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最新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最新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一总结一观察一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公式。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构性关系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异质性关系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宗旨。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学定位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xx

2.潘兰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xx.

4.刘玲,《浅谈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J],《成才之路》,20xx

5.赵蕾,《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J],《福建电脑》,20xx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3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未来职校生走出校门将承担起实现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重大转型的重任,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校生需要精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从职业中等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中职院校专业课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且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但是专业课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就业前途,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实质进展。

一、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发展遇到的问题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配合不紧密

中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专业课加实训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实操训练,但是也存在实训课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两者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许多院校实训课内容或者偏离专业课,或者与专业课教学进度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训来进行强化。这样会使学生很快忘记所学内容,或者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表面,难以有更深入的突破。

2.电类专业教材编写对学生程度估计过高

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初兴趣盎然,对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勉强能够理解,基本可以做到专心听讲。但是,当遇到数学公式推导和证明时,就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开始抵触新知识,进而导致厌学。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打消,本来燃起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浇灭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会感觉课本知识点越来越难,渐渐地他会发现看课本犹如看天书,完全摸不到头脑。

3.校园文化建设与电类专业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现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些积极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专业课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二、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措施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相互配合,教学进度紧密结合

专业课不能脱离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现象和原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后,辅以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及时通过实训教学来强化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专业课与实训课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弱化电类专业课数学知识的使用

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专业课兴趣的丧失,来源于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中职学生本身数学知识薄弱,在面对课本中繁杂的数学推导时就会犯怵,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专业课中数学公式推导,抛开以往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公式的繁杂过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知识。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新知识。

3.强化多媒体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又可以弥补课本教学的不足。它通常以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动画为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知识脉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重点突出,结构分明,使学生更加容易领会老师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灵魂所在。当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时,他们也会了解学校并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可能是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课余时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我们既可以聘请本专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信条,还可以建立起优秀毕业生信息库,请一些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代表交流经验,鼓励在校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目前,各类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所开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学校可以借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增加与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本专业有趣的实验现象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索真理。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对待学习有始无终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兴趣入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明白对待知识不要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有所收获。未来我国制造行业的振兴之路,全部寄托在这批年轻人身上。只有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中国工业才能走出一条精品之路。

职业教育论文 篇4

提要】近年来,在我国界、学界再度对教育产业化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许多工作者从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特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深入探讨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对于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门类的职业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的问题,在讨论中则尚未专门涉及。作为一个课题,职业教育产业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密切关系职业教育改革与的极具现实性与实践性的问题,因而更能引起做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与办学者的兴趣。不同观点的讨论可以促进认识的深化与提高,这里编发的文章,旨在引起职教同仁的关注与思考。

【正文】

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作为有别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属性?笔者认为:

一、产业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何谓“产业”?《辞海》中解释说: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二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生产经营事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既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服务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服务活动。产业化运作主要是市场化运行模式,不管是生产性活动,还是非生产性活动的产业化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教育作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具有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从事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促进其劳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二是,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或教育部门直接开办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如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就餐、接送、娱乐休闲等后勤活动。第二类、第三类活动的产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类活动却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产业化运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产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产品——一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备潜在性、迟发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点。即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其劳动力的增值只能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体现,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备公益性。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价值取向尤为明显。教育非产业论者,据此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产业,更不能产业化。但是,与社会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产业化,而且必须产业化运作,这是因为:

1.职业教育有突出的生产性。

《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行业培养新生员工,对员工提高及转岗、跨岗进行培训服务,使受教育者通过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经济回报,社会及企事业单位获得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计会效益。职业教育的教育产品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或服务领域,使得职业教育产品——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迟发性、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资者很快就能获取回报。

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三种需求:一是,社会对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对知识、技术及创业、就业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职业教育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教法的选择,无不突出实用,无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瞄准社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两个需求,人才市场、教育市场两个市场,力争使两个需求、两个市场互动、协调发展,否则,只能把职业教育引进死胡同。

2.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职教与普教的重要区别在于职教更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做作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训的比重较大,教育教学设施更新频率较快,由此所需投入较多,职教教育成本远大于同级普教。我国教育投入总量有限,职教投入与其需求相去甚远,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办学机制不活,不能适应企业、行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开发、教学体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开展等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体制不活,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三,职业教育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职业教育在低水平上运行。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上入手,进行彻底的改革,推行产业化办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产业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资。把职业教育当作一项产业来办,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投资寻利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的进一步结合。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个人投资,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而且企业、行业的加入,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经济信息,寻找到教育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三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克服内部无序竞争,逐步走上规模效益发展的道路。产业化发展,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时,也要遵循经济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办学质量差、效益低、规模小、供过于求的职教单位将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实现职教资源优化组合,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四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费现象,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在职业教育完全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包办的情形之下,用人单位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却没有直接进行教育投资,用人也较少进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平,盲目攀高,导致我国人才浪费现象大量存在。人力资本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行业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之一,使其在预算产品成本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即“人力资源”的成本,促进其用人向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靠近,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实践证明,在产业化办学思想指导下出现的英豪学校的“教育储备金”模式,浙江台州探索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南洋发展集团的“集团投资,连锁办学,滚动发展,适度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葛州坝建立的教育集团等成功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产业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二、职业教育产业化应注意的。

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产业,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又不能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办学,职业教育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的机制。在这样的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摆正政府位置。

职业教育以强劲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浓烈的公益色彩,全社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应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投资者。当前,有些人主张教育产业化就要减少政府投资,实现“以教养教”,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政府投资不但不能减少,而且只能逐渐增多。政府作为职教投资者,对职教发展负有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的、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作为独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经费筹措、使用权以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在招生、就业、人事任用、财物使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决策权、执行权,学校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办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2.完善职教法规。

依法办校、依法执教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对我国职教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职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根据变化、社会经济及职教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职业教育投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就业、收费标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办学利益分配以及职校的宣传、竟争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体现,确保投资者的适当利益,确保职业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最佳结合。

3.规范职教市场。

职教市场的建立是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职教市场主要包括:职教投资市场、职教师资市场、职教生源市场、人才市场和职教服务市场。各职教单位吸引投资、聘用师资、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活动必须在相应的市场上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以监督和管理,既有利于促进职教产业化发展进程,只有效防止职教办学功利化、人事关系化、竞争无序化。

4.建立恰当的职教保障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要不断地,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转岗、跨岗、跨职业能力。政府应加快职业教育产业化步伐,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及国外、海外投资,并加大教育预算及费、税等职教经费筹措力度,为社会成员提供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平衡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