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最新3篇)

当今社会,体育运动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无论走在哪里,无论男女老少总有运动的人我们的视野里。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最新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 篇1

摘 要 通过阐述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对比分析国内外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演变,为正确、合理地进行国民体质健康测试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质 健康 标准演变

一、国内外关于体质健康及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学生体质研究开展较好的国家,本文主要从日本、美国和我国三个国家体质健康概念内涵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关于体质

1.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质”定义为:体质即人体质量是先天遗传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1]。

2.日本一般将体质通称为“体力”,他们所谓的“体力”是指人们为了正常生活工作和应付意外事件而经常保持较强的行动能力和抵抗能力。一般认为,日本的体力大体上相当于我国的体质 ,英译文大多为physical fitness。

3.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现代生产方式使人身体运动的机会减少。“现代文明综合症”肆虐以及肥胖症增加。在此背景下,身体素质定义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意味着能够安全从事体力活动,意味着健康,意味着能预防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体质最终与健康紧密结合。从美国体育界对于体质健康的界定来看,他们认为运动对体质健康影响较大[2]。

4.在我国体育界对体质的定义是在 1982 年由体质研究分会所认定的: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3]。何仲恺在比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对体质健康的概念后认为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4]。

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认为体质的范畴,主要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见表1)。

体质的强弱,通常表现为人体在某一发展时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因此,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阶段性[5]。

(二)关于健康

健康的概念是随着人类对自身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不断深化的,在远古时代,人们意识到身体没有疾病和创伤是非常安全和无痛苦的,这种本能的意识就是对健康的朦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健康”的英文health源于公元1000年英国,其主要含义是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中国《辞海》中健康概念的表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表述比“健康就是没有病”的提法更为完善,但仍然片面地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看待,把定义定格在人体生理功能没有缺陷上[6]。

2005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健康的新概念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推进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这种健康观突破了传统健康模式和医学范畴,形成了三维健康观。此观点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但由于对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表达比较模糊,无法提出一个全面评估健康和疾病的可操作方案,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体质和健康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范畴来看待人体状况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健康要大于体质的范畴。从体质的范畴来看,它更趋向于人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心理发展、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从健康的范畴看,它除了包括体质的范畴以外,还强调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卫生、对疾 病的预防、卫生保健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等。

图1

二、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综述

(一)国外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

1.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国家,在1880—1990年期间,美国曾盛行体力测验法。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指出:“体质是一种期望可以换回最多东西的投资”。在美国,每年的五月份被定为“健康月”,布什总统曾亲自参加1990年5月1日在白宫举行的“美国体育活动”;为推动“健康体力测验”的开展,美国还与前苏联进行过交换互测[7]。1958年,美国健康体育和娱乐协会(AAHPER)为儿童开发了“青少年体质测验”,评价指标包括:俯卧撑、折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和50米跑。在1975年的美国体质普查中取消了垒球掷远与往返跑;1985年立定跳远和50米也被删除了,还增加了1英里跑(反映心血管功能)、坐位体前屈(腰背柔韧性)[8]。198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开发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1988年对该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

从上述指标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对体质的认识已由单纯的身体素质指标过渡到素质与身体形态、机能相结合,综合评价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

2.日本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更加关注。1996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关于体力调查方法研究委员会”,对现行体力测定指标进行了研究,1998年制定了新的体力测定指标,经过两年的修改,于2000年正式施行。表3是日本新旧青少年体质测试指标。新的指标在实施时不需特殊器材,既省时、省力、又省钱。日本从小学到中学的测试项目基本一致,保持了连贯性,既能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又比较全面[9]。

(二)国内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

1951年8月,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有健康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10]。”1954年在中央统一颁发并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由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普遍下降,为了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于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修改。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验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并于1990年和1992年分别颁发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1]。

1975年到2002年间,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没有做大的调整,这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1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在认真总结《标准》试行方案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要求自之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自200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标准》情况的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13]。表4反应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颁发的各种条文。从测试内容和评价领域来看,测试的内容更加丰富、合理,评价也更加的全面,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标准名称 测试内容 评价领域

劳卫制

1950年 1.100或60米跑;2.400或800米跑或1500、3000米跑(男);3.跳远或跳高;4.爬杆(竿)或俯卧撑(女)或举重(男)或引体向上(男);5.射击或手榴弹掷远或垒球掷远或行军;6.游泳、体操、滑冰(少年级除外,各省规定项目) 1.速度运动素质;

