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论文范例(通用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中教论文库】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1.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
中学生自小都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但仍然有少部分中学生认为党和国家离他们很远,与他们根本无关。因此,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切,对付出生命才换来这一切的革命先烈,对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对默默关爱他们成长的社会都缺乏感恩之心。
2.对大自然缺乏感恩和敬畏之情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感恩大自然的最好行为就是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但在日常行为表现上,不少中学生还是有不爱护环境,随地抛撒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同学的消费习惯不低碳、浪费资源。这些都是不尊重、不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对大自然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二、中学生感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人的感恩之心主要是后天实践中形成的,其中感恩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目前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出了问题。因为,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选择能力尚弱,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家庭的感恩教育不到位
家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父辈、祖辈容易溺爱孩子,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私、冷漠、无情的习惯;另一方面,许多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方面,对感恩之类的德育不重视,这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
2.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一些诸如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对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的中学生价值观包括感恩观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受当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政府、社会、家庭乃至学生本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其他如感恩教育多被忽视。中学德育课变成了政治知识和道德基本原理的强行灌输,学生只管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就行了。至于这些要求是否真正被中学生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感恩行为,丝毫不被人关心。
三、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
1.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感恩观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这种教育既可以是直接的语言教导,也可以是通过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就要懂得感恩,包括对长辈感恩、对社会感恩、对所有帮过自己的人感恩,这样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培育中学生的感恩观
第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以语文教学为例,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篇目,挖掘其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在讲授《背影》这篇经典作品时,教师就可以突出其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去感染学生;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写作,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则更是直接进行感恩教育。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感恩内容,从进入中学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教育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感恩。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个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楼梯、走廊、电子展示板、建筑物等,展示与感恩教育有关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名人名言和典故,或树立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知恩图报的人物雕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还可组织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如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前些年,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还是有意义的。
3.社会各界也要创设有利于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
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会环境的熏陶也是培育中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为此,社会各界要负起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责任。一方面,政府和社会的宣传要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比如说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或平面媒体大力宣传感恩的重要性,引导中学生学会报恩施恩;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举办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积极寻找感恩道德榜样,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先进事迹,激励中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近几年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对激励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四、结语
1.师生关系出现明显的“虚化”现象。
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师生交流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容易出现师生关系表面化甚至虚化的情况,这种巨大的时空距离感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心理距离的疏远。师生关系的淡漠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和体验障碍,且不容易达成共识,课堂常常变成以知识为本位,师生彼此之间缺乏平等对话与相互理解。
2.面授教学时间短,师生沟通方式单一。
函授课堂中,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习者都是成年在职的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的一线,积累了较多的教学及管理的困惑。在学历提升的函授教育中,他们会希望教学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的困难,或者期待在教师的授课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而现实函授教育中,因为一门课程面授往往只有2-3天的集中授课实践,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讲授后,基本上不会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加之,教师在授课前往往不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了解学前教育的教学实际。不少课程的面授只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同样课程的内容移植,偏离了函授教育学生的需求。
3.师生互动行为较少,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不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往是教学过程实质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在教学交流中并不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对方,师生之间应该是共享的关系。但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较少,很多时候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这种情况也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很难收获感情方面的关系,比较生硬。
4.教师在函授教学中存在话语霸权行为。
函授教育的当前主要教学目标为学历教育,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内容加以教授,因此在教学模式函授教育往往会对讲授法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采用。教师在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时,“如何教”成为其首要考虑问题,对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忽视倾向。这种模式下的函授教学中,教师就成为课堂的主体,无意识中便会呈现出教师“话语霸权主义”的倾向,使函授课堂教学情境沦为“独白式”,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很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背景下,函授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函授教育的效能有重要影响,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师生关系现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其函授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1.对教师角色和师生责任进行重新定位。
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整个课堂都由教师来主导,教师也被人们看作师生关系构建中的主要责任人。但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来看,教师的传统教育角色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促学者、导学者、学者和学友。因此,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对教师角色和师生责任进行重新定位。在新时期的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将自己的作用从主导逐渐转变为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转变师生责任观念,函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并非教师一人的责任而应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当然教师仍然应该在师生关系构建中发挥主动作用,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师生关系引向平等的方向。
2.对基于网络的多样化交流、沟通方式加以构建。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函授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其分散性学习的特点导致其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相比容易出现表面化和功利化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师生关系,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基于计算机网络,构建多样化的交流和沟通方式。网络环境下学前教育函授教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职业道德自觉性,在提高自我道德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敬业爱生,促进自身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其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的函授生也应树立努力学习的态度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与交流的主动性。在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借助多种方式进行,除电子邮件、个人网页、博客外,还可以对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聊天、网络搜索与浏览等方式加以借用。这些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具有即时或延时的交流优势,同时使得学前教育函授教学中师生共处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得以弥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挣脱了实时交往时身份、背景、环境等实体因素的制约,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效率,对防止函授教育中师生关系虚化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
3.在学习模式上将课内互动和课外交流有效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才是中心学习者,教师则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但这种指导并非是主导,学习者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可以在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助及对学习资料的利用中,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促进个体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将“互动学习”作为基点,对开放的符合函授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加以建立,同时对师生之间课内外的互动与沟通进行强调。在函授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自己展开交流;在函授课堂外师生则应做好课前和课后两方面的互动内容。课前互动主要以教师和学生课前的交流和准备情况为基础,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上要进行讨论的主题布置给学生,并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促进任务的细化,以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了解加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提供条件和深厚基础。课后互动则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存在问题的交流和答疑,这种延伸课堂不仅与函授教育学习特点相符,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改善。
4.将教学模式从讲解式转变为对话式开放动态模式。
讲解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典型模式,教师通过机械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讲解的内容加以记忆,这种方式实质就是变异的强制性灌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课堂话语的独裁者,而学生只是一个接收者,师生之间没有对等的交流。对话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动态的,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对比两种模式,对话式开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师生关系的构建,这种以爱和信任及平等为基础的师生交流,才是真正的教育过程,因此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函授教学应尽快将教学模式从讲解式转变为对话式开放动态模式。
三、结语
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如采取自学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讨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做到有的放矢
优化课堂教学的主动因素之一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据报道:1998年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介绍这次竞赛试题的背景,并接受选手们的提问。当时外国参赛选手纷纷提问,但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却始终没有提问题,这除了语言原因,主要就是中国选手不想或不知如何提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上的不足。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欢迎学生突发奇想。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哪怕是极细小的闪光点,也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如短篇小说《项链》,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们总是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为爱慕虚荣导致悲惨命运的这么一个女子形象。因此,为了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开讲之前,先提供学生几段材料:
女主人公十年的悲惨遭遇,坏事变好事,“由于劳动”,“没走上堕落之路”,成为一个“好主妇”。
——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虽然十年辛苦之后,她的外表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她那希图凭借色相向上爬的腐朽思想丝毫没有变化,他始终没有认识到她的灾难的真正原因。
——董星南《〈项链〉主题》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本身对玛蒂尔德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说出对主人公的看法。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鉴赏作品时能放开思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让学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优化学生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