21世纪,汽车的维修和保障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应用远程故障分析和电子手册。每台车辆在行使过程中都配有一本电子维修手册,如果在行使过程中遇到突发故障,驾驶人员就可以利用电子手册进行故障的查询和维修,若不能查出故障则可以通过远程故障系统对车辆进行维修。

远程维修服务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技术,不管驾驶人员在何地何时,车辆出现故障后可以进行在线服务,远程另一端的汽车修理厂就可以随时知道车辆的行驶状况。当汽车遇到驾驶员无法排除的故障时,通过远程服务系统的技术支援,汽车修理人员就可以提供远程故障分析,一般情况的故障可以即时排除,极少部分的故障排除不了,维修厂可以将车辆拖回维修厂进行维修。

3汽车诊断技术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诊断技术的在近30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检测技术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3.1诊断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发达国家的诊断技术之上,我国自主研制了一批汽车诊断检测仪器和设备。其中,四轮定位仪、全自动转向检测仪等仪表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也赶上了国际技术的脚步。汽车检测站中的大多仪器和设备都达到了联网水平,使得维修变得快速、准确 www.gaokaobaba.com 和方便。

3.2我国在汽车维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我国为了加强汽车的管理,出台了《道路运输汽车综合性能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等。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实施明确了汽车检测者的义务和责任,并对其资格条件进行了相关的认定,规定了汽车诊断设备的标准,有力的促进了维修行业的有序发展。

4汽车诊断技术的未来趋势

4.1具有制度化

在日本,汽车在检测工作方面统一由专门的部门领导。交通部在全国设有专门的“国家检测场”和“民间检测场”,这两个场地可以执行车辆检测工作。当中的“国家检测场”专门负责新车的登记和安全功能检测;“民间检测场”主要可以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测,它主要设在汽车修理厂内。

4.2具有标准化

在发达的工业国家,汽车检测具有一整套的技术标准。以技术标准中的数据来判断汽车现状是否良好。为了避免人们的主观上的差错,仪器中的检测数据主要以数字显示、并带有量化的指标。例如,在美国,经过修理的汽车必须通过排放检测才能出厂。除了检测结果的数字化外,相应的汽车检测设备也有标准,比如设备的具体构造、检测性能、精度等。检测设备的技术更新和周期也有相应的要求。有了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质量。

4.3具有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下,智能化和自动化在汽车检测系统中有了新的发展,扩大了汽车的检测领域并给检测设备的研制提供了便利。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使得数据采集自动化,汽车检测后的结果可以直接打印出来等。单片机和微型计算机在诊断仪器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诊断技术不断的自动和智能化。

4.4不断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

现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设备中逐步加大了对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当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自动识别检测,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出故障发生的部位,这样驾驶人员就可以在其引导下排除故障。所以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光电技术在汽车故障检测方面的应用。以便宜提高汽车检测的效率。在汽车的制动装置设计上,之前采用的是测力弹簧,而如今取代它的是具有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这种高精度的仪器可以将汽车检测过程通用化、标准化并且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清晰度。现在高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计算机显示技术将使得人们更加清晰、直观的来观察汽车检测过程中的数据。

4.5具有集成化和综合化

现在的汽车诊断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综合化和集成化成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大型汽车的诊断设备中,人们将综合光、声、电结合在一起达到诊断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汽车在检测方面的费用,而且还提高了检测效率。当前的汽车检测设备正在不断的从单一的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的检测设备。

5结语

汽车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故障,所以高效率的汽车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迫切期待的。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汽车检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发明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汽车的检测诊断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肖云魁。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8(3).

[2]李二继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3]张吉波。试论现代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科技纵横,2011(4).

[4]汪浩然。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方向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

大专毕业论文200字 篇3

计算机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谓把握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企业信息化管理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推动企业整体飞速发展的必经之路。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重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汽修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 “2+1”校企合作模式

本人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职成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培训,深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和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在此想借鉴德国的成功模式,探索我国职业院校创新校企合作的办法

一、我国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

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也有“订单式”、 “2+1”、“工学交替”、“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等各种模式,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并结合实习经历选择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2+1”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占主导地位并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居次要地位,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消极被动。由于企业的不配合或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使得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不理想。第一,部分院校存在实习专业不对口现象。如有的学校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但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有些专业生源较多,而企业能够接收的学生人数有限,岗位有限,结果很多学生只能去那些需求量大、但专业并不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二,部分院校实践教学和企业工作环境脱节。第三,部分院校实习岗位单一化。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固定在某个岗位,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其他部门轮岗锻炼,导致学生见识少、目光短浅、管理能力差,职业通道上升的机会少。第四,部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第五,学生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学校监管不到位,导致学生因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完成实习而不能按时毕业。