2.速度耐力运动素质;

3.爆发力运动素质;

4.力量素质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75年 1.50或100米或25米往返跑;2.800米(女)1000米(男)跑;3.跳远或跳高或立定跳远;4.掷实心球或推铅球;5.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 1.速度运动素质;

2.速度耐力运动素质;

3.爆发力运动素质;

4.力量素质运动技能;

5.力量素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2年 1.身高标准体重;2.台阶试验或耐久跑(男1000、女800);3.肺活量体重指数;4.50米跑或立定跳远;5.坐位体前屈或握力体重指数或屈腿仰卧起坐(女) 1.身体成分;

2.心血管系统机能;

3.呼吸系统机能;

4.速度素质、爆发力运动素质;

5.柔韧、力量耐力素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7年 1.身高标准体重;2.台阶试验或耐久跑(男1000、女800);3.肺活量体重指数;4.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5.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 1.身体成分;

2.心血管系统机能;

3.呼吸系统机能;

4.柔韧、力量耐力素质;

5.速度素质、爆发力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张占平。对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

[3]《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何仲恺。体质概念及其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2.22(22):37-38.

[5] 孙庆祝,容仕霖。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4.

[6] 肖夕君。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46-148.

[7]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8] 崔晓明。中、美、日三国青少年健康标准指标的比较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

[9] 傅纪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1.

[10] 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编。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M].天津: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2

按照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的惯例,并根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年度工作安排,决定于2013年11月召开第七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53号),交流、宣传近年来学校体育科研成果,提高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会主题: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体质。

三、承办单位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西南大学

四、会议日期:2013年11月

五、会议地点: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

六、征文对象

本届科学大会面向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医、学校体育科研人员及学校体育、卫生专业理论工作者与管理人员等。

七、征文内容及报送要求

1. 征文内容:有关要求参照《第七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选题指南》(附后)。

2. 论文报送日期:2013年5月5日至6月20日,逾期不予受理。

3. 凡未在全国性学术会议报告或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均可报送。

4. 论文要求:

(1)重点突出。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突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重点。

(2)方法科学。研究方法设计科学,运用合理,注重新型研究方法,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3)成果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客观把握学校体育现状,揭示科学规律,正确分析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理论性研究能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应用性研究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4)文体规范。立意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

(5)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并提供不超过6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得超过5人。每篇论文收专家评审费150元,请通过银行转账或邮局汇款(请注明论文评审费)。

银行转账:收款单位:重庆市学生体育协会

开 户 行:工行两路口支行

账 号:3100 0213 0902 4918 223

邮局汇款:地 址: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路10号

收款人:重庆市学生体育协会

邮 编:400015

5. 报送办法:

报送资料:《论文申报书》一份,匿名论文三份,同时发送《论文申报书》电子版至:(纸质文本必须与电子版一致)。

报送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路10号,重庆市学生体育协会,王德惠(收),邮编:400015,电话:023-60339729,13752839910。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联系人:王金玲。电话:010-58805205,18911528200。邮箱:(注意:不受理论文申报)。

附件:

第七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选题指南

本指南内容不是论文的具体题目,是研究领域,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根据各自的研究确定具体论文题目。

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与理论创新研究

1.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发展与理论创新;

2.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

3.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挖掘与利用;

4.学校体育与国民体质健康关系;

5.学生体质健康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

6.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战略;

7.体育与人的生涯发展;

8.当代中外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发展;

9.不同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基础;

10.体育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

11.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策略。

二、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

1.阳光体育运动的制度建设;

2.“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条件保证、内容形式与效果评估;

3.阳光体育运动的展示与激励机制;

4.体育与艺术“2+1”项目创新;

5.阳光体育运动赛事组织;

6.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保证与成效监控;

7.阳光体育学校体育特色典型案例分析与推广。

三、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

1.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建设;

2.初中、高中升学考试改革中体育考试改革策略;

3.学校体育质量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4.学校体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研究;

5.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条件与管理机制;

6.学校体育制度建设;

7.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与社会保险机制;

8.学校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场地器材配置;

9.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

10.不同体育项目的安全保护方法与安全事故处置手段;

11.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体育管理、教学与训练。

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省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与体例;

2.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内容与体例;

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课堂规范;

4.各学段运动项目技战术学习目标;

5.各学段运动项目教材的教程与教法;

6.各学段之间体育课程衔接理论(体育课程整体编排设计理论);

7.体育教学评比展示(课)活动可持续发展策略;

8.“课课练”内容体系与组织形式;

9.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材与方法;

10.高中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的研究;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兴体育运动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

五、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1.学生体质健康30年发展趋势分析;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监督制度;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科学性与适应性;

5.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与综合干预;

6.学生体质健康与相关行为的关系;

7.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与提升;

8.幼儿体质健康的评估与促进;

9.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解决策略;

10.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

11.学生体能发展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12.特殊群体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研究。

六。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

1.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2.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与方法;

3.学校营养餐的效果评价;

4.学校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与应急机制;

5.学生膳食营养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6.学生常见传染病防治与预警机制;

7.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8.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干预。

七、体育师资与学校卫生保健队伍建设研究

1.体育教师专业特点与专业化促进;

2.体育“国培计划”的课程设计、形式与管理方法;

3.适应新课改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4.体育教师职业困境与解决方法;

5.体育教师基本功与教学能力内涵及评价方法;

6.学校卫生保健教师队伍现状与问题;

7.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路径;

8.“体育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9.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网络的工作制度与内容;

10.体育教师师德状况调查;

11.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状况调查;

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

八、校园体育文化、运动训练与竞赛研究

1.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与制度建设;

2.体育活动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

3.学校“全员运动会”的内容与组织方式;

4.“校园足球”运行与成效;

5.学校体育赛事组织形式创新;

6.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机制;

7.学校体育赛事文化建设;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意识;体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65-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等教学思潮都应运而生。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印发(教体艺[2006]6号),全国各地掀起了亿万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大联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尽管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然而很多要求却没有具体落到实处,多数高校仍是重“达标”,轻“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必要再对《纲要》的基本精神进行学习,把《纲要》的基本精神落到实处,真正推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纲要》是国家对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体育课程教学的大纲,是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及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纲要》对体育课程提出了五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二、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这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普通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时以及在对体育课程进行建设和评价时,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三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加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海市学校体育“十五”发展计划》(下文简称《计划》)也指出:“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突出”健康第一“,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产和现代生活对人体提出的挑战”。2002年7月份,教育部印发的《学生素质健康标准(施行方案)》把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纳入了测试项目。再者,《纲要》五个领域目标中,有三个领域目标都与健康有关: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领会从“体育教学目标以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理论飞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从“健康”入手,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入手,培养大批肩负使命的高素质人才。就生理层面而言,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力、灵敏和力量等素质,以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心理层面是指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超越自我、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社会层面反映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和谐发展,从而为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定的健康基础。

2.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讲是指存在的客观体育现象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运动者对体育活动的总体认识,是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目标的认识,并且不同的个体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决定体育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意识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意识和体育情感。由于,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锻炼价值也解的也不多,多数学生喜欢埋头读书,他们甚至认为体育运动会浪费时间。因此,多数大学生课内或课后的体育活动都是被动的,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方法。而且,多数大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带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甚至有的只是消极的情感体验。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体育意识”的培养与《纲要》中的“运动参与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学生对体育知识、锻炼的价值意义了解加深,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才能形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由于学生是主动参与运动的,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积极愉快的,从而更加深了对体育的认识,渐渐地培养了体育能力,获得了独立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的能力,并且还培养了一定的体育欣赏水平和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因此,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高校广大体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大力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

3.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大多数学生通过运动应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可以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掌握基本的运动创伤处置。”这些要求的达到都必须是在具备一定体育能力的基础上。《十五》也指出:“要提高学生自学、自练和体质与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不管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没有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指导和具体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能力就是运用体育科学的知识与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本领。它又包括:身体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健身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较为成熟的青年期,是接受教育、获得专业知识、获得发展能力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有必要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入手,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拓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融传授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整体优化体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将会更有力地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这就更需要我们勇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大胆创新,及时地、科学地研究和总结,以不断适应和满足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体育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校体育“十五”发展计划[Z].沪教委体[2002]7号。

[2]学校体质健康标准(施行方案),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Z].教体艺[2002]12号。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4]祝蓓里,丁中元。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