“2+1”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导向,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目前还有很多的困境或瓶颈:一是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没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比较消极被动;二是顶层设计不完善。国家尚未在法律层面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和约束机制,使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而且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律条文大多为原则性的规范,缺少可操作性,另外政府缺位,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发挥居中协调作用;三是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行业协会不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充当桥梁和纽带,不能发挥应有的行业指导作用。

二、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我国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德国是企业主导、学校为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双元制,一元是职业学校,一元是企业,企业主导、学校为辅。德国双元制的实施方法为:首先企业选拔有资质并且体检合格的学生,和学生签订合同,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把学生送到相关的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培训,在企业内部接受实践培训。在学校的培训期一般为3年,短则2年,长则3.5年。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学校。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训,学生基本上都会留在企业工作,而且由企业给学生发放工资,并逐年增加。

德国以企业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我国以在校学习为主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由企业主导招聘和培训学生,并以在企业学习为主,让学生学习期间就已经熟悉了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工作流程,无须进行从学校到企业过渡的岗前培训,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也让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融为一体;第二,企业就是学生的实训场地,省去了一大笔国家财政专门拨给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场地的经费投入;第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并自始至终贯穿职业技能培训这条主线,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到了工作岗位可以迅速上手。第四,企业在学生学习期间给学生发放工资,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压力,也减少了国家的失业率。第五,学生在被企业招聘之后就开始由企业为学生量身定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学习动机和主动性非常强,毕业时基本上都是非常专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大大提高了职业人才的培养效率。第六,企业全程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主导招聘和选送学生到职业学校;企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都由企业决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保障和约束机制,建立了完善而严密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政府颁布了严密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法》、《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等,建立了完备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和制度。

此外德国校企合作非常融洽还得益于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应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包括:组织职教机构、制定规章制度、认定培训资格、审查培训合同、决定培训时间等。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一个带有强制性的组织,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职业技能考试,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德国双元制的优缺点也是同样明显的。其缺点:培训岗位的提供主要由企业决定,即依赖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根据青少年的教育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培训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变动缺乏灵活性,培训具有明显的瓶颈。

三、 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思考

对比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国“2+1”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办学主体上,应逐步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主体和主导的局面,应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章立制,完善顶层设计。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以法律形式强制企业和学校一起参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让企业承担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制定出让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用工数量、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满足。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而作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第一,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学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如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可采用 “2.5+0.5”模式;服务性的、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专业,如旅游、文秘,可采用“2+1”模式;需求量不大、但专业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如软件开发、动漫专业,可采用“订单式”模式;技术含量比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实践才能掌握得专业,如汽修、机械制造,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专业技术更新比较快的专业,如电子通信专业,则大胆采用“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模式。

第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头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第三年才随机安排到企业去实习,不利于学生趁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让口碑好、规模大、实力雄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校园宣讲,由各企业安排管理人员或人事部经理向学生介绍各自的企业情况、发展前景、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等。让学生一进校就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学习目标,从文化基础、服务意识、服务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各方面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大大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

第三,在班级的编班和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和国内外的大品牌企业主动洽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些以企业名命名的特色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去该企业就业,以此作为学校的就业亮点,借此塑造和提升学校的品牌和社会效应。

第四,学校应该主动和资金雄厚的企业联姻,组建职教集团,搭建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和企业成立职教集团董事会,制定章程,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建立一种“行业主导、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学校和企业共建共管校内的实训场所和企业内的顶岗实习现场教室,并在教学、育人、就业、科研、管理、技术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科研力量,信息咨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设备、真实的教学平台、科研课题及适当的经费支持。两者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共同组织和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双向交流机制。

第五,学校主动选择行业内有实力、品牌好、管理先进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与之接洽,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校企理事会年会并成为定式,确定各企业接纳的实习生人数、岗位及用人要求,使理事会成员成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并优先满足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志新。 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继续教育,2012(1):48-50.

[2]侯宝莉。 依托职教集团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成人教育,2012(1):89-90.

[3]杨青建。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11-113.

大专毕业论文200字 篇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正式实施,新制度是经由国家财政部审批下发的,再2012年的九月进行修订的。社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秩序需要进行维护,财政和事业单位都需要对会计的工作机制的进行改革,同时可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纪检会计核算规定进行单独核算和单独建账,我国的消防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与行政会计的核算工作有所牵扯,消防部门的经费是由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拨款的,账目就会积攒许多为后续的工作带来麻烦,消防部门不得不设立单独的账目进行管理,在基建会计的账目之上进行系统的核